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四级通信军士

注册:2009-5-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0 09:05: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每个月初,可能很多人都会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的话费余额已不足。欠费停机将影响您的通信通畅,请您尽快充值交费……”。我们每天表面上和手机密不可分,其实真正离不开的是通信运营商。

上个月20日,中国移动(下称移动)披露了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营收7947亿元,同比增长0.41%;归母净利润1154亿元,同比增长4.03%。虽然取得了“双增”好成绩,但无论营收还是利润,增速均低于同期的电信和联通。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移动管理层出现调整,杨杰卸任董事长职务,由原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接任。在10月初举行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杨杰还曾表示大力推动AI+的商业化。加码AI无疑是为了提升活力,那么换帅之后的移动会走出增长乏力的状态吗?

疲软的一哥

20多年前,提起装宽带、办电话卡,国人还有很多选择,例如网通、铁通、长城、广电等等。经过多年的改制和整合,如今通信运营商市场早就变成了移动、电信、联通的“三国演义”。三者之中,得益于庞大的手机用户量,移动可谓是一马当先。

2004年移动用户突破2亿人,实现利润420亿元,一天赚1亿元的壮举羡煞了众多国企;2007年市值来到4000亿美元,超过美国Verizon、AT&T,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运营商。

十几年前,如果和别人说在移动上班,周围亲朋好友都会对你另眼相待。在大众眼中,移动就是一个富得流油的企业。现在移动市值早已突破万亿,规模远超电信、联通,不过俗话说,时间是把杀猪刀,尽管移动稳居“一哥”宝座,但已然没有了当年之勇。


2022—2024年,其营收复合增速仅为5.38%,低于2012—2014年的6.98%。尤其在2018—2020年期间,移动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营收仅增长了313亿元,净利润更是减少了98亿元。

为了拯救疲软业绩,刚成为接班人的杨杰对移动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单纯的ToC细化为个人、家庭、政企、新兴四大市场,建设“1+3+3”政企体系,深度实施“5G+”计划。经过5年的打磨改造,2023年移动营收终于迈过万亿门槛。

在杨杰带领下,移动宛如浴火重生。只是转型归来的移动,依旧难掩倦意。截至今年9月底,移动业务客户高达10.09亿户,其中5G客户6.22亿户,相较上一季度增长了3.84%,然而每户平均收入却下降了1.5元。

当然在家庭宽带、政企办公领域,移动不乏亮眼表现。但毫无疑问的是,近两年移动开始进入了“增量不增收”的窘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原因很现实:市场高度成熟。

当下联通、电信纷纷下调价格,甚至不惜推出超低价流量套餐,此举无疑削弱了移动的优势。更何况经过多年发展,移动的传统业务已经触摸到了天花板。

今年上半年其无线上网、语音、短彩信三项业务分别下滑了4.7%、5.7%和0.7%。传统业务的不给力也导致移动上半年收入出现了0.5%的微降,这也是其近六年来营收首次出现负增长。

想要打破瓶颈,就必须想方设法寻找新增量空间。2024年移动进行战略调整,由“5G+”变为“AI+”。今年又宣布成立“AI+”生态联盟,并且加大投入力度,为转型科技创新公司做准备。拥抱AI确实是大势所趋,只是AI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流失的C端

可能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从9月下旬起移动“积分”悄悄更名为“AI豆”。与此同时,在10月中旬移动还上线了全新业务平台“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该商城以“AI豆”为桥梁,搭建衣食住行、医教娱养等生活消费场景。

显然移动已经在C端发起了攻势,用AI概念增加消费黏度。不过在很多用户看来,这不就是以前的积分商城吗?这就是问题所在,移动斥资数百亿大搞AI,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呢?

目前来看,AI给移动带来的更多是内部的降本增效。例如将AI技术引入到网络维护、客服服务、数据查询等日常工作中,用数字大脑代替人力生成各种调研、风险评估报告。


站在企业角度,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就是提升竞争力,尤其通信运营是一个资产庞大、人员冗余、效率低下的行业,降本瘦身才能跑得更快。这也是近年来三大运营商大搞AI的原因之一。

换言之,AI能帮助移动“节流”,缩减办理个人通信、家庭宽带业务的成本时间。不过现阶段移动在C端最大的问题是“开源”。受“携网转号”政策影响,许多移动老客户纷纷转投其他平台,C端业务活力大不如从前。

从转型思路分析,移动是想用手机APP作为流量入口,然后借助AI智能体打造“衣食住行”高频消费生态。单论月活量移动APP突破了3亿,规模堪比小红书、爱奇艺,但问题在于消费者打开移动APP无非就是签到、查话费、办业务、充值,停留时间并不长。

也就是说,移动空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却产生不了更多的附加值。AI只是加分项,并不是一锤定音的法宝,移动APP本质上依旧是个聚合平台。况且现在各大手机品牌都有自己的AI助手,功能不比移动的灵犀智能体差,这样的商业生态究竟能不能做大还是个未知。

站在消费者角度,无疑希望AI的到来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更低廉多样的资费套餐。不过现阶段移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更多是出于商业化考量。

例如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手机原本显示“中国移动”的信号栏却变成了“广告位”,而且这些广告信息似乎无法手动关闭,给一些用户造成了很大困扰。没有好的服务,移动的C端何谈破局呢?

残酷的B端

任何技术都需要一个下放过程,从军用到商用最后才是民用。移动豪赌AI的目的可能不是C端,而是剑指B端。今年上半年其政企客户净增225万家,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移动云收入561亿元,大幅增长11.3%。

在三季度财报中,移动还透露在AI的助力下,DICT业务保持着良好增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凭借AI的科技红利,移动就能唱好B端这场大戏呢?从目前来看,政企市场确实正在成为移动的新增长点,但想要吞下这块蛋糕并不容易,因为B端要比C端更加残酷。

2013年底移动拿到4G牌照后,便开始了疯狂的基站建设,为扩张做准备,当然也包括B端市场。2015年移动正式将4G融合通信进行全面商业化。只是彼时其B端业务依旧以集团上网、语音等传统业务为主。


2016年政企市场收入511.81亿元,营收占比仅为8.21%。其中集团语音、短彩信210.35亿元,专线、IDC业务148.42亿元。实际上在2018年以前移动的B端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9年杨杰上任后,投资千亿大力推进移动云,才崭露头角。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公有云市场中,移动云以7.9%的市占率排名第五。另据IDC数据,在政务专属云、政务公有云两大细分赛道,移动云分列第五和第三。

可以看出经过6年时间,移动在云市场确实取得了巨大突破,不过也有着明显短板,那就是客户以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为主,远不如阿里、腾讯多样化。

而在政务云市场,华为、电信、浪潮、新华三的实力都不容小觑,移动云并没有占据太大优势。至于在AI公有云赛道,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四家瓜分了八成市场,留给其他厂商的空间并不多。

移动想要在B端大做文章,无非就是扩大边界。扩圈两种方法,一是投入重金拼硬件和技术,把价格降下来;二是利用自身5G优势,结合移动云大搞生态建设。

目前移动在呼和浩特、哈尔滨、贵阳三地建设了万卡集群,还在2023年发布了九天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该模型入选“2024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已经在能源化工、农业、物流、教育等多领域落地。

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移动发布了几十款AI+DICT应用,全面构建九天产业生态。很明显移动坚持“两手发力”,试图求变,不过在竞争激烈的B端能否收获奇效还要靠时间去验证。

结语

通信运营商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非常依赖通信技术的发展。从2G到5G,移动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红利。然而随着微信、钉钉等软件的出现,加之5G红利见顶,移动的个人业务进入了疲软期。

C端向来是移动的舒适区,同时也是改革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好在政企都在搞数字化升级,市场潜力巨大。对于移动来讲,AI更像是个长期战略,至于如何赋能到产业结构当中还处于摸索阶段。移动的突围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0 12:02 , Processed in 0.37588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