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传统卫星通信企业的大刀阔斧改革,一边是新兴卫星互联网的高频组网冲刺。8月的这半个月,中国卫星通信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双重奏"——中国卫通的内部革命与中国星网的太空竞速(中国星网是中国卫通的控股子公司)。
卫通重组的"雷霆计划"
近日,中国卫通董事会的公告如深水炸弹般震动行业:原宽带事业部和业务运行中心被彻底裁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产品中心和运营服务中心。这不是简单的部门重组,而是一场围绕"业务转型"和"市场攻坚"的深层革命。
业内人士在知乎爆料,这轮重组内部代号"雷霆计划",目标直指2026年前推出一系列颠覆性产品。新设立的产品中心专注卫星通信产品研发,涵盖高速宽带、物联网终端和新兴应用;运营服务中心则强化服务响应能力,目标实现"零时差"客户支持。 一位不愿署名的分析师在脉脉论坛感叹:"卫通重组,本质是自救。宽带业务虽强,但产品单一老化,2024年用户流失率上升15%,市场攻坚再不突破,连'国家队'地位都可能动摇。"
马斯克的星链能运营得很好,得益于国外地面通信覆盖没那么好,而中国,说实在的,地面通信覆盖太强大,卫星通信的宽带需求确实很少。
从"卖服务"到"卖生态",卫通正在学习苹果模式,通过产品中心打造硬件+软件闭环。LinkedIn数据显示,该公司相关岗位招聘激增50%,人才向新中心加速流动,这种"扔掉铁饭碗、拥抱创新引擎"的决心可见一斑。
中国星网奇迹:16天4发的太空竞速
卫星通信的宽带业务需求没那么旺盛,并不代表这个市场方向就不需要进一步耕耘。就在卫通内部革命的同时,中国星网正在太空中书写另一个传奇。8月13日下午,中国星网第08组低轨卫星成功发射入轨,这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批量部署的"高频冲刺"阶段。
从7月27日至8月13日,短短16天内连续完成第05至第08组4次发射,间隔最短仅3天,刷新了我国低轨卫星组网的发射密度纪录。这种高频次、短间隔的连续成功发射,不仅表明前期"稳扎稳打"积累取得重大成效,更彰显了我国航天工业体系"技术-管理-资源"的协同能力跃升。
从卫星制造到发射保障,各环节紧密协作,短时间内多次成功发射LEO卫星组,是对整个体系高效运作的有力证明。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技术稳定性的增强和各系统磨合的顺畅。
卫星通信万亿赛道的生死时速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卫星通信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马斯克的Starlink用低轨卫星"轰炸"全球,国内新玩家如九天微星也在快速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企业如不自我革命,就可能沦为旁观者。
而星网的高频发射则展现了另一种路径:通过快速组网形成规模优势,抢占太空频率和轨道资源。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正是对Starlink等国际竞争者的有力回应。
传统卫星通信企业必须破除"铁饭碗"思维,拥抱产品创新和市场导向;新兴卫星互联网企业则必须保持技术领先和快速迭代,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从地面的组织架构调整到太空的卫星组网部署,中国卫星通信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这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制度创新、管理变革和战略眼光的综合较量。
“起飞”,飞向太空!
5G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