通信人家园

标题: 视频会议简介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5-3-23 15:49
作者: 979762467     标题: 视频会议简介

1.1        概述
视频会议是通过通信线路把两地或多个地点的会议室连接起来,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会议的一种图像通信手段。视频会议的主要特征是能实现实时传送与会者的形象、声音以及会议数据图表和相关实物的图像等等,身居不同地点的与会者互相可以闻声见影,如同坐在同一间会议室一样。
通过召开远程视频会议,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与会人员的工作时间和会议费用。视讯应用在政府、军队、教育、金融、交通、能源、医疗等行业及跨国、跨地区的企业中逐步普及。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已从单纯的会议发展到基于网络的多种交互式视频应用,如专网调度与管理、销售与推广、紧急救援、作战指挥、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协作、远程招聘等,为各行各业所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应用的发展,人们对图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一般图像质量向高清晰度方向发展。同时,随着Internet和Intranet的普及,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视频应用也日益广泛。随着移动数据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无线图像传输也将融入到视频应用中。
1.2        视频会议技术简介
视频会议有两大结构体系:H.320和H.323。H.320标准基于电路交换网络,DDN/ISDN/SDH E1等,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H.323标准基于包交换的IP网络,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由于网络建设早,ISDN网络比较普及,国内网络建设稍晚,但起点较高,E1和IP网络较常见。IP网由于其成本较低、扩展方便的特性,发展更加迅速。
视频会议系统的核心技术是视频编解码技术。视频编解码协议也有两大体系:一套是ITU(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H.261/H.263/H.263+/H.263++系列;另一套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MPEG-1/2/4系列。2002年ITU和ISO联合共同推出了H.264视频编解码协议,。这一协议的推出对视频会议产业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产品的标准化,提升了视频质量。
H.261、H.263、H.263+、MPEG-1的编解码标准占用带宽为64K-2048K,只支持352×288, 1CIF的图像分辨率。MPEG-2能支持704×576(4 CIF)的高分辨率,但占用带宽要求太高,要达到4CIF分辨率,需要6M以上的带宽, MPEG-4编解码对于突变情况如场景切换等具备更好的适应性;可以用最少的数据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在1.5Mbps的情况下,图像质量可以达到DVD质量。
H.264不仅比H.263节约了50%的码率,而且对网络传输具有更好的支持功能。它引入了面向IP包的编码机制,有利于网络中的分组传输,支持网络中视频的流媒体传输,支持不同网络资源下的分级编码传输,从而获得平稳的图像质量。
音频编解码协议早期采用的是G.711/722/723/728/729等窄频编解码技术。随着MP3等宽频编解码技术在视频会议系统上的使用,越来越多的厂家和用户认识到好的音质对远程会商的重要性。最近国际电联推出了G.722.1 Annex C/ 标准宽频音频协议,便于各厂家互联互通。
G系列是基于传统的电话音质的编码技术,频响范围为300Hz-3400Hz,采样率为8KHz,每路声音占用带宽为8K~64K。MP3是用于高保真音乐的高效声音压缩算法,频响范围20Hz到20KHz,采样频率为44.1KHz,支持双声道编码技术,其效果比G系列音质要好得多,但对带宽要求较高。G.722.1-Annex C支持14 kHz超宽带音频,在24K带宽时即可提供接近CD音质的音频质量,不但声音更加清晰,且减少了用户因视频会议所带来的听觉疲累。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