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7-9 21:01:3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7-9 21:03 编辑


5.微波传输产业变化


      

       微波本质上是传输设备,不过和光传输设备不同的是,微波用了无线的射频技术,因此将微波市场放在了光传输之后简单提一下。

      

       微波通信技术从5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最初应用的基本都是干线传输。随着光纤的逐渐应用,在全球,在运营商网络主要的干线传输已经基本淘汰了微波传输。我国第一套微波传输是1956年引进自德国的微波传输,随后开始了仿制工作, 到了70年,我们的模拟微波产品也逐渐在国内有应用。但是随着IT技术的发展,微波在80年代很快进入数字化发展的通道,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初为数字微波的起步阶段,主要应用于中小容量的试验.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第一代数字微波系统的应用阶段,主要是中小容量系统。到了80年代,通过使用了光传输系统的标准,PDH和SDH微波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随着调制技术的进步,容量也逐渐增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内传统的微波企业在集成电路和数字技术的跟进方面的不足,使得国内传统微波产业并没有跟上全球产业的在80年开始的数字化浪潮,使得到90年代的时候,国内的微波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领。


01 干线微波.jpg
           
微波通信塔

      

       到90年代初期光纤大发展之前,因为光纤和光传输成本很高,建设成本和建设时间很长,相比之下,微波由于投资小,建设周期短,运营商大量的使用微波作为长途传输的设备。美国微波的开发和使用是比较早的,在90年代初,美国长途电信传输有70%采用的是微波实现中继传输, AT&T公司的微波传输站点3000多个。日本在90年代初期,大约50%的长途传输和几乎100%的电视节目都是采用微波。欧洲各国在90年代初期20%左右的传输系统采用的是微波,因为欧洲各个国家地域相对较小,因此当时的电缆建设的成本还是可以接受。

      

       在上个世界90年代,全球微波厂商就几十家,不过数字微波主要还只有欧美和日本能够制造。当时的主要厂商是美国的AT&T,Rokwel,Collins,Farinon,日本的NTT,NEC,富士通,德国西门子,意大利的GET,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法国的阿尔卡特等。

      

       随着光纤和光传输成本的降低,全球主要的市场都在骨干网上采用了光纤对微波传输的替代。光纤传输的优点是传输容量大,稳定性和保密性好,因此光纤替代微波是一个趋势。但是随着90年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基站设备的站点多,达到几十万几百万个站点,除了中国基本实现光纤到站点的土豪配置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在大多数的站点还是使用微波传输,在2010年左右,全球的移动基站使用微波传输作为回传的大概占到60%以上,而对应的,中国只在山区或者暂时在光纤未通的农村地区采用微波传输,移动基站使用微波的小于5%。因此微波传输市场市场重点就转向了基站传输的市场,基站回传的传输带宽要求要比骨干网的要求低,但是因为数量多,因此成本和可靠性就成为了关键。

      

       随着微波市场的竞争以及移动网络的建设和应用,爱立信和NEC逐渐占据了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爱立信作为无线市场份额的最高者,搭载销售微波,使得爱立信长期居于市场第一位,而其他厂家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2007~08年左右,华为杀入微波市场,当时微波产品正在从SDH微波向IP微波转型,是一个行业技术切换的周期,在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产品还不成熟,部分关键部件还依赖于外购,因此在产品的竞争力上面并不占据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关键技术和部件上面突破,使得产品竞争力大大提升,再伴随着华为无线基站份额不断提高,华为的微波产品也逐渐提升了市场份额,并在2016年取得了市场份额第一的好成绩。

      

       近几年市场规模

      

       微波市场在从08年开始的近10年的时间里,市场的规模除了在08,09年略有上升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小幅度降低,从08年49亿左右的市场规模降低到2016年约35亿美金左右的规模。

      

       市场规模降低主要是由于2个原因,一个是光传输网络市场规模也基本保持在百亿以上的规模,网络逐渐完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微波,特别是在城市区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微波产品本身的均价下降以及产品结构的变化,比如干线微波价格肯定是高于末端微波的价格的,大容量微波价格是高于中低容量微波价格的,如果大容量的干线微波占比降低,必然是拉低平均价的。


02 微波产业规模概况.JPG

      

       在全球各区域中,欧洲,中东非洲和亚太是全球微波的主要市场,各自占比都超过了全球市场的20%,整体市场规模变化的如下图:


03 微波分区域市场.JPG

      

       2011年到2016年的几年中,北美和欧洲的市场规模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北美市场规模从2011年超过5亿美金规模下降到不到4亿美金,占比变化不大。欧洲则从2011年的14亿美金下降到2016年仅7亿美金左右,占比从30%下降到21%左右,这个也和欧洲移动网络建设逐渐饱和有一定的关系。

      

       而这几年移动网络建设高峰的中东和亚太,市场规模变化不大,但是随着整体市场规模的变小,这两个市场的占比相对提升比较多。这两个市场也恰恰是华为的相对优势市场,因此无线设备的销售对微波的销售的带动作用应该是比较大的。

      

       由于整体市场的规模是逐渐减少的,那么市场也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玩家,也就会加快整个市场整合的步伐,也会影响到各主要玩家的份额快速变化。

      

       几个巨头的市场份额变化

      

       在大部分传统行业里,行业集中度提高所导致的往往是竞争逐渐缓和;而在通信设备业里,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市场结构却出现了垄断和竞争互相强化的态势,呈现出一种竞争性极强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里,一方面,竞争导致了垄断强化,不断有厂商在竞争中退出,使得厂商总体数量减少,行业集中度提高;另一方面,垄断又导致了竞争强化,随着厂商数量减少,生存下来的寡头竞争能力更强,寡头间份额差距更小,在价格战中出手更重,对市场的争夺更为激烈。

      

       传统的几大设备厂商包含微波有阿尔卡特,爱立信,华为,诺西,中兴,其中诺西的微波业务在2011年被收购,中兴的微波市场份额相对较低,并且从2011年开始收入就开始降低。在这几大厂家之外,占市场份额比较多的就是日本NEC。而华为从2011年开始,市场份额基本稳步增长,并在2015年登顶,成为市场份额第一名。

04 微波设备商市场变化.JPG

      

       2016年全球主要微波厂商的市场份额如下,华为以超过9亿美金的收入占有27%的市场份额,而爱立信则从2015年的6.8亿市场规模降低至5.6亿,市场份额为16%。

05 2016年微波市场份额.JPG

      

       微波市场的收购与退出

      

       在21世纪之前,由于成本和业务发展的原因,北美市场在光网络市场大发展之前一直是以微波传输为主,因此在21世纪之前,北美的微波厂商相对较多。随着IT市场的大发展以及微波逐渐从干线传输专项基站末端传输为主,并且美国无线基站设备商并不占优是情况下,北美的微波传输的设备厂商的规模就逐渐下降,并开始整合。

      

       2006年年底哈里斯(Harris)的微波通讯部门与Stratex网络公司合并成立Harris Stratex Networks,实现了首次整合,成立之后的合资公司采用Aviat品牌,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大。合资公司在2007年开始运作,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进一步缩减,哈里斯母公司在09年又进一步将Harris Stratex Networks公司从母公司分立,将股份分配按照一定比例作为股息派给哈里斯的原股东,相当于甩掉了微波业务。

      

       2011年11月无线微波厂商DragonWave宣布收购诺西的微波业务,诺西的微波业务实际上是西门子和诺基亚合并之前的西门子的业务,2011年诺西的微波业务的收入大概在4亿美金的规模,而DragonWave 的市场收入仅几千万的规模。此次收购的规模约8000万的规模,并且DragonWave将接收诺西的约360名员工。实际上合并之后的两者的市场并没有发生更多的协同,2012年两者合计的市场规模仅2亿美金,到2013年又进一步下降为1亿美金左右,并在后续的几年都保持1亿美金的规模。

      

       由于竞争及未知的合并,现在微波的厂商已经相对较少,国内还有一些中小厂商,但是应用在电信行业的相对比较少。

      

       基站回传之外的市场

      

       实际上在无线基站回传之后,微波还会作为运营商应急传输的储备和移动通信车的临时传输。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作为传输的主力的光缆和光传输系统是很容易发生故障的,光纤光缆发生故障之后在故障修复上面一般时间比较长,因为必须要找到断裂点并到现场进行修复,有的时候断裂点还可能很多。而微波的假设则相对简单,只有有点,选定好两个高点,就可以直接架设,最快可能1-2个小时就能将两地的通信连接起来,虽然传输的容量受限,但是能够保证救灾的应急和指挥通信畅通。在爱立信的报道,在汶川地震中,爱立信在3天之内就发了120跳(能实现120个点到点的连接)给移动和联通,用户恢复基站的运作,后续的一周又发了160跳微波给客户,为移动和联通的基站应急恢复做出贡献。当然其他微波厂商肯定也是支援了微波,不过由于未搜索到相应的新闻,因此无法在此列出。

06 应急通信车微波.jpg

      

       除了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储备之外,在军队也会保留一定能力的微波传输应急建设的能力,因为军队的网络在平时用光纤光缆专网可以保证正常化的运作,但是在紧急情况或者在战时,由于通信的不固定,因此微波作为随时架设连接点到点快速通信恢复手段,必然是最佳的选择。

      

       在应急之外,微波传输还会应用在部分专网的市场,比如广电,水利,电力,交通等,因为这些专网的市场通信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如果单独建设光缆传输,则显得有点浪费。在部分运营商租赁传输不能解决的场景下,采用微波传输建设专网则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现在一跳中等容量的微波价格仅几万块,在距离和高度合适的情况下,可以传输几十公里,相比建设专用的光纤,成本要低很多。当然虽然建设成本低,但是相比光传输,微波平时的维护成本则相对高一些,网络的稳定性也略差一些。

      

       微波高地米兰

      

       对于米兰,大家听到最多的可能是足球,AC米兰和国际米兰,也可能是米兰时装周,但是对于通信产业的微波来说,米兰也是一个人才聚集的高地。

07 米兰大教堂.jpg
米兰大教堂

      

       从新闻宣传上可以看出,微波产业主要玩家比如西门子,阿朗,爱立信都在米兰设置了微波传输的研发机构,也被称为全球知名的微波之乡。米兰之所以成为微波高地原因不得而知,可能和马可尼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马可尼是意大利人,虽然马可尼的无线电报成功于英国,但是在产业成功之后,马可尼回归了意大利,还在意大利军队服役。在马可尼的后期研究中,已经涉及了较短波长的无线通信,也曾经发明了雷达的原理,也尝试了使用无线电传送图片,带领着意大利的无线技术和相关产业的进步。

      

       在此之外,米兰的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也对微波相关专业青睐有加,微波产业相关的技术人才培养都相当到位。因此就在米兰形成了微波产学研的完整生态链。

      

       华为在进入微波领域之后,也在米兰建立了研究所,也从聘请几十个微波技术人员,当然核心还是一个前西门子微波产业工作10多年员工,在他的带领下,借助了SDH微波向IP微波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了微波产品的突破和领先,并在市场上实现了份额第一。当然,他也成为了华为的Fellow(技术领军人物的最高荣誉)。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7-10 20:54:1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7-10 20:56 编辑

6  数据通信产业的变化


     

     在前面介绍过,数据领域最开始从计算机网络起源,在互联网大规模发展之前,基本都是在各单位内部或者小组内部,后来有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但是也仅限于科研,教育,国防等少数行业和机构,大众也基本不涉及。随着联网的规模越来越大,则网络之间的传输需求也就越来越多,也就逐渐诞生了诞生了3Com,思科等IP通信的巨头,随后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起起落落,最终形成了以垄断的思科为核心的互联网的网络世界。


6.1    两代网络霸主

     

     在之前的章节中虽然已经描述过TCP/IP的协议,但是这个也仅仅是通信协议的一种,是在竞争中胜出的协议而已。在80年代之前,因为真正的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机也还未诞生,除了当时还没什么太多用途的Apple I和Apple II的计算机之外,都是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的天下,也就是说,所有的计算机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都是有一套人马在维护和操作的并且非常昂贵的产品。

     

     在这个条件下,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手段就非常多了,在通用的定义上面,计算机网络是指以实现远程通信为目的,一些互连的、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独立自治是指计算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互联则是计算机之间交互信息。而计算机的使用者,很多都是对计算机技术非常了解的人。因此实际上从70年代到80年代,各自局域网的技术不断出现,比如令牌环网(IBM主推的),令牌总线网,以太网(也就是我们现在网络体系)等。

     

     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两位数据通信界的霸主,因为后续公司篇里面就不再单独介绍。

     

     计算机网络及数据通信三组件(网卡,交换机,路由器)

01 网络分层图.jpg
网络三组件                           

     

     网卡: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中,最基本的单元是计算机,每个计算机都要有一个网络适配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卡。在早期的计算机中,网卡都是一块独立的插卡,随着网卡芯片的集成度提高,网卡逐渐的就被集成到了电脑的主板之后,网卡也就基本不单独存在了,更多的是体现在了交换的芯片上。并且随着IP通信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交换芯片应用也越来越多。至于后来的无线WiFi,也是网卡的另外一种方式。

     

     交换机:从计算机计算机通信出来数据,此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组成一个局域网,每个端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多个交换机也可以组成更大的局域网,向上连接也可以连接路由器,将多个局域网连接起来。当然这个只是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对于局域网组网中,也有多种组网方式。

     

     路由器:路由器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数据包,实现地址和协议转换等功能。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转发的枢纽,类似于IP通信中的"交通警察"。

     

     上述是对于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比较简单的解释,也是最基本功能的解释。在网络发展的初期,虽然产品也有一定的复杂度,但是毕竟网络结构和功能上还不算特别复杂,随着网络的规模变大,通信流量变大,设备的复杂度也就快速上升,就类似于一架轻型农用螺旋桨小飞机和波音777民航客机,虽然都是飞机,但是技术和产品的复杂度有着量级的不同。

02 小飞机与大飞机.jpg

     

     以上讲述的稍显复杂,对于非通信或计算机行业人员来说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下面就从大家熟悉的场景做一个说明和解读。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手机和WiFi,可以把电脑和手机当做通信的终端,电脑和手机里面都包含WiFi的芯片或者芯片里面集成了WiFi的功能,这个相当于网卡,只不过是随着芯片能力的增强变成了一个芯片而已。在一个家庭里面组网的电脑都是可以实现直接的互相访问和共享文件的,但是这个互相访问是通过家里的路由器中的交换功能实现的,并且每个终端的地址都是内网的地址,不管这个无线路由器是否连接互联网,都不影响这个网内的互相访问。而要访问互联网,则需要家里的路由器通过ADSL或者光纤到户连接到局端设备,并且路由器还需要记住每个终端的地址,实现地址转换和路由转发。当然这个是最简单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简单的解释,并不是很严谨。

     

     3COM的创建与发展

     

     1979年6月,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e)创建了3Com公司,公司的取名来自于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Compatibility(兼容性)三个单词,3个Com,计算机通信的兼容性,也是致力于发展计算机联网的相关技术。

03 3Com LOGO.jpg

     

     但是在3Com创建没多久,3Com的董事会就看中惠普PC部门总经理比尔・克劳斯,并被聘为CEO。而梅特卡夫被任命为董事长,并兼任公司市场和销售部副总裁。克劳斯走马上任后,主要是建立公司的管理的架构和战略,而梅特卡夫则发挥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优势,推广3Com的产品。当时市场上已有数十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而3Com使用的以太网只是其中的一种。梅特卡夫成功地说服了DEC(曾经的小型机的霸主)、英特尔和施乐,将以太网技术作为网络领域的标准,从而占领了产业的制高点。1982年,3Com为IBM个人电脑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块网卡,网卡也逐渐成为PC机标准配置。

     

     3Com就在网卡、网络服务器到网络操作系统等领域,不断的收购以及发展新产品,随着以太网逐渐战胜了其他公司的局域网标准,并伴随着PC机的大发展,3Com自己也迎来了自身的大发展。其中第三任CEO埃里克(1987年上任)认为工作站(服务器)市场将会逐渐萎缩,因此3Com要尽快转型成为一家地道的网络公司,成为一个提供包括集线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产品为主的公司,虽然当时3Com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工作站,因为当时的PC机的销售量还不算大,网络连接也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标准化。因此创始人梅特卡夫是反对这个战略的,并被赶出了3Com。

     

     只要战略确定了,后面的收购也就自然而然的了,凭借3Com网卡产品强劲的销售势头,3Com开拓集线器市场并在1987 收购了Bridge Communications 及1992年收购了当时英国不起眼的BICC数据网络公司(BICC Data Networks),3Com很快成为了以太网领域的霸主。而当时的思科由于成立不久,在1990年左右也只有几千万美金的销售金额,相比3Com 1990年超过5亿美金的收入,3Com的CEO在1994年曾经说过“思科时日不多”这样的豪言壮语。

     

     梅特卡夫定律

     

     3Com创始人梅特卡夫除了创建了3Com之外,另外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提出了梅特卡夫定律,也及时网络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网络使用者越多,价值就越大。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虽然这个理论最初提出是针对的计算机网络,但是随后也将这个理论延伸到了用于其他的系统,比如QQ,微信,MSN, Sky等即时通信工具和系统。

04 梅特卡夫定律.jpg

     

     个人理解梅特卡夫定律内在的逻辑应该是基于两个,一个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使用,另外一个就是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也吸引更多的资源在这个网路上面投入,共享,产生更多的资源供用户使用,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

     

     先说第一个,1部电话没有任何价值,几部电话的价值也非常有限,成千上万部电话组成的通讯网络就把通讯技术的价值极大化了。再以微信为例,其实在微信之前,腾讯有QQ产品,而小米公司的米聊则是首个将即时通信与手机通信录关联的应用,在微信推出之前,米聊以此快速的发展了用户,因为可以免费发消息。但是随着腾讯快速的推出微信产品,并从QQ导入大量的用户,以及产品的用户体验改善远远快于米聊,因此微信快速的积累了几亿用户,使得当时竞争的所有其他产品逐渐走向衰落,而微信成为了唯一个价值化的网络。就是因为大家都用微信这个产品,新用户选择即时通信工具的时候,首选的产品也就还是微信,因为用其他产品使用的人少,无法建立普遍的联系。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即时通信类产品在不同的国家都是由不同的产品主导,比如中国及华人圈微信很普遍,WhatsApp在100多个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Facebook Messenger在49个国家占据主导,Line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等等。

     

     再说第二个,因为有足够的用户规模,应用也会提供更多的功能或者更多的资源在这个网络上面提供,就以微信为例,通过对公众号的运营,使得微信用户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而公众号通过赞赏或者广告的盈利,也使得更多的公众号投入运营。也会使得在微信上投入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多,实用性和细分市场也就更多。

梅特卡夫定律也使得各种互联网应用在诞生初期都会不计成本的发展用户,这个也是互联网公司在前几年发展中不断亏损,不断融资,不断扩大规模的原因之一,用户为王的网络价值最大化。

总之,梅特卡夫定律虽然在很多行业并没有真正的严格去论证与用户平方数成正的内在逻辑,但是用户为王的大方向也还是对的。

     

     思科的创建与发展

     

     思科的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对教师夫妇,都是计算机中心的主任,计算机系的计算机中心主任莱昂纳德·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商学院的计算机中心主任桑蒂·勒纳(SandyLerner),夫妇二人设计了叫做“多协议路由器”的联网设备,用于斯坦福校园网络,将校园内不兼容的计算机局域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1984年,两人创办了思科公司(Cisco),其名字取自Francisco,美国的法律规定不能用地名作为公司的名字,因此就取了后面5个字母作为公司名称,并以闻名于世界的金门大桥为公司的LOGO。

05 思科 LOGO.jpg

     

     公司创办之后的产品由于有非常广阔市场前进,也是打开未来网络世界的关键引擎,因此风险投资商唐・瓦伦丁很快投入较多的种子资金,也占据了较多的股份。这种StarUP公司通过有吸引力的产品吸引风险投资也是硅谷众多公司起步的通用做法。

     

     不久,瓦伦丁认为这对创始人夫妇不善经营,因此推荐莫里奇任公司CEO。在莫里奇的带领下,思科公司于1990年成功上市。随着公司进一步发展,创始人夫妇与经营团队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大,随后夫妇二人变卖了自己的股票离开了自己的公司。而经营团队在公司发展之后认为需要再请一个能够带领思科继续前行的核心人物,当然这个是建立在莫里奇大度让贤的前提下,在这个时候思科大发展的核心人物约翰・钱伯斯出现了。

06 钱伯斯.jpg
思科钱伯斯

     

     钱伯斯当时离开王安电脑公司,正赋闲在家,1991年以思科公司付总裁的身份加入思科,同时也是思科下一任领导继承者。3年之后钱伯斯被任命为执行副总裁并与1995年1月开始担任思科CEO。钱伯斯为思科选定了开拓网络硬件设备市场这一方向,开始了心无旁骛的经营,并在1993年以9000万美元收购集线器公司Crescendo,几年之后思科的集线器收入达5亿美元,完美的实现了当初的目标,这也是思科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一次并购。在循序渐进的并购过程中,思科的收购水平日益成熟,公司经营也渐渐上了台阶,开始追上早自己5年诞生的3Com公司。1994年7月,3Com和思科的市值均为90亿美元。

     

     此时网络设备市场由当初的群雄争霸逐渐的演变为3Com和思科两个选手的决战。至1996年底,思科又收购了13家公司,其中包括花40亿美元并购Stratacom公司。这个时候,思科公司整体的实力已经超过3Com,特别是在交换,路由领域,虽然从收入规模上看两者的差距还并不是很大,3Com的收入主要是网卡,交换机,而路由器的收入相对少,而思科则是路由器交换机收入多,但是网卡基本没有。

     

     思科的崛起与3Com的没落

     

     思科的崛起不必细说,随着市场规模的增长,公司的规模自然增长,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收购新技术的公司,保证自己的产品和解决始终处于领先的状态。下面重点就说说3Com公司的没落。

     

     3Com的没落实际上是从96,97年开始的,虽然那个时候从收入或者产品上还并没有太多的极限,但是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3Com就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而到了后期和华为成立了华三的合资公司,华三几乎成为了3Com唯一有价值的资产,3Com就纯粹成为了一个空壳公司。

     

     3Com的没落根本原因是3个:错误的收购,以太网10M向100M转换浪潮的失误,Intel/博通(Broadcom)断了3Com网卡的后路。

     

     先说收购。1997年,3Com花费了66亿美金收购了美国机器人公司(U.S. Robotics),是当时网络界最大的一宗并购。这个并购是通过股票交换实现的,每股U.S. Robotics股票换1.75股3Com的股票。因为思科在97年之前大量的收购中小公司,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技术实力,同时增加了自己的产品宽度和收入规模。这种策略大大刺激了3Com,虽然3Com在之前也有1993年的Star-Tek和Synernetics,1994年的Centrum和NiceCom等公司的收购,但是规模都不是很大,对公司的收入规模和解决方案领域拓展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而U.S. Robotics收入规模本身就比较大,并且在调制解调器(Modem)领域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业界有分析师用“人们在力求避免一种困境时,常常会陷入另一种困境”评价了这次收购,因为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调制解调器(Modem),当时业界对此次并购是以批评为主,因为大家认为Modem市场好景不长,而代表未来的是ADSL或者宽带接入。这种批评也在随后几年拨号上网设备市场的萎缩而快速兑现。而3Com也曾经投入过ADSL的接入业务,但是投资很失败,随后关闭了ADSL业务。

     

     再说10M到百兆的转换和升级。以太网在初期的时候,主要就是以3Com,Intel,DEC等公司定义的10M以太网标准为主,在最高峰的时候,3Com曾经占有ISA网卡市场的70%,说以太网就是3Com一点都不过分。但是傲慢的3Com将自己的网卡定价定得非常高,并且并没有将这种市场优势转化为后续的产品的技术优势。在随后的100M的标准以太网大潮中,由于自身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上的不足,3Com通过授权,委托了Lucent,Broadcom,Marvell,Agere为其生产,这也为自己培养了大批的竞争对手。并且3Com的网卡大多数是批量卖给计算机整机厂商,而产品的售后服务是由Hp,Dell等厂商在做,这也使得3Com等于失去第一手的客户问题和需求,为自己的衰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授权,Broadcom和Marvell则是快速做大做强,成为以太网芯片的强有力的竞争者。

07 3COM网卡.jpg
3Com网卡

     

     再说Intel,Intel虽然很早就参与了以太网标准的制定,但是自身确没有在以太网做过多的投资,以太网也仅仅是一个Intel里面一个很小的小组。随着Intel在CPU领域的领先者地位的确立,Intel下决心开发自己的百兆网卡的芯片,从1995年开始的第一版82557的芯片再到82558,82559,经过几代产品的迭代,无论是产品的兼容性还是产品的性能,都已经将3Com远远的甩开,确立了Intel在以太网的地位,再加上Intel的平台化的设计和包装,大大提升了Intel网卡的市场地位。

     

     而网卡和显卡,CPU在功能和性能上还不太一样,CPU在性能上是很容易从应用软件上看出差异,比如在奔腾芯片之前,所有的CPU都不能实现软解压电影,而奔腾芯片首次实现了软解压,替代了解压卡。对于显卡,高端显卡能够玩的游戏在低端显卡上是玩不了的,因此CPU和显卡是很分出三六九等。而网卡就不一样了,各个厂商只要遵照协议的规定,就能设计出性能相近的网络芯片,虽然部分产品性能上是有差异的,但是用户的感知确不是很明显,3com妄自尊大定高价,实际上是在压缩了自己的市场空间。

3     

     Com随后在2000年剥离了Plam(后被惠普收购) 不但断送了自己的多元化发展之路,而且又在公司内部形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后续又有几个部门或者子公司以经营不善为由实现转投其他公司门下。接下来从2001年到2004年,3Com陷入巨额的亏损,在随后的几年里面,华三的成长支撑了3Com的业绩,直到2009年惠普以27亿美元价格并购3Com,一代数据通信巨头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下士

注册:2018-3-27
发表于 2018-7-10 22:14:33 |显示全部楼层
打卡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7-12 22:32:2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7-12 22:43 编辑

6.2    数据业务分类


         数据业务产品,从大类上来说,主要就是交换机和路由器两大类产品,如果说有另外一类,则是防火墙产品。而从市场分类上来说,则可以分为运营商市场和企业网市场。从产品的规格上来说,则又可以分为低端,中端,高端,而路由器也有分为边缘和核心之分。这些分类都是从不同视角去区分,而每个家庭都有的家用路由器则并未包含在内。


         下面就说明一下运营商和企业市场两种市场分类的特点。之所以根据市场不同区分为运营商市场和企业市场,最关键的是两者在销售模式,技术要求完全不同,虽然在部分产品在这个两个市场上面有一定的重复。


          销售模式差异


          先说销售模式,运营商市场的特点是客户数量少,单客户的采购量相对比较大,产品的技术要求高,要求得相对也比较细,因此一般都是采用直销的模式,也就是由设备商直接销售给运营商,当然思科或者Juniper也可能最后合同会由渠道分包商签,但真正的销售基本都是由自己的销售完成的。


           比如中国的运营商,从大的来说,也只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就算将各省公司作为一个客户,全国也就不到100家。在当前,3大运营商主要的设备都实现了短名单准入和集中采购,因此相对整体的采购数量和金额,采用直接销售,无论是效率和成本上,都是效率比较高的。针对运营商或者运营商的省公司建立一个服务团队从成本和效率上来说也是可行的。


           而面向企业的市场则不一样,企业有大有小,大的如中国石化,可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小的可能只有几人或者几十人,就算大企业,各种公司的管理要求,建设标准和组网要求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企业又因为行业不同,交换路由设备在网络上的要求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果单个设备商要面向如此多的企业实现直销和服务,肯定是不现实的。应运而生的就是分销和代理的机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渠道销售。

09 大企业与小企业组网.jpg
大企业组网和小企业组网

         产品要求差异


           再说技术要求的差异。在运营商市场,一般产品要求的运行可靠性根据网络地位的不同都要达到99.99%或者99.999%以上,高可靠性一般就对应的高成本的设计和器件,而企业网的市场一般的可靠性要求要低一些。第二,运营商一般产品的规格要求高很多,比如运营商托管机房服务器前面的交换机的数据业务流量和业务复杂性肯定比正常办公用的交换机高很多,可以将面向运营商市场的产品大才小用于企业网市场,但是面向企业网市场设计产品是不能用于高流量和高复杂业务的运营商市场。


           当然也不是说企业没有高规格的产品应用,在大企业的数据中心肯定也有一定量的高规模产品使用,不过就企业的数据中心业务量和运营商网络面向大众的业务量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思科CRS-3 达到322Tbps 吞吐量,华为的NE5000E集群系统达到3220Tb吞吐量,这些核心路由器的容量一般都是用在运营商骨干网上,而企业级的,就算大企业,一般不会用到这么高的容量,一般都是在几百Gb到几十Tb的吞吐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网络容量大小,就好比程控交换机一样,有的大企业内部的交换机也可能达到几万门,但是几万们虽然已经达到比较小的公网交换机的容量,但是和公网交换机的通常的几十万门甚至上百万门的容量比起来差距就大了。


           因为企业用户的行业众多,客户众多,客户大小不一,并且网络集成服务定制化要求相对多,订单多,但是单个合同相对偏少,因此在在采用代理和分销的渠道模式时就更好更高效。


          王者思科


          在上述模式下,由思科建立的网络工程书培训和认证体系,可以较好的控制着整个企业交换产业链,比如做思科认证的工程师多,那么在做解决方案时也会更多的用思科的产品,而不一定会用华为的产品。思科代理商多,那么也相对会有更多的销售机会。因此在企业交换路由销售中,渠道,代理商及集成商的能力就很关键了,当然前提是产品要达到一定的水准。


          在企业网的交换路由市场,有好的产品但是没有好的渠道及运作也不会有好的销售业绩。这一点就和手机类似,比如三星的在中国市场及海外市场推出的产品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渠道和运作的差异,导致在国内只有几个百分点的份额,但是全球还是有22%的份额,而华为在国内有18%的份额,但是在全球只有10%的份额,这个就是渠道,售后服务完善性以及运作相关了。两者的产品质量都可以。但是如果是产品质量不行,无论有多好的渠道,也不会有好的销售业绩。


          在企业交换机及路由器市场,思科是属于绝对的市场领先者,超过50%以上的市场份额,离思科最近的竞争对手也都不到20%,正是由于思科是交换路由的先行者,有着良好的产品,完善的培训和认证体系,形成共同利益的众多的集成商和代理商,因此在市场上绝对的王者。不过思科在企业网市场也逐渐面临华为,华三及Juniper,惠普等对手的挑战,同时在低端也还面临其他中小厂商的低价竞争。


           后面重点说明在运营商领域数据产品的变化,运营商数据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营商的数据接入市场,另外一类就是运营商的交换路由市场。


  6.3   运营商数据接入市场

         在运营商提供的任何一种业务,都是要有运营商局端设备对应提供服务的,比如家庭或者公司的固话,在运营商局端有程控交换机提供服务,手机则有移动基站和整个移动系统提供服务。那么对于大众说熟知的互联网接入,从拨号上网,到ADSL接入,再到光纤接入都有运营商的局端设备,当然,任何一种上网方式,本身也要有用户端的相应的设备。这里所描述的市场,更多的是指局端的设备市场。


  6.3.1  拨号与接入服务器

          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前,实际上电话拨号的远程访问早就存在了,但是仅限于少数特殊场景。随着互联网普及开始,拨号上网规模开始快速增长,形成了产业。不过由于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因此主要市场还是在欧美日,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不是很大,而中国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相对算是比较大的市场。而随着ADSL的快速普及,拨号上网的市场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而在拨号接入服务器市场,开始传统电信设备商并不是很占优势,甚至说,大多数的传统电信设备商可能都没有拨号服务器,基本都是数据领域厂商形成了规模,因为拨号服务器实际上是需要比较强的IP相关经验,因此在市场起来的时候,实际上传统设备商并没有优势。因此3Com和Ascend公司在接入服务器是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Ascend公司在拨号接入服务上应该是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华为在最初也曾经OEM过Ascend公司的接入服务器,但是很快华为就开发了自己的接入服务器产品。估计之所以同意OEM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拨号服务器市场很小,当时主要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当时美国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AOL(American Online)在2000年最高峰的时候曾经收购了时代华纳,而AOL是Ascend公司最大和最主要的客户。


          华为开发的A8010服务器应该算是一个特例,在OEM Ascend最成功的产品AB8000包装成华为自己的A8000型号推出的同时,华为也开始启动自己的自研产品开发,开发成功之后就以A8010型号推出。

10 华为A8010.jpg
华为A8010

          在1996年时,中国的拨号上网刚刚开始启动,在国内的接入服务器主要是3Com,但是3COM接入服务器不支持七号信令,规格和容量偏小。而此时华为的交换机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正在向多元化产品发展。正在此时,广东电信提出和华为合作开发大容量的接入服务器,经过不到一年的开发,产品推出市场,并成功在广东开局。


          随着上海电信接入服务器的突破,华为的A8010服务器无论是在性能,规格都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再加上华为高质量的服务和及时响应,在1997-2000年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急剧增长是,各电信部门纷纷扩容接入服务器设备。A8010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终占领了中国80%的接入服务器市场,这是华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当然除了产品架构和性能之外,价格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早期老外的接入服务器都是要卖几百上千美金一线,而华为开发出来之后,由于没有国内厂商的竞争,因此直接以比老外价格低的价格卖给运营商,但是相对中国的人力成立和设备成本来说,还是有很好的盈利。

11 外置56KModem.jpg
外置56K Modem

          从1994年4月中国通过美国Sprint 64K专线接入美国之后,国际上正式承认中国拥有了全功能互联网开始(之前有部分科研院所通过其他方式接入欧美),面向公众的都是拨号网络,部分企业和研究机构则用专线接入。1995年5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1996年1月开通,面向公众的互联网开始快速发展。

15 中国拨号上网用户.jpg

          从上图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拨号用户从97,98年开始发展,到2003年达到用户的高峰,随后开始下降。因此实际拨号服务器的市场销售也就基本从98年到03年这短短的5-6年的时间,因为用户开始下降之后,需要的设备容量也就减少,设备也就没有销售的空间了。


          拨号上网最大的问题是,既要有上网费用还要有电话费用,并且速度还慢,因此在ADSL技术成熟之后,拨号上网很快就被淘汰了。



6.3.2    ADSL

           DSL技术实际上是起源于贝尔,最早是贝尔通信研究所1989年为视频点播业务开发的利用双绞线传输高速数据的技术,但是由于DOD业务并没有大的发展,因此DSL技术一直没有没有大规模应用。


         随着欧美互联网的发展,拨号上网的速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互联网上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的同时也越来越大,从游戏到部分开发工具,再到门户网站,比如门户网站,最早是纯文字多一些,后来图片越来越多,为了适应拨号上网的速度,很多网站都会将一个图片分成多个,便于传输,提升响应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在1998年出现ADSL技术并很快普及。不过由于传统电信设备商在数据业务及IP技术上并不占有优势,再加上90年代后期主流的设备商的主要收入都已经变成了无线,最多再加上一个光网络,因此传统设备商在铜线宽带接入上面投入并不多。主流设备商只有阿尔卡特一直在持续投资铜线技术的开发(那个时候华为还不是主流设备商),当然铜线投入的同时阿尔卡特并没有放弃光纤入户的投入和研究。因此随着中国ADSL技术的启动,华为和中兴逐渐也成为了ADSL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其中阿尔卡特和华为成为了TOP2的玩家,每家市场占比都超过了30%。

16 xDSL全球市场.jpg

         xDSL全球的市场规模从1999年开始快速增长,在2007年达到市场局部的顶峰,不过随着2010年亚太及中国加强了宽带的建设,市场规模又有小幅度的反弹,但很快又进入了负增长。随着光纤到户的成本的持续降低,xDSL市场规模必然逐渐走向萎缩。

17 xDSL分区域市场.jpg

         在2016年全球DSL市场中,欧洲中东非洲占据了一半的市场规模,这些地区由于光纤部署成本相对较高,因此xDSL建设的规模还比较大。中国市场到2016年,已经几乎为0,每年仅几百万美金的销售。而北美市场的规模这几年也保持相对稳定,市场规模最小的是南美洲和中美洲,仅有7000万美金左右的市场。

18 16年xDSL市场份额.jpg

         在2016年市场中,华为占据36%的市场份额,诺基亚(原阿朗的业务)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美国的Adtran则占据了约16%的市场份额。Adtran的主要市场是在美国,中兴则排名第四。


19 三家份额增减.jpg

         再回顾业界主要的几家厂商市场份额的变化,由于在xDSL上面的持续投入,因此阿朗在产品上是领先的,因此在10年之前,阿尔卡特持续在xDSL市场上占据第一名,随着华为产品的提升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与阿朗的市场份额差距逐渐缩小,并在2010年和2016年两次反超阿朗(诺基亚)的份额。而Adtran主要是依靠的北美市场,规模相对稳定,他的市场份额主要由于其他区域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ADSL的发展


         由于中国的市场比较大,并且又有“巨大中华”本土设备商,因此中国的ADSL的发展,基本上是和世界同步,或者说,走在了市场的前面。


         在1998年ADSL的商用标准发布的第二年,中国电信就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始了ADSL测试,随着测试的成功和业务设计完成,电信在2000年在深圳首先商用了ADSL业务,并以包月的方式。记得当时1Mbps ADSL一个月费用好像是100多快。随后在2000年11月份,电信在全国开始推广ADSL业务。当时的收费模式是包含了包月制和计时制,但是绝大部分用户基本都是选择了包月制,计时收费(每个月交一定的费用,可以使用一定的小时数)实际上就基本被废掉了。


           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ADSL的成功商用的初期并没有使得拨号上网用户立即停止增长,而是和ADSL用户同时增长,直到ADSL的用户普及到了一定的比例,拨号上网用户才停止了增长并开始快速下降(来源于工信部网站数据)。

20 中国拨号与xDSL用户.jpg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随着03年ADSL的普及,拨号用户开始下降,xDSL用户则快速增长,并在11,12年达到顶峰,随着光纤入户成本降低以及大规模部署,xDSL的用户则快速下降,到17年6月仅剩余1500万用户,并持续降低。


          由于其他的主流设备商在xDSL上面基本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中国的xDSL市场主要就是由华为,中兴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产品)三家在竞争。随着12年开始的“光进铜退”战略的推行,国内的xDSL从12年开始呈断崖式式下降,并在13年萎缩至仅剩余不到5000万美金规模。结合上面的用户发展看,12年的用户发展一停止,市场规模就快速的减少,这说明国内的运营商在计划和调节上速度还是非常迅速的。


22 国内xDSL市场分布.jpg

6.3.3    光纤入户

          光纤入户是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与光纤接入设备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在20年前的互联网,基本都是以文本信息为主,辅助以图片,访问一个门户网站的页面也就几百KB,随着互联网业务及资源的发展,网站和应用所需要的带宽也越来越大,比如现在普遍存在的在线视频。而光纤接入设备也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成本逐渐降低,现在每用户接入光纤的成本已经低至几千块RMB,并且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成本还在降低。


           在整个光传输设备中,除了之前说得比较多的光纤和接入网设备成本降低之外,在设备中的光模块成本也是成本降低的关键点。早期的光模块成本是非常高的,随着大厂家的技术外溢,低端光模块已经有非常多的厂家能够制造,虽然主流的设备厂家还是选择稳定性和兼容性更好的产品,但是中小厂商的光模块产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面促进了光模块的价格降低。随着现在千兆和万兆交换机的普及和使用,现在在淘宝和京东上面都已经有单独的光模块出售,并且部分光模块价格已经低于100块RMB,当然真正用于光传输设备的光模块价格还是比较高的,现在低的主要是用于局域网的光纤应用。


           随着欧美,日本,特别是中国的光纤入户的发展,全球光纤入户的局端设备市场快速扩大,中国的光纤入户占全球的市场比重也越来越高,最高达到6成以上。光纤入户的销售包括用户端的光猫和局端汇聚设备。由于本土市场的优势,华为,中兴,烽火及新诺基亚(之前阿尔卡特)全球光纤入户市场主要份额。

23 全球光纤接入市场分布.jpg

          从上图上可以看出,从2012年之前不含中国的亚太市场规模还算比较大,主要是日韩在推广和普及光纤入户,随着普及率的提升,市场规模的逐渐减少,而北美的市场规模则是从2014年开开始逐渐增长,但是总体规模还不是很大。而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光纤入户的市场开始规模增长,从08年的2.7亿美金逐渐增长到2016年的35.3亿美金。这里的光纤入户市场的规模包括了光猫和局端设备,一般情况下光猫是占比要比局端设备要多。

24 2016全球光纤接入设备商份额.jpg

           因为中国市场的占比相对较高,从全球看,光纤接入的市场也是中国厂商相对领先,华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名,并且是远远领先于第二和第三的中兴和诺基亚,前三家的份额占比超过80%,而烽火则占据8%的份额。华为除了在中国市场领先之外,还在除北美市场之外的其他市场基本上都在第一位。而诺基亚的主要市场是在北美和中国市场,而Calix主要的市场则主要就是在北美。


          中国的PON市场

25 中国PON市场发展.jpg

           如上图所示,中国市场主要就是4家在竞争,华为,中兴,烽火和诺基亚(阿朗),而华为基本保持50%的左右的市场份额,大多数的时候略低一些,2016年则略高一些。虽然中国整体市场规模比较高,但是要需要注意到的是,中国光纤入户的普及率已经很高,最多再维持1-2年的规模,将很快迎来光纤入户市场的快速下降,从xDSL部分就可以看出,到17年,xDSL用户已经已经仅剩余1000多万用户,这部分用户改造完成之后,所有的光纤入户就需要考增量用户来维持,但是整个市场用户却是有封顶值的。

26 光纤入户.jpg

          截止2018年4月份,按中国3大运营商运营数据披露宽带用户数据如下:

27 中国3大运营商.jpg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宽带用户的发展的数据已经非常慢,比如中国联通,宽带用户基本零增长,中国移动的新增宽带用户数相对比较多,而国内整体的宽带用户(含DSL)已经超过3亿用户,而全国的人口总数约14亿,按平均每个家庭3口人算的话,全国最多也就4.7亿户宽带用户,这中间还要剔除部分不安装宽带的农村家庭,要增加企业用户,因此可以预见的是FTTH/FTTO的总体规模应该是4亿用户左右。按照目前建设和推广的速度,每半年新增3000万用户,每年增加6000万用户左右的速度,也就再发展1-2年的用户就会进入存量经营的阶段,国内的光纤接入的市场规模会急剧减少,当然也还会部分设备的升级换代的市场,但是这个和新增的市场规模比起来则相差太远。

28 光纤入户.jpg

          从上述3大运营商的公布的数据看,中国移动占据了新增宽带用户的龙头,捆绑式营销相对较多,价格也很优惠,在部分地区比中小民营企业的宽带用户还便宜,累计的宽带用户已经超过联通,已经接近中国电信的1.3亿用户,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很快移动用户将超过电信的累计宽带用户。这个发展还是建立在中国移动并没有像联通和电信一样庞大的宽带骨干网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移动建设起全国范围的骨干网,再加上8亿多的移动宽带用户,那么中国移动在国内就会实现移动和宽带的双垄断。如果实现固网宽带和移动宽带的用户双第一,再建设起全国骨干网,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互联网企业租用中国移动带宽,这个对电信和联通的打击可能是更加致命的,因为企业用户的光纤接入的价格是远远高于家庭用户的价格(因为家庭上行的数据是远低于下行的速率,而企业则采用对称的速率),一个家庭用户宽带的价格一年也就1000-2000人民币,而相同带宽的企业用户价格可能是10倍。



6.3.4    有线宽带

           除了上述的光纤到户的宽带之外,在欧美及南美市场,有线宽带(Cable Modem)的规模也相对较大,,特别是北美市场,北美市场每年市场规模保持在5亿美金左右,略低于光纤接入市场的规模。由于其他区域特别是亚太的光纤宽带发展相对较好,因此其他每个区域的Cable Modem市场规模都比光纤接入市场要小很多,而在中国就更少,主要是因为中国并没有放开电信市场。其他所有市场的Cable Modem的规模总和略小于北美市场。


          在Cable Modem主要是由思科和Arris两家提供设备,份额差异不大。Arris是专注于媒体行业的巨头,13年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机顶盒业务,年销售收入大概在50亿美金左右,除了有线宽带之外,主要的销售是机顶盒,媒体点播等视频相关的业务。


           由于光纤宽带有天然的带宽优势,因此北美市场光纤接入市场规模已经在15年超过有线宽带的市场规模,预计后续有线宽带的市场规模会持续减少。

29 北美光纤.jpg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新兵

注册:2016-3-12
发表于 2018-7-17 09:32:18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7-25 23:10:0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7-25 23:16 编辑

6.4    寡头垄断有限竞争的运营商路由器市场

      

        随着互联网业务规模的扩大,运营商的业务和投资策略也随之改变,而运营商市场变化最大的就是核心路由器市场快速的扩大。在互联网业务成规模之前,运营商网络上最主要承载的业务量是语音业务,也就是话音业务量是远大于数据业务流量,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使得数据业务流量快速增长,在骨干网上承载的主要业务就从语音转换为数据。这个发展可以分为2个阶段:


  • 数据流量超过语音流量

  • 数据业务收入超过语音业务收入


      

        在互联网业务初期有一个最简单的业务特征,越有用的信息流量越小,越无用的信息流量越大。在互联网初期,主要的应用主要是email,新闻等,而新闻主要是文本为主,而实际最有用的信息是email,但是email的流量却是最小的,而在当时流量最大的视频下载,有些运营商为了避免视频下载对其他用户的影响,甚至关闭或者限制了最流行的BT下载。最耗流量的视频业务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太多收入。

      

        随着互联网的业务从最开始的email,新闻,视频逐渐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计算机接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接入,运营商逐渐将用户的流量逐渐的转换自己的收入,流量收入也逐渐超过了语音的收入,当然这个也是由于即时通信应用的发展,比如微信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沟通更多以流量承载的消息为主,电话为辅,使得语音收入逐渐下降,流量收入快速提升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的数据业务收入2015年首次超过语音业务输入,占比达到52%,移动数据流量较上年增长143.7%。而英国的电信业 英国移动电话市场中语音部分的收入从2009年130亿英镑降低至2015年的95亿英镑,而数据业务收入则是持续提升。

      

       6.4.1    核心路由器市场

      

        数据业务流量的提升对设备商来说,除了接入网,光网络的市场之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核心路由器的市场快速增长。在互联网中,路由器是数据网络的主要设备,类似于在语音时代的程控交换机。路由器根据规格和网络地位不同,一般分为边缘路由器和核心路由器,核心路由器主要产品的各种规格比较大。当然随着网络流量的增长,核心路由器的规格也会不断的进步,比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般可能吞吐量可能是几十几百Gb,而现在的核心路由器最大的规格已经达到几百几千的Tb(1Tb= 1024Gb)。

           
30 核心路由器分区域市场.jpg
核心路由器分区域市场               

      

        从上面的分区域的市场规模可以看出,在16年之前,北美一直是核心路由器的最大的市场,而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固网的光纤入户和移动互联网),支撑了亚太在16年超过北美成为了最大的区域市场。北美的市场本身就是互联网的中心,互联网巨头的都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因此会带来的巨额的流量,而互联网业务发展相对较慢的南美和拉美,市场规模相对较少。

      

        核心路由器的技术复杂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且随着吞吐量,转发能力及路由表容量的持续提升,技术复杂度又进一步提升。而且由于核心路由器的重要性,对可靠性要求又非常高,一般都是要求99.999%的高可靠性,因此核心路由器的技术门槛就非常高。

      

        在之前IP和ATM之争中说过,数据业务由于IP技术的胜出,使得数据领域主要的厂商开始都是以原IT企业为主,比如思科,Juniper等,而传统设备商则是从后来才逐渐推出产品,产品的功能和规格也一直处于追赶阶段,比如华为,在05年的时候,核心路由器基本没有什么销售,阿尔卡特则是从13年开始逐渐才有了核心路由器的收入。思科的核心路由器的收入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但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份额逐渐降低。而华为的市场规模扩大更多的是在亚太市场。北美的核心路由器市场只有思科,Juniper两家占有,诺基亚也有少量的市场。

32 核心路由器市场份额.jpg

      

        虽然核心路由器产品的节点重要,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不过由于部署的量相对较少,因此整体市场规模相比与其他的路由器市场还是比较小的。运营商整体路由器市场2015-2016年差不多有120亿美元左右的市场,而核心路由器却只有占整体市场比例约1/4,其他的都是边缘路由器,占了运营商整个市场比例超过3/4。

      

        与核心路由器只有思科,Juniper和华为三家主要玩家不同的是,在边缘路由器市场的竞争者除了3家之外,诺基亚凭借合并的阿朗的7750, 7710, 7450等系列路由器,占据了约20%的市场,是边缘路由器的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兴在边缘路由器市场的份额也高于在核心路由器市场的份额。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中小竞争者,比如爱立信凭借06年收购的Redback也有少量的市场份额。在此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还是思科,不过思科的领先优势比核心路由器市场略小,35%左右的市场份额。总体来讲是4个主要玩家和一些中小设备玩家,而在此领域的竞争相对核心路由器是要激烈一些。

33 边缘路由器市场份额.jpg

      

        在核心路由器,边缘路由器之外,还有小部分接入路由器市场,不过这部分市场的竞争就更加分散,规模也不算很大,就不在此描述。

      

        总得来说,运营商路由器市场从最开始的只有思科和Juniper等IT厂商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电信设备商比如阿朗,华为,中兴凭借在IP产品上的持续投入,对IP路由相关的技术理解逐渐加深,产品也逐渐成熟,近几年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传统电信设备商已经差不多占据了边缘路由器市场一半的市场份额。当然产品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触发因素就是“棱镜门”事件的影响,也促使了欧洲及中国,特别是中国尽量采购自己国家公司的产品,对整个产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6.4.2    逐渐老去的Juniper

      

        由于Juniper主要就是在核心路由器市场,在设备其他领域并没有建树,因此就在此简单介绍一下Juniper这个公司。Juniper Network(中文名:瞻博网络)是主要关注于网络互联(路由器)及安全性解决方案,主要的包括网络运营商、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研究和教育机构等。

      

        现任CTO兼创始人PradeepSindhu在1995年休假的时候,想到在运营商网络建立基于数据包和路由器的独立的数据网络,区别当时运营商还是依靠电话和专用电路的数据网络。当时他是施乐PARC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此之后的1996年创立Juniper,并且从思科挖了很多的很多技术的骨干是从思科跳槽过来的,Juniper的主要目标就是开发出比思科更快的路由器。

      

        在获取20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和1200万美金第一年的运营资金及公司成立7个月之后,创世人和投资团队又专门聘请了CEO来管理公司,而创世人则任CTO,专注于产品的开发。在此之后Juniper又多次融资,投资的团队包括了主要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西门子、爱立信、北电、3Com。同时Juniper也获得了包括AT&T在内的几个运营商的投资。这种广泛吸纳投资的方式,为Juniper快速打开是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主要的设备商在IP技术上面的薄弱,只能通过投资来解决自己本身的不足。

      

        据原华为员工刘平在《华为往事》描述的,当时他被外派到美国,Juniper也才刚刚成立没多久,还正在融资。刘平也非常看好Juniper的技术和发展,还曾经鼓动郑宝用(当时华为的前几位的领导)让华为投资这个公司,但当时华为没有对外投资的经验和计划,所以也就没什么动作。后来Juniper股票上市之后飙升了几十倍,郑总还曾经后悔的说“当时要参股的话,可以升值几十倍”。

      

        Juniper在推出第一个M40路由器产品之后,在1998销售了最初的380万美元,广泛投资股东和良好的产品为后来的经营突飞猛进打下良好的基础。Juniper和爱立信及阿尔卡特签订了合作分销的协议,也就是爱立信和阿尔卡特在运营商销售Juniper的核心路由器产品。在推出产品一年之后,M40被50家电信运营商采用,1998年到2001的4年中,Juniper在核心路由器市场份额从1998年6%,到1999年17.5%,再到2000年的20%,再到2001年的1/3,份额增长不可谓不猛,另外2/3市场主要是思科占有。成功的分销是一方面,但是最主要还是产品设计和规格上面的领先,Juniper的产品规格是思科的4倍,但是成本和售价却只有思科的两倍,在2000年/2001年时,还没有其他的设备厂商有能力提供核心路由器产品。

35Juniper.jpg

      

        由于思科主要是靠并购及固有市场自然成长而成长的公司,并购的多个公司使得公司的产品也纷繁复杂,在研发投入和产品开发上面也相对分散,由于在与3Com的竞争中还处于优势,在交换领域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挑战,但是在核心路由器市场由于Juniper的诞生和快速成长,使得思科在核心路由器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在此之后,思科很快以“回归客户需求”方式,在核心路由器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稳住了市场份额快速的快速下降。

      

        与此同时,在01年之后,朗讯、阿尔卡特、及初创公司Avici系统和Pluris也宣布产品发布计划,并上市。虽然在最开始并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力,但是在市场中引入了竞争。其中Avici还进入了AT&T的市场,并在2004年曾经将产品NE5000 OEM给华为,华为在2004年广东电信的163年骨干网扩容中中标。随后华为推出了自己开发的核心路由器产品NE5000E又替代了Avici的产品,也就是说,华为也加入了核心路由器市场的争夺。(Avici在2007年5月宣布放弃核心路由器市场,在2007年底停止销售核心路由器产品)

      

        两种因素的叠加,使得Juniper的核心路由器市场份额基本止步于30%,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Juniper的产品相对单一,未形成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和边缘路由器等完整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使得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后期补齐了相关产品,但是时间已经相对比较晚了),这个和思科,华为及阿朗等综合数据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有着很大差距,也就是Juniper也未再快速发展的原因。当然随着核心路由器市场规模自然的增长,Junier的收入还是保持一个稳步的增长,只是没有初期那么快速和顺利而已。

      

        1999年4月,Juniper在纳斯达克IPO,在上市的第一天,由于看好互联网核心路由器产品的前进,Juniper的第一天的涨幅达到191%,市值达49亿美元。一年之后的2000年,凭借6.7亿美金的收入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公司的股票相比上市初期涨了5倍。

      

        当前Juniper主要的产品是覆盖核心路由器,边缘路由器,交换机,安全和软件,2015年收入为48.5亿美金,净利润为6.3亿美金,有9000名雇员。



6.4.3    棱镜门事件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36 斯诺登.jpg

      

        斯诺登是2013年5月,拷贝了监控的相关资料并请假离开美国,前往香港,在相关向英国卫报透露美国的监控计划。监控计划披露后引起了极大的振动,除了披露监控美国公民之外,还监控了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引起了欧洲盟友的极大的反弹。在相关的消息公布之后,该事件进一步发酵,并引起国家之间的外交风波。美国多个政要指责斯诺登的行为是“叛国者”,并全球通缉斯诺登。而仅仅在消息公布2天之后,美国总统就公开回应,承认了该计划。

      

        由于斯诺登在2013年6月初藏身在香港,虽然香港是一个自由港,支持言论自由,但是毕竟香港的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不高,也因为中国的关系,无法从容应对美国的全球通缉,因此斯诺登考虑到其他国家请求政治避难。斯诺登的逃亡之路在当时相当于隐秘,一个考虑自身的人生安全,另外一个是考虑在哪个国家能够申请到政治避难。在香港躲避了半个月之后,斯诺登从香港安全飞抵莫斯科,本计划从莫斯科飞往古巴避难,不过斯诺登在莫斯科下飞机之后,在国际区一直停留,在机场住了一个月之后,俄罗斯以“停止进一步披露披露计划伤害美国”为前提,同意了斯诺登的避难请求。而在此期间美国多次要求俄罗斯叫出斯诺登并被俄罗斯拒绝。

      

        在事发的2013年6月,斯诺登事件是几个月的新闻热点,也牵动了很大国之间的外交风波,影响也非常大。也因为此事,各个国家也开始重视隐私保护以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从2013年开始思科在运营商的路由器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没有正式的文件,但是国内的运营商基本上在采购中尽量避免采购思科和Juniper的路由器。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制定各自数据安全的策略。

      

        在报道之后的几个月,中国也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并在2014年5月,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名为《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的报告,在报告中完整的回溯了美国的棱镜门监控实施的一些主要事实:监控国家政要,监控全球民众,监控外国企业,把中国当成秘密监听的主要目标等。

      

        中国是美国非法窃听的主要目标之一,窃听范围涵盖国家领导人、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等。美国针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网络进攻,并把中国领导人和华为公司列为目标。攻击的目标包括商务部、外交部、银行和电信公司等。《明镜》周刊称,美国的监控目标还包括数位中国前任国家领导人和多个政府部门及银行。

      

        在报告中还单独详细披露了对华为的攻击和监控。2009年初,美国启动了一项针对华为的大规模行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个特别小组成功渗透进了华为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并复制了超过1400个客户的资料和工程师使用的内部培训文件。不但窃取了华为的电子邮件存档,还获得了个别华为产品的源代码。从2009年1月起就读取了该公司包括公司高管在内的很大一部分员工的电子邮件。

      

        总之,斯诺登基于对美国棱镜计划的不满而披露出来大量秘密信息,使得各国政府认识了美国监听计划的广泛性以及自己隐私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在骨干网上就采取了广泛的替代计划,思科核心路由器产品在运营商市场也就一落千丈。同时在整个IT基础设施行业,也执行了去“IOE”的策略,也就是指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的策略。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7-26 23:20:2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7-26 23:24 编辑


6.5    纷繁复杂的并购与重组

         

         在数据领域,由于产品和市场起步晚,产品和技术的提升和演进速度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规模提升迅速,再夹杂着IT(InformationTechnology)与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数据领域的市场,标准和产品化的话语权的争夺,在数据领域的并购和重组也就相对比较多。

在数据领域的并购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

         

         在数据通信发展的前期,同时起步的公司很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小型规模的并购是比较多的。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以及到了21世纪,由于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大公司参与的并购和重组相对较多。

         

         站在现有的设备商的视角,在数据通信并购和重组根据目的可以分为三类:进入新领域,增强技术或取得市场,退出产业。


         

         进入新领域:是指某这个厂商原来并不涉及了这一块市场,或者产品和市场份额处于极其弱势地位,因此通过并购现有的市场的玩家进入数据市场的细分领域,比如北电并购Bay网络,思科并购进入集线器市场,爱立信并购Redback进入IP领域。


         

         增强技术或取得市场:增强技术是指厂商本身已经有了这个产品或者方向,收购公司在某个技术或者产品领先于收购方。这个在思科尤为明显,思科在早期的交换路由产品中,交换机是收购进入的市场,但是在此次成功之后,思科的收购就一发不可收拾,在1993—2000 年时间里,思科公司有条不紊地并购了超过70 家公司,多数是以换股的方式,收购的公司又正向促进了思科的销售增长,并促进股票的价格上涨。


         

         退出市场:现有的设备商将某一块业务出售给第三方基金或者重组给现有领域的设备商,对这个设备商来说,就是退出了市场。这个光纤接入网领域出现的几次,而3Com衰败之后自身被惠普并购就是这种情况。

下面就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说明一下在数据领域的并购,事件段上可以按照IT泡沫起来为标志,在此之前的以中小型并购为主,IT泡沫起来之后,数据领域的格局已经确定,大型并购相对多一些,这里也有估值的泡沫,直至IT泡沫破裂之后,数据领域的并购逐渐减少。



6.5.1    早期的并购

         

         1987年,3Com并购Bridge Communications: 3Com成立得相对比较早,并且在以太网的标准上掌握着主动权和产品的先发优势,但是同时期的网络供应商还有很多,3Com在收入规模和产品体系上面并不占优优势,Novell虽然成立和3Com成立的时间差不多,但是由于网络操作系统上面的优势以及当时在个人计算机还不是很流行,因此整体实力是远远强于3Com。3Com在1987 收购了Bridge Communications 之后,由跟随过来的副总裁埃里克.本哈默(Eric Benhamou)提出了“3Com公司应放弃眼前的工作站市场,整合为一家完全的网络公司,成为一个包括集线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产品在内的统一谐调结构”的战略调整,并最终赢得了公司董事会的信任,做了CEO以带领3Com转型。这个是3Com建立霸主的重要转型,收购带过来业务的同时,最主要的是带过来的一个有战略眼光的CEO。


         

         1992年,3com收购英国BICC数据网络公司(BICCData Networks):在3Com战略调整和重组之后,他的第一战略决策是借网卡产品势头强劲的东风,开拓网卡另一端--集线器的市场。开始他想代理销售,但是未成功,随后3Com在1992年果断地收购英国不起眼的BICC Data Networks公司。收购之后,在BICC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多个交换和集线器产品,3Com公司很快为令牌环和以太网集线器市场的主力,而且率先推出堆叠式集线器和交换机,3Com很快成为了以太网领域的霸主,发展进入了顺风顺水的阶段。


         

         1993年,思科收购集线器公司Crescendo :思科在最开始的时候,产品主要聚焦于网络之间连接的路由器,但是在互联网还规模还不是很大的时候,路由器的市场规模有限,当时随着个人电脑在办公领域逐渐的普及,占据数据领域的规模的则是交换机和集线器(Hub)市场。钱伯斯在1993年小心翼翼的向董事会提出以9000万美元收购Crescendo时,没有想到董事会很快就同意了,思科就这样进入了网络交换领域,到1996年,思科的集线器收入达5亿美元。思科当时的并购的绝对金额并不算大,但是对于1993年的思科来说是不小的。思科1990年上市的时候年销售金额才1000多万美金,1992年也仅7000万美金的收入,因此1993年的9000万美金对思科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以一个不大的代价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建立优势的成功实践,为思科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成功的经验,从此以后,思科就胃口大开。


37 并购.jpg


         

         1995年,钱伯斯被任命为总裁兼CEO。思科的总收入已突破10亿美元,到96年年底,思科收购了超过10家公司,通过几年并购,思科迅速从一个单一路由器设备商演变成生产各个种类网络通信设备的公司,销售额从几千万美元增长到超过96年的几十亿美金的多元化多产品化的专一数据网络产品公司。


         

         1996年,思科第一次大并购Stratacom:StataCom创建与1986年,一直致力于于数据通信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和思科不同的是,StataCom的产品从开始基本上就是聚焦于运营商网络,从帧中继到ATM,到1993年收入为5000万美金,94年为1.2亿美金,到1994年被思科收购时收入为4亿美金,1200人,这对当时的思科来说,收入规模不算特别大,当时这个公司的估值那是绝对的高,1996年4月,思科花了4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并购StrataCom,也是思科截止当时收购估值最高的公司。为什么估值这么高,这个和StataCom最开始的客户及产品的定位有一定的关系。

         

         StataCom最开始的产品都是面向银行,生产制造商,银行等大客户提供语音和数据应用,这些客户对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不比运营商差,在当时数据领域,可能比运营商要求还高,在提供局域连接的同时在广域连接上有非常多的经验和对应产品。因此在并购之后钱伯斯曾经评价:“Cisco联网技术与StrataCom技术的结合将会让Cisco系统公司一跃而成为第一家为Intranet和Internet环境提供先进网络基础设施的厂家,而且会成为提供公用、专用或混合网络端对端联网解决方案的唯一厂商。”

      

         Stratacom的并购虽然还称不上是思科发展的分水岭,但是相对于IP领域最早的尽力而为协议发展思路而言,专网及运营商的高可靠性要求和经验对思科后来面对汹涌而来的骨干网流量增长提供的骨干网产品绝对是有很大的帮助。

         

         到1997年底,思科已用60亿美元收购了19家公司,全球员工突破10000人。1997财年的65亿美元收入中大约40%来自于收购的项目,成为收购成功的典范,而早期的并购,无论是思科,还是3Com,都相对比较成功。



6.5.2    90年代后期IT泡沫破裂之前的主要并购

         

         随着IP厂商的崛起以及互联网的流量快速增长,整个股市对IT及CT厂商的估值也就快速增长,因为收入的确是在快速增长,盈利也在快速增长,预期也很好,这个就是股市增长的标准的逻辑。

估值高了有两个影响,一是收购方更容易通过增发股票或者换股收购标的公司,二是被收购的公司会报出更高的价格,因为有一定技术,市场和产品并且有完整预期和增长的好公司不是很多,而需要通过并购支撑扩张和提升预期的公司却很多。在两个方面综合下,从1997年开始,数据领域进入并购的繁荣期,并且持续超过4年。


        

         1999年,3Com并购U.S.Robotics:1997年5月,3Com公司以85亿美元收购了U.S.Robotics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调制解调器(Modem),3Com的并购多少受到了思科频繁并购的影响,毕竟但是的数据领域只有3Com和思科在竞争,但是3Com并没有思科那么有眼光和战略,这项并购在当时就颇有争议,因此对于拨号上网这样的Modem业务是一个夕阳业务,对于新公司快速赚一票是可以,但是以85亿美金收购一个快要到顶的公司,那就是自取灭亡。很快Modem市场见顶,ADSL横空出世并快速占领市场,1997年收购U.S.Robotics调制解调器公司、2000年分拆Palm智能手机公司、2004年收购网络安全公司Tipping Point,3Com这些并购和重组,在灭亡的道路上面越走越远,而唯一可能重现生机的机会就是和华为成立合资公司,但是这个唯一的一线的生机也因为全球运作的不足而错失,这个在后续章节专门讲。


         

         1998北电并购Bay Network:北电原来叫北方电信,在纪念百年诞辰的1995年,北电改名为北方电信的简称“北电(Nortel)”,将公司战略聚焦在未来的数字化网络上,包括数字的无线通信,光传输以及已经萌芽并快速增长的数据网络产品上面。

         

         在这个背景下,北电在1998年6月以91亿美金的价格并购Bay网络,并随后将公司名称改为“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并加大了在光网络上面的开发。而这个Bay网络,是1994年7月才成立,在并购的时候主要产品包括企业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数据业务,交换机,远程接入和网络管理等IP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及IP相关的技术是当时主流的电信设备商所缺乏的。

38 并购优势互补.jpg

         

         但是,Bay 网络本身建立的时间又不长,并没有完整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体系,自己也是靠并购而逐渐完善解决方案的。Bay从1994年7月成立到1998年6月被并购的短短的4年里面,Bay总共并购了11家公司,产品涵盖ATM,远程VPN,LAN/WAN接入,CableModem,拨号上网,以太网芯片设计,网络解析(DNS/DHCP),以太网和路由等多个方面,产品显得杂乱无章,虽然从收购的公司来看,应该基本覆盖了交换路由的所有的基础技术体系,但是由于是来自于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团队,在自身还没整合好形成有竞争力的研发体系的情况下,包含自身的一共12个公司的技术团队就这样被北电收购了,并且是在Bay收购过程中不断积累泡沫之后以一个更大的泡沫传递到北电的手上。

         

         虽然收购这些IP技术相关的公司在北电后续的发展上面给其他产品的开发,比如光网络可能会有一定的支持,但是在IP自身的领域,并没有给北电带来更多的收入收入。在北电破产的2009年,这部分业务以9亿美金的价格出售给Avaya(从朗讯独立出来的企业网络)。


         

         1999年思科并购Cerent:1999年,思科以63亿美元的价格并购生产光纤设备的公司Cerent。因为之前思科主要是在交换路由领域,通信媒介也基本上是以电(缆)为主,涉及到光的技术相对比较少。思科在1998年就已经投资了Cerent 9%左右的股份,直到1999年11月,Cerent CEO以69 亿美元开价,钱伯斯以63亿美金的最终成交价收购了这个单独存续期仅有1000万美金收入100人公司的91%的股份,成为了当时最昂贵的一次对一个技术公司的收购。因为思科本身比较成功,收入规模也比较大,因此也没有更多的信息来帮助判断这次收购对思科的作用,因此无法判断此次收购是否成功,不过思科之后又以相对低的价格收购了一些光技术的公司。不过以骨干网络的后续交换机和路由器都是以光纤承载来看,此次收购对思科在交换路由上持续的成功肯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99年朗讯并购Ascend通信公司:朗讯在1998-1999年疯狂并购几十家公司之后,在1999年6月以240亿美金的价格并购了Ascend公司,Ascend通信成立于1988年并在1994年上市,当时最主要的产品是在高密度和高容量的拨号接入服务器,是美国当时市场上最主要的拨号接入服务器与调制调解器的最大供应商,并在1997年也收购了一些公司,产品包括ATM,帧中继设备,交换机设备。朗讯在并购之时是Ascend公司估值最高的时候,当时ADSL宽带还未起来,因此拨号系列产品销售的规模还是非常高的。朗讯的此次收购和3Com对U.S. Robotics收购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就是高价收购了2年之后分文不值的一个公司。华为在开发出自己的拨号接入服务器之前,也曾经短暂OEM过Ascend公司的拨号接入服务器,当时Ascend的接入服务器在中国可以是要卖超过1000美金/用户的。

         

         当然在收购的当时,这笔交易还被看做天作之合,因为朗讯在美国及其他各区域的网络上有极强的销售能力,也是光网络主要设备提供商,两者应该能够在产品和技术上面有一定的互补,但是形势的发展之快则是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的。Ascend并购之后未对朗讯产生任何收益和帮助,并且在光网络竞争落后于北电之后,朗讯就开始了自己的一蹶不振之路,直到被阿尔卡特收购。


         

         2000年2月,阿尔卡特收购NewBridge:在IT泡沫破裂前的最后一刻,2000年2月,阿尔卡特宣布同意以换股形式收购加拿大 的Newbridge Networks,交易价值71亿美元。每股Newbridge的股票可换得0.81股Alcatel公司在美国上市的股票,阿尔卡特相当于发行了其股本17.6%的新股来实现收购。收购Newbridge填补阿尔卡特在数据产品上的空白,但是阿尔卡特并没有看清楚的是,NewBrighe的主要产品还是以ATM为基础的,因此NewBridge的并购几乎没有给阿尔卡特带来任何收益。当然阿尔卡特还有同样不成功的收购数据厂商XyLan。


         

         并购总结:从上面几个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并购可以看出,从97年之后,小公司之间先不停的并购,泡沫不断累积,然后除了大的设备商,谁也没能力拿出这么多的钱或者股票来收购这些小巨人,然后这些大巨人就出手了,以更大的泡沫价格收购了充满泡沫的资产,这些泡沫则随着IT泡沫的破裂而灰飞烟灭。

当然这些公司的失败,也不仅仅是收购导致的失败,最关键的还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出了问题,除了思科。思科的主业就是数据领域,并且是相当有竞争力。随着IT泡沫的破裂,整体数据业务的投资缩减,那么在残余市场的竞争中,产品的竞争力就非常关键了,在这个竞争中,几个大笔的收购者收购的资产都不会给自己母公司加分,而是背负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这个时候如果主营业务还可以支撑公司的发展和运营,则可以很快度过难关并重新发展,但是3Com,北电,朗讯都是收购资产成为负担之后,原来的主营业务也出现了问题,导致后期再也没有站起来。

39 估值泡沫.jpg

         

         在IT泡沫破裂之前,诺基亚除了在97年12月以1.2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一个小的数据业务厂商Ipsilon之外并没有大型的并购活动,不过这个Ipsilon也非等闲之辈,1996年,Ipsilon公司推出了IPSwitching协议,在数据通讯界立即引起具大震动。 Ipsilon公司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举成为数据通讯界众所周知的公司,并由此引发了路由器技术的一次大革命,各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三层交换方案。不过当时Nokia的手机和网络也都处于如日中天的上升阶段,对IP技术并不是特别重视,这个公司并购之后诺基亚并没有推出后续产品或者在交换路由领域持续发展,估计只是用来支撑公司内部其他产品对IP技术的需求。

爱立信在IP泡沫期间基本上没有任何对数据厂商的收购。



6.5.3    IT泡沫之后的几起并购和重组

         

         IT泡沫破裂之后,用并购实施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的手段基本失效了,而思科在2001年和02年也仅仅做了少数几起小规模的并购,整个市场的直到差不多5,6年之后才再次出现相对比较活跃的并购。

2003年思科基于自己的围绕企业网络及IP语音解决方案的战略进行了几起小的并购,包括并购LinkSys,安全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不过Linksys是面向家庭的WiFi路由器供应商,一直独立于思科运作,并在2013年出售给第三方基金,相当于思科退出了家庭宽带市场。


         

         2003年阿尔卡特收购TiMetra:2003年5月,阿尔卡特宣布以1.5亿美金股票的价格收购美国路由器厂商TiMetra,这是在2000年收购NewBrighe失败之后在数据领域的最新的一个尝试。TiMetra是一家2000年成立的私有公司,位于美国加州硅谷,最初产品的定位是针对核心路由器,在美国市场与思科竞争核心路由器没达到市场预期之后,转而主攻边缘路由器市场,并在2003年被阿尔卡特收购。

这个收购,可能是除了思科的之外最为成功的收购,网上盛传阿尔卡特3个月就已经基本收回投资。收购完成的很快就将产品重新编排为7750SR以阿尔卡特的品牌上市, 2004年在江苏电信第一次得到两台的应用,随后,在广东电信省网项目也使用了2台7750SR,由此和华为一起撕开核心思科和Juniper垄断的骨干路由器市场的份额,并在电信,联通等骨干网规模应用。

在上节中Nokia的核心路由器和边缘路由器的所有的市场份额都是来自于阿尔卡特此次的收购,后合并到阿朗,再合并到新的Nokia。


         

         2006年爱立信收购RedBack:2006年12月,爱立信宣布用21亿美元现金收购数据网络设备生产商Redback公司。Redback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1998年在Nasdaq上市。Redback边缘汇聚路由器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在世界80多个国家有700多客户,拥有800多名员工,其中包括500多研发人员,2005年Redback的业务增长了33%,2006年前9个月增长了87%,达到1.97亿美元。

当时业界也看好这个收购,消息公布之后爱立信的股票价格上涨了1.1%,而Redback的股票价格上涨了17%到24.8元,接近了爱立信25美元的收购价。收购后Redback成为爱立信的全资子公司,并保留Redback的管理层。

         

         在收购的最初,作为子公司,Redback还能排在边缘路由器市场的第四位(思科,阿朗,Juniper),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华为,中兴,烽火等其他多个厂商都已经在边缘路由器上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爱立信的Redback却从整个市场上消失了。当然也有部分评论认为爱立信收购Redback主要是为了IPTV的战略,但是不管如何,爱立信在Redback的收购又是一次完完全全失败的收购。


         

         2008年诺西(NSN)出售GPON业务:2008年7月,诺西宣布放弃GPON市场,将固定宽带接入业务出售给美国宽带接入厂商ADTRAN, ADTRAN在美国是DSL市场份额第二位,2011年占比为28%,仅次于阿朗的51%。而诺西的这个业务主要是来自于西门子的光纤接入业务。诺西在新闻稿称“大规模的FTTH建设短期内尚无可能,将继续发展xDSL技术和下一代光接入技术”。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在台面上的说辞而已,作为宽带的运营商肯定是在当前的技术上继续进行投资而不会等待到下一代的技术在部署光网络。


         

         2012年爱立信出售光网络业务:2012爱立信宣布出售光网络业务部门给美国通信厂商Calix,Calix在2011年固定宽带接入和DSL在美国市场都占比10%左右,两家公司还签署了另一项协议,爱立信将在全球范围内出售Calix的系统和软件,有效期为三年。这就意味着从2005年爱立信以21亿美金收购马可尼光网络业务(马可尼当年收入约10亿英镑)经过几年的运作完完全全的从爱立信的业务中剥离出去,在2012年爱立信彻底退出光网络市场。

         

         当然,思科在这个领域还是保持着持续的收购,但是由于思科的领先的市场地位,收购并未对业界的竞争格局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并且数量相对多一些,因此就未详细列出。

         

         在上述海外几个设备商的并购和重组之外,还有几个和华为相关的并购和资本运作,首先是华为与3Com的合资,成立了华三。再就是港湾成立,经过前3年的快速发展及后2年的坚持,最终被华为收购了核心资产。

华三,英文简写是H3C(Huawei3Com),也被内部戏称为“换3次”,从成立之初华为控股51%,再到3Com控股51%,再到3Com竞购之后百分百控股,这个是第一轮小的换3次,3Com全资收购之后,又将自己卖给惠普,使得华三成为了惠普的全资子公司,惠普再将华三卖给紫光,这个是第二轮换3次。惠普再将华三卖给紫光之前,内部也发生了要求保持管理层的内部抗议,但是并未改变被第三次卖掉的最终结果。

40 华三.jpg

         

         而港湾则是由华为的传奇技术人物李一男离职创建,并招聘了大量的华为数据研发人员,经过最初的几年快速发展,在最初代理初步成功之后,迅速推出了自己的交换路由产品,并拓展至宽带接入和光传输。而华为在度过自己的冬天之后,就和港湾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并在06年收购了港湾的核心资产。

这两个重组和收购会在公司章节再详细阐述过程及原因。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下士

注册:2011-11-30
发表于 2018-7-27 11:03:20 |显示全部楼层
流年末夏 发表于 2018-7-10 22:14
打卡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下士

注册:2011-11-30
发表于 2018-7-27 11:05:26 |显示全部楼层
肖彬 发表于 2018-7-17 09:32
学习了,谢谢楼主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四级军士长

注册:2012-7-2746
发表于 2018-7-27 11:29:01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下士

注册:2013-10-242
发表于 2018-7-27 19:06:18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全部看完,通信领域难得的"干货"!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下士

注册:2010-12-26
发表于 2018-7-27 23:56:03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很不错 !值得一看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少尉

注册:2009-2-41
发表于 2018-7-30 12:56:27 |显示全部楼层
牛!!!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7-30 21:56:2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7-30 21:58 编辑


6.6   为什么数据领域的公司并购这么多?

   

       如果对比数据领域与电信的其他领域,数据领域的并购的数量和金额都是远远超过传统电信领域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如果是完整的统计的话,可能是几十倍几百倍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在这一节开头曾经简单提到过,市场起步晚,技术多而杂,IT和CT的话语权之争等。

从我个人的理解,数据业务领域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并购,主要是由于如下的几个方面的原因。

  • 数据领域市场起步晚,规模提升迅速;

  • 用输油管道给IT领域火上浇油的风险投资

  • 电信领域的标准化程度高,而数据领域的标准化程度相对低;

  • 数据厂商占据发展的主流,传统设备厂商补齐能力;



6.6.1    数据领域市场起步晚,规模提升迅速

   

       经历百年竞争的电信设备市场

   

       先说市场起步时间的不同,电信领域起步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837年的惠斯通和库克的指针电报发明,随后是1844年莫尔斯真正的电报机的发明,再到贝尔1876年电话的发明以及后续的各种技术进步,通信产品的数字化等,整个产业技术进步周期拉得非常长,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还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数字化之后,才开始加速。在此之前,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要花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能取得真正的实际商用。这种慢节奏再加上那个时代通信设备的高成本和用户的低承受能力,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使得市场需求释放相对较慢,整体市场规模的提升相对较慢。

         
41 百年电信.jpg
                  

   

       而在产业刚刚诞生的初期,也会有很多起步的公司,比如在电报诞生之后也是一下子冒出很多电报公司,不过因为电报机相对简单,出现的公司基本都是运营公司为主,电报专门的电报设备商并不是很多,西门子算一个。电话诞生之后也是类似,美国最高峰的时候有6000多家电话运营公司,但是电话设备提供商也没几个。

在早期的设备中,都是以机械和电气为主,在当时虽然也是高科技产品,但是相对来说,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并不是特别高,设备商之间的产品和技术也是趋同。再加上当时的技术发展节奏相对比较慢,社会的整体的节奏也相对比较慢,并不像90年代那样的快节奏,使得大多数的公司都是在通过竞争和演进之中自然淘汰,而不是设备商之间的并购。

   

       因此将为数不多的设备商之间的并购重组放到百年的历史中去看的话,在每一个阶段的并购和重组都不是很多,平均化了。到了数字化之后的90年代,全球真正上规模的电信设备商都已经是巨头,设备商之间的两两组合,再两两组合也没几次合并。

   

       迅速放大的数据领域市场

   

       数据业务领域,在经过80年代的技术积累,随着个人计算机以及整个社会IT化的进步,已经出现了从电脑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再到远程的拨号接入VPN的技术架构体系,市场是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相比后来的市场规模而言,80年代的市场相当于还在萌芽阶段,毕竟以个人用户的互联网还未实质性启动,以公司为主的整体的IT化也还未大规模启动。

   

       随着PC机的市场从最开始的8086,286,386竞争和技术进步,PC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以CAD辅助设计,邮件,文档处理为主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使得数据领域市场逐渐有了规模。当时企业IT化相对早的本身有大型机基础的银行业,然后是新闻出版领域及各种工业设计。

42 PC 销量.jpg


   

       从上图就可以看出,电脑从1980年的100万台到1990年左右销量虽然也是高速增长,但是毕竟基数比较小,到了92年信息高速公路的引爆整个互联网,PC机标准化以及价格降低,使得PC市场开始了爆发式增长。


43 PC联网率.jpg

   

       在90年代之前,虽然PC的销量也很大,但是联网的计算机却不多,如上图,在1988年,PC的联网率只有不到20%,到1990年也才刚刚超过30%。PC机的快速普及,也使得用以联网的数据领域的市场也快速放大,当然最早的联网还是以局域网为主,只有网卡是随PC机1:1或者1:N配置,网络之间的互联还相对比较少,工作和娱乐之间的交互还是以软盘为主,但是这个状态也仅是一个暂态,很快更大的局域网,Intranet(跨地域的公司内部网络)以及Internet(互联网)就成为了主要的组网形式。这就形成了90年开始的互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放大和增长。

44 PC发展.jpg


IBM  PC

   

       正是由于从90年代开始的PC销量快速增长+存量PC的联网率快速提升,使得数据市场的快速扩大,造就在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很多的竞争者和初创公司,比如网卡的3Com,Intel等,路由器领域的思科和Juniper,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最初也是由多个公司多种标准在销售,拨号服务器领域的Ascend公司,U.S.Robotics等,在这几个领域还仅仅是列出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在这之下,还多很多我们并不熟悉的公司。在这几个领域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细分领域的各种中小公司,比如,安全领域,防火墙,VPN等等。由于市场在快速增长,细分领域不断的出现,使得自主研究和开发就显得时间比较长,会难以抓住快速发展的市场机会,又由于“收购机器”思科在收购上面的示范作用,使得收购成为当时IT领域快速扩张的主要手段。


6.6.2    用输油管道给IT领域火上浇油的风险投资

   

       IT领域大量的风险投资涌入

   

       在互联网和数据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个数据领域是百花齐放,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各种创业公司,在市场规模快速放大的时代,各领域的公司也基本处于不愁生存,都有成长和生存的空间,只是发展的快与慢的问题。并且从财务上看,收入都在增长,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成熟运作的风险投资机制,更是给这种“成立-发展-收购-退出”用输油管道浇油。

   

       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是在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还在萌芽阶段就可以根据商业计划书获得种子资金,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技术和靠谱的产品商业计划,就算没钱也能够快速成立一个公司。风险投资投入之后,一般有两种退出方式,最直接的是所投资的公司直接上市,比如软银1995年11月就投资了雅虎200万美金,4个月之后又投资了1亿美金,占33%的股份。在1亿美金投资之后的2个月,雅虎上市,软银只抛售了2%的股份就回笼了4亿美金,净赚3亿美金和剩余的30%的股份。第二种退出方式并不常用,一般是在被投资的公司经营前景更加黯淡并且有其他风险投资还看好时,风险整体转让项目或者股权。

45 天使风投.jpg

天使投资

   

       由于纳斯达克上市的低约束条件,使得科技型公司很容易上市,在科技股收到追捧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公司也更加容易获得超额回报。如果投资得好,一个成功的项目可以抵得上几十或者上百个投资失败的项目,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资金进一步扩大,投资的项目也更多。还以软银为例,软银在盛大投资4000万美金,2年后变为5亿美金退出,软银投阿里巴巴只有2000万美金,14年上市之后变成580亿美金。当然这些是投资发展最好的公司之一,一般情况下成功的项目回报几十倍还是比较容易的。

   

       正是由于90年代IT领域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和成熟运作的风险投资配合,形成“成立-发展-收购-退出”完整过程,大大促进了IT产业的发展,也使得数据领域的公司出现大量的并购。

   

       传统电信领域基本无风险投资

   

       而传统电信领域相对较慢的市场规模提升,很难养活过多的竞争对手和设备供应商,并且由于电信系统设备相对较高的技术门槛以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在交换,接入,无线,光网等各细分领域固有竞争格局,各设备商都有相对成熟的产品,各运营商也有各自供应商体系。而新技术的虽然也不断出现,但是这种创新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电信设备商,而创新的产品更多的是体系级别的创新,单点创新难以支撑一个新的公司来开拓市场。

   

       当然电信领域也有一定的风险投资在运作,比如软银也曾经投资1.6亿美金到UT斯达康,形成了UT在接入网和宽带接入上暂时的技术优势,但是等传统设备商开始在接入网和宽带接入上发力的时候,由于庞大的客户基础,使得传统电信设备商很快就在技术上完成了对UT斯达康的超越,而UT也通过小灵通的产品形成了自己另外的竞争优势。

   

       传统电信领域客户集中使得新公司难以生存

   

       对于传统的电信设备来说,由于客户相对单一,每个国家一般也就2-3家运营商,而在电信开放之前,一般情况每个国家都只有一个运营商。在这种情况下,单一客户一般也不太会选择太多的供应商,因此在传统的电信设备领域,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有一定的持续性。

   

       数据领域的各细分市场在崛起时,正好处于全球化和互联网普及的高峰,当时IT技术的主要核心还是在美国,其他地域基本上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芯片,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还是各种远程访问的拨号,VPN等,相关领域的所有的核心技术基本都在美国企业手中。

   

       因此对于数据领域厂商来说,相当于是一个在国家内部竞争的各企业在收割全球的市场。而处于买方的目标客户,除了运营商之外,大头反而是正走在IT化路上的各企业,在部分国家,互联网接入服务也是早于基础电信业务,开放程度是走在了前面。因此数据领域的客户多且散。这也会造成各种业务场景繁多,需求的分散也使得各种创新的小公司不断涌现,正是风险投资大发展良好土壤。


6.6.3    电信领域的标准化程度高,而数据领域的标准化程度相对低

   

       完全标准化的电信产业与产品

   

       在电信运营领域,一般都要强调全程全网,也就是一个信令或者一个信号都是端到端的传递,中间无论涉及到多少设备商提供的设备,提供的功能和传输的性能都是一致的。以电报为例, 1844年商用的莫尔斯电报发明之后的不久,在1865年,法,德,俄,意,奥等20个欧洲国家就签署《国际电报公约》,公约主要的目的,一是规范产品和技术,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对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公司之间的结算。比如一个人从法国发一个电话给俄罗斯的合作伙伴,除了涉及到法国和俄罗斯之间需要建设电报线路之外,还可能会涉及到法国发电报的是一个公司在运营,而在接收电报的俄罗斯可能是另外一个公司在运营,这就涉及到了不同公司的结算。

   

       随后的电话及无线电报也是属于这种情况,这两种业务也在诞生后不久,也在国际电报公约下进行协商,进行设备和业务的规范化。而无线电报业务在1900诞生之后仅仅6年,包含美日欧在内的70多个国家签署了《无线电报公约》,并在1934将两个公约合并,形成了国际电信联盟,在电信标准化,运营和结算上面起到规范作用。

46 电信标准化.jpg

   

       在此之外,电信行业还有各区域,各国家的标准机构,比如欧洲的3GPP,各个国家的电信标准化协会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各区域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标准的差异,但是在电信标准制定中一般都会做一定的兼容,支持两种方案和标准。这种标准化也是在电信行业长时间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市场和技术逐渐涌现也是一个客观条件。

   

       只有基础标准的数据领域

   

       而在数据领域,在信息高速公路引爆互联网之前,市场主要集中在局域网市场,也就是主要在一个小范围内应用,并且由于有不同的公司在不同产品上有一定的优势,使得就算是局域网市场,都有超过20种的技术标准,在不同的局域网标准之上也还有各种协议。

   

       在这种情况下,局域网标准也基本无法从官方确认,只能等市场做出最优技术方案的选择。虽然IEEE以太网的技术标准(物理接口和底层协议)应该也不算太晚,但是在以太网之上的各种协议竞争时间就更长了。但是在局域网客户存量的网络中有各种不同的局域网,在上面跑着在不同的业务场景各有千秋的各种协议,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各局域网的设备提供商还是会继续保持各自的标准玩前走,直至标准使用量过低导致自身的成本过高。

   

       而在互联网开始快速发展之后,又面临各种协议的进一步演进。对应到运营商的业务领域,虽然基本确定了以太网+TCPIP组合主流的标准技术,但是各种标准是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更新和补充协议,底层的以太网接口不同速率不同媒介的接口有比较清晰代际关系,而上层的协议由于是面向无连接的,并且还不能确定一个数据包到底是经过最新的设备还是经过比较老的设备,因此上层协议之间的兼容性和代际替代并不明显,各种参数超级多,因此也造成数据领域各种兼容性的问题相对多。在这种情况下,各厂商又会在标准协议之上增加各种私有协议,以解决在实际使用中碰到的问题。

47 网络私有协议.jpg

   

       标准化程度高的电信行业,在长时间的竞争中能够使得主要厂商都能够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各厂商拼主要是性能,可靠性,服务和成本。而标准化程度稍低的数据领域,由于领域相对分散,技术更新又快,使得中小厂商有一定的机会,再加上风险投资又都主要集中在IT领域,因此在单个技术领域拥有独到技术优势的企业不断涌现,而已经形成格局的大公司,也会将收购的目标瞄准这些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或者有一定市场的中小公司。


6.6.4    数据厂商占据发展的主流,传统电信设备厂商补齐能力

   

       在电信设备数字化之后,电信行业主要的技术基础是基于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模式)面向连接技术体系,几乎所有电信设备厂商在最初都不具备能够在数据领域领先的IP(这里的IP指是以太网+TCPIP为基础的技术体系)技术相关能力。因此在竞争的初期,在数据领域相关的技术研发的方向和产品构建上也曾经吃了大亏。

   

       在面向数据领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体系,传统电信设备商也看到了这个需求和趋势,因此输出了两个标准,一个ISDN,属于用户接入层面和基于窄带的,一个ATM(异步传输,之前介绍过),主要用于基于宽带的,但是实际应用在底层传输相对较多,接入领域用得不多。但是这两个产品在和IP技术体系竞争中完败,这个也是电信行业设备商主推但是商业经典失败案例。

   

       ISDN与ATM

   

       ISDN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简称,就是能将话音,数据,视频集中在一个网络里实现的技术,基于窄带的。但ISDN研究了十几年都没能投入应用,在90年代,美国人戏称ISDN为:I Still Dont k Now.(还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后来,随着互联网逐渐火爆,ISDN在美国火了一阵子,中国电信也曾经推过“一线通”的业务,但是没几年,ADSL业务就成功商用,使得ISDN就快速的被淘汰。

ATM被称为异步传输网络,也是试图把话音,数据,视频综合在一个网络中实现传输,但是是基于宽带的。但ATM发展的最后是被别人嘲笑为像鸭子。鸭子会飞但飞不高,会游泳但游不快,会走路但走不快。ATM也是这样,什么都能做但都做得并不是很突出,在带宽管理,运维管理和面向连接方面都设计得比较好,但是在带宽利用率,带宽的柔性方面和IP相比差距较大。正事因为这样,ATM被IT人士讽刺为:Another Technological Mistake(另一个技术错误)。ATM在与IP的竞争中,由于技术复杂度高而完败,这个在之前的产品篇中介绍过,就不在重复。

   

       传统与IP的组合

   

       正式由于在数据领域标准上的失败,使得传统电信设备商并没有建立IP技术的相关能力和产品体系,使得电信设备商只能通过并购来实现市场和产品体系的完整。从1998年北电并购Bay Network开始,到1999年朗讯并购Ascend通信公司(主要是拨号),2000年2月,阿尔卡特收购NewBridge,2003年阿尔卡特收购路由器厂商TiMetra,2006年爱立信收购RedBack,这些都是传统电信设备商在补齐IP技术相关的能力和产品。

48 能力补齐.jpg

能力补齐

   

       传统设备商在泡沫高峰期对数据领域的并购是花了巨大的代价,比如北电对Bay网络的并购是91亿,朗讯对Ascend公司的并购价值240亿美金,阿尔卡特对新桥的并购为71亿美金。这三家公司里面,北电对Bay网络的并购还略起到了一些作用,北电在巨额亏损之后在企业网络上的产品和技术还值一点钱,并对北电在光传输上面的领先也做了一点贡献。而朗讯和阿尔卡特在99年和2000年的两次并并购,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失败的并购,在公司的文化,产品的融合以及后续产品的演进上都是完败,特别是朗讯的并购,由于没看清楚宽带演进的趋势,使得以拨号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被高估后的并购,使得朗讯在资产负债和财务指标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个在后续会讲解),这也是朗讯快速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产品上落后。

   

       除了上述的三家公司之外,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实际上都做了一些小规模的数据业务的并购,正是由于是小规模,这些并购对公司的主业没有太多的影响,在财务上面也没有太多的包袱,在IT泡沫破裂之后,这几个公司是受影响最小的,而在产业开始恢复增长之后,这几个公司恢复也相对快。当然诺基亚和西门子后来在系统设备中败北,则是由于产品上面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并购。

   

       除了这几家之外,阿尔卡特第二次在数据领域的并购应该是算是很成功的,这个已经有所描述,而国内的厂商,华为,中兴,烽火,在此领域基本没有并购,有的话也应该是很小很小的并购,当然华为与港湾的并购应该算是大金额的,不过这个并购是因为另外的目的。


       因此在数据领域,传统设备商除了阿尔卡特的第二次并购相对成功之外,其他的传统设备商的并购,都基本上是失败的。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列兵

注册:2009-7-28
发表于 2018-7-31 12:58:26 |显示全部楼层
好,谢谢楼主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8-8 21:11:5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8-9 21:12 编辑

7. 无线产业的变化

      

       无线通信设备市场如果从最早说起,应该是从最早的无线对讲系统开始,但是这个不是我们通常讲的运营商通信系统,而是属于专网市场。现在讲的无线设备,一般还是指用于移动通信的是设备,模拟系统在20世纪已经基本结束了市场,但是从2G到4G到目前为止,都还存在部分的投资,当然现在的网络建设是以4G为主,3G次之,2G的市场规模已经很小了。

      

       下面就分别说所从模拟到4G的产业变化情况。


7.1    无线对讲电台和1G时代

      

       无线对讲电台

      

       在20世纪20年无线对讲电台发明出来之后,并没有取得广泛的应用,体积大成本高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电源的要求比较高,因为那个时候的都是独立的元器件,并且还不是低功耗的晶体管,因此功耗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再加上电池的功率密度(单位体积存储的电量)低,实用性就大大降低了。

      

       无线电台真正使用起来,还是到了二战时期摩托罗拉设计生产的SCR-300和SCR-536,以当时的成本,估计也只有军方能够大规模使用,当然这个大规模,也是相对的,SCR-300也只生产了5万台,而SCR-536生产了13万台,其中有10万台是二战之后转民用之后生产的。成本是一方面,相比武器,毕竟通信的工具的重要性还是要低一些,并且当时的无线电报技术是已经很成熟的技术,无线对讲电台的通信距离还很短。

      

       虽然军方无线对讲系统产量并不是很高,但是做收音机出身的摩托罗拉,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优势,也只是做过简单的对讲系统,并未形成多少销售,但是二战中通过SCR两款无线对讲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使得摩托罗拉正式踏入了通信行业,也通过这个过程积累了通信射频的关键技术和能力。

      

       在模拟对讲电台市场上,由于系统和产品功能相对不是很复杂,但模拟射频有很高技术门槛,使得摩托罗拉相对于其他公司有着极大的优势,并将这个优势一次持续到模拟通信系统研究与生产。当然对讲系统也从最初简单的点到点或者点到多点对讲逐渐演进包含基站系统的对讲系统。

01 摩托罗拉对讲系统.jpg


摩托罗拉对讲系统

      

       在模拟对讲时代,摩托罗拉绝对是一枝独秀,就算摩托在后期亏损严重的时候,摩托的对讲系统(已经是窄带数字系统)还是盈利最好的一块业务。摩托罗拉在最后拆分的时候,也是将整个公司的业务分成了三块,以对讲系统为核心的企业业务,以通信系统为核心的通信业务以及以手机为核心的终端业务,目前其他两块业务已经基本消亡,但是对讲业务的收入和利润都还不错,收入的规模超过50亿美金,有几亿美金的净利润。当然现在对讲业务现在也在面临国内海能达的挑战,在向宽带演进和多媒体演进的技术积累还不足,目前华为,中兴也涉及到宽带和多媒体对讲系统的开发和销售,只不过目前标准还未明确,市场还未打开。

      

       集群并不包含在严格意义上的移动通信设备行业中,因此无线电台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G模拟系统

      

       在之前介绍过,AT&T从40年代就开始研究无线电话系统,从最开始的大区制改进到小区制,直到70年代AMPS系统研究成功。但是在80年代之前,受制于成本,性能,系统推广并不是很快,无论是系统设备,还是模拟手机,成本都比较高,因此应用的范围严重受限。比如,在1985年,一部模拟手机,大概的售价需要3000美金,那个时候的3000美金,只少相当于现在3万美金,因此高昂的售价严格限制了规模的推广。

      

       虽然是AT&T下属贝尔实验室开发出了模拟系统,但是当时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在摩托罗拉开发出更加小巧并且经济的模拟手机之前,第一代系统的应用还是以汽车电话为主。虽然美国的汽车早就普及率很高,但是汽车电话本身的昂贵,应用场景严重受限,再加上移动系统本身断线率高,无线网络信号不稳定,使得AT&T严重不看好移动通信的市场,在1984年AT&T在分拆之前,AT&T认为到2000年,美国的移动用户数不会超过100万。这种判断使得AT&T大大低估了无线市场的潜力,在芝加哥试商用之后,全球的用户数从1980年的2万增加到1983年也就15万,也基本支撑了AT&T的判断,这也给其他的独立设备商提供了机会。

      

       这个机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AT&T并不自行生产AMPS系统设备,而是在系统原型验证之后授权给其他公司继续开发,这就使得技术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机会。另外一个方面,AT&T还同意英国在AMPS系统基础做重新修改与定义,形成新的系统。

      

       摩托罗拉凭借着二战无线电台的规模应用,以及战后给政府做的空间项目的无线技术优势,在无线基站上面做一个民用的技术开发并不是太难,毕竟民用的无线系统的可靠性和技术要求要比军方的要求低很多。战后摩托曾经开发的飞向金星的水手二号飞行器的通信系统,提供了8700万公里无线联络,而摩托罗拉提供的月球上的漫游车通信系统建立了38万公里的语音联络,灵敏度比汽车收音机高100倍而重量只有0.68公斤。正是由于这种超越其他任何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摩托罗拉在模拟系统和手机的竞争中基本上是无敌,特别是对体积和功耗要求更高的手机系统上面。

02 摩托罗拉第一代移动电话4500X.jpg

Motorola 4500X 移动电话

      

       而TACS之所以诞生于英国,主要是因为英国政府在移动网络发展的初期,就计划在移动服务中引入竞争,虽然当时英国的电信服务由英国电信一家独大。而AMPS系统由于是AT&T的贝尔实验室用于自己一家网络,因此在系统上并没有考虑多家运营商都开通的问题。

      

       英国电信为了获得无线运营的牌照,必须与另外一个公司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也就是CellNet,而另外一个获得许可的则是后来成为全球顶尖移动运营商的Vodefone。英国政府、CellNet及Vodafone一起协商决定,就以AMPS为基础,在频率,信令上面做适当改造,使得最终用户不用更换手机,就能够实现自主决定用哪个运营商的服务。因此可以认为TACS系统是AMPS的亲兄弟,只是长相上略有差异。

      

       而爱立信在TACS系统产品则是来源于和沃达丰的合作。1984年,Vodafone以3000万英镑的价格,购买爱立信100个基站的服务,平均每个基站的价格高达30万英镑。由于爱立信原来已经在电信领域耕耘多年,销售多种电信设备,再加上有AMPS已经完成的技术体系及爱立信早在1981年就给北欧四国建设了NMT450系统,因此TACS系统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对爱立信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在完成Vodafone的基站交付之后,爱立信也和摩托罗拉一起在全球推广和销售TACS的模拟系统。

      

       当然,从历史的新闻稿上面可以看到爱立信能够提供NMT系统和TACS系统的产品,这两个系统也是在北美和拉美之外应用最广泛的系统。而AMPS因为主要是在美国和拉美使用,在历史文档中未查到爱立信是否在美国和拉美销售AMPS系统,因此无法做出判断。

03 Vodafone使用的Ericsson_CMS8810 TACS系统设备.jpg

Vodafone使用的爱立信CMS8810系统设备

      

       上面是两个模拟系统王者的起点,从85年开始,随着集成电路的大规模使用,成本与功耗的降低,使得系统设备和手机的功耗和成本都大幅度降低,模拟系统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85年一年,全球模拟用户增加一倍还多。到1989年,全球的移动用户就发展到了735万。

      

       1987年爱立信为当时的中国电信提供了TACS系统,首先在广州部署了8个基站,珠海部署了8个基站,深圳部署了5个基站。通过对移动系统的先发优势,爱立信在全中国占领了大量市场,是当时中国模拟市场的B网,而摩托罗拉则是模拟的A网,两者瓜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模拟移动通信市场。

      

       模拟系统的运营商运营市场

      

       整个移动产业,分为移动运营和设备供应商,由于移动通信系统是由美国发明,并且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好,人口众多,因此美国是当仁不让的最大的市场,无论是移动运营还是系统设备。而日本由于是NTT一家占据主要地位,虽然整体的收入相比美国市场略有不足,但是就公司排名而言,NTT反而占据优势。1994年全球前15家移动通信业务经营金额如下表所示,虽然当时数字系统GSM和CDMA已经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扩展,但是1994年的营业额,主要还是以模拟网络和模拟用户为主。

       04移动运营商.jpg


       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全球前15的移动运营商,美国占据了一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到94年为止,美国在全球移动运营中的地位,当时美国的移动用户占据了差不多一半,也正是由于AMPS在美国发展得太好,普及率比较高,对2G系统的需求并不迫切,使得美国在向2G切换的过程中相对慢了一些。而其他国家因为没有模拟系统,或者模拟系统比较少,在业界已经明确了向数字化系统演进方向之后,一般都是直接建设数字系统或者快速的切换为数字化2G系统的建设,这也为爱立信,诺基亚等后来的移动通信设备巨头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模拟系统的设备市场和手机市场

      

       模拟系统基本上是从85年开始快速发展的,市场规模也开始快速增长,在85年之前,虽然增长率比较高,但是毕竟发展的用户少,系统建设的容量也相对比较小,因此整体市场的规模也不是很大。这里的模拟系统包括了模拟手机和基站等系统设备,一般而言,手机占2/3,而系统设备占1/3,这其中,摩托罗拉在北美处于市场领先,并且北美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而爱立信则在北美之外占有市场优势。

      

       1987年,全球无线通信市场规模为37.78亿,1988年增长22%至46.1亿美元,1989年增长25%至57.6亿美元。而在1989年最乐观的预测,将到1999年包含系统设备和手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50亿美金,但是,实际市场市场发展的速度是远超过最乐观的预测。到1990年,整个市场规模又进一步增加到82亿美元,已经占到整个通信市场的10%。

      

       到1994年,模拟系统开始批量向数字系统切换的当年,仅前10家电信设备商的移动业务收入就达到了300亿美金,已经占到了全球通信市场的20%。当然这个移动设备收入是包含系统设备和手机,既有模拟系统,也有数字系统,当然,主要是模拟系统,数字系统的发展也刚刚出现苗头,因为数字系统相比模拟系统无论是稳定性还是价格相比模拟还未建立明显的优势(毕竟是全新的系统全球商用还只有1-2年的时间),但是就单个用户的语音服务质量来说,相比原来的模拟系统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在网络建设和运营的方便性也远超模拟系统。


       05 94年10大通信设备商.jpg

       在上述的设备商中,摩托罗拉和爱立信是两家模拟网络设备的提供商,两者基本各占了模拟网络设备市场的一半的份额,与此同时这两个设备商也同时提供模拟手机,在模拟手机市场,占比最大的是摩托罗拉,份额是超过5成,因此整个销售金额是摩托罗拉是远远超过其他设备商。

      

       在其他的前10设备商,包括移动新星诺基亚,主要是供模拟手机,2G数字化设备和手机,并未在模拟网络设备中占有明显的份额。那个时候手机的技术含量还是相对高的,没有深厚的通信技术功底,是没法设计和生产手机的,并不像21世纪的现在,随便一个公司都可以设计并生产出手机。

      

       虽然在1994年,摩托罗拉的销售金额靠着模拟手机和系统如日中天,从1991年的通信销售收入36亿美金排名全球第8,到1992年销售84亿排名第5,再到1994年排名全球电信设备商排名第2(因为摩托罗拉没有交换机及其他电信产品),应该说94,95年应该算是当时排名的巅峰,因为后来手机和无线设备行业的规模都足够大,就分开统计和排名了。

      

       由于摩托在模拟系统上面过于成功,使得在向数字化的转型很慢,手机上由于还有一定的品牌积累,并且存量的几千万用户也有换机的需求,使得摩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但是数字化的基站系统,由于有很强的圈地效应,也就是一个运营商或者一个城市选定一个设备供应商之后,一般新增扩容的设备还是选择原有的设备供应商,因此摩托罗拉未在数字化的2G建设的第一时间圈到势力范围,就算他在模拟系统中占了50%的份额,也无法在移动网络设备上再现模拟时代的辉煌。

      

       在数字化趋势已经很明显的1994年,曾经有人问摩托罗拉移动通信业务的负责人两个问题,一是第一代模拟系统向第二代数字技术的过渡将发生在哪一年;二是GSM制式和CDMA制式这两个第二代通信技术更看好哪一个,这个负责人的回答是“2000年”和“CDMA”,而最终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实际上到96年,数字手机用户就超过了模拟手机用户,而已经建成的网络容量更是远远超过当时模拟网络的容量,更何况大多数的模拟网络都已经不再大规模投资,而2G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容量则是远大于96年已经建成的网络容量。而对于GSM和CDMA的竞争,已经在上一篇介绍过,GSM对CDMA是完胜,无论是用户数,网络数,还是终端的种类。


06 摩托罗拉模拟手机.jpg

模拟系统的成功让管理层出现误判-- MicroTAC 9800X 第一款小型化的模拟手机


       正是由于摩托罗拉在模拟系统过于成功,使得业务负责人也被当时的业绩所迷惑,对未来技术演技的趋势发生了严重的误判,导致摩托罗拉在系统设备和手机的研究与开发上严重落后于爱立信和诺基亚,成为了摩托罗拉通信衰败的起点。

      

       在移动通信业务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当时的电信巨头阿尔卡特因为在其他领域的电信设备都做得比较成功,而在无线业务上面投入得比较晚,丧失了第一批圈地的机会,业务发展严重落后于爱立信,诺基亚,也落后于摩托,北电和朗讯,正是这种落后,才使得阿尔卡特在1995年对其公司业务进行改组,视图能够赶上无线通信的浪潮,但是这种落后之后再迎头赶上,除了华为和中兴做到之外,其他任何电信行业巨头都未做到,这个会在后续章节还会阐述。

      

       正是由于看到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在80年代模拟系统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原先就在模拟市场处于领导地位的爱立信和摩托罗拉之外,原来是主要通信厂商纷纷投入了加入到了移动网络设备行业,对这些新进入者来说,也会面临多个选择:GSM,CDMA,D-AMPS?

      

       而其他的2G标准基本上算是确定的,iDen是摩托罗拉独家,在运营商市场应用较少,主要是应用在专网的集群通信市场,而日本的JDC技术标准主要是由NTT主导,设备商只要按着NTT的要求来就可以了,而支撑NTT的主要是日本国内原来的主要通信设备商,比如松下,NEC,京瓷等,国际上的通信设备商基本没参与。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8-9 21:15:13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论坛访问太慢,无法编辑,今天重新编辑更新标题。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8-13 19:23:4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8-13 19:29 编辑


7.2    GSM产业的演进

        

        GSM产业从90年代初期诞生开始,经过初期的缓慢爬坡,伴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最成功的技术标准,也造就了爱立信和诺基亚分别在通信设备领域和手机领域的王者地位。


7.2.1 GSM产业缓慢启动

      

        GSM产业经过最初的协议制定,1989年第一个版本的标准发布,欧洲的主要设备商比如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都投入了设备开发,而阿尔卡特在移动设备的开发上面也是略为落后了一些。

      

        虽然GSM后面的发展占据了主流,但是在GSM行业刚刚诞生的时候,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系统成熟度相对较低,另外一个就是成本很高。

      

        先说系统成熟度低,因为GSM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引入了BTS基站,BSC基站控制器,MSC移动交换中心,VLR拜访位置寄存器,HLR归属位置寄存器等多个全新的设备,除了MSC可以基本继承交换机的设计,只要新增移动性管理的软件功能之外,其他的都设备基本上是全新的,因为设计和开发难度相对大一些,所有的设备都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网上的应用才能稳定。最初计划是1991年7月能够实现全系统的商用,但是实际上,到1991年只在芬兰实现了一个测试网络,设备真正稳定下来,实现商用发布已经是1992年下半年了。

      

        第二方面是成本很高,无论是设备还是终端。由于模拟系统已经成熟商用多年,并且销量相对比较高,因此通过量的提升摊薄了研发成本和设备成本。在90年代中期,一个GSM的基站卖10万美金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成本是由移动运营商承担,并传导到消费者的高资费。以96年台湾的GSM二期和三期GSM网络建设为例,网络增加用户容量20多万,但是设备合同的金额高达1亿美金,平均每用户设备成本超过400美金,而这仅仅是设备的成本,而同期交换机的每用户设备成本已经只有几十美金。

      

        当时终端的麻烦就更大一些。在1992年左右,由于市场上生产GSM手机的生产商不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发展的用户又不是很多,因此GSM的手机就非常贵,一台GSM手机要接近2000美金,而同期的模拟终端,低档的才200多美金,中档的模拟手机也才500美金,终端上的价格差异是用户发展的巨大阻碍。


01 GSM 手机.jpg

图里的手机已经是大幅度降价之后的成熟手机了

      

        再加上,GSM网络在初期的覆盖是远远差于原来的模拟系统的,比如只在城市里面有信号,到了郊区或者中小城市就没信号了,几个因素的叠加,使得GSM最开始的发展并不顺利。这个和后来发展3G不一样,因为后来的3G手机基本都是2G和3G多模的,没有3G信号还有2G信号补充,而GSM和模拟系统并没有做系统间的互联和多模。而在移动通信价格较高的初期,也不会一个人配置多个手机,更没有现在普遍使用的双卡双待。

      

        但是通信系统向数字化演进趋势是确定的,无论如何,到了1993年年底,GSM移动用户还是突破了100万用户的大关,并且全球决定采用GSM标准的运营商也越来越多,到1993年年底,有48个国家的70家运营商决定采用GSM标准,当然主要还是欧洲国家,澳大利亚是第一个欧洲之外的国家采用GSM标准。到1995年6月,GSM已经服务了86个国家的1200万用户,也就是基本形成了规模效应,为后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初的设备商

      

        从1991年开始,最初提供GSM设备的主要是欧洲的诺基亚,西门子和爱立信,芬兰的第一个测试网络是由诺基亚和西门子提供了设备,而欧洲最初的几个网络也基本上这几个设备商提供GSM设备。在GSM缓慢发展的几年,北电,摩托罗拉,阿尔卡特也纷纷推出来了GSM的系统设备,这期中,摩托罗拉是一个异类,其他厂家都推出了包含了基站系统和核心网系统,但是摩托罗拉因为没有交换系统,因此摩托罗拉只有基站系统,并没有核心网的产品,摩托罗拉的核心网产品都需要和其他厂商合作,比如和西门子合作。

      

        无论如何,到1995,96年GSM快速增长之前,传统的设备商除了朗讯之外,都已经能够提供GSM设备,并且诺基亚作为电信行业的新军,在80年代生产模拟手机的基础上,在90年代初期强势转型,砍掉了电视机,电缆等其他传统业务,聚焦于电信设备和手机产业,是当时唯一一个新的产业进入者。

      

        当时的几个GSM设备商,爱立信,西门子,诺基亚,北电和摩托罗拉,市场份额差异不大,爱立信稍高一点,超过20%,其他几家都是超过10%的市场份额,而阿尔卡特由于移动设备进入得相对比较晚,整体市场份额相对低一些。而朗讯由于美国市场使用D-AMPS和CDMA,因此基本上没有参与GSM的产业。因此在国产GSM设备在上市之前,基本上就只有这几个设备商参与了全球的GSM设备提供。

02 西门子基站.jpg

慕尼黑博物馆里展示的GSM基站

      

        在各大设备商都能够提供设备之后,各设备商之间的竞争也就随之展开。这个时候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的稳定性,功能和集成度上面。说稳定性,主要是因为GSM产业对大家来说都是新进入者,除了欧洲的三家(爱立信,西门子和诺基亚)稍微有点先发优势之外,摩托罗拉,北电及阿尔卡特开发的节奏相对晚一些,因此在最初的竞争上面可能会略吃一些亏,不过笔者98年进入电信行业的时候,几家的质量和稳定性都不差,因此也无法判断谁的质量和稳定性更好,也无法知道哪个设备商的产品竞争力更强。

03 摩托罗拉Horizon 2 Macro BTS.jpg

摩托罗拉Horizon 2Macro BTS

      

        再说功能性,因为GSM的标准是分步骤发布的,从89年最初的GSM900的标准,到后面DCS1800(后改为GSM1800),再到功能上面的Phase1,Phase2,以及后面的Phase2+,以及业务上面的预付费,数据业务(手机上网)等,标准一直在更新,也会对硬件,软件不断提出更新的要求,这就对设备提供商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出要求。在这个方面,爱立信和当时的诺基亚的能力相对是比较强的。

      

        还有就是硬件的集成度,也就是产品还需要不断的演进,集成度要不断的提高。因为基站和之前的交换机不太一样,交换机一个城市几个几十机房算是正常,就算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数量是百级别的,而基站则不一样,基站和物理位置强相关,属于海量产品,一个小城市基站数量都是几千个,中等城市都要几万站点,而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都是超过10万站点的,因此集成度对产品机房要求,功耗影响比较大,而开发一代产品对研发的投入就要求比较高,并且是持续的投入。在硬件方面,爱立信和诺基亚做得相对较好,也能及时采用最新的芯片来提高产品的规格和集成度。摩托罗拉在90年代还基本能跟上产品的节奏,但是到了21世纪之后,产品的更新就相对比较慢了。就我之前看到的产品竞争分析,西门子应该是最先跟不上节奏的。其他的几个厂商那个时候的产品了解得不是很多,不做点评。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18-8-14 18:53:3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8-14 19:08 编辑

7.2.2  GSM产业的发展与衰退


       3G狂潮下对GSM产业的影响



       从96年开始,随着GSM系统和手机的价格降低,整个市场规模也在快速提升,全球设备市场的量快速增长,不断有国家发放新牌照,已经有牌照的运营商也在不停的扩容,网络的容量却快速增加,成为移动用户发展的绝对主力。因为伴随着设备的价格下降,,因此市场规模的增幅相对容量的增幅要低不少。     

01 98-04用户发展.jpg
               GSM用户容量的发展


       而从79年第一代模拟系统,到89年第二代数字系统,再到99年3G标准的发布,基本上是10年一代系统的演进。在这个10年一代演进过程中,后面的2-3年肯定会要投入很多力量去开发下一代系统,这说的是指实际投入产品开发而不是下一代系统的研究。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肯定对上一代系统的开发有一定的影响,而在2G向3G的切换过程中,由于3G摔了一跤,在市场规模应该起来的时候没起来,比市场预期的晚了5-6年,使得几乎业界除了爱立信之外的所有的公司都受了影响。



       业界的西门子,北电,阿尔卡特主要设备商在2000年之后基本都没有推出新一代的GSM产品,特别是基站产品都基本上还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产品,使得GSM的产品在98年到2004,05年之间的产品更新换代没跟上节奏。



       比如,西门子的控制器产品,在2000年的时候,一个基站控制器还只能支持128个载波(GSM销售的基本单位),这是什么概念呢?一个载波是支持8个用户同时通话,在GSM开始的初期,由于手机还算是奢侈品,通话费又比较贵,因此一般一个站点就是三个扇区(每个扇区覆盖120度的方向),每个扇区1-2载波,每个基站主要的矛盾是覆盖的距离不够远。但是随着设备成本和手机的价格下降,使得手机走进普通老百姓,因此在市区就会将载波多配置一些。欧洲比较常见的是每个基站12载波,而在中国移动,我见过最高配置的是超过30个载波。这样的话,一个基站控制器只能管理几个基站,而一个网络里面,基站都是通过基站控制器管理的,一个控制器管理的基站数量太多,网络因为存在单点故障的可能,不安全,管理的基站数量太少,又导致跨控制器的管理成为常态,网络的优化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西门子的2G基站也没有赶上业界集成化简化交付的技术潮流,因此西门子在2G产品上应该是第一批落后的。



       而其他的主要厂商,比如阿尔卡特,北电等,也基本是这样的节奏。对于华为来说,在2000年开发了集成化程度相对高一些的BTS30/312,虽然成熟度不一定高,但是就架构和产品规模的竞争力还是在业界属于走在前面的。在2000年3G产品立项开发的时候,从2G产品抽调了大量的研发骨干到3G产品去做开发,当然也是论证过的,产品竞争力可以,3G是未来,2G产品只要在当前产品上面不断优化就可以了。因此华为的2G产品的开发团队迅速从几百人减少到只有不足100人,并且很是老员工带新员工的结构。这样的队伍是无法开发一代产品的,因此华为从2000-2005年基本上是没有上市任何新产品平台,只为中国边际网做几款小基站,这也是华为无线产品从04,05年之后产品竞争力迅速落后的原因。

02 爱立信RBS2206.jpg
爱立信RBS2206


       而爱立信则不一样,虽然受IT泡沫破裂影响,爱立信在01年-03年之间研发也减少了投入,但是爱立信还是保持了2G较高的投入,并且因为爱立信原来在市场就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已经看清楚了3G的市场,特别是容量需求的市场没那么快起来,因此爱立信在03,04年在2G产品上几乎都推了新一代的产品,建立起对其他所有设备商的产品竞争优势。一直到06年,爱立信时任CEO斯文凯还表示:“尽管业内更多关注3G,但2G技术GSM在市场上仍居垄断地位;GSM是一项廉价的技术,尽管许多竞争对手已经减少或放弃了GSM投入,但爱立信仍在对GSM技术如节能基站等进行开发。”在产品上,除了推出新平台之外,还在GSM产品上不断推出新技术,提升GSM网络的性能和容量。思文凯原来是通信圈外的人,之前是在一家安防公司,国内通信业内一般昵称他为“锁匠”,但是正是这个锁匠,带领爱立信走出IT泡沫后的低潮,采用聚焦无线的战略,使得爱立信从03年之后不断提升,经营状态不断改善。

03  思文凯.jpg
爱立信CEO思文凯(Carl-Henric Svanberg)(03年-09年)


       诺基亚在GSM上面也保持了一定强度的投入,在产品上面也还保持了一定频度的更新,也推出了Flexi系列因此在产品竞争力上保持得还可以,并没有被爱立信甩开很大的差距,在市场份额上面一直是保持在第二位。

04 诺基亚Flexi基站.jpg
Nokia(诺西) Flexi基站


       北电除了受光传输市场和竞争力的影响外,在无线上面,北电也将几乎所有的力量全部投入到3GUMTS的开发上面,这也造成在01年之后北电的GSM产品竞争力快速衰落。而摩托罗拉也基本是这样的情况,华为之所以能够在06,07年能够在成都搬迁摩托罗拉的基站,就是因为成都移动实在受不了摩托罗拉的老旧的产品规格,高昂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并且网络质量还比较差。



       爱立信在产品上面竞争优势,从03年之后的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05 爱立信GSM份额提升.jpg
爱立信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在01年之后,受整个IT泡沫破裂的影响,GSM设备市场整体有所下降。在上述市场份额中,已经将西门子和诺基亚,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列示,期中诺西的市场的份额主要是靠诺基亚的份额支撑,西门子在2000年之后的GSM份额下降相对是比较快的。而阿朗的份额主要是由阿尔卡特支撑。而其他,主要是华为和中兴的份额,因为之前华为和中兴GSM市场规模太小,在03年及之前,业界咨询公司都没有把这两家统计进去。



       03年整体市场最低谷的时候,受影响最大的是欧洲运营商,比如德国电信,法国电信,英国沃达丰,意大利电信等,这些运营商在欧洲,拉美及中东非洲有这比较多的子网,因此在这些区域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在亚太以及拉美,中东非洲非欧美运营商的投资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国,由于移动用户的快速发展,网络投资的规模很大,因此在02,03年,中国曾经是爱立信单一国家最大的市场,一度占爱立信整体收入超过了10%。当然支撑就是GSM,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发3G牌照,爱立信在中国的手机市场很早就开始衰退了。



       05年之后的巨变



       随着2000年之后各厂家在2G产品规格和竞争力上的差距拉开(主要是西方厂商之间),再加上3G市场迟迟未起来,以及受IT泡沫破裂受伤最深的两家经营持续恶化及财务造假,使得05年开始,通信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球市场规模

06 05年之后市场变化.JPG
GSM全球市场规模


       从上面的市场规模可以看出,从05年之后的几年,随着2G用户的发展,3G市场没起来,GSM的市场还是小幅度增长,并在07年达到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最高峰,超过200亿美金,并在08年保持了相对高的规模。在2005年的时候,欧洲市场是远远超过亚太的市场规模,仅仅经过两年的发展,随着07年欧洲市场规模的下降,但是亚太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亚太市场在07年超过了欧洲市场的85亿美金,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并继续支撑了全球规模小幅度的增长。



       在08年规模基本持平之后, 09年全球市场规模就快速掉头向下,市场规模快速缩小。这其中是0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苹果推出了iPhone, 08年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发了3G的牌照。



       先说第一件事情,虽然从03年开始,3G就开始商用,但是数据流量特别贵,用户在手机上面的体验也很差,流量贵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巨额的牌照费摊销到每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第二个原因是3G的网络设备要比2G的要贵不少。这个是从运营商角度来说的,但是最核心的原因,还是用户在手机上上网的体验很差,屏幕小,操作不方便,安装第三方程序的体验更差,都是Java程序,效率低不说,还有各种兼容性的问题。而天才的乔布斯通过iPhone的大屏幕,IOS操作系统,应用商店解决了上述的几乎所有问题,使得第三方应用的规范性,开发的积极性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个就是从08年开始,运营商的3G收入开始飙升,从而投资也开始从GSM转向3G,不过这种转向有一个调整的过程,也有区域的节奏,欧洲在当年就开始下降,但是亚太市场还持续增长,因此还保持08年整体的市场规模。



       而08年中国发3G牌照的影响同样不言而喻,因为在08年之前,中国是每年全球新增2G用户数量是最多的,也是中国两个运营商发展比较快的时间段之一。2003年全球新增手机用户2.5亿,但是中国就新增了6400万,差不多占了1/4,后面几年全球新增用户规模继续提升,但是中国还基本维持这个规模,在07年,08年又进一步提升。07年全球新增6亿用户,中国新增了8600万手机用户,而08年全球新增了6.6亿用户,中国新增了9400万用户。全球的用户里面,包括在欧美的3G手机用户,而中国则是大多数是GSM 2G用户。因此中国在08年发3G牌照对GSM产业的投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导致了GSM整体产业的规模从2008年的200亿美金降低到了2009年的140亿美金,足足降低了60亿美金,其中亚太区域的市场规模下降36亿美金,是下降的主要区域。当然其他区域的市场规模也是快速下降的,但是并没有亚太市场规模影响大,这其中中国在GSM投资调整是最快的,也是最坚决的。



       07年开始的数据业务发展导致的投资转向和08年中国3G投资的启动,使得09年GSM的市场相比08年大幅度降低,并在之后持续降低。



       西方厂商的合并及在GSM上投入的持续减少



       随着诺基亚的网络设备部分和西门子通信部分在2006年6月宣布合并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以及2006年4月,阿尔卡特宣布以134亿美金合并朗讯,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面,这4家通信设备商就变成两家。再加上衰退的摩托罗拉和北电,在GSM上面的设备供应商快速的减少。



       在上面的合并中,对于阿朗,因为朗讯基本上没有GSM的设备,因此主要是靠阿尔卡特的继续打市场,而诺基亚和西门子的合并,诺基亚并不是看中的西门子的设备,因为诺基亚自己的系统设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强的,诺基亚主要看中的是西门子在包括交换机,光传输,微波在内的固网产品的实力,就以西门子在无线上的实力,肯定达不到和诺基亚1:1建立合资公司要求。



       弱势厂商的重组



       西方厂商的在GSM上面的收入变化,最明显的是摩托和北电的收入及份额的快速下降。

07 摩托北电衰败.JPG
摩托罗拉和北电的GSM快速衰退


       在2005年,摩托罗拉和北电在全球还有10多亿美金的收入,市场份额也还保持在5%以上,但是由于产品规格和性能已经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再加上运营商也担心供应商的衰退对自身的影响,比如北电倒闭之后设备如何维护?因此运营商在看到形势不对的时候,也会迅速调整自己的策略,这也就是为什么从05年开始,北电和摩托罗拉的收入及市场份额快速降低,当然北电09年就彻底破产,资产被分别收购,而摩托罗拉的网络部分也被收购。



       这个弱势厂商的衰退也给其他厂商带来了机会,比如成都的网络,原来就是摩托罗拉的设备,由于设备功耗大,集成度低,设备又比较贵,因此在07年,中国移动决定将整个成都移动的2万多个站点全部替换,换成华为的基站设备,这个也是华为在国内的第一个省会城市的组网,是华为大网经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海外虽然有一些网络,但是和国内的城市网规规模比起来,无论是站点数量还是单站点的容量还是网络用户数,都差得比较远,最关键就是中国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多,运营商数量也相对比较少。



       其中摩托罗拉在被收购之前,控制器已经OEM华为好几年,也就是华为提供产品,以摩托罗拉的品牌销售,主要是摩托罗拉的控制器规格太小,已经没有能力再开发集成度更高的产品,在经济上面也不划算,再加上摩托罗拉没有3G的开发,退出无线市场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因此就通过OEM赚最后一笔快钱。回想在2000年的时候,华为的GSM产品还OEM了摩托罗拉的PCU产品的硬件,也仅仅是过了7、8年,就变成了摩托罗拉OEM华为的产品,并且还是无线的主要产品。



       摩托网络部分最终是被诺基亚西门子网络(简称诺西)收购,包括GSM、CDMA、WiMAX(那个时候WiMax还未完全关闭)和LTE的产品及服务,包括了全球21个国家的41个WiMAX网络,22个国家的30个CDMA网络,66个国家的80多个GSM网络,涉及全球6900名员工,在当时,CDMA和WiMax产业趋势已经基本明确,因此摩托罗拉最值钱的就是80张GSM网络,诺西通过收购建立了和摩托罗拉原来客户的关系,在新建或者老旧设备改造中就使用诺西的设备。



       北电的情况则和摩托不一样,北电的GSM业务被收购的时候,价格没有披露,并且爱立信2009年收购的时候,也仅仅收购了北美地区和少量其他区域的重要客户,涉及转移的员工也仅仅是350多名,相比诺西整体收购摩托罗拉无线业务,规模要小很多,并且负担也小很多,并且爱立信是在收购北电的CDMA资产和LTE资产之后的收购,可能认为GSM的收购并不是很大金额的收购。



       主流厂商的份额变化



       这里的主流厂商是指爱立信,华为,诺西(诺基亚)和中兴,三星虽然后期也开发了GSM系统,但是已经是08年以后了,在GSM上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因此就没有三星的任何份额,这里也不再提。

08主流厂商份额.JPG


       05年之后,由于全球移动用户快速增长,促使GSM投资持续保持在高位,但是随着一些弱势厂家的收入减少,不但给业界新秀华为和中兴成长的空间,同时也业界主流的厂家爱立信和诺基亚收入增长的空间。



       华为:从05年开始,GSM的收入就开始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也从05奶奶的3%一下这增长到09年的20%的市场份额,27亿美金的收入。特别是09年,业界投资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华为还取得了比较好的增长,并且还维持了3年20亿美金以上的规模,由于其他厂商的下快速下降,也就是使得华为的市场份额就提升。



       华为在其他厂商下降的时候还保持收入基本持平的主要原因有3个:



       首先是产品优势:华为在08年推出多载波产品,09年推出SingleRAN多模产品(一个基站支持2G,3G),在产品建立了绝对领先的地位,其他厂商都是1-2年之后才支持,而这两个产品能够大幅度降低运营商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09  华为BTS3900.JPG
华为BTS3900


       其次是以成本优势替换现网弱势厂商:华为由于多载波和SignleRAN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能够以相对低的价格还能保持比价好的利润,因此在这几年大规模替换现网弱势厂家的设备,比如摩托罗拉,北电等。这样不但能够获得GSM设备上面的收入,还能有较大的机会获得3G甚至后来4G网络的建设机会,也就是所说的占地盘。



       最后华为最大优势市场都是在亚非拉,而爱立信诺基亚等厂商在发达国家有较大的优势,在发达3G市场起来的时候,发达国家运营商立即就减少了2G的投资,而将投资的大部分转向了3G。但是亚非拉等国家由于智能手机普及得慢,用户的主流还是功能手机,因此大多数运营商的投资还是在2G GSM上面。



       爱立信:爱立信由于在3G狂潮下坚定的投入GSM新一代产品,因此相对其他厂商有产品上面的优势,这就使得爱立信05-07年GSM收入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也达到了40%。随后由于3G市场开始大规模启动(主要原因)以及华为,中兴两个国内厂商的竞争,GSM的收入开始下降,但是市场份额还是保持35%以上的高位。



       诺西:诺西的市场主要是靠诺基亚产品和市场份额支撑的,在05-07年,诺西的在GSM产品的收入也是保持增长的,并在07年的达到了收入的顶峰,市场份额也在30%以上,诺西和爱立信两个厂商就已经占据了GSM收入的70%。但是从08年开始,诺西的GSM收入开始快速,持续的下降,下降的幅度是远大于业界投资的下降幅度,也就导致市场份额不断的下降,到2012年,市场份额已经落后华为,大概是20%多一点。这里有产品竞争力的原因,但是个人猜测,更多是受到了与西门子合并整合影响,而到后期,西门子退出合资公司之后,更多的是受了公司手机业务的拖累。



       阿朗和中兴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市场规模也不算大,份额也没有大变化。阿朗合并之后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提升,收入在08年之后下降幅度和诺西差不多的。

10 12年之后主流厂商份额变化.JPG


       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GSM在2012年之后产业大势是下降,但是华为和爱立信比其他厂家下降得慢,所以爱立信和华为的份额就上升,期中华为的上升幅度比爱立信还高一点,虽然图上显示的爱立信份额比华为还高一点,但是在10亿美金多一点的市场规模下,这个差距也就几千万美金的差距,是在咨询公司的统计误差范围之内,实际上,在2015年,华为无线的收入已经超过爱立信,无论是GSM,UMTS,还是LTE(TDD+FDD),但是也不深究,只是一个趋势。



       在这些主流厂商里面,诺西+阿朗,在2012年的时候还有20亿美金收入,30%的份额,但是他们的下降比爱立信和华为要快,到2016年的时候,只有2.4亿美金,19%的份额,整整下降了11个百分点。并且随着阿朗的GSM,UMTS研发在2014年外包给印度HCL公司,新诺基亚不再投入老产品,新诺基亚的收入和份额还会进一步降低。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新兵

注册:2018-8-11
发表于 2018-8-15 10:52:43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Archiver|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9 07:23 , Processed in 1.78530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