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2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9-29 10:18: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听雷军的《改变》就像看《读者文摘》。或许最适合雷军的职业,是当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上周四,在雷军举办了他的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之后,不少差评扑面而来。
尤其是他的“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论,不少网友表示,明明身为京城现金王,公司市值过万亿,却哀愁叹难,自己难以为如此“弱势者”的形象共情。
投资家、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在我漫长的一生,有两件事是绝对不会做的。一是嫉妒,一是自怜。
一个强者动不动竞逐弱势者身份,是不体面的。
#01
弱者营销史
三七分、标志性的两个小酒窝,笑容可掬。
雷军靠着这个形象包装,在过去几年,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中国企业家中的“顶流偶像”。
在各大厂的公关部,很多都有一项子业务,叫做“创始人形象包装”,会对创始人的人格思考、创业经历等进行拆解,传递给潜在的大众。
在算法时代,很多大厂又会去尽量“猜解”算法的喜好,让创始人的包装和算法能同频共振。有公关负责人就认为,算法是人性的集成,花最少的钱,借算法做最白嫖的传播,是当下传播的最高境界。
在这过去几年,雷军的形象营销,如果用一个核心词形容,就是“弱势者叙事”。
雷军的“弱势者叙事”不是一日炼成的,当中包含着丰富的演变、内涵、起伏。
在2015年的印度发布会上,雷军以一句“Are you OK?”被动破圈,顺势把自己从一个“高高在远方”的精英企业家形象,转化成一个能与平凡人见招拆招的“活人感老板”,公众好感度因而暴增。
到了2016年,小米遭遇销量下滑,雷军因而失眠焦虑,把2016年定为“小米补课元年”。这种主动“亮伤疤”的行为,塑造了一个“在逆境中吃苦、但却不轻易言弃”的形象,契合了普通人心目中“弱者奋起”的情感偏好。
2018年起,“弱者奋起”进一步深化成“挑战强者”叙事。雷军又是怒怼友商、用大量PPT对比产品和价格,用一种“米粉归队”的号召,塑造自己“下克上”的公众记忆;还用一系列诸如“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和用户交朋友”等话语,博得用户同情与认同,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弱者正义”形象。
到了近几年,雷军的“弱势者叙事”进一步加强。小米越做越大,老板也进一步“失眠加剧、压力爆棚”。2020年,小米年入2000亿,进了世界500强,但雷军内心却有“难以言说的焦虑”。2021年,小米再次“造芯”,雷军又称,“压力让人窒息”。
这些未必不是真心话,也并非每一步都是大厂公关部刻意为之。但听得多了,很多人已经会把此当做小米的营销模式去看待:也就是把一家公司,通过偏弱、偏降维的“人格化”运营,来获得最大范围的普通人认同与共鸣,最终为企业利益服务。
这无可厚非,但并非年年好使。
#02
弱者营销,迎来反噬
小米以“互联网公司”的身份起家,而互联网经济本质是一种“注意力经济”,需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聚拢流量,以抢占“机会的窗口期”。

在小米创立的这十几年,雷军的“弱者营销”,无疑成了小米抢占注意力的一大助推器。

用直白的话来说,雷军单一人格人设的营销,为小米节省了数以亿计的营销费用。用商业的话来说,雷军成功实现了流量时代“吸引注意力-维持注意力-将注意力变现”的价值传导过程。

但如今,小米正在向所谓的“硬核科技公司”转型。硬核科技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做流量”在运作本质上有较大的区别。

硬核科技公司的本质,是通过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创造出具有更高、乃至极高价值的产品和能力,从而定义和占领全新的市场。

此前大众可以因为“性价比+人物偏好”来为雷军和小米激情买单,但如今大众需要真正对雷军和小米的“技术溢价”认可后,才会理性下单。

这就是小米要做“高端化”的核心原因,也是小米做大估值的目标。但难就难在,雷军一方面还在用“焦虑失眠”的人设,却做出了还不够给力的产品,甚至还做出了自损信赖力的营销。

比如,小米一方面发布“小米17,逆光之王”的广告,却在海报的右下角,用一行几乎透明的小字标上:“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一方面雷军告诉消费者:跳过16直接发布小米17,是比苹果更牛,因为它高端原生,但最后用的却不是“自家之芯”。
弱者叙事,在“技术溢价”模式之前,反倒显得“有点苍白”,因为身处这个阶段的人们,不会再轻易被眼泪感动,而是实力原则,理性至上。
与其听你高谈阔论,大众更期待的雷军能先把小米手机的卡顿、死机、使用不持续等切肤之痛,着手解决。但显然小米和雷军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这就形成了雷军个人叙事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偏差。“感动中国”的结局,不应该是“自我感动”,而应是产品的“硬核突围”。
#03
万亿市值,需要强大的产品叙事
2025年2月,小米市值突破万亿。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资本市场对雷军打下的“人车家”坚实的生态业务基础、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增长曲线、以及雷军卓越领导力和战略执行力的“下注”和“买单”。
但时代叙事在巨变,当初热血的“米粉们”已长大,有了更为全面的商业洞察能力,新一代“韭菜们”更是有了自己新的价值取向——追求实在,“没有谁比谁更伟大”。
作为普通消费者,没有义务为企业家的艰辛而感动,但一定会用真金白银,为企业有结果的努力,实实在在表达自己的行动。
客观而言,小米在汽车等一些领域,通过技术自研,累积了一定的产品护城河。否则小米汽车不会有那么多人买单,小米的高端机型也不会一时冲出重围,获得阶段性成绩。
这同时也需雷军的营销,要与时俱进。
事实上,雷军已经不再是弱者,小米应该用实力,改进自己的估值模型,抛弃“弱势者身份竞逐”。在生态力、领导力之外,加上“产品力”和“技术力”六个字。
正如雷军自己在年度演讲中说得那样:“要找到破局之路,逆天改命。”
而这个局,绝不是靠嘴皮子营销出来的,必须是对最难攻坚的核心底层技术的攻破与应用。
这才是小米从万亿港元估值、向万亿美元估值的必走之路。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2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29 16:56 , Processed in 0.28832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