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校

注册:2007-10-2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7 16:41: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我对人工智能未来的看法。”



<p align="center">




当“AI教父”、图灵奖得主杨立昆(Yann LeCun)说出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时,一场与硅谷主流路线的“决裂”已然公开化。


据可靠消息,这位Meta首席AI科学家被曝正计划离职创业。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跳槽”,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理念之战”:他要挑战的,是整个硅谷当前都为之“痴狂”的大语言模型(LLM)。



在杨立昆看来,当前主流的LLM路线是一条“死胡同”。他要亲手打造的,是能像人类婴儿一样感知物理世界的“世界模型”。杨立昆此举,被视为对AI发展航向的一次“重磅纠偏”,也预示着AI领域可能迎来一场颠覆性的技术大洗牌。




第一部分:“世界模型”——AI的“下一个大事件”



杨立昆此次创业的核心,是他长期倡导的“世界模型”。


传统的LLM像个“文字控”,靠“啃”海量文本数据长大,成了“纸上谈兵”的“语言大师”。但杨立昆的“世界模型”,目标是让AI通过观看图像、视频和感知空间数据,亲身体验和理解物理世界。



他梦想中的“世界模型”,不仅能对“世界当前状态”进行“实时估计”,还能“预测执行一系列动作后世界将产生的最终状态”。这旨在让AI拥有规划、推理和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基于模式识别进行预测。


“我家那只猫都比现在的LLM聪明!”


<p align="center">




这句经典调侃,直指当今LLM对物理世界理解的“硬伤”。杨立昆曾抛出一个思维实验:让LLM想象一个立方体旋转90度后的样子,他断言LLM根本做不到,因为它缺少对物理世界的“心智模型”和“空间推理”能力。


此外,他承诺,这种新系统还将拥有更强大的“安全特性”,因为控制AI的方式将被“内置”于其对世界的因果理解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依赖外部的“补丁”。



第二部分:为何“分道扬镳”?——路线之争与权力更迭



杨立昆的这次“出走”,背后是他长期以来对LLM路线“深思熟虑”的“叛逆”,以及Meta内部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变动。



理念决裂:“教父”眼中,LLM是条“死路”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与Meta当前AI战略的深刻分歧。



杨立昆的观点非常明确:LLM就像个“语言大师”,但在面对真实物理世界时,却是个“小白”。它们只会“预测下一个词”,却不知道“如何举起一个杯子”。在他看来,这是AI走向真正智能的“最大障碍”。



“扩展LLM无法达到人类水平的AI!”



这是杨立昆多次在公开场合的“硬核表态”。他认为,无限堆砌算力和数据,只会让LLM变得更像一个“记忆力超群的复读机”,而无法产生真正的“推理能力”和“世界观”。



在他看来,LLM甚至连家猫的智能都无法比拟。



这句经典调侃,精准地道出了LLM在“常识”和“因果”方面的短板。杨立昆认为,动物通过观察和行动,能迅速建立对物理世界的“因果模型”,而LLM离这种能力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上个月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研讨会上,这位65岁的科学家更是放出“狠话”:“我一直在硅谷……包括在Meta内部,树敌不少。因为我曾说,在三到五年内,世界模型将成为AI架构的主导模型,任何神志清醒的人都不会使用我们今天拥有的这类LLM。


<p align="center">





当他的“世界模型”愿景,与公司全力押注的“大模型”航向出现根本“鸿沟”时,选择“另起炉灶”,去追逐心中的“真理”,也就成了必然。




权力更迭:“老帅”被“小将”管,这谁受得了?




除了理念不合,Meta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事变动,或许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边缘化”早已开始随着Meta的战略重心全面转向LLM,杨立昆这位“老将”在公司内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于2018年便卸任管理职务,转而担任一名进行长期研究的“个体贡献者”——这个职位听起来更像“荣誉顾问”。更“扎心”的是,他并未参与创建Meta首个开源大语言模型Llama的团队,此后也未曾参与其开发的日常运营。



·“小将”逆袭“老帅”今年夏天,年仅28岁的Scale AI创始人汪滔(Alexandr Wang)被任命为Meta的新任首席AI官,直接成了杨立昆的“顶头上司”!紧接着,公司又引入了另一位更年轻的首席科学家赵晟佳,其职位也在杨立昆之上。


<p align="center">




虽然CEO马克·扎克伯格七月份曾发文安抚,称“杨立昆的角色没有变化”,但“冰山之下”的暗流涌动,岂是几句话就能掩盖的?


·“AI部门裁员”雪上加霜有现任和前任员工透露,近几个月来,杨立昆所在的AI部门还面临裁员和资源减少,在内部声望也有所下降。这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局面,无疑加速了杨立昆“出走”的决心。



第三部分:一个“孤独先知”的传奇



杨立昆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AI领域的“特立独行史”。


当机器学习还无人问津时,他便以此为博士课题。他曾在“AI教父”杰弗里·辛顿的实验室工作,后在贝尔实验室协助开发了银行广泛使用的手写识别技术。



他拥有电气工程的本科学位,通过大量阅读物理学等跨界知识来丰富自己。2013年,扎克伯格亲自招募他领导Meta的基础AI研究实验室(FAIR)。2018年,他与辛顿和约书亚·本吉奥共同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最高奖项——图灵奖。



第四部分:并非“孤军奋战”,“世界模型”或成新风口



值得注意的是,杨立昆的探索并非“孤军奋战”。


AI领域的另一位顶尖学者、ImageNet的创造者李飞飞,也对“世界模型”寄予厚望。她的新公司World Labs最近发布的模型Marble,就是一个能够理解并生成3D环境的“世界模型”。


<p align="center">




李飞飞也曾表示,未来可能需要“超越Transformer架构”去探索新的模型,这与杨立昆的理念不谋而合。



两位AI“天花板”级别的大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超越LLM的“世界模型”,这或许预示着,在LLM的“狂欢”之后,AI行业将迎来一场更深层次的“范式革命”。(小小)






来源:网易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7 18:41 , Processed in 0.1680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