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被“低空经济”这个词刷屏。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园区巡检……场景美好得让人兴奋,这无疑是我们通信行业又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但热闹背后,我们更需要冷思考:支撑这一切的低空智联网基础设施,究竟建得怎么样了? 在我看来,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的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几个核心挑战: 1. “通感算”一体化的深度协同之困
低空网络不是简单地把地面基站信号“往上打”。它要求通信、感知、算力深度融合。现在的网络能否实现广域、连续、可靠的低空覆盖?通感一体基站的大规模部署成本、标准统一、算力调度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这不仅是设备问题,更是网络架构的深刻变革。 2. 空域管理的“数字交警”系统缺失
成千上万的无人机在天上飞,不能靠目视。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UTM(无人交通管理)系统作为“数字交警”,进行实时空域分配、冲突避让、航线规划。这个系统如何与现有网络结合?是运营商来建,还是多方合作?数据安全和传输时延如何保障?这都是商用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3. 商业模式的“灵魂拷问”
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由谁买单?是向无人机运营商收费,还是向政府收取服务费?用户愿意为“网联无人机”的服务支付多少溢价?目前看来,清晰的、能形成闭环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这直接影响着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和速度。 破局的一点浅见: 标准先行: 运营商、设备商、无人机厂商必须坐下来,共同推动低空覆盖、终端入网、感知数据交互等标准的统一,避免未来出现“孤岛”。 场景驱动,分步建设: 不必追求一步到位的全域覆盖。可以优先在无人机物流航线、工业园、港口等热点区域进行重点连片覆盖,验证技术,跑通模式,再逐步推广。 共建共赢的生态: 运营商手握网络和云资源,应主动开放能力平台,吸引无人机应用开发商、算法公司、服务集成商共同参与,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自己包揽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