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的内容参考近期的一篇机构的调研纪要,关于国产GPU的采购、现状、信创等。由于涉及了某些具体的公司,安全起见,我们就是符号代替;业内的朋友看完也能知道是指哪个公司,非业内朋友如果猜不到,可以加文章后面的微信,为了安全,也是没有办法,各位海涵。
大厂的算力卡采购
以某CSP大厂A为例,他们今年的采购预算高达1400亿人民币,其中CPU占了约500亿,GPU部分则超过900亿。采购节奏还算稳定,但分国内和海外两部分。海外预算超500亿,本来85%-90%是给NVIDIA的B200、GB200等高端产品,但NVIDIA的供货节奏太慢了,导致年内部分份额转向AMD的MI350方案——这个方案价格更低,性能也不错。而且,B300机器年内可能会有部分交付,这也缓解了一些压力。
国内部分预算超400亿,受政商投资和美国政策影响很大。年初大厂A计划采购超200亿的NVIDIA产品,但实际可能只到六七十亿。H20的新增订单难批,交付也成问题。相比之下,大厂B交付较多,但后续采购不确定,审批越来越严。总的来说,大厂在GPU采购上越来越谨慎,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选项,或者干脆等政策明朗。
H20和B30
NVIDIA的柜式方案有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在未来2-3年,模型推理需求可能达到训练需求的10倍。在这种背景下,柜式方案的采购总量会变得更重要,因为在机柜内,它们的推理性价比和可调度性更高。
B30是32卡的整机方案,GB30则是72卡的,B30预计2025年Q3流片,Q4送样。如果中美关税谈判有阶段性进展,B30和G30还是有核心价值的,大厂可能会采购,但量不会太大——不会达到几十万张,审批难度大。顺利的话,采购金额大概在160-200亿左右。未来,各类GPU芯片交付会逐步转向柜式方案,这是大趋势,特别是推理需求暴增的背景下,柜式方案将成为关注重点。这对国产厂商来说是个机会,如果能跟上这个节奏,就能分一杯羹。
国产芯片的现状
国产芯片目前主要靠寒武纪和昇腾撑场。2025年,预计大厂A采购寒武纪芯片12万到13万张,单卡价格约7万元,预算在80亿左右。如果从金额看,对GPU部分大概是50-60亿(因为GPU模组在服务器中占70%)。寒武纪最近发了公告,提到今年的收入上限和下限,看起来大厂A是他们的主要客户。如果采购多,上限就高;少的话,就低。今年订单还不错,但之前传闻的20万、30万张不太现实——根本拿不到那么多。
关于性能,按理说,690方面,两颗芯片并拼,性能参数在800多,公司也认可。从现在到年底,别对690订单抱太大期望,最多是个框架。2025年已到9月,还剩四个月,690今年可能交不出来,所以它不会是寒武纪明年业绩的主力。但不管怎样,会采购一些,只是数量问题。大厂A付给浪潮约80亿,寒武纪能拿50-60亿,甚至更多。
昇腾这边,安全起见,不多说了。
其他国产芯片像天数、沐曦、昆仑芯也在测试中。昆仑芯最近卖得不错,上半年营收20多亿,全年目标50亿左右。大厂B可能会下订单,移动中标了,还有比亚迪、山东超算中心等。大厂A也在恢复合作,后续可能采购一些。沐曦的C550目前测下来效果一般,多个版本一直在改进但进步有限。天数8150也在尝试。公司现在不缺卡,很多国产芯片公司在做云服务,还有外部需求。其他像中昊芯英也在关注,但没太多新东西。
GPU信创政策
政策层面,今年1月后风向变了。之前信创名录只包括CPU、数据库等,7月1号三个部委牵头核对GPU信创名录,约40多家企业参与送样测试,其中30多家是新面孔。一旦2025年名录出来,国资企业会有一波设备更新潜力。所有国资都有信创比例要求,现在GPU加入,对国产芯片是大利好,后续领域会更活跃。我觉得这对寒武纪、昇腾等是绝佳机会,能从政府和国资那里拿到更多订单。
竞争格局
最后,说说竞争。目前有观点认为,推理端要主要由国产芯片供应。除了政府支持,关键是国产芯片能否突破,获得市场份额。云厂商采购后如果消化不了,会转为云服务出租。过去10年,英伟达占主导,因为性能强、竞争少,云厂商像4S店一样帮卖。
2025年,寒武纪和昇腾会作为火山引擎资源对外租,百度昆仑芯也会开放,在云服务形成正循环。除了自用,还有互联网公司和高校租赁。百度云大会展示了昆仑资源,目的是打造生态,承接推理需求。政策要求多采购,大厂执行好,但买完消化不了就出租。阿里和百度2025年云营收应该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