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82|回复: 3
打印

vivo的下一个十年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20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8-25 10:48: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狐狸知道很多事,刺猬只知道一件事。”

在古希腊的寓言《刺猬与狐狸》里,狐狸聪明机警,不断尝试绕圈突袭,刺猬却只会一招,蜷身成刺。最终赢下来的,不是多谋善变的狐狸,而是刺猬。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借此提出“刺猬理论”:真正卓越的公司,不会在十个方向上平均用力,而是找到那个唯一的交集:深深热爱、能够做到最好,并能驱动经济引擎的那件事。

vivo过去三十年里,从电话机到智能手机,一直聚焦通讯业务。这并非固守,而是选择层面的谨慎:面对短期风口,严格恪守边界;面对正确的事,脚步则显得坚定。

8月21日,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正式亮相。而此前的vivo Vision探享会上,vivo也曾透露其更长远目标——家庭机器人。

可见,当众多技术浪潮齐头并进,vivo也做出了相应的抉择。

第一章:抉择的背后

关于为何挺入MR与家庭机器人领域,vivo的回答很素朴:坚持用户导向,做正确的事。

在商业世界,讲过这句话的公司不少,但真正的践行者却并不多。在vivo的视角里,“正确”与否,并不等同于“能做什么”,而在于“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vivo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

电话机年代,专注于让沟通稳定、清晰;功能机阶段,市场上不乏花哨的设计,其却把Hi-Fi音质做成一代用户的回忆。而智能手机浪潮里,vivo也一路沿着用户需求,围绕设计、影像、系统、性能这四条长赛道持续推出极致体验的产品。

这期间,从热点到风口,无数诱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如2011年前后的3D手机,或是后来的模块化手机、全息投影手机,厂商过度押注“新奇”,却没有满足大规模用户的核心需求,最终难逃“短命”的结局。

这些热点,vivo几乎没有参与,而是将资源集中在影像、性能等用户高频刚需上,覆盖数以亿计用户日常生活里的真实需求。

因此,在外界看来,vivo投入MR与机器人,似乎是押下新的筹码。但在它一贯的逻辑里,这只是基于战略定力,对下一个十年、对广泛而高频的用户需求的认定。

以MR为例,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概念本身炙手可热,而是因为它延续了人类“感知”进化的必然:印刷术的发明,让知识被复制、扩散,改变了信息的可得性;屏幕,压缩了时间和空间;MR,叠加了虚拟与现实,重塑了人类与场景的关系。

每一次迭代,背后都是用户“需求边界”的拓展。vivo Vision探享会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将MR定义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在vivo的战略设想里,MR并不是单一的硬件产品,而是通往家庭机器人的必经之路。

答案,依然要从问题出发。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根据预测,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占比超三成,进入持续老龄化阶段。

同时,家庭近3小时的人均家务劳动时间,也给每个人带来压力。压力叠加之下,谁来陪伴、守护、照料数亿老人,是不可回避的需求问题。

家庭机器人看似是理想解法,但真正落地,远比理论要艰难许多。家庭环境涉及大量非结构化场景,如何感知复杂场景,并做出即时决策,有着很多考虑、顾虑。前不久,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的机器人”撞人“事件,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机器人领域专家、艾欧智能创始人陈相羽在探享会上指出,MR设备可以为机器人提供丰富的训练数据,同时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工具。而在vivo看来,“大脑+眼睛” 是破解家庭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家庭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借助MR的能力跨越鸿沟。

可见,vivo对MR的选择,不仅事关产品本身,也关乎更长远的未来。

第二章:产品是公司的“投影”

“刺猬理论”里,所谓做到“最好”,并不是去追求全球第一名,而是在一家企业所选择的路径里,没有人比其更契合、更深刻、更持续。

就像柯林斯书里的例子:过去的沃尔格林(Walgreens)不是全美零售规模最大的药店,但基于选址、布局、服务等方面的极致,它在“最便利的药店”这个定义里,是“世界上最好的”。

路径选取,其实暗含着对于企业基因与潜质的判断:若非企业的核心能力,就算投入再多资源,也很难长久立足;若契合基因优势,就必须投入到极致,让别人难以企及。

vivo是国内首家同时布局手机与MR的科技企业。

在胡柏山看来,vivo的能力一方面在于用户洞察、场景识别、标准定义等;而MR对影像、AI大模型的技术需求,也与vivo过去的“能力圈”衔接。

这其中,用户洞察这点,值得关注。比如,多位视频内容创作、艺术科普和游戏领域的MR玩家代表都谈到,现阶段MR在部分垂直领域表现不俗,但对于广泛的C端用户而言,MR设备佩戴舒适度和观看体验仍有待提升。

以佩戴舒适度为例,决定因素有二,一是重量本身,二是分散和承载重量的方式,比如轮廓设计、材料应用以及绑带等配套方案的选择。

对MR产品而言,就算只重了100克,带来的压力感知,都会在面部的支撑点上成倍放大:鼻梁发酸,额头勒痕,颈部难以负荷等。但如果设计合理,即便整体重量偏重,也能通过绑带、支撑结构等方式分散压力,从而改善体验。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苹果Vision Pro,其因600-650g的重量,被用户集中吐槽。而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的自制绑带,甚至“头盔式”改装,就是为了缓解其略显集中的压力。

vivo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将这些因素全部接住。而vivo Vision机身重量仅398g,大幅领先于苹果Vision Pro。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vivo Vision也没有追求佩戴体验的“大而全”,满足不同人种的差异,而是基于人因实验室,率先打造更贴合国人面部轮廓的多款遮光罩和泡棉,为中国用户定制。

技术固然重要,但MR设备的综合体验,也需内容支撑。

苹果的选择是把自己关进一座高墙里,通过软硬件、系统、应用一体化,确保体验的稳定性,用封闭生态筑起护城河。但这并非没有代价,高墙之下,内容生态成长速度高度取决于苹果的单边节奏,苹果快则快,苹果慢则慢。

vivo 走的是另一条路:通过空间影像生态,连接MR设备与智能手机,并在应用层面保持高度兼容,使应用无需适配。此外,vivo亦在拥抱开放,同第三方开发者、创作者一同,推动内容生态成熟。

封闭或许能圈出城池,但开放却可能铺展大陆,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开放或许才是加速业态成熟、吸引多元供给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晨昏线上,等待日出

商业选择,绕不开“利益”这一维度。从刺猬理论的视角来看,只有在“热爱”“能力”与“经济引擎”的交集处找到答案,才会形成真正卓越的企业力量。

过去数年间,无论是VR、AR,还是更复杂的MR赛道,都并不平坦:前几年业界对于“元宇宙”的概念炒作,使之一度充满泡沫,但短暂的热闹,闹一闹便过去了,剩下的问题反倒更为现实。

比如苹果的Vision Pro上市后,并没有像预期那般点燃大规模消费;Meta在连续投入数百亿美元后,也依然被质疑烧钱换不来生态繁荣。

当然,这并非归宿,而是技术浪潮中极为常见的“技术裂谷”。变化在于,过去只有能“填谷”,唯有时间;而如今,AI奇点的到来,以及应用场景扩展等,都在推动着MR走出蛰伏期。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在vivo Vision探享会上谈到,由于人工智能和 AGI 的加速,信息和体验相关的空间会加速,原来MR赛道爆发可能要五年,现在两三年就有可能。

而数据,也在印证着这一判断。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头显市场出货量将达1280万台,同比增长26%;中国市场同比增长更是超过100%。

种种现象表明,此刻进军MR的vivo,似乎踩在了一个行业黎明破晓的节点。


不过,外界讨论所谓的“黎明时刻”,大都是事后诸葛般的总结。对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黑暗与黎明并非泾渭分明的瞬间,中间夹杂着一条缓慢推移的晨昏线。日出具体多久到来,尚不可知。

毕竟,尚在初期的MR赛道,终归是技术门槛高、生态协同复杂的领域。也因如此,多数巨头面对 MR 领域,仍选择观望:既不愿承受早期高投入的消耗,也不愿在尚未成熟的产业生态上下注。

可见,MR赛道好比一场马拉松,不仅要速度,更要耐力与定力。这对习惯于奔跑在长赛道里的vivo而言,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而等待与铺叙的回报,或许不会在“第一公里”便全然兑现,但若等到行业增长坡度陡峭、黎明破晓时,早期积蓄的势能,便会以“经济引擎”的形式,成倍、甚至指数级释放。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6 00:25 , Processed in 0.23002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