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美国的消息再次引发关注: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罕见动用传票权,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发起调查传唤,要求在5月7日前交出技术架构、客户资料等核心敏感信息,并对所谓"通过云服务获取美国数据"和"伏特台风网络攻击"指控作出回应。这种对外国非上市公司强制取证的方式,在美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堪称"核武级"监管手段。
这次调查是怎么来的?据路透社披露的传唤信函显示,美方声称已掌握"第三方私营部门报告",指控中国运营商通过云服务获取美国数据,同时还将2024年所谓"伏特台风"网络攻击事件与中国电信运营商挂钩。然而,这些指控的证据基础极为薄弱。
关于"伏特台风"攻击,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调查报告早已证实,这实际上是勒索病毒团伙与美国情报机构合谋炮制的虚构产物,其真实意图是为军情部门骗取国会预算。甚至美国媒体也承认,这些指控与事实之间存在"明显断裂带"。这种将虚构的网络威胁归咎于特定国家企业的做法,已经成为美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常用手段。
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被调查的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业务范围已经极为有限。中国移动早在2019年就被禁止开展核心业务,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自2021年后也只能从事批发流量、云服务等无需FCC牌照的"边缘业务"。对这些已经处于极度受限状态的业务继续施压,不禁让人质疑这次调查的真实动机。
技术霸权下的系统性打压
回顾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政策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系统性打压的路线图:
2019年,美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了中国移动的国际电信服务牌照申请,将这家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阻挡在美国市场门外。
2021年,FCC又以"为中国提供通信基础设施"为由,撤销了中国电信美洲公司的运营授权,要求其退出美国本土市场。这一决定虽然打着"安全"的旗号,但背后的竞争考量显而易见。
2022年,中国联通美洲公司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被要求终止在美业务。至此,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基本上被清出了美国核心通信市场。
2024年初,媒体曝光美国司法部正在调查三大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云服务是否接入了美国本土数据中心,结果是"未发现不当行为"。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同样的指控又以国会调查的形式重新浮现。
这种周期性的、基于相似理由但证据不足的调查模式,揭示了这些行动背后可能的政治动机和产业保护意图。每当中国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类似的调查和限制就会随之而来。
真实原因:市场竞争下的防御反应
那么,为什么美国对已经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国电信运营商仍然保持如此高度的警惕?答案可能在于这些企业在全球市场,特别是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快速崛起。
据IDC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天翼云(中国电信旗下)、移动云(中国移动旗下)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在亚太地区已经超越谷歌云,跻身前三强。这意味着中国运营商正在从传统的通信服务提供商,转型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服务企业。
在5G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动摇美国企业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数据安全"担忧,很可能是技术竞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制造安全威胁的叙事,为市场准入设置障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竞争策略。
实际影响:有限但值得警惕
对于此次调查对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实际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短期业务影响有限。考虑到中国运营商在美国市场的业务已经极度萎缩,此次调查对其整体业务表现的直接影响较小。三大运营商的核心收入来源仍然是国内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业务。
其次,品牌和国际扩张可能受阻。这类调查会在国际舆论层面对中国企业形成负面影响,可能影响其在第三国的业务拓展,特别是与美国有密切关系的盟国市场。
第三,技术研发和合作面临挑战。随着中美科技脱钩趋势加剧,中国企业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可能面临更多限制,这对建设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如此,这次调查也折射出中国电信企业在全球市场崛起的事实。正是因为中国运营商的云服务和数字解决方案开始具备全球竞争力,才引发了这种防御性反应。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调查反而是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一种侧面佐证。5G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