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标题: 程序缘 [查看完整版帖子] [打印本页]
时间: 2017-8-24 21:42
作者: yueqinglun
标题: 程序缘
本帖最后由 yueqinglun 于 2017-8-26 20:59 编辑
序言
大概是从初二的时候,开始逐渐对电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家里有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摆弄它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喜好之一。当时能做的就是把废旧电池进行并联再串联,让收音机满血复活;另一个喜欢做的就是加天线,为了能收听到台湾地区的中广流行网,我把天线延长到了家里的晾衣铁丝上,貌似收听效果有一些提升。
后来到了高中,物理课上进一步学习了电学基础知识,另外还选修了一门电工基础,家里也多了电风扇和电视机等几样电器。有一次放学回家经过五金店,终于忍不住买了第一套工具:电烙铁、松香和镊子,但自此之后却是不断的破坏,家里的电视机被我弄坏过几次,最严重的一次烧毁了两个集成电路芯片。去镇上修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店主,他初中毕业去了技校学习家电维修,毕业后就自己开了店。当时对他的崇拜不亚于四大天王,不仅是他店里琳瑯满目的各式各样的电器,更重要的是他无与伦比的高超手艺,亲眼看见过他无数次神一般的把一台台坏电器修好,对他我只能用两个词形容:牛逼&酷毙!受此影响我一度还想立志成为一名家电维修人员,开一个属于自己的门店。
再后来高考报志愿时就放弃了有可能今后从政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选择了自己打心眼里最喜欢的电学专业,来到了南京邮电学院。大学期间兴趣最大的依然是电学,当时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特别钟情和擅长,不仅考试成绩优秀,实验课上搭电路更是手到擒来,可以说是秒杀其他同学。大三时候加入了学校的电器维修协会,买了人生中第二个工具万用表。大三期末时参加了暑期的三下乡活动 ,到苏北帮助当地乡民修理一些电视机、电饭煲的简单故障。再后来大三暑假参加了索尼杯全国电子竞赛,设计一个模拟电路,最终拿了全国一等奖;也是在竞赛准备阶段,有缘认识了系里两位电路方面数一数二的老教师D老师和L老师,跟着他们学到了不少,以至于对后面的毕业设计和毕业找工作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我大学学的是图像通信,所在的系是信息工程。由于系专业的历史原因,这个系的课程设计是偏硬件方面的,包括很多系里面的老师都是硬件专业背景。在计算机方面,尤其是软件方面,我们系尤其是我,并不擅长。当时我们仅主修了一门编程语言Pascal,像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的主修课,在我们系是选修的。由于我对硬件的偏好,大学期间并没有对编程语言有过兴趣,连计算机等级考试也是选的偏硬,也决定了后面找工作时的方向。
自己从小喜欢硬件电路,毕业找工作是硬件电路设计,工作后第一个项目也是设计硬件电路,可偏偏命运捉弄,让我在自己最感兴趣的硬件设计领域没开始就结束了,从此跟TCP/IP、跟软件开发、跟程序结上了缘份,而这一结缘,就是十多年,直到最近……
<微信公众号:大侠来了>
时间: 2017-8-26 20:45
作者: yueqinglun
本帖最后由 yueqinglun 于 2017-8-26 21:09 编辑
1、初到武汉
公元二零零零年,千年虫如约而至但却没有爆发,这一年我大学毕业。六月末的一个晚上,终于到了要和南京,要和南邮,还有同窗四年的同学们告别的时候,上了出租车,我居然控制不住泪如雨下,直到火车开出南京好久才渐渐平静。而她,后来告诉我,在我离开南京的那个夜晚,一边听着《城里的月光》,一边稀里哗啦的哭着,不知道用掉了多少纸巾。
在家休整了一周之后,我背上几件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家里最后一次资助的800元生活费,也怀揣着即将踏入社会独立生存的梦想,南下湖北来到了武汉。
七月的武汉,一大早就骄阳似火,从武昌火车站一出来就感受到了热浪席卷。518路公交车一路狂奔,当年似乎还没有早高峰一说,早上七八点的珞瑜路上车流稀少,半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吴家湾。从吴家湾车站到邮科院,只有短短200米,这条路叫邮科院路,路的一侧是一片绿化和小树林,而另一侧则是闻名遐迩的东湖的一角。远远望去,诺大的邮科院背后是一片绿油油的青山,后来知道这山叫南望山,是大别山的余脉,南望山上有雷达兵驻扎,是一片军事禁区。邮科院路88号是这条路的尽头,里面便是武汉邮科院,2000年已经改制为武汉烽火科技集团,国资委控股,A股上市公司,600498。9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通信市场上存在着多家中国公司的竞争,业内流传着“巨大中华金,烽火遍天下”的说法,可见当年烽火在业内的影响力。据说九几年的时候,来邮科院拉设备的卡车从厂区一直排到吴家湾,员工家里的柴米油盐都是单位发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我要报到的是武汉邮科院烽火科技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当时还叫武汉网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是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和一些专网的E1/T1传输系统。由于我大学期间钟情于硬件电路,毕业设计课题又是有线电视加扰系统,所以入职后很期望能进数字电视相关的项目。然而结果没能如我所愿,我们同批进来的将近20个应届毕业生,除了极个别留在了网能,大部分人被分到了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不,连部门都算不上,只是一个仅仅二十来人的课题组,而这个课题组的灵魂人物就是当时已经在邮科院赫赫有名,在国际电联已经展露头脚的余博士!邮科院给这个组织取了一个名字叫IP开发部,从名字看得出业务的定位,以今天的视角看,邮科院当时的决策是多么的正确英明,这还是在1999年,成熟的光传输设备卖的正火,高层已经意识到下一个即将爆发的领域,及时抽调了邮科院的多名精英骨干,组成这样一个专门做IP研究的组织,并且加大投资,设备购买、软件购买、人才资源都给了极大的权力!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分到了IP开发部,现在想想是多么的幸运!假如留在了网能,假如做着数字电视传输的项目,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将来!
我们那一批加入IP开发部的新人,准确的说是IP开发部的第三代。第一代是余博士为首的邮科院抽调的老精英,包括W总、L老师,他们是创始人;第二代是余博士当时的在读研究生包括J同学、小M等,然后补充了99年毕业的一批应届生,这里面就有这些年依然活跃于朋友圈的Z同学、X同学、W同学等。我们2000年加入的算第三代,其实作为第三代是幸运的,不用像第二代做那么多探索走那么多弯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扛起大旗。
随着IP开发部人员的扩张,组织分工渐渐清晰,我们首先被分成软件组和硬件组,软件组按照协议栈从上到下分为网管组、协议组、BSP组,后来因为网络处理器的引人又增加了微码组;硬件组没有继续细分,硬件工程师既画PCB又承担FPGA/CPLD的设计。我转到IP开发部之后,仍然是硬件工程师,那几年普遍至少在我看来,硬件工程师更吃香,硬件工程师就像手术台上的医生,不同的是他面对着的是电气连线、芯片管脚、元器件、示波器,硬件工程师需要更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当时一心想做硬件,也因为自己更符合硬件工程师的要求。另一方面,邮科院当时的人才也是硬件为主,因为产品本身除了网管,可能就没什么地方还需要写点代码,退休返聘的L老师,据说那是一等一的电路高手,后面863项目的ASIC就是他老人家亲自带领团队做出来的。
新成立的IP开发部挂靠在网能下面,而网能是有完善的配套,包括研发、市场、行政三大块,行政主管R总就是当年在南邮校招面试我的,尽管七年之后离开武汉时也没跟她混熟,但不得不提及一下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还是非常感激的!行政下面有两大美女F和Y,负责我们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食宿。我们那届新员工被安排到邮科院边上的湖北省气象局招待所,可以免费住六个月。招待所相当简陋,除了两张床和桌椅板凳,就是一台电视机和天花板上的一个吊扇。我入职第一天的中午,当把我领到宿舍的时候,我一下子傻眼了,有点失落,跟想象中的差距不小。躺在硬邦邦的床板上,望着那呼呼转个不停的风扇,一时间竟然蓝瘦香菇,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人生……直到新入职的同事慢慢多起来。
我们那届毕业生基本上都来自名校,其中北邮的就有三位,华工、武水、东大也好几位,华工毕业的Y同学和Z同学尽地主之谊,带着我们外地来的同事去了磨山、玩了东湖,很快就让我们熟悉了武汉,大家的关系也由陌生变成了铁哥们。
炎热的夏天时间过得总是那么快,在不停的培训不停的学习中,一晃就到了月末发工资的时候。虽说大学也参加过勤工助学挣得过人生第一桶金,但发工资的感觉还是有点不一样,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工资,是一份全职工作的合法收入,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校招时签的协议工资是月薪1500,因为入职时预支了一部分作为生活费,所以第一个月到手工资大概七八百块钱。发工资那天是周五,下班后我骑着单车绕着邮科院一大圈,想找个餐馆好好犒劳一下,结果天快黑了我也没找到一个,最后还是去了通往宿舍的南望山路边的金食府,点了一份凉菜和一份饺子,算是庆祝。
~下期预告:没开始就结束了~
<微信公众号:大侠来了>
通信人家园 (https://www.txrjy.com/) |
Powered by C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