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19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1 12:23: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壹  “硅对钢的胜利”


1991年1月17日凌晨,当美军第一枚导弹砸向巴格达时,睡梦中被惊醒的萨达姆并不怎么惊惶。


此前几个月,美国一直忙着调兵遣将,海湾地区已经集结起美军三个航母战斗群,但萨达姆充分展示了楞的不怕横的二愣子本色,在他看来,自己手下拥兵百万,要人有人,要装备有装备,跟谁打也不怵。


QQ截图20230301112756.jpg


意气风发的萨达姆,如今坟头草都两米高了。


单从纸面上看,当时伊拉克军队常规武器装备,比当时的中国军队还要强些。萨达姆的如意算盘很简单:美国人接受不了多少牺牲,只要把美军拖入战争泥潭,迟早能把美国人的耐心耗没,然后退兵。越南战争不就是如此么?


但这一次,剧本变了。


严阵以待的伊拉克军队,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敌人,朝他们飞袭而来的,是100多枚来自美军军舰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代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正式开始。


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伊拉克军队始终没有看见一个敌人,只有数千枚导弹从天而降,将伊拉克的防御系统摧毁殆尽。与以往司空见惯的地毯式轰炸不同,这一次取而代之的,是外科手术般的精确打击:


对伊拉克参谋部的空袭,炸弹直接准确地从烟囱里钻了进去;对飞机库的轰炸,美军先炸开大门,再把导弹送到机库里;装备先进传感器的预警机,使伊拉克飞机刚起飞便被发现击落,根本没有机会升空。


整个世界都看得目瞪口呆——原来,打仗还可以这样打?


后来的地面战争大同小异,看似强大的伊拉克百万雄兵,在多国部队的各种高精尖武器打击下,如摧枯拉朽一般灰飞烟灭。这场仗打下来,美军因战事死亡的士兵还不到200人,给全世界上演了一课什么叫高科技战争。


QQ截图20230301112812.jpg


当时冷战已接近尾声,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作战思维还停留在二战时期,以为只要凭借钢铁洪流和人海战术就能取得胜利。直到海湾战争才发现,时代变了。


当时伊拉克军队装备的是一水儿的苏制武器,其中T-72坦克与美军M1A1坦克的性能对比,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


发生在巴士拉南部的坦克大战中,美军以近乎0的代价将200多辆伊军坦克全歼,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T-72和M1A1同属第三代坦克, 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原因在于,两者在信息化程度上存在巨大差距。M1A1普遍装备热成像仪、先进传感器和计算机火控系统,使美军能够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这场战争,后来被媒体称为“硅对钢的胜利”。


这是因为,美军使用的诸多高科技武器,从导弹、预警机、电子干扰机、隐形战机,到幕后功臣GPS系统——所有这些高科技装备,背后所倚赖的核心技术,都是半导体芯片技术。


而这一切优势的背后,是美国发达的半导体工业。


苏联半导体技术的止步不前,使得第三代苏式装备与美军有了明显的性能差距:苏-27装备的火控雷达,计算速度只有17万次/秒,而美军同代的F-15,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000万次/秒。苏联导弹命中率有60米的误差,而美军导弹只有15米。


这种差距,追根溯源,来自过去半个世纪里,两国在半导体技术路线上的不同选择。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历史的每一次轰然巨变,源头往往都隐藏在并不起眼的细节里。


贰  “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


1947年,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企业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威廉·肖克利和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共同发明了晶体管,用于取代过去的真空管作为信号放大元件。顺便说一句,因为发明晶体管,这位老兄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一开始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发明后来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由此引发的半导体技术革命,更是彻底改变了未来世界的面貌,围绕它的争夺、竞赛、阴谋,影响了未来世界的整个地缘政治格局。


QQ截图20230301112828.jpg


今天的半导体工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激烈异常,但晶体管诞生的最初三十年里,整个半导体产业可以说完全是美国独领风骚的时代。


贝尔实验室诞生了第一只晶体管,德州仪器制造了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仙童半导体发明了集成电路,IBM推出了第一台跨越代际的集成电路计算机……野蛮生长,而又生机勃勃。


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预测集成到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年将增加一倍。当时恐怕没有人想到,这个36岁的年轻人,精准地预测了20世纪下半叶人类信息革命的进程。


回望半导体发展史,这个行业所有最重要的理念、技术和产品,都诞生于那个时代的美国,尤其是硅谷。


二战结束后,一份名为《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被摆上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案头,这份报告希望美国能够通过巨量资金支持,激励科学家探索最前沿的科技,鼓励企业将科技成果向应用层面转化。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上下举国震惊,称之为“斯普特尼克时刻”。为了追上对手,美国加大太空竞赛投入,在太空电子设备中尽可能使用硅晶体管。


美国半导体技术的产业化之路,一开始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是美国的军工需求。五六十年代,美国军方的采购订单,为硅谷初生的半导体企业提供了70%的研发经费。集成电路刚发明的那几年,70%的政府资助来自空军。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人类文明向太空迈出了一大步。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宏大计划中,共使用了100万块芯片。


六十年代初,苏联与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几乎看不出差别。当时的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下水试航了核潜艇,掌握了一亿吨级核武器和洲际导弹技术。赫鲁晓夫在演讲中狂妄地对西方外交官说:


“我们将埋葬你们。”


电子和计算机在当时还算新兴产业,苏联人的脚步也跟的很紧。在苏联科学家努力下,苏联晶体管的问世,只比美国晚了几个星期,1957年苏联便生产出了自己的晶体管收音机。


但后来的历史轨迹证明,在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赛道,苏联人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叁  苏联如何错失半导体


1976年9月6日,苏联第11航空军的几架米格-25战机正在远东地区参加演习。当飞机接近日本海岸时,编队中由别连科上尉驾驶的米格-25突然转向,拉低高度避开苏联雷达,直接闯入日本领空。


如临大敌的美军飞机立即升空拦截,却意外发现,这架米格-25降落在日本北部一处民用机场——这架飞机居然是叛逃而来的。驻日美军立刻迫不及待的控制了飞机,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将其大卸八块。米格-25的秘密,已经整整困扰了他们9年。


米格-25由苏联米高扬-古列维奇设计局研制,1967年首次亮相,专门用来拦截美军轰炸机。甫一问世,米格-25便刷新了各项世界纪录,成为当时飞的最高、速度最快的截击机,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甚至做出过以高速甩开来袭导弹的壮举。


美国人如坐针毡,但一直搞不清楚,这架飞机的性能是怎么做到的。


QQ截图20230301112843.jpg


别连科的叛逃让美军如获至宝,但美军工程师的拆解结果,却让整个五角大楼大跌眼镜。苏联人的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出人意料的过时,其中最让他们惊讶的是,米格-25的电子设备使用的不是晶体管与集成电路,而是像葡萄串一样臃肿的真空管。


苏联人开始在半导体领域并不落后多少,但问题是,苏联领导人把预备第三次世界大战视为头等大事,他们发现,在核爆试验中,晶体管很容易被烧毁,而电子管抗干扰能力强的多,决策层于是脑袋一拍,决定走真空管小型化之路。


就这样,当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在“摩尔定律”指引下狂奔时,苏联在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中选错了方向。


当时苏联重视基础教育,培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在集中力量搞科研攻关上优势明显。但苏联的计划经济土壤,与半导体产业的进化规律,却是天然的不相容。


1967年,白俄罗斯一家半导体工厂坏了一台中压断路器,需要重装一台,副厂长在党委会上提出要求,经讨论后报给明斯克市电子工业管理局。由于是计划外,需求被层层上报到市计委和白俄罗斯计委,再层层审批拨款给一家断路器厂家。等工厂最终拿到需要的断路器时,已经是三个月过去了。


因此,当苏联人在如此僵化的体制下埋头追赶时,美国硅谷的工程师们,正在以每18个月将晶体管密度增加一倍的速度,将对手甩得连自己车尾灯都看不到。


60年代后期,苏联科学家开始觉察到,美苏在计算机领域的差距在拉大,但他们很难在自己的层面改变大局。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模式,已经根植在这个国家的血液中。


苏联错过了半导体,也就错过了后来的计算机革命,错过了互联网革命。


这种差别在六七十年代尚不明显,1970年代,巅峰时期的苏联GDP一度接近美国的70%,但之后被对手越甩越远。三十年后,当美国进入信息社会,苏联整体上还停留在工业社会,与对手产生了代际的差距。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中认为:“苏联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半个世纪以来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信息革命。”


这种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今天。苏联解体时,没什么像样的半导体产业,俄罗斯电子工业所需的芯片,也几乎全靠进口。俄乌战争中,俄军坠毁的导弹被发现,里面安装的竟然是来自中国温州产的电路板。


肆  “日本可以说不?”


海湾战争震惊了整个世界,作为美国的小弟,日本似乎也感觉“与有荣焉”,自信心爆棚。当时日本右翼代表石原慎太郎和盛田昭夫合作出了本书《日本可以说“不”》,书中说“没有日本的芯片,美国就打不赢这场战争。”


美军在战争中使用的高科技武器,确实大量使用了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芯片,美国人正开始担心,对日本芯片的依赖会带来国家安全。偏偏这时候,日本人不知趣地站出来打大哥的脸:“假如日本把芯片卖给苏联而不是美国,美苏军事力量会很快失去平衡。”


就差没冲大哥喊上一声:“走两步,没病走两步!”


不过,说起来美国人也怨不得别人,因为日本半导体工业的崛起,一开始全是美国人扶持起来的。


日本投降后,美国本打算对日本进行彻底的去工业化,消除其战争潜力,不料朝鲜战争爆发,军需订单源源不断地涌入日本,带动了日本经济的恢复。


德州仪器发明了晶体管收音机,但将收音机卖到全世界的,却是日本的索尼。


盛田昭夫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创建了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他决意发展半导体技术,专门跑到美国取经,希望从美国的西部电气购买晶体管生产的专利授权。在美国,他看着纽约的帝国大厦不禁感叹:


“日本和这样的国家交战,真是鲁莽啊!”


当时冷战伊始,日本地处前线,所以美国人对日本发展自己的半导体技术相当宽容,甚至还慷慨地向日本转移了电视机、录音机、计算器等数百项技术。当时,几乎所有日本企业都在如饥似渴地从美国引进技术、学习消化。美国人在演讲中取笑,台上每翻动一页PPT,都会引起台下日本人争先恐后地记笔记。


不过,美国人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作为追赶者,日本人在半导体技术攻关上,采取了后来被屡次证明有效、今天也正在被我们使用的策略,那就是: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1974年,日本政府制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砸下720亿日元,整合全国产、学、研界资源集中攻关,结果只花了6年时间就攻下了美国30%的内存市场。


更让美国人窒息的是,日本产品不仅成本低,质量还超过美国同类产品。惠普电脑在内存采购招标中发现,日电、东芝的产品远超英特尔、德州仪器。


1983年,靠存储芯片起家的英特尔被日本企业逼到墙角,总裁安迪·格鲁夫破釜沉舟,不得不放弃已经毫无优势的存储芯片业务,全面转向集成芯片,方才起死回生。


到1986年时,全球前10大半导体企业中,有6家来自日本,前三名更是被日电、东芝、日立垄断。


更让美国人难以容忍的是,日本富士通公司提出要收购美国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公司。在硅谷,仙童半导体是神一般的存在,英特尔、AMD创始人都曾在仙童工作。


80年代以前,美国半导体企业基本处于放任自主的状态。当时美国主流思想是自由竞争,很少干预企业经营。但现在,面对以举国体制发起进攻的日本半导体企业,美国人终于坐不住了。


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挺身而出,牵头成立了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领导这场与日本人的芯片战争。


不过,硅谷的企业家们,以往很少与华盛顿的政客打交道,诺伊斯是产业界领袖,在政界却几乎毫无人脉。半导体协会的游说开始效果不大,直到后来他们第一次祭出了一个后来屡试不爽的大招:国家安全。


这一下,火终于被扇起来了。


今天的美国从总统到媒体,无不在大肆渲染中国威胁,但如果穿越回80年代,你会发现,报纸上连篇累牍都是日本威胁论。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回忆录中回忆:


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是“斯普特尼克危机”以来,让美国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到外国威胁。


“日本威胁论”愈演愈烈,偏偏这时候,不知好歹的日本右翼宣称日本可以对美国说“不”。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客,很快用行动告诉日本人:不,你不能。


美帝的铁锤,很快就锤到了日本人头上。


1987年6月30日这天,美国三名共和党议员来到国会大厦前,他们每人手里都拎着一把大铁锤,身后还跟着大群新闻记者,很明显是要来搞事情的。


这些西装革履的政客们,将一台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收音机放在国会大厦台阶上摆好,然后你一锤我一锤地将收音机砸了个稀烂,随行记者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第二天,议员抡大锤的照片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


QQ截图20230301112858.jpg


砸收音机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不久前发生的“东芝事件”,也就是东芝公司违反“巴统”禁令,向前苏联出口了几台先进数控加工机床。但更大的背景是,当时美日之间不断升温的贸易摩擦,尤其是半导体领域的激烈竞争。


美国当年对付日本的套路,今天听来一如既往的熟悉:制裁日本头部公司,征收反倾销税,发起贸易战。


比如,1982年6月,美国通过钓鱼执法查出“IBM商业间谍事件”,逮捕了涉嫌窃取IBM技术的日立和三菱员工,对两家公司进行制裁。


里根政府派出了一个名叫莱特希泽的人,作为对日贸易谈判主将。请记住这个名字,30年后,这个素以性格强硬著称的鹰派人物将再次坐上谈判桌,只不过对手换成了中国。


美日之间虽说是谈判,但日本根本没有底气说不,最后不得不与美国签订《美日半导体协议》。根据协议,日本必须停止芯片倾销,而且要根据美方的核算成本,以“公平”的价格出售芯片,同时保证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达20%以上。


日本《选择》月刊回忆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悻悻写到:


东芝事件发生后,日本领教了触怒美国的后果,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自主限制对美出口,放缓研发和投资,步入衰退之路。


曾经霸占世界半导体十大公司大半榜单的日本公司,到2005年下滑到了3家,而到了2016年,只剩下东芝一家在苦苦挣扎。


不过,过去三十年的积淀,毕竟还是给日本半导体产业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日企在上游材料和设备环节仍然具有绝对优势——这种优势,必要时也能够转化为武器。


2019年日韩政治冲突中,日本限制对韩出口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等原材料,导致韩国半导体生产线差点停工,急得三星高层赶紧跑到日本疏通关系。


这也难怪,日本半导体产业陨落之路,虽说主要来自美国的打压,但韩国人的挖坑设陷,也实在是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韩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过程中,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落井下石,很难不引起日本人的种种怨念。




QQ截图20230301112910.jpg (24.1 KB, 下载次数: 0)

QQ截图20230301112910.jpg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0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0 13:06 , Processed in 1.73040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