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中国卫星通信起始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05-10-9 12:53
作者:
lg0702
标题:
中国卫星通信起始
时间:1972年
事件:中国的卫星通信开始于1972年2月1日~3月2日,为适应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需要,租其自带的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WUI-2)一套,在首都机场安装临时地球站,开通北京-美国的话路24条、报路12条和一路电视。同年9月20日~10月17日,为适应日本首相田中访华的需要,也租用日本10米口径移动式天线、B型标准卫星地球站一套,同样安装在首都机场,开通专线电路24条和一路电视,该设备经国家批准正式引进担负国际通信任务,在北京一号和二号地球站建成后撤销。中国租用地球站开通国际通信距1965年4月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利用“晨鸟”进行商用通信不过7年。在此之前,所有北京对国际间的通信主要采用无线短波电路进行电报、电话通信。中国自建的卫星地球站始于1973年2月,一号站开始设备安装,3月开始安装直径为30米的卡塞格伦抛物天线,5月开始安装电子设备,6月现场测试结束并通过卫星入网验证测试,它具备发射一个FDM/FM/FDMA通信载波容量为24~972个话路和一个模拟彩色电视载波的能力,1973年7月4日一号站投产,通过太平洋上空的静止卫星开通国际业务,共四家8路,即北京到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地区各2路。1974年3月25日,北京二号卫星地球站投产,它通过印度洋上空的静止卫星开通对欧、亚、非国家的国际电路。初期通信容量为132条话路和两条双向彩色电视电路。由于北京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静止通信卫星的交叉覆盖区,因而北京(也包括上海和广州)可以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通国际通信,只有个别地方需要转接一次才能互通。由于卫星通信具有传输质量高、容量大(根据需求可随时扩容)、低噪声和高可靠性、不受干扰等特点,可利用率达99.98%以上,因此基本取代了国际间的短波通信,在当时的国际卫星通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用了第四代卫星技术,在国际通信、外事互访、新闻报道、体育盛会的及时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见证人:
高星忠,教授级高工,195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同年进入北京电信局,历任工程师、技术科长、主任工程师、科技处处长,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曾主持我国第一个全国分组交换工程、用户电报程控设备引进、DDW、ATM和帧中继网建设。在全国一级刊物发表论文或文章150篇,译有匈牙利电信工程师手册等,主要专长为电报、数据、计算机应用。1980年起先后任北京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邮电部科技委委员、《中国电信建设》总编辑,1992年起任两届北京市人民政府技术顾问,199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高星忠同志1956年~1958年曾指导一名北邮首届研究生的毕业设计,并于1957年~1958年任北邮兼职教师。他多年来一直支持北邮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相关工作。
时间:
2005-10-9 15:32
作者:
rinbiod
问一下现在一个8M的转发器一个月的价格是多少?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