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原创】那些wifi运营商,你们可安好?(上)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7-6-16 14:28
作者: 物联网视野     标题: 【原创】那些wifi运营商,你们可安好?(上)

摘要
        短途出行的商业WiFi盈利本身是否是个伪命题?

        在那个刚迈入3G网络,通过手机上网的速度不快,流量费用却很高昂的时代,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已经高速发展了十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风口。所以WiFi很自然地成为了风口上的引路牌,较蜂窝无线网建网成本低、部署快、用户费用低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立即成为移动终端上网的最佳入口。互联网的入口总是像金矿一样,谁抢到了入口,就获得了用户,获得了流量,并最终获得商业价值。一时间,群雄逐鹿,各方纷纷布局抢夺。
       随处可见的WiFi网络已覆盖的指示牌,随便来到一个餐厅、酒店或者车站、医院,甚至是亲戚朋友家,首先会问WiFi是哪个?密码是什么?
       由此可见WiFi的覆盖和普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深入和广泛的程度。我们用数据来说话,《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WiFi网络的用户接入率已高达91.8%。
       总结起来基于WiFi的商业模式大体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前向收费,通过建设WiFi网络,提供WiFi连接业务收取用户的费用,如传统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或者销售硬件设备,如树熊网络、潮WiFi等;另一种是后向付费,免费向商家提供硬件,并免费给连接的用户提供上网通道,用户只需要观看一定时长的广告,通过向广告主收费来变现,如16WiFi、迈外迪、百米生活等。
       那么高达91.8%的WiFi网络接入率是否能够支撑WiFi运营商的盈利和持续发展,那些WiFi运营商,你们都过的好么?
       近日,公交WiFi运营商“16WiFi”在官方微信号发布致全体用户的一封信,信中称公司内部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在广州、上海、深圳、佛山、福州、天津、长沙、杭州、海口、绍兴、开封暂时关停16WiFi,北京、昆明除外。除了保留北京和昆明样板城市以外,基本算是全线从WiFi运营市场撤退,未来将转向大数据领域,探索其它商业模式。
       16WiFi是干什么的?其为全国的主要公共交通(公交、地铁、大巴、铁路、出租车)乘客用户提供免费wifi上网服务,同时还为乘客提供各种内容和实用功能(如视频、小说、游戏等)。
       为什么要退出?16WiFi官方给出了主要的三个原因:一,运营成本高昂;二,后向付费的运营模式不成功;三,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16WiFi官方给出的三个原因。
       原因一,运营成本高昂。16WiFi官方给出的解释:运营成本除了公司正常运作的各类成本之外,成本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购买硬件设备、向各地公交集团缴纳媒体费、向电信运营商购买流量、技术运维等人力成本。这其中最大的两块就是给公交公司缴纳的媒体费和向电信运营商支付的流量费。以广州为例,一年媒体费的成本4000多万元,流量费2400万元,合计6400万元。
       说到这,联想到同样是借助公交车作为载体,面向公交车乘客的北巴传媒。
       翻阅上市公司北巴传媒(600386)的2015年年报,公司广告传媒业务的营业成本为1.13亿元,其中公交车媒体费用为0.68亿元,营业收入为4.88亿元。因16WiFi不是上市公司,无法通过公开渠道查询到2015年的营业收入是多少,但是可以推测一定很少,难以支撑高昂的运营成本。所以营业收入低才是同样承担公交车的媒体费,面向同样的公交车乘客,北巴传媒能活的很好,但16WiFi苟延残喘的主要原因。
       原因二,后向付费的运营模式不成功。16WiFi官方给出的解释:下载APP的人数没有达到预期值,导致后向运营模式无法弥补巨额成本压力。
       其实,后向付费的商业模式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搜索引擎类的百度、google,电子商务类淘宝,视频类优酷土豆、爱奇艺等,他们都做的很成功,也带来了很大的商业价值,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前期都需要大量资金来积累用户,当用户积累到一定量级之后才能变现至盈利。16WiFi虽然经过几轮融资,但是并没有积累到预期的用户量级,导致用户流量变现能力差。
       原因三,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16WiFi官方给出的解释:16WiFi是一家单纯的民营企业,依靠自有资金做免费公交WiFi,但却没有公益资金来扶持。
       笔者认为如果项目有政策资金扶持当然是好事,但那是锦上添花,绝不是雪中送炭,因为商业运作有商业运作的规则,政府更多的是扮演政策扶持的角色,如果自身的商业模式有问题,政府资金的支持也顶多是多撑几个月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16WiFi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1、公交WiFi虽然听起来很不错,但其使用场景为短途出行,用户刚需不强烈,且用户附着的时间较短。
       2、16WiFi并没有在公交WiFi场景下探索出适合的商业模式,难道只有后向付费一种模式?如果仅仅寄希望于通过免费的商业模式来获取用户信息和使用习惯借助大数据来变现,恐怕这种获取用户的代价有点大,流量变现的周期会有点长。
       那么交通出行场景下的WiFi运营是不是就不能做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交通出行场景有很多种:公交、长途大巴、火车、飞机。相对于公交场景,其它几个交通出行场景都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所以网络就成为打发旅途时间最好的方式,那么对于WiFi的需求就强烈的多。国内已早有运营商盯住了这块市场,目前航美在线旗下的“往返”就是为除公交以外的交通出行场景提供WiFi网络,就像“往返”给自己的定位:中国长途交通出行领域的超级平台。
       我们总结往返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几点原因:
       1、营业成本,“往返”并没有采用直接缴纳媒体费的方式,而是采取战略合作分成模式,这种模式看似是出让了部分未来的可观利益但是却直接节省了当前的成本,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公司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策略。当然对于较强势的甲方单位还是要适当缴纳一定的媒体费,但是用于用户在网时间长,带来的贡献已经基本可以和流量的使用成本相当。
       2、用户使用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往返”涵盖了除公交、出租车这些短途出行以外的航空、铁路、长途客车等长途出行场景,用户使用时间长,用户对于WiFi的需求强烈,特别是航空出行场景可以称作为垄断。
       3、政府支持方面,“往返”似乎更获得青睐。铁路方面签约了8大铁路局下辖的列车超过全国列车总数的一半,覆盖了沿海发达城市的90%的铁路线路,年覆盖铁路旅客客流量约占铁路年总旅客客流量的60%。显然,宽阔到看不到边的护城河已经挖成。
       4、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量,且这些用户使用时间都较长,当用户连接上了免费的WiFi之后,有很大的空间和时间可以给“往返”用来深耕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叫车、酒店预订、门票预订等服务则更容易实现,而这些服务的提供完全不需要自己搞,找专业的提供商滴滴、携程等合作分成即可,而自己只需要把用户的入口做好。
       用航美产品副总裁叶松的一句话总结“往返”的优势:长途出行Wi-Fi只是入口,基于这个海量的入口,往返要做的是超级平台。
       注意!人家说的是“长途出行”,不是“出行”。免费WiFi的核心在于用户连接之后的后向运营上,那么就要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开展后向运营。当用户刚下载完16WiFi的APP,填完用户信息完成注册,成功连接上免费的16WiFi之后,公交车的语音播报提醒乘客下一站是XXX,乘客把手机重新装回到包里,因为下一站该下车了。
       去年底16WiFi CEO林峰称,公司依旧处于投入和亏损阶段,预计2017年将会实现盈利;未来的盈利点主要聚焦三块业务,包括广告、电商和安卓游戏及与携程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的大数据分析业务。
       笔者看来,16WiFi已经逐步在向盈利的方向靠拢,但距离实现盈利还有很多路要走,或者公交、出租这类短途出行的商业WiFi盈利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未完待续,欲知后事,下期分解)



家园推荐阅读:

那些wifi运营商,你们可安好?(下)




时间:  2017-6-17 15:46
作者: fieldmouse

ding
时间:  2017-6-19 12:32
作者: jackal_zheng

楼主对短途出行场景持否认的态度,但是像地铁这个短途出行的场景,却有非常高的用户连接率,至少南方银谷在广州地铁的运营项目,我亲身体验很多人上了地铁都会打开花生APP联网,楼主是否基于这一场景也给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时间:  2017-6-19 13:29
作者: abcde1234567890

现在北京是不是有能正常使用的公交车wifi?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Powered by 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