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转发所处的协议层可以划分为层1、层2和层3中继。按照中继的实现策略,在最新的标准文献中划分为Type I和Type II两大类。
1.1 中继的协议层划分
1.1.1 层1中继
层1中继一般是放大转发类型中继,该类中继节点不做解码。最简单形式:普通射频转发器。它将输入信号直接放大,所带来的延迟一般只是循环前缀长度的一部分。更先进的层1中继被称为智能转发器。这一类中继只放大部分频带上的信号。不过,由于这类中继需要数字信号处理(FFT/IFFT)运算,因此引起的延迟有1个或更多OFDM信号。
1.1.2 层2中继
层2中继一般采用解码转发方式,可以看作具备部分功能的基站。层2具有MAC、RLC和PDCP三个子协议子层,分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功能。
1.1.3 层3中继
层3中继可看做是一个完整的eNB。它可以传输同步信号、PBCH及其他系统信息。对于Rel8的UE难以区分它和普通基站的差别。在中继回传链路传输的是IP数据包,这同层2中继有着本质不同。
图 中继协议栈用户平面的转发功能划分
中继在转发解码之后的传输块时,HARQ协议工作在端到端模式,通信链路包含UE到中继以及中继到eNB两条链路。此时,数据传输块的大小不能由中继修改。这一约束限制了最优调度决策。当转发MAC层PDU时,每一跳单独执行HARQ。数据传输块的大小仍然不能由中继修改。在集中式eNB调度模式中,重传必须由eNB配置完成,这将带来更多的信令开销。当转发发生在RLC层时,传输块的大小可以通过修改复用方案稍作改动,但是这种修改相对粗糙。当转发PDCP层数据包时,在每一层实现分段和ARQ协议。这样可以由调度器完成数据块的分段和连接以满足每跳链路的QoS需求。如果转发的是IP数据包时,全部LTE协议都在每跳运行。
TypeI中继(一种带内的中继节点),特征:
(1) 可以独立控制一个小区,从UE来看能够和归属小区区别开来。
(2) 拥有自己的小区ID,中继节点发送自己的同步信道,广播信道以及参考信号等。
(3) UE从中继节点接收调度信息和HARQ反馈,并且将上行控制信道信息发送至中继节点。
(4) 对于Rel-8 UEs,中继节点等效于Rel-8 eNB。
(5) 对于LTE-A UEs,该类中继节点支持更高级的增强技术。
Type II 中继,特征:
(1) 中继节点没有独立小区ID;
(2) 可以接入Rel-8 UE。
(3) 对于Rel-8 UE,Type II中继为透明中继。
表 Type I中继和Type II中继的对比分析
| | |
| | |
| | |
| | |
| 基站和中继之间必然发生切换。类似于普通的基站间切换操作。 | 基站和中继之间不一定发生切换。类似于小区内切换或者透明切换操作。 |
| Type I中继发送自己的同步信道、参考信号以及其他反馈信息。 | |
| | 可以实现宏分集。eNB可以和中继同时发送相同信号给UE-A。 |
| | |
| | 只有部分基站的功能,不需要生成自己信令,成本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