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列兵

注册:2015-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9-18 10:50: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什么是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或转发站,将地面(或空中、海上)的信号发射到卫星再转回地面或转给其他卫星,从而实现远距离、或地面网络难以覆盖地区的通信。按轨道高度可分为:
  • 地球静止轨道(GEO):高度约 3.6 万公里,优点是可固定覆盖区域,延迟较高但覆盖广。
  • 中地球轨道(MEO)或倾斜同步轨道(IGSO):介于 GEO 和低轨之间。
  • 低地球轨道(LEO):数百至几千公里,延迟低,适合组建星座;缺点是卫星寿命、资源调度、星间链路复杂等。

卫星通信用途广泛,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应急通信、海洋/航空通信、物联网、军事与安全通信等。
二、中国卫星通信产业的现状与特点1. 政策支持与市场规模
  • 中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天基物联网”等方向,政策频出,扶持力度加大。
  • 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比如通信卫星的研制与发射业务、运营服务、地面设备等整体产业链上下游均在扩展。
  • 根据某些研究报告,中国卫星通信运营服务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级别。

2. 产业链结构与主要参与者产业链可大体分为:
环节内容
上游卫星平台制造、星载荷载、卫星总装、发射运载火箭制造与发射能力等。相关企业包括:中国卫星、长光卫星、航天电器、中航光电等。
中游卫星通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这其中,中国卫通(ChinaSatCom)占据了国内卫星通信运营市场约 80% 的份额,是最大的运营商。
下游地面设备制造、终端用户市场(如海、航空、偏远地区联网、应急通信、物联网等)。用户群体包括政府、运营商、企业、广播电视机构等。 主要公司/机构包括:
  •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卫星通信运营服务企业,提供包括 C、Ku、Ka 波段等的通信/广播电视/转发器资源出租/出售等业务。
  •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卫星):擅长小卫星/微卫星研制,以及地面应用系统/设备制造。
  • 民营企业部分在卫星通信设备、星间链路、发射服务等细分领域也在迅速发展。

3. 技术进展与星座计划
  • “行云工程”:中国在物联网通信、星间链路、低成本小卫星平台等方面的实验性星座项目。比如 行云二号 系列卫星,用于验证天基物联网通信和星间激光通信等技术。
  • “高通量通信卫星”:如中星16号 / “实践十三号”卫星,是较早投入运行用于宽带多媒体通信服务的高通量通信卫星。
  • 卫星互联网趋势明显。国内开始规划和启动低轨星座、卫星互联网网络,以提升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地区的通信覆盖与质量。

三、面临的挑战与不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卫星通信行业也存在若干挑战:
  • 星座建设规模与技术能力差距
    与国际领先者(如 SpaceX 的 Starlink 等)相比,中国在低轨大规模星座组网、星间链路、卫星密度、频谱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仍有差距。
  • 频谱和轨道资源限制
    GEO、LEO 等轨道以及 C、Ku、Ka、V 等频段都有限制,国际协调与国内许可程序可能复杂,需要兼顾频谱干扰、国际规范、空间碎片等问题。
  • 成本与寿命问题
    虽然制造与发射成本正在下降,但卫星寿命、可靠性、维护与在轨服务依然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低轨卫星在寿命、轨道寿命衰减、星上设备故障等方面更易受到挑战。
  • 地面终端与网络配套能力
    卫星通信不仅要考虑卫星本体与空间段,还要有地面终端、地面网络、用户接入、系统管理等配套设施。对于用户体验、带宽、延迟、安全性都起到关键作用。
  • 政策与监管环境
    卫星通信涉及电信法规、频谱分配、发射许可、国际协议等,需要政策支持但也需谨慎管理。国内外监管与标准、商业模式、国际化合作都尚需完善。

四、发展趋势与前景结合国内外环境,中国卫星通信未来有以下趋势与可能方向:
  • 星座+卫星互联网加速落地
    低轨星座将成为重点。随着“行云”“千帆”(Thousand Sails)等星座计划推进,中国有望在未来几年加快卫星互联网覆盖能力。
  • 高通量卫星(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 HTS)技术提升
    使用 Ka 频段、大波束、多波束、数字处理提高频谱与带宽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更高速、更稳定的通信服务。
  • 星间链路、激光通信等新技术
    星间链接可以减少对地面的中继,降低延迟、提高网络鲁棒性;激光通信可提供高速、大带宽的通信路径。预计这些会在中轨/低轨星座中被广泛应用。
  • 地面设备与终端多样化
    小型化、低功耗、便携的地面终端、VSAT、机载/船载/车载通信设备将增加。用户体验将从“可用”向“可好用”转变。
  • 国际合作与全球市场开拓
    国内企业已有部分发射服务、卫星制造与运营能力,可参与“一带一路”、国际通信覆盖等项目。开拓海上、航空、极地、偏远地区的国际市场空间大。
  • 业务应用深化和细分
    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互联网接入外,应急通信、物联网 (IoT)、无人系统(无人机、自动驾驶)、智慧海洋、航运通信、航空通信等细分场景会成为增长点。

五、典型案例
  • 中星16号 / 实践十三号:中国首颗大型高通量通信卫星之一,用于宽带互联网、远程教育、偏远地区接入等。
  • 行云二号:验证天基物联网通信与星间激光通信的项目,是小卫星星座技术的实验平台。

六、总结中国的卫星通信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从“跟随与试探”向“并跑甚至领先”的阶段。政策推动、技术投入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为卫星通信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但与此同时,要真正实现大规模星座、全球覆盖、高可靠性与高性价比,还需要在频谱政策、星上技术、在轨寿命、地面终端、商业模式等方面继续突破。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8 14:38 , Processed in 0.121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