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22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0 11:21: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1月6日凌晨,一则源自台北高端私人饭局的消息,经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后,迅速在全球科技圈掀起轩然大波。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在仅有12人参与的闭门会议上,发表了对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竞赛的惊人预言和严厉抨击。


他明确表态:在未来5至10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竞赛中,中国将会胜出。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将这一结果的潜在原因,直指美国自身的出口管制政策,称其“极为愚蠢”,无异于美国“亲手把胜利的奖杯送到中国手中”。


黄仁勋的这番言论,不仅是作为全球AI芯片霸主的掌舵人对市场格局的深刻洞察,更是一份对美国科技政策的“内部人士”警告。


01

“最蠢的事”

出口管制催生“斯普特尼克时刻”


黄仁勋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批判,用词之激烈,前所未有。他将这一政策称为“我们干过的最蠢的事”,并将其比作“吃了类固醇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teroid-fueled Sputnik moment)。


“斯普特尼克时刻”源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在科技、教育和军事领域的全面投入,最终促成了美国在太空竞赛中的反超。黄仁勋的观点是,美国的制裁非但没有遏制中国AI产业的发展,反而起到了强烈的反向刺激作用,迫使中国以国家总动员的姿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投入到AI芯片和基础模型的自主研发中。


“这些出口管制?是我们干过的最蠢的事。你就是给了他们50年来最好的全国总动员任务。这就跟吃了类固醇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一样。”


这种“越制裁越来劲”的民族韧性,在黄仁勋看来,是美国政策制定者最大的误判。制裁的本意是“卡脖子”,实际效果却是“磨刀石”,加速了中国科技企业从“可用”到“追平”的进程,这无疑是战略上的巨大失误。


02

规模与决心

中国AI的“百万大军”


黄仁勋用一组令人咋舌的数字,描绘了中美在AI领域投入的量级差异,以此佐证中国最终获胜的必然性。


“他们有100万人24小时不停地在干这个。100万!不是10万,是100万。你们知道整个硅谷全职做大模型的能有多少人?最多两天20,000人。”


尽管“100万”可能是一个夸张的修辞,但其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在AI人才和资源上的投入,已经达到了全社会、全天候、全产业链的规模。相比之下,硅谷的AI人才虽然顶尖,但其数量和动员能力,在面对这种“人海战术”时,显得捉襟见肘。黄仁勋的担忧,直指人才密度和持续投入的巨大鸿沟。


黄仁勋强调的另一点是“不会放弃”的决心。他认为,这种决心在外部压力下只会更加坚定,形成一种“拦不住”的内生动力。这种对“奋斗者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他自身作为科技企业家的竞争本能相吻合,也暗示了在技术竞赛中,精神力量和战略意志同样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


03

华为的崛起

从“可用”到“追平”的里程碑


在黄仁勋的言论中,对华为的提及是极具分量的。他用具体的技术指标和惊人的产能数据,为中国AI芯片的“黑马”实力提供了最直接的佐证。


“别低估华为。他们的昇腾910C在大多数负载下已经只比H100慢8-12%——而且他们现在每月能造20万片。20万片!每个月!而我们还在这儿为CFIUS吵得不可开交。”


如果黄仁勋披露的“昇腾910C性能仅比H100慢8-12%”的数据属实,这意味着中国在AI算力芯片领域已经完成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关键跨越。H100是英伟达的旗舰产品,是全球AI算力的黄金标准。昇腾910C能达到这一水平,表明中国企业在先进制程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架构创新和系统优化,找到了“弯道超车”的路径。


更关键的是产能。每月20万片的产量,意味着华为正在以工业化的速度,迅速弥补中国市场因制裁造成的算力缺口。这种规模化的本土供应能力,将为中国的大模型训练和应用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彻底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黄仁勋以英伟达内部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而争吵不休作为对比,更凸显了美国在内耗中错失良机,而中国则在高效动员中实现赶超的鲜明对比。


04

胜利的奖杯正在易手


黄仁勋的这番话,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狼来了”的警报。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来维持其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但其政策的副作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催生出一个更强大、更自主的竞争对手。


黄仁勋的担忧,本质上是对市场规律和人性的深刻洞察。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资本和创新的自由流动。当自由流动被切断,被压制的一方必然会爆发出更强大的自主创新和举国动员能力。


如果美国政策制定者继续沉溺于“技术优势”的幻想,而忽视黄仁勋所指出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效应,那么他“亲手把胜利的奖杯送到中国手中”的预言,很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成为现实。这场AI竞赛的胜负手,已经从技术本身,转向了政策的智慧与竞争的格局。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0 14:03 , Processed in 0.28949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