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四级军士长

注册:2011-8-241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8-28 11:54: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的5G当前最新数据是怎样的?我们看看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在公开活动上的介绍,它作为基础设施,正在不断的重塑产业效率。

当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跨越某个临界点,量变便会引发质变——这正是中国信息通信业正在发生的故事。

工信部最新披露的一组数据,与其说是一份成绩单,不如说是一幅描绘出庞大数字底座与其上层应用生态的全景图。它清晰地表明,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建网”到“用网”的战略重心转移,并开始系统性地收获数字经济的红利。

关键数据:
  • 5G专利与网络: 5G标准必要专利全球占比42%;建成5G基站459.8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6.4万个。
  • 算力规模: 在用算力中心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788 EFLOPS(FP16)。
  • 应用渗透: 5G应用融入86个国民经济大类,案例超13.8万个。
  • 产业效益: 5G工厂平均产能提升19.6%,运营成本下降14.5%;重点领域研制周期缩短近30%。
  • 未来布局: 加速5G-A落地,推进6G技术研发。
这幅全景图的基石,是一个由“5G、千兆光网、算力”三位一体构成的、全球领先的数字底座。截至今年7月底,459.8万个5G基站和超过3053万个千兆网络端口,共同构筑了覆盖到“乡镇”级别的泛在高速连接。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算力层面的布局:高达1085万标准机架的在用算力中心,以及788  EFLOPS的智能算力规模,为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燃料”。  这三者的协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数字引力场”,吸引着各类应用在此之上生长。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硬件”,那么技术标准和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则是驱动这一切的“软件”和“灵魂”。报告中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数字是:中国5G标准必要专利(SEP)声明量全球占比达到42%。   

这意味着在全球通信技术的演进路径上,中国已从过去的“追随者”转变为拥有核心话语权的“规则制定者”之一。同时,涵盖芯片、终端、设备和仪表的完整5G产业链,以及在AI开源模型(如DeepSeek)、卫星互联网(如星网、千帆)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布局,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实的产业护城河。

这张精心编织的“国家之网”,其最终目的并非数字本身,而是赋能千行百业。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6个,案例总数超过13.8万个。   更为关键的是,应用正从外围辅助环节,加速向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等核心环节渗透。在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等尖端制造领域,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在已建成的5G工厂中,平均产能提升19.6%,运营成本则下降14.5%。  这些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和成本优化,构成了5G to B商业模式闭环的关键一环。

从已部署的6.4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可以看出,针对工业场景的定制化、高可靠性网络服务正在规模化落地,这正是工业互联网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的核心标志。

展望未来,工信部的表态明确了下一步的路径: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加速推动5G-A(5.5G)的落地部署,并前瞻性地布局6G技术研发与应用生态。  这表明中国的策略是“边用、边建、边研”,通过应用市场的巨大需求反哺技术研发,再以更先进的技术迭代推动应用升级,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飞轮效应。

这组数据所揭示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国家数字战略:以世界级的网络基础设施为“骨架”,以自主可控的技术标准和产业链为“血肉”,以赋能实体经济、提升全社会生产效率为“灵魂”,最终目标是在即将到来的6G和人工智能时代,继续占据全球产业的制高点。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8 15:46 , Processed in 0.09099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