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新兵

注册:2011-2-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9-28 14:03: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信号塔上的围城》—— 一个基站测试工程师的五年
我硕士毕业于一所985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当年秋招,我过关斩将拿到了一家顶尖通信设备商的offer,岗位是基站软件测试工程师。入职那天,站在公司研发大楼前,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像一座现代化的信号塔,我感到自己即将成为通信世界的建设者。
第一章:入城——新鲜与激情
初入部门,一切都是新的。我的工牌上印着“5G基站测试部”,办公桌上摆着厚厚的3GPP协议文档。导师王工递给我一个安全帽:“走,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孩子’。”
测试实验室里林立着各种型号的基站设备,指示灯如繁星闪烁。我第一次亲眼见到RRU(射频拉远单元)和BBU(基带处理单元),它们不像消费电子产品那样精致,却散发着工业级设备的厚重感。
“这是我们的5G Massive MIMO测试台,”王工拍着一个半人高的设备说,“你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测试它的波束赋形算法。”
最初几个月,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白天在实验室操作CMW500综测仪,晚上研读TS 38.141协议。当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TRP(总辐射功率)测试用例,看到测试结果完美通过时,我兴奋地在实验室跳了起来。
那时的我,觉得这座“城”里充满了技术的魅力。
第二章:困城——挫折与迷茫
转折发生在我接手第一个复杂特性测试时——5G NR的PUSCH信道DMRS配置测试。
“DMRS的时域位置配置错误,”开发工程师在缺陷管理系统里驳回我的bug报告,“你的测试方法有问题。”
我反复检查测试代码,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最后不得不求助资深同事张姐,她只看了一眼就指出了问题:“你用的DMRS配置类型是Type 1,但符号长度参数配的是Type 2的格式。”
那一刻,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硕士学历在实实在在的工程问题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更让我挫败的是随后的场外测试。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在某运营商楼顶进行路测。基站软件突然崩溃,我不得不在40度高温下,通过便携电脑连上基站后台,一行行地查日志。汗水模糊了屏幕,复杂的信令流程让我头晕目眩。
“李哲,这个问题今天必须解决!”项目经理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深夜两点,当我终于定位到一个隐蔽的内存泄漏问题时,瘫坐在天台边缘。望着脚下的城市灯火,我第一次怀疑自己:这个需要极致的耐心和细心的岗位,真的适合性格外向、喜欢创新的我吗?
第三章:破城——学习与成长
转机来自一次团队技术分享会。张姐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测试“小白”成长为领域专家的经历。
“基站测试就像解谜,”她说,“每个失败用例背后,都隐藏着通信原理的真相。”
那天后,我调整了心态和工作方法:
1. 构建知识体系
我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早晨6点起床研读3GPP协议,通勤路上听通信技术播客,周末参加在线技术讲座。三个月时间,我精读了TS 38.2xx系列物理层协议。
2. 实践出真知
我主动申请参与最棘手的互调失真测试项目。那段时间,我成了实验室的“守夜人”,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精准测量ACLR(邻道泄漏比)的技巧。
3. 跨界学习
我向开发同事请教软件架构,向硬件同事学习射频原理。慢慢地,我能够从整机角度理解问题,而不仅仅是执行测试用例。
突破发生在入职第三年。公司一个重要项目出现了随机性的上行丢包问题,团队排查两周无果。我提出一个大胆猜想:是不是基站调度算法在特定SNR条件下出现了边界条件错误?
基于这个假设,我设计了精细的测试方案,通过衰减器模拟不同信道条件,最终复现并定位了问题。项目总监在庆功会上特别表扬了我的贡献。
第四章:守城——独当一面
如今,五年过去了。我不再是那个看不懂协议的新人,而是团队的技术骨干。
上个月,公司新入职的应届生小刘遇到了和我当年类似的DMRS测试问题。看着他焦急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五年前的自己。
“别急,”我拍拍他的肩膀,“DMRS配置的关键是理解时频资源的映射关系。来,我画给你看。”
在白板前,我详细讲解Type 1和Type 2 DMRS的区别,分享调试技巧和工具使用心得。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完成了从学习者到传授者的转变。
最近,我被任命为5G-Advanced预研项目的测试负责人,需要设计支持新空口技术的测试方案。挑战依然存在,但我不再畏惧。
围城内外
有一天加班后,我和王工在天台抽烟,聊起了这些年的变化。
“还记得你当初想离职吗?”王工笑着问。
“记得。那时觉得测试工作枯燥,想去做更有‘创意’的开发。”
“现在呢?”
我看着实验室里闪烁的设备指示灯,说:“现在明白了,测试不是简单的‘找bug’,而是确保成千上万用户能够无缝通信的守护者。每次看到手机上满格的5G信号,我都知道其中有我的一份贡献。”
这座曾经让我感到被困的“围城”,如今已成为我施展才华的舞台。通信世界没有城墙,只有不断延伸的信号边界。而我的成长之路,就像无线信号的传播——经历过衰减,通过增益后,终将覆盖更广阔的天地。
围城之悟:城外的人向往技术光环,城内的人深知责任重大。而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接纳这种责任并转化为动力的那一刻。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28 17:52 , Processed in 0.53285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