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业常用的 DLP 方案在国内外存在明显差异。很多国外科技公司,尤其是 AI 和大型软件企业,更倾向于“事后监控”而非“事前防控”。也就是说,他们不会过度限制员工对代码或数据的访问权限,而是尽可能保留开发者的自由度,以保障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但与此同时,会完整记录所有操作日志——比如谁在什么时候访问了哪些文件、执行了哪些查询、下载或复制行为。
从事件过程来看,Xuechen Li 既是核心研发人员,又在离职前完成高额股票套现。这一细节引发外界对“核心员工利益绑定机制”的反思。叶小萌认为,这类问题本质上是信任与风险的权衡。对于核心研发岗位,尤其是 AI 这种高度依赖创新能力的领域,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数据和代码访问权限,过度限制反而会阻碍研发效率。因此,像 xAI 这样的公司通常不会在事前严格设限,而是通过持续的行为监控和离职审计来管控风险。
“关键在于:你可以接触,但所有操作都会被记录。比如对代码下载、数据导出等敏感行为进行日志追踪,并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异常模式——如短时间内大量拷贝、非工作时间访问核心资产等。从本案来看,Xuechen Li 在离职前大量复制代码到个人设备,正是通过这类审计机制被发现的。这说明,相比‘堵’,更有效的做法是‘看’——放权给人才,同时保留追溯和追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