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这些天尴尬了:按照美国的“长臂管辖”,不能向中国大陆出售芯片;按照中国的稀土反制,只要含0.1%的中国大陆稀土,同样不能向美国出售。
同样窘况的,恐怕还有每次充当“急先锋”的荷兰吧,ASML还能向全球出售光刻机吗?文 赵哲超/5G通信
《纽约时报》的最新报道,将全球科技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一个看似古老却又无比现代的元素——稀土。然而,将其解读为中国对全球芯片生产的又一次“收紧”,只看到了故事的表象。这实际上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基于规则的“反长臂管辖”行动,是中国在美国发起的科技战中,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塑造议程的关键一步。
要理解中国此举,必须回溯华盛顿的行动轨迹。多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系统性地将技术出口管制武器化。从对华为的持续打压,到2022年以来不断加码的、旨在锁死中国先进计算芯片和制造能力的出口限制,再到将数百家中国实体列入清单。其核心逻辑是:利用自身在半导体IP、设计软件(EDA)和关键设备上的霸权,迫使全球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无论其国籍),都必须遵守美国的规则,服务于其战略目标。
中国的稀土管制,正是对这一逻辑的精准“镜像反制”。新规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未采取一刀切的禁运,而是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出口许可制度。其打击范围不再局限于稀土原材料本身,而是延伸到了包含中国稀土成分的下游产品和制造设备。当报道提及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巨头可能受影响时,其真正的“痛点”并非芯片中那微不足道的稀土含量,而是制造这些芯片所必需的、来自ASML或应用材料公司的顶尖设备,这些设备的光学镜头、特种合金等关键部件,都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这套组合拳打得极有章法。首先,它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的《出口管制法》,这与美国动辄以模糊的“国家安全”为由实施单边制裁,在法理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次,它具备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性,将14纳米以下芯片制造等敏感用途列为重点审查对象,直指美国科技封锁的核心领域。最后,它还保留了道义和灵活性,对人道主义用途予以豁免,对合理商业需求“应许尽许”,展现了与美国“无差别打击”截然不同的治理思路。
对台积电等处于地缘政治夹缝中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完美风暴”。它们既要遵守美国的技术出口禁令,如今又可能面临来自上游关键原材料供应方的管制。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善其身,供应链的任何一环都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的角力场。
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博弈的终点,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国已经构建起一套成熟的、足以与美国“长臂管辖”相抗衡的法律与政策工具箱。在这场稀土与芯片的对弈中,中国传递出的信号清晰而有力:一个无视规则、单极主导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当一方试图通过技术优势锁死另一方的未来时,就必须准备好承受另一方利用资源优势重塑规则所带来的冲击。
一些企业选边站,作死的往前冲,终究会受到反噬。5G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