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列兵

注册:2018-10-24
321#
发表于 2018-10-24 15:04:47 |只看该作者
持续关注,谢谢楼主更新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新兵

注册:2012-11-15
322#
发表于 2018-10-24 17:01:13 |只看该作者
7.6.1里面的描述建议修改下,“比如香港,新加坡,台湾等相对发达的国家。”
香港和台湾只能算地区。

点评

h68810115  谢谢,是笔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24 17:17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23#
发表于 2018-10-24 17:17: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Drover 发表于 2018-10-24 17:01
7.6.1里面的描述建议修改下,“比如香港,新加坡,台湾等相对发达的国家。”
香港和台湾只能算地区。

谢谢,是笔误

点评

哈哈飞机大王  MARK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2 17:26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中士

注册:2010-10-19
324#
发表于 2018-10-25 15:32:18 |只看该作者
lwsguihuo 发表于 2018-10-12 23:38
利好哪个国啊?这分明就是一班骗子骗经费补贴的项目。

呵呵,典型的“领导都是脑残,决策最你聪明”思维。这个项目上马确实是骗了,买了别人的专利,包装成自主研发,但聪明人看到这是弯道超车的机会,是争取通信话语权,培养产业链的机会,所以做了。
TD 从设计、建站、设备、网优、终端养活了多少人?比大水漫灌房地产好吧?
再看看华为、小米手机的崛起,想想09年前的华为是干啥的,如果不搞TDD弯道超车,高端持续被苹果三星把持,还有现在的mate20?
多动脑子,不要当喷子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25#
发表于 2018-10-29 09:55: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11-11 23:37 编辑

7.6.2    主流汇聚与引爆MBB

       05-07主流汇聚

       UMTS从2000年起步,到2005年的50亿美金,但是在随后的两年,市场规模也仅仅是缓慢增长,而市场的主要规模还是在欧洲,这也就给其他厂商的产品生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08  UMTS黎明前的黑暗.JPG
黎明前的黑暗

       虽然06年相比05年投资有所增加,但是07年相比06年,投资又有所缩减。从05年开始,可以看到北美的UMTS投资开始起步,而07年开始,其他区域开始投资UMTS。这里的其他区域实际上是指拉美和南美,因为这两个区域的CDMA开始转网,也就是运营商启动UMTS网络建设,而放弃CDMA的网络。北美的市场主要的供应商只有两个,阿朗和爱立信,其他设备商基本没有任何销售,因为毕竟只有AT&T主要运营商使用UMTS。

       06年,是设备商大变动的一年:2006年4月,阿尔卡特和朗讯宣布合并,合并交易金额340亿美金。2006年6月,诺基亚与西门子宣布,两家公司将合并电信设备部门,合资组建一家名为“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的新公司,交易金额158亿欧元。2006年12月,宣布合并之后的阿朗宣布以3亿美金收购北电UMTS业务。当然这些都是宣布决定的时间,实际完成时间都会有所推迟,涉及到董事会批准,政府部门批准以及合并交易的各项流程。

       在2006年完成结束之时, UMTS的实际供应商就减少三家,西门子,朗讯和北电,当然这个也是相对弱势的几个厂商,只有北电的UMTS竞争力还可以,但是北电当时深陷财务丑闻,导致需要不断变卖盈利资产。北电的UMTS,在2006年还有5.6亿的收入,相比05年的2.1亿,收入增长2.6倍,应该说趋势不错,但是由于母公司的原因,只能低价处理。


09黎明前各厂商.JPG
黎明前各厂商份额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爱立信和诺基亚还是市场的主流,其中爱立信始终保持35%以上的市场份额,06年的市场份额超过了40%。诺基亚的收入基本上是原第踏步,保持15亿美金的收入。

       随着日本的UMTS网络建设的完善及用户饱和,日系的三个厂商的总规模逐年降低,从05年的12亿美金降低到07年的5亿美金左右。而合并之后的阿朗则从06年的3亿美金增加到6.6亿美金但是相比阿朗+北电06年一共8亿多的收入,合并+并购之后的阿朗UMTS收入下降还是比较快的,并没有实现1+1>2的预期,反而是1+1<2。

       异军突起的厂商有三个,三星,华为和中兴。三星实际上在GSM时代并没有参与欧系标准的开发,而是提供的CDMA系统。在3G时代,从05年开始,三星参与了UMTS市场的竞争,但他的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亚太市场,在其他区域没有市场份额。而华为则从06年开始有市场份额统计的数据,到07年收入已经1.6亿美金,华为相比三星而言,优势在于除了北美市场没有份额之外,在欧洲,中东,非洲及拉美,南美都有一定规模的销售,布局相对较好,为后期的增长和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兴07年销售大概是0.8亿美金,市场主要是集中在亚太和中东等区域。

       因此经过05-07年黎明前的黑暗,实际已经实现了西方厂商的主流汇聚,回到了爱立信,诺西,阿朗等三家,这三家的份额就占了07年市场的80%,其他还有6家相对较小东方供应商,日韩系4家不到10亿美金,国内华为和中兴2亿美金。

       苹果引爆MBB

       在经过不算很景气的06,07年之后,UMTS迎来了大救星,苹果。

       虽然在苹果之前已经有了智能机的概念,也有智能机的产品,但是,那只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最主要的是用户体验比较差,无论开发者的程序上传,安装,兼容性,还是用户应用程序的下载和安装,再到层层菜单式启动,相比现在的智能机的操作来说,都是阻碍应用程序开发和普及的大的障碍,没有应用,自然就大大影响智能机普及。

       苹果的iPhone的在2007年1月发布第一代iPhone智能手机,第一代iPhone的机身采用的是金属材质,整机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大一号的iPod,iPhone首次加入了电容触控和多点触控,使用户抛弃了原来触摸屏需要的笔,同时通过图标式桌面,应用市场,高质量的拍照功能等,大大提升了智能手机的体验。但iPhone毕竟是第一代产品,只支持2G功能,销量也不算太高,只有600万台左右,虽然和后面的几代iPhone比起来算是很少的,但是,iPhone为现在智能机搭建的大屏(相对于原来其他智能手机的小屏)少键,图标桌面,应用市场,多点触控等关键因素已经为智能机发展指引了方向。

       而真正引爆MBB的其实是两个因素,一个是08年6月发布的iPhone 3G版,另外一个则是2008年9月谷歌发布的安卓操作系统。

       先说iPhone 3G版,除了保持iPhone原有的Wi-Fi、蓝牙2.0、200万像素摄像头保持不变外,支持3G UMTS制式及更快的HSDPA(3.5G),内置GPS,但是外观从iPhone的金属外壳改成了工程塑料外壳,以便降低成本。但是最让人惊讶的iPhone 3G的价格,在iPhone 1代刚发布的时候,合约价格分别为499美元和599美元,随后在07年9月降价;但是iPhone 3G的价格在iPhone1代降价的基础上并没有提价,16GB版本仅299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 元),8GB版仅199美元。如此低的价格,并且还有如此好的使用体验,这就使得iPhone上市第一周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台,而2008年苹果一共销售了1800万台iPhone,这是巨大的突破,当然这个是在黑莓的竞争压力之下的低价策略,从而也培养了第一批果粉。

       由于苹果在iPhone研发阶段得到AT&T的硬件,软件和网络上的支持,因此还在研发阶段,两个公司就达成了在美国出售的iPhone由AT&T独家销售的协议。随着iPhone的热销,面对着疯狂的粉丝,AT&T甚至不得不打出“每个人仅售一部”的限制规定。
第二因素则是谷歌在08年9月发布安卓1.0操作系统。为什么把这个列上,因为虽然iPhone热销,但毕竟iOS是一个封闭系统,只能苹果一家公司使用,而当时市场的手机操作系统除了全键盘的黑莓因为邮件系统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之外,传统手机阵营的塞班已经是严重落后于智能机的体验。而安卓操作系统的发布,大大降低了更多的新体验智能机制造商的进入门槛,虽然安卓在最开始的体验上比iPhone上差一些,但是毕竟是要比原来的体验要好很多,并且还在不断改进和提升。

       两大操作系统格局建立之后,除了提升体验之外,最大的好处还是基本统一了程序开发的接口,统一了上载和安装的规范,使得应用开发变得更容易,这就使得智能手机的应用呈指数级的增长。缺乏杀手级的应用一直就是3G用户难以增长的最大的问题,而应用的大大丰富,就使得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了,同时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网络拥塞和设备宕机(设备瘫痪)

       MBB引爆之后流量大增引起拥塞和扩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用的人多了,自然每个用户的能用的带宽就小了,上网速度自然就慢了,也就业界所说的拥塞。但是因为之前所有设备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当时的假设用户用移动互联网主要是看新闻,收邮件,打视频电话和看连续的视频,这样的业务主要特点是流量要求相对大一些,但是用户的接入和交互却不是很频繁,对系统来说,就是信令不是很多。

       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手机上的程序千千万万,不同的程序有不同的数据需求,比如当时的QQ在线的时候,就有和服务器握手的模式,也被称为心跳,每三分钟就跳一次。而智能机上又不仅仅是QQ一个程序,而是N多个程序在后台运行,这就意味着也许手机每分钟都可能启动联网业务,在几秒钟之后又结束联网,这对系统就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就类似于打电话,原来程控交换机带1万个用户,这1万个用户在特定时间里,比如一分钟,拿起话机打电话的人数是一个不大的数量,比如50人,那么交换机在设计的时候留一些余量,可以在1分钟处理100人或者200人打电话就可以了,接通之后系统不同处理了,只要保持线路就可以了。而移动系统原来也是打电话为主的,延续这样的设计理念也无可厚非。上面提到的MBB之后的各种程序再加上心跳之类的,就好像电话机会自动发起打电话尝试,以便自己测试看自己的线路是否是好的,只要自己测试的电话振铃(也就是电话通了)了,也不需要对方接通,然后自己又挂了。并且这个动作每5分钟做一次,就相当于1万人里面每分钟有2000人打电话,交换机自然就受不了。

       因此MBB引爆之后,各大设备商都面临了这样的挑战,而处理方法无非是设计新单板,增加处理能力,就类似原来用386芯片单板换成用奔腾芯片类似,当然技术方案上不仅仅是增加硬件处理能力,在软件上也会对用户状态管理和系统响应也做了很大的优化,来缓解对系统处理能力的要求。

       总之,那个时候的设备商在MBB引爆之后经过两年左右的痛苦期,终于能够从容不迫的应对和之前设计理念和假设极大不同带来的挑战。

       流量快速增长后的各区域市场


10各区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JPG
各区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07年之后的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各区域市场全面增长,从欧洲,中东和非洲,到亚太,拉美和北美,当然拉美和南美的市场规模相对小一些,并且高峰期也比其他区域略晚一点。

       北美市场,在iPhone3G及3GS之后的08年,09年及10年投资快速增加,从07年启动初期的每年4.1亿美金到2010年的35亿美金,这里的主要投资是美国的AT&T,当然也包括加拿大的几个运营商从CDMA转网的投资,不过加拿大的市场容量和美国的市场容量,投资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可以认为这主要是AT&T的投资。但是随着2010年AT&T独家销售的失效,并转移到Verizon之后,网络投资的增长也就从UMTS转到了CDMA,这个之前也在CDMA章节提到过,这个就是苹果的力量。随着2012-2013年 4G LTE市场的启动,UMTS的投资也就很自然的开始快速下降。

       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市场则相对平稳,整体的市场的规模也仅仅是2007年的31亿到2011年56亿美金,但是这个平稳之下包括了欧洲投资平稳,而中东和非洲投资快速增加两个变化,因为欧洲的网络投资相对早,而中东和非洲区域很多国家,是到了07,08年之后才发3G牌照的,之前的网络都是GSM网络。

       亚太地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并且在09年几乎翻倍,从08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09年的48亿,并在后续的两年持续增长,到2012年达到UMTS市场的最高点65亿美金,主要是由于全球第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09年发放了3G牌照,并且用户数最多的中国移动发了TD-SCDMA,在数据业务上面用户体验不是很好,因此也就给了中国联通的UMTS巨大的市场机会点。当然,这个增长里面,也还有其他亚太国家的网络投资。

       而2011年是投资的高峰主要是因为实际上经过苹果的培养,安卓手机的普及,使得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各种智能机开始大规模普及,智能机的出货量都是翻番的往上增长,而价格则是快速降低,使得2010年之后智能机开始快速普及。在这个过程中,欧美市场相对平缓一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市场则是快速发展。

       从2009年开始,正是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得数据业务的话务量大幅度增长,对运营商来说就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如何快速扩容网络满足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二是如何让各大设备商改善设备性能,使得能够经受住高话务量的冲击。从09年开始的2-3年,各大设备商最大挑战就是因为系统设备的处理能力不够经常导致宕机(系统复位或者网络瘫痪),而这种现象基本是一直延续到了11年,12年才得到完全的解决。这也充分说明了,设备真正成熟的唯一路径只能是高话务量商用网络的锤炼。

       关于话务量的考验,可以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沙特麦加朝圣,全球任何一点的话务量都没有麦加朝圣期间的话务量高,全球任何一点的高话务量都没有麦加朝圣期间持续的时间长,任何一个地方对设备的挑战都没有麦加的挑战大。

       沙特不但是有丰富的石油,还有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麦加,每年朝圣期间,全球约有三、四百万人云集在沙特麦加城,进行集体祈祷和庆祝活动。在朝圣期间,信徒每天5次的祈祷,每次祈祷后穆斯林们又将通知亲友互致问候。在祈祷之前,约200-300万人同时关机,祈祷后同时开机,开机后同时打电话发送短消息。而关键是这几百万人,都是集中在10平方公里的圣城区域内,最密集地点的用户密度甚至达到180万/平方公里,用两张照片就可以看出用户的密集程度。


11 麦加朝圣图1.jpg
麦加朝圣图1
12 麦加朝圣图2.jpg

麦加朝圣图2

       由于所有呼叫都集中在圣城麦加,其话务量和话务密度是无比的高,因此,在05年之前,许多通信设备商都在这种极端话务模型面前都碰到宕机的情况,每年,基本不例外。2005年4月,沙特电信选择华为移动软交换设备替换原有的传统交换机,以服务麦加地区。由于之前已经有三家设备供货商的设备被搬离麦加,在签署合同的时候,沙特电信明确表示2006年的朝圣将是对华为移动软交换设备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场考试。

       2006年1月13日,朝圣的主要活动结束,大批朝圣者开始离开麦加。面对用户数量超过平时10倍、业务量接近平时20倍、300多万用户大规模聚集和移动的极限话务模型,华为设备稳定地支撑了现网业务。相比于往年通话难,设备宕机的现象,06年用户感受良好,设备未出现宕机,总体接通率达到65%以上(在极端的话务量的情况下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字)。沙特电信对华为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和华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了高度赞扬,并颁发“最佳电信服务成就奖”以感谢华为在本次事件的优异表现。

       在随后的3年里面,华为每年都出色的完成了朝圣期间的通信保障,也使得沙特电信(STC)告别了逢朝圣通信设备必然宕机的情况,从而华为与STC合作的项目也就越来越多。

       各设备商的变化


13 各厂商市场份额.JPG
各厂商市场份额

       从上面的图上也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来,在几大设备商中,爱立信和华为增长规模的绝对值是最大的两个,其中爱立信从07年24.2亿美金增加到2011年高峰期约69亿美金,增加了44亿美金,而华为则从07年仅1.6亿美金增加到2011年的34亿美金,增加了约32亿美金,而阿朗只增加了不到20亿美金,也就是说,MBB流量爆发促进的投UMTS网络投资增长108亿基本被这三家获得,占比达到了90%。

       如果把爱立信和华为各区域市场分布细分和对比,就可以看出,在北美市场,爱立信占有绝对优势,而华为基本上为0,而欧洲中东和非洲,两者的规模差距不是很大。爱立信在全球各区域市场都是领先,而华为只是在09年的亚太市场短时间和爱立信持平,主要是因为中国09年发牌照带来的规模增长。但是亚太市场在整体下降的同时,爱立信下降的幅度相对多一些,而华为在亚太市场规模基本保持稳定,这个现象和在中东及非洲基本类似,因为投资的缩减首先是从欧美等发达市场开始的,而这部分市场爱立信是占有优势的,因此首先降低,而在亚非拉非发达地区,华为的份额要比在发达市场要多一些,这些市场在整个UMTS产业投资下降的时候还继续投资UMTS(还没开始建LTE),因此华为的收入下降的时间点要比爱立信晚2-3年。

14爱立信和华为区域市场比较.JPG

爱立信和华为区域市场对比

       2009年1月联通开始UMTS设备的招标,在第一期的招标中,华为和中兴合计的份额超过了50%,取得了比较好的网络格局。

       在首期招标中,联通招标的规模为7.7万站点,华为获得了约2.4万站,份额为30.6%,爱立信获得2.1万站点,份额26.5%。中兴获得1.6万站,市场份额超过20%,诺西和上海贝尔都获得8000站点左右。由于中国是华为和中兴的本土市场,获得的市场份额略高于全球市场份额,并且还有部分沿海发达城市,为后期的流量增长和扩容争取了空间。

       总之,在从08年开始的智能机引爆的MBB数据流量大幅度增长南,大幅度刺激了UMTS网络设备的投资,投资在2011年达到了高峰,随着LTE网络逐渐的成熟和商用,从12年开始,LTE投资大幅度上升,UMTS的投资逐渐走低,UMTS进入了产业衰退期。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26#
发表于 2018-11-4 19:27: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11-4 20:41 编辑

7.6.3  UMTS持续收缩

      
      衰退期各区域市场变化
      

      从2011年的投资峰值之后,12,13年开始全球UMTS投资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就全球看,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投资的降幅比较快,比如2013年,北美还有17.4亿美金,到了2014年投资大幅度降低42%至10亿美金,而中东非洲地区不但没下降,还略有上升,而亚太和欧洲两个市场都是下降20%略少一点,属于正常幅度下降。


15 衰退期UMTS市场.JPG
衰退期的UMTS
      

      从上图面就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亚太就是UMTS最大的市场,其次是欧洲,亚太市场虽然14年有所下降,但是15年相比14年又有所上升,主要也受到中国3G投资的增加的影响。在移动上LTE的时候,由于4G手机还不是很普及,因此联通在3G上又加大了一部分投资,包括900M频谱上面的Refarming(原来是用在2G网络上面的频谱现在用做3G)和原有网络扩容,提速,带动整个亚太的市场在正式衰退之前又增长了一波。但是中国联通在投资了一年之后发现无法与移动的4G抗衡,并且4G的手机普及率快速提升,因此从16年开始又大幅度增加4G的投入,这个时候整个UMTS的投资已经回到07,08年的水平,并且还在快速衰退。

      

      而在北美市场,除了加拿大从CDMA转网的2个运营商之外,在美国主要是AT&T使用UMTS网络,而主流运营商都是CDMA网络,因此在高通宣布放弃CDMA标准演进之后,美国主要的运营商投资在LTE网络建设的速度上面是属于比较积极的,这也就使得AT&T也只能跟进LTE的投资,因此整个北美市场的3G投资下降的幅度就非常快。

      

      对于南美拉美市场,在2G时代很多运营商使用的是D-AMPS和CDMA,也有部分运营商使用欧系标准GSM,但是随着高通放弃CDMA标准的演进,拉美和南美也就统一到GSM-UMTS系列标准上了。但是南美和拉美有一个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特点,也就是南美和拉美传统上是欧洲的殖民地,和欧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是欧洲大T(大的运营商)的子网。而这些运营商在当地的运营,更多的是关注投资回报,也就是能够交多少利润会到母公司,因为绝大多数的大T都是上市公司,需要的是靓丽的财报和现金。因此实际上南美3G网络投资和站点覆盖由于过于看重投资回报及相对高的资费,因此实际市场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南美市场规模不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南美和拉美本身的人口都不多,除了巴西和墨西哥人口数量相对多之外,其他国家的人口相对少。

      

      设备商整体的变化与重组

16衰退期各厂商份额.JPG
衰退期各厂商份额
      

      正是由于中国市场这一波投资增长再加上在亚非拉投资衰减的速度慢于欧美发达国家的UMTS投资衰减的速度,是的华为终于在UMTS市场的份额第一次超过一直依赖的冠军爱立信,而爱立信财报的坏消息实际上也是从14,15年开始,并最终使得16年亏损。从上面每年的3G收入上看,华为的UMTS收入虽然也还在衰退,从15年之后,每年难度收入规模都略高爱立信一点点,也终于站上爱立信之前一直令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3G市场的40%的份额高度。

      

      在衰退过程中,不多的几个设备厂商又完成了部分并购和重组:

      

      阿朗2G/3G研发业务外包:2014年7月,阿朗(合并之后的阿尔卡特-朗讯的简称)将2G/3G外包给印度技术公司HCL。但是阿朗并没有对外发布公告,而是法国的媒体引用阿朗的一份企业内部邮件。

由于阿朗在无线业务上面持续的萎缩,无论是独立的阿尔卡特,朗讯和北电的UMTS,还是三者合并之后的阿朗无线业务。收入持续的降低,再加上阿朗合并之后持续的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阿朗的2G和3G相关员工从几年前就开始调整,离职,换岗或者转入LTE的研发。

      

      接手阿朗2G、3G的印度企业HCL,成立于1976年,是印度最早发展信息技术和服务的企业之一,阿朗在外包的同时,也会有部分员工转到该公司,以便产品和技术的平稳过渡,当然收入和待遇可能在过渡期之后肯定会降低。

      

      诺基亚并购松下无线业务:2014年8月,甩掉手机业务包袱之后的诺基亚通信宣布收购松下无线网络业务部,收购的范围包括3G UMTS 和4G  LTE的基站系统业务。日本移动基站市场规模约为每年26亿美元(含3G和4G),诺基亚在收购之前,占有日本市场25%左右的份额,松下占有10%左右的份额,诺基亚合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后续在日本的4G市场份额。

      

      由于松下的无线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市场,并且规模还不大,因此实际上松下转到诺基亚的无线业务人员并不是很多,只有小几百人。而也正是因为收购的规模很小,市场范围也很小,因此这个收购并没有在业界引起太多的反响,只是少数媒体发布了两个公司的合并的新闻通稿,而这个就和下面的阿朗和诺基亚的合并在业界和主流媒体引起讨论的影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阿朗诺基亚合并:2015年4月,诺基亚宣布以166亿美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当然诺基亚的并购主要并不是针对阿朗的3G业务,而是针对阿朗包含4G的无线业务以及诺基亚和阿朗在IP和光网络上面的业务互补,形成全业务解决方案。

      

      诺基亚与阿朗的合并实际上是自从摩托并购及北电破产之后的通信设备商行业影响最大的一次并购。在上一次并购之后形成了华为,爱立信,诺基亚,阿朗和中兴五家设备商的格局(忽视仅局限于局部市场的日韩厂商),当时业界对竞争的格局总结是2+3,也就是两大+三小,两大就是有比较强竞争力的华为和爱立信,三小就是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相对小的阿朗,诺西(诺基亚)和中兴。

      

      通过此次的并购,合并之后的新诺基亚打破了市场固有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过业界并不是特别看好此次的并购,有部分媒体形容此次并购是属于“老帝国的抱团取暖”,由于华为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因此新诺基亚日子应该会不太好过。

      

      中兴的3G市场分布

17中兴UMTS收入.JPG
中兴UMTS收入
      

      从07年开始,中兴UMTS收入逐渐开始增长,但是在中国发放3G牌照之前,收入的规模相对还是偏小。中兴3G第一个商用局是是在利比亚是一个小国,第二商用局是香港的CSL,虽然是一个密集的大城市,但毕竟只是一个城市,并且还是有好几家运营商竞争的城市,用户量也不是特别大。

      

      中兴3G商用网路偏少,偏小的情况一直持续到09年联通发牌,因为毕竟是本土市场,中兴还是取得了2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用户和流量都有挑战的联通网络应用3G设备,不但取得了客观的市场收入,还能够通过规模的商用,大大提升设备的成熟度,毕竟,设备的成熟还是要靠使用量的。

      

      从中兴的收入分布看,中兴的3G主要市场是在亚太和欧洲,亚太的主要收入是中国,另外就是香港,马来,泰国等部分国家。而欧洲则是2010年中兴大国大T战略强攻下来几个国家,取得了部分收入,但是也就是仅仅几个国家的几个项目,由于没有欧洲的太多经验,拿下项目的商务又不是太好,随着项目的交付,也就造成了中兴2012年的亏损。

      

      虽然中兴有了中国这个大市场,但是毕竟由于设备成熟得晚,在运营商的2G GSM份额又不太好,因此中兴在UMTS的生命周期中收入规模也不是很大,份额也不算很高,在UMTS领域,也是2大+2小的格局。

      

      日韩系厂商的变化
      

      在UMTS的产业链中,日韩系的4个设备商,NEC,富士通,松下及三星,基本上都是覆盖国内的市场,除了三星曾经尝试过拓展本土以外的市场外,日本的三家基本没在本土以外销售过UTMS设备,三星也是浅尝辄止,并未形成规模的销售。


18日韩系收入变化.JPG

日韩系UMTS

      

      从上面的市场过程就可以看出,实际上NEC和富士通在3G投入是最早的,也是最早形成了规模的销售,但是很可惜,他们的市场也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三星和松下则是到了04,05年才开始规模的销售,但是销售的规模也不是很大。日韩系的销售最高峰也就是在05,06年左右,一共12亿美金左右,随后就开始缓慢下降,到了2013年,实际的销售已经衰退到只有2亿美金左右,因为这个时候日韩的建设已经基本上都是4G的LTE。


7.6.4  UMTS产业总结

      

      如果回顾整个UMTS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用“低开低走,苹果救赎,东方登顶”来形容整个产业的演变。

      

      低开低走:UMTS产业链的启动是非常缓慢的,市场规模也很小,主要是因为运营商花了大价钱在城市建设了一张UMTS网络之后,发现用户的流量很小,运营商开始并没有赚到钱;运营商赚不到钱,那么UMTS的投资也就上不来,那么整个产业的规模也就偏小,这就是所谓低开。低走是指UMTS产业2011年的产业最高峰也只有165.5亿美金,这个后GSM网络投资最高峰的2007年的205亿相比,减少了20%。

      

      苹果救赎:在上面已经说明过,正是由于苹果奠定了新智能手机的几个关键要素,大大提升了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促进了数据业务的大发展,也真正打开了智能手机的大门。说苹果的iPhone挽救了整个UMTS的产业链应该是一点都没有夸张。当然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但挽救了UMTS产业链,也促进了后来4G的发展。如果3G上面都没赚到钱,4G的网络也不会这么快建设和普及。

      

      东方登顶:这个是指华为在2015年在市场份额上面超过了在无线市场领先了几十年的爱立信,成为UMTS市场份额最高的设备厂商。爱立信在卖1G 模拟网络设备的时候,华为还没有成立,爱立信已经开始规模销售GSM的时候,华为还在研发和卖交换机,还没有踏入无线这个细分行业。在3G时代,虽然华为比爱立信等西方厂商起步开发得晚一点,规模销售晚得更多,但是华为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终于2015年站到市场之巅。UMTS的市场份额第一位可是到了生命周期后期的GSM的第一位有意义得多,因为当时的UMTS的市场规模还超过90亿美金,并且还会为4G LTE的市场份额打下基础。

      

      总之:UMTS产业是从从GSM的语音过渡到LTE的数据业务的中间产业,产业存续的时间虽然没有GSM长(可预见的),但是通过UMTS的发展,真正的培养了用户使用数据业务的习惯,也在移动互联网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个印记。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新兵

注册:2018-11-4
327#
发表于 2018-11-4 20:19:57 |只看该作者
mark一下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28#
发表于 2018-11-11 23:25:50 |只看该作者

7.7  WiMax的短暂一生

         

        之前在产品篇里面提到过,WiMax的生命周期如果从05年开始投入,造势开始,到07年逐渐测试,商用,再到10年Intel撤出,以及2012年开始已经部署的运营商开始关闭网络,整个生命周期不过6,7年时间,而真正的运营时间,大多数运营商都是小于5年的,至少运营商真正发展WiMax的网络时间是小于5年,因为有部分用户存在,就算运营商不想发展iMax业务了,也不会立即关闭网络。


       WiMax的造势
         

        WiMAX论坛是2003年4月在美国注册,旨在于促进WiMAX在全球发展和产业化应用。就时间上来说,论坛成立应该算是比较早的,当时3G的标准也刚刚确立没多久,网络还没有大规模部署,WiMax的基础WiFi也还在如火如荼的推广,当时Intel的重心还在放在WiFi的标准和产业发展上面,而WiMax是只是一个相对中期的规划而已。

         

        随着Intel在WiFi产业上面的极大成功,Intel也就提出进一步的WiMax的标准,并且标准也分为2个阶段:固定接入接入,移动接入阶段,其中移动阶段又细分为有限移动和车速移动性管理。

         

        WiMax实质性开始运作及造势是从2004年开始,在04年,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设备商,运营商开始加入WiMax 论坛,2004年1月中兴加入WiMax,5月诺基亚在论坛资格到期之后没续签,但一个月之后又宣布重新加入论坛,6月,论坛成立频谱管理工作组,以保证能够在全球分到频谱。11月,朗讯,LG电子,华为,北电,思科美国在线AO:,德国电信,时代华纳等公司加入WiMax论坛。

         

        由于WiMax主要是Intel主导,而Intel在IT界则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从04年下半年起,在IT界媒体上,不断有WiMax的相关新闻发出,逐渐在IT界形成了热点,再加上不断举行的论坛会议,高峰论坛等大型的会议,在会议上,不同产业界的公司不断描绘出WiMax未来美好的前景,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关注到WiMax相关的进展,直至形成IT界和通信界共同的热点。

00 影响力.jpg
         

        2004年年初的时候,WiMax论坛只有46个成员,到2005年年初的时候,论坛会员已经增加到了200个左右,到05年8月份,会员已经增加到317个,在05年11月份332个,随着WiMax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又吸引了沃达丰在2007年加入了论坛,论坛会员数超过了450个,其中包括了141家运营商。

         

        但是要注意,这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产品和商用网络的推出,而这些企业加入论坛,设备商开发设备,芯片商开发芯片,基本上是建立在论坛技术专家提出的美好前景和各种仿真结果上面,而当时预计的移动版本的16e的标准化工作在2005年完成 ,芯片要到 2006年才能推出,真正的商用 最早也要到2007年才会开始。

         

        除了在论坛和舆论上面热闹之外,WiMax也通过一些产业机构合作,提出了WiMax美好及广阔的市场前景。06年,多数的机构预测,到08年,WiMax产品的市场销售金额会突破10亿美元,也还有一些咨询公司预测到08年可能会达到15亿美金的规模。

         

        与此同时,WiMax论坛还提出在各地设备WiMax认证的实验室,以使得不同厂家的终端设备和系统设备的标准化。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不同厂商都有一定的投入,也算掉到了坑里,但是论损失,最大的就是台湾当局和台湾厂商,当然,还有卖掉UMTS全力发展WiMax的北电。


       台湾掉进了大坑
         

        要说台湾的大坑,还要先说一下1974年台湾实施为期5年的“10大建设”项目,经过10大建设项目,台湾的经济迅速崛起,也成为区域的制造中心和科技中心,特别是在IT产业上面。

         

        2004年,台湾又推出了“新10大建设”计划,以期重振台湾经济,“M-台湾”便是其中之一。鉴于虽然台湾信息制造业发达,但是台湾在通信也实际上没太多的建树,而台湾当局也想通过一些产业政策的扶持,希望在通信产业上发力,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

         

        而2004年正是WiMax造势和运作的高峰,Intel和台湾也就正好瞌睡碰到枕头,Intel需要的是政府,运营商,配套产业的支持,台湾需要的是投资和一个新的产业,因此台湾和Intel在05年达成协议,共同致力于WiMAX技术在台湾的发展,英特尔同意帮助台湾制造业开发生产合乎标准的WiMAX设备并承诺会在WiMAX业务开发上至少投入5亿美金。此外,台湾还和阿尔卡特朗讯、摩托罗拉、北电网络、诺基亚西门子、NEC以及奥维通等该领域的领导签署了类似内容的合作备忘录,其中有些厂商,比如北电,还设立研发中心。

         

        在台湾产业政策上面也提出明确的产业扶持计划,“M-台湾”的WiMAX项目具体由电信运营商负责牵头实施,主管部门给予资金补贴。作为回报,运营商要选用台湾本地厂商的WiMAX设备。首期的WiMax补助资金就达到了2亿美金。台湾希望通过产业的扶持,在全岛范围内建立一个完善的WiMAX生态系统,从芯片器件到网络设备,从终端到应用使得台湾成为WiMAX的全球引擎和中心。

         

        参与“M-台湾”的本地厂商会得到主管部门的经济补贴,如果与国际性厂商合作来开发WiMAX设备和业务,最高可补贴整个支出的40%。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下,台湾本地的WiMAX CPE(用户固定台)设备厂商从0增加到20家。除了CPE之外,从芯片的联发科,到宏达电、英华达等手机制造商,再到宏碁、华硕、广达等电脑制造商,都参与了WiMax相关的产业的开发和制造,再加上6个运营商的WiMax网络的建设,整个投入应该是超过千亿新台币(超过30亿美金)。远远超过英特尔承诺的在WiMAX方面的投资。

         

        当然这种投入的确也带来一些产出,比如合勤成为Sprint Nextel的设备供应商,也有台湾本地的公司从事WiMAX基站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到09年,台湾在WiMAX的产值才不过80亿新台币,2010年达到170亿元。但是随着07,08年之后各运营商开始了WiMax的测试以及商用网络的运营,所有的行业玩家才发现,WiMax的实际产品和性能并未达到原来的预期,运营商采用WiMax建网的热情大大降低,也造成了整个台湾对WiMax的产业的看淡,这个是后话。


       实际运营的运营商
         

        虽然在05年之后,有100多家运营商加入了WiMax论坛,也有包括国内运营商在内的上百家运营商在有设备之后组织了相应的测试,但是实际真正投入WiMax商业运营的运营商却不是很多。

真正投入运营的,主要是一个中小运营商和新的运营商,到2009年,在全球Wimax运营格局如下图:


01 WiMax全球运营.jpg
Wimax全球运营及设备商格局图
         

        美国Clearwire:全球最大的WiMax运营商,到09年年中时,在美国的15个城市部署了1.8万WiMax基站,09年年底计划覆盖25个城市的3000万人口,计划实现平均3-6Mbps峰值10Mbps的下载速率。Clearwire还计划2010进军西班牙市场。到2010年一季度,该公司拥有97.1万用户,其中2010Q1新增28万用户。虽然用户增加速度挺快,但是公司一直是处于亏损状态,2010Q1公司实现收入1.067亿美金,净亏损为9410万美元,基本上属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这个必然会影响到用户的发展和网络的建设。

         

        美国Sprint Nextel: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参与WiMax运营的重量级运营商,在投入了几十亿美元建设网络之后,并没有取得如期的用户发展和收入增长,2年里面WiMax业务扩损了15亿美金以上,造成了Sprint巨大的现金压力。在2010年,美国其他主流的运营商AT&T和Verizon宣布下一代网络部署LTE之后,Sprint Nextel也随后宣布转向LTE,并与2015年最终关闭了WiMax网络。

         

        俄罗斯Yota:Yota成立于2007年5月,是俄罗斯第一家提供WiMAX服务的运营商,2009年6月推出WiMAX试商用,3个半月后用户数就突破了20万,到2009年底达35万,到2010年年中目前约有50万用户。Yota除了莫斯科、圣彼得堡、乌法以及索契等地俄罗斯国内推出服务外,还在白俄罗斯、秘鲁和尼加拉瓜运营着WiMAX网络。Yota也是某年普京访问中国时送习总SJ国礼手机的那个品牌。

         

        韩国WiBro:韩国WiBro是韩国电信的子品牌,作为固网运营商,在WiMax运营方面是属于比较积极的,是全球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营的WiMax网络,原计划到2008年将网络覆盖到韩国的所有城市,并且采用了相对激进的资费策略,但是推出服务之后的8个月,实际仅发展了1057个用户,远远低于原来的预期,主要原因是投入商用早,设备成熟度低,并且可选的终端少,价格高,因此就将网络扩展计划向后推辞。

         

        另外就是台湾的6个运营商,虽然建设了网络,但是实际运营中获得的用户数是非常少的,虽然有政府补贴,但是还是入不敷出。

         

        至于全球的其他运营商,要么就是宣布部署计划,要么就是新运营商或者非主流运营商少量的部署,并且带来一个亏损的运营网络。虽然WiMax论坛号称是部署了140个网络,但是实际大规模部署的网络没几个,2008年WiMax用户是400万,09年到800万,到2011年,全球的用户数也仅仅是突破2000万,用户数增长单从增长率上看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分布在这么多国家这么多运营商,实际上就是大多数的网络都是入不敷出,在以亏损的状态在运营。


       全球市场规模及运营商的转变
         

        上面所说的运营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从WiMax全球的设备市场的规模就可以看出来,因为WiMax全球设备市场,最高峰也没超过10亿美金,还是分布在号称100个国家的全球范围内。


03 WiMax市场.JPG
         

        从上图中可以看称呼,WiMax设备市场是从07年起步,市场规模约为一亿美金,这个也仅仅是几个实验网络的规模,由于05-07年造势相对比较成功,从08年开始,整体市场规模还是上升,08年约6亿美金,09年7亿美金,到了2010年,全球市场达到了投资的高峰,也就是10亿美金的规模。从2010年开始,形式急转直下,因为LTE开始部署,几乎所有的WiMax运营商都开始逐渐转向了LTE的投资,市场规模开始快速缩减。

         

        运营商对WiMax态度转变也还是来源Intel对WiMax态度的转变,而这个转变也和Intel在移动芯片领域的投资有很强的关系。Intel开始投资WiMax是PC还在发展的高峰期04年,05年,在智能手机的兴起前,Intel将包括XScale在内的通信和应用处理器出售给了Marvell公司,从而失去了通信处理器业务,而苹果曾经找到Intel,请Intel开发手机处理器,Intel置之不理,从而苹果转投ARM门下,至此Intel关闭移动处理芯片业务的大门。虽然在2010年收购了处于下降周期的英飞凌,但是为时已晚。

         

        从08年开始某个时候开始,Intel曾经在部分场合提出4G的标准应该同统一的观点,就已经有分析师估计Intel可能会撤出对WiMax产业的支持,毕竟Intel每年都投入大笔的资金,但是未见到任何产出,商用模式构建也不太成功。

         

        直到2010年6月,Intel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决定,解散用来推广该技术开发的WiMAX项目办公室(WiMAX Program Office),相关员工将根据各自的技能转入Intel的移动无线事业部(MWG)、PC客户端事业部(PCCG)或者市场营销部门 (SMG)。消息传出之后,业界就解读为Intel确认为退出一直亏钱并且还看不到任何希望的WiMax产业,随后,在7月份,也裁撤了台湾的WiMAX实验室,虽然Intel对外的声明还是继续支持WiMax的标准的推广。

         

        从2010年6月之后,失去了最具影响力和最大金主的WiMax的形势急转直下,也不在继续推进标准,也不在推广造势,也不再向各国政府部门做发放频率和牌照的工作,也就基本上算是一盘散沙了。就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调整了自己WiMax网络的发展计划,大部分都开始准备转投LTE,设备商也开始停止WiMax设备新的研发投入,市场规模就开始快速衰退。

         

        WiMax运营领域的风向标企业,Sprint Nextel,Clearwire,Yota几乎同时,都在2010年宣布自己的LTE投资计划,只不过宣称的方式略有不同,有些说继续运营,有些说战略调整等。而把WiMax作为产业升级的台湾,在Intel裁撤台湾实验室之后,在WiMax产业链上面的所有企业都大为震惊,本来还想继续扛起WiMax的大旗,但是毕竟技术实力和业界影响太弱,运营企业有苦苦支撑了2年,也终于偃旗息鼓。


       参与的设备商
         

        WiMax基站设备的制造也,参与的企业也不少,但是主要是以三星,摩托罗拉,华为的规模算是最大的,但就算规模的最大的三星,在2010年,收入连3亿美金都不到,这个对于一个通信系统来说,这个规模是严重偏小的,可能连研发成本都收不回来。

04 Wimax设备商.JPG
         

        至于其他设备商,参与过的包括思科,08年最高收入为2600万美金,09年关闭了WiMax业务,阿尔卡特朗讯08年最高收入1亿美金,2010年关闭了业务,富士通总共只销售了1000万美金,09年关闭了业务,诺基亚西门子一共只销售了1000万美金,09年关闭了业务。中兴也曾经投入了WiMax业务,但是收入规模也很小,最高年收入也只有9000万美金,这个年收入规模,对设备商来说,基本上也就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爱立信只在初期加入了WiMax论坛的讨论,但是并没有实际推出WiMax 的产品,应该说是传统无线设备商中唯一看准了WiMax产业结果,毕竟是通信界的No.1。2004年12月,爱立信加入了WiMax论坛。当时,该公司表示将会全力推进WiMax论坛和技术的发展,爱立信认为WiMax目前可以提供的任何服务,3G网络都可以完全提供,因此在2006年12月,爱立信内部就作出了退出WiMax市场的决定。2007年3月,爱立信对外宣布退出WiMax标准的研发,全力聚焦3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并退出了WiMax论坛。

         

        因此实际上,到2010年之后,几乎所有设备商都做出了关闭业务的决定,但是由于前期销售规模相对大的设备商,比如三星,华为,奥维通等由于存量的网络仍然存在,必须维持部分销售和维护,但是不再投入任何新的研发。

         

        WiMax为什么会失败?

         

        为什么有巨大影响力的Intel牵头,有众多资金涌入,众多产业链公司介入的WiMax产业链如此快速的走向失败?通信界对失败的原因有过众多的总结,笔者在上面的描述中,有些已经有所体现。WiMax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标准和产品本身不成熟:这个在产品篇中已经有了分析,标准和产品本身不成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个不成熟又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WiMax虽然相比LTE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WiMax首先发布的是固定接入版本,后来才发布移动版本,并且移动性管理还不是很成熟,在移动中的性能比较差,在干扰控制和编解码的效率上,比由传统无线厂家主导的LTE标准差很多。WiMax在实际组网的测试中,实际运行的速率和理论的速率相差太大,在LTE标准未面世的时候还看不出来,但是LTE一投入测试,两者的对比就很明显了。

         

        其次,WiMax没有任何向下兼容的标准,如果一个用户使用WiMax终端,那么在没有WiMax信号的地方,WiMax终端就没法做任何业务,而支持LTE的终端,则可以漫游和切换到3G和2G的网络上面去,这个是LTE和WiMax在体验上面的巨大差异。

         

        第三,对运营商来讲,WiMax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在网络规划,运维上面也是一个新的,而LTE虽然也是新标准,但是在很多概念和运维习惯上面还是有一定的继承性,这个就是运营商的切换成本,当网络的性能足够好,用户的收益大于用户切换的成本,就自然有市场,但是对WiMax来说,网络的实际性能不但没有远超过后来的LTE,还比LTE的网络性能差,这个切换的成本也就成为了部署的障碍。

         

        最后,WiMax的终端产业链远比现有的GSM,UMTS和LTE产业链要差,虽然号称有多个终端厂商生产了多款终端,但是多模的终端很少,而移动手机就更少,并且在由于运营商网络部署和用户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标准是否能够成功存在不确定性,也是终端产业链不成熟的一个原因,而对应的,LTE网络部署和终端要支持LTE是一个确定性的事情,因此所有的主流的终端厂商和芯片厂商都会投资LTE终端,形成相对成熟和丰富的产品形态。

         

        频率不统一,未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由于WiMax标准标准提出来相对比较晚,开始并没有获得ITU(国际电信联盟)的认可成为全球的统一的通信标准,虽然后来在07年成为了ITU建议的第四个3G标准,但为时已晚,并没有在全球达成共识,不同的国家分配了不同的频段,这样就会导致两个问题:对设备商和终端厂商来说,未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每个频段的生产量相对就小,开发工作量大,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全球多个频段也导致导致终端在国际的漫游非常困难,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

05频谱.jpg
         

        造势过猛拉高了期望值:由于Intel在IT界的号召力很大,在标准启动之初,号召力能够扩大标准的影响力,但是从04年开始,WiMax论坛主要的目标就是增加论坛的会员数量,从04年年初仅几十个会员,到了05年年底已经到300多个会员,也基本上就是只要申请,都会加入,没有太多的实质性的资质要求,甚至在某一篇的官方接受采访的新闻中都明确表态“只要申请就能够加入”。在造势过猛的情况下,吸引了众多的并没有长远规划的玩家加入了WiMax,拉高了所有人的期望。但是也正是由于论坛会员放水过猛,也造成WiMax论坛的会员成员比较复杂,玩家太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声势大,投入小,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会传染。并且在商用网络部署节奏和用户发展比较慢,僧多粥少,企业没有赚钱效应,退出的也就是比较多,也会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的气势有转变。

         

        WiMax定位上的不足及Intel在移动领域的失利:Intel算是WiMax的鼻祖,也是实际上投入最大的,不但出钱运作WiMax论坛,还曾经和摩托罗拉一起给Clearwire注资过,但是Intel开始关注的还是将WiMax用在PC领域,因为PC 的CPU才是Intel的主业,WiMax的运作上或多或少会带上PC的痕迹,估计这个也是爱立信加入WiMax论坛3年就退出的原因之一。但移动通信毕竟不是CPU,虽然Intel在PC界呼风唤雨,但是WiMax出来之后,运营商不认可,设备商也有很多不认可。再加上Intel在移动领域的多次投资和资本运作失败,Intel在移动领域并没有太多的积累,比如05年卖出通信和应用处理器,后退出手机CPU但未成功,到2010年收购英飞凌,但是并未有所起色。移动领域的失败和巨额亏损自然就给了Intel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已经看到LTE的凶猛趋势,Intel在2010年开始裁撤WiMax也是属于一个正常的反映,而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自己相对擅长的移动芯片领域,虽然最终移动芯片投资的也是失败的。

         

        总之:WiMax整个产业周期基本上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影响力造就热度,青春期发现是侏儒,顺应形势快速关闭”,从Intel,到基站设备商,终端生产商,再到运营商,整个产业链上应该没有公司从WiMax产业赚到钱,是一亏到底的完败产业。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新兵

注册:2018-3-12
329#
发表于 2018-11-14 15:21:49 |只看该作者
顶下楼主!有图有文有心 了!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30#
发表于 2018-11-19 20:02: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11-19 20:08 编辑

7.8  4G寡头竞争

      

       4G LTE虽然是一代产品,但是LTE实际上是分为LTE FDD和LTE TDD 两个市场,其中LTE TDD主要的市场是在中国,而LTE FDD则是全球普遍部署,基本上部署了GSM,UMTS的,基本都部署了LTE FDD,但是LTE TDD的网络部署相对较少。

      

       TDD 和FDD之间的差异之前在产品篇中讲过,主要是针对互联网的下行流量(网络到用户)远大于上行流量(用户到互联网)现状,采用不对称频谱的TDD从理论上频谱的效率要高于FDD,但是由于FDD是采用对称频谱,从产品复杂度和运维的难度上相比TDD是要小一些的,因此当前LTE市场还是以LTE FDD为主。


       移动通信市场分类

       按照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上,曾经把全球分为三个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为第一层,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为第二层,其他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在通信业界,也根据经济和发展状况,把全球各个国家做为划分,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比较粗的区分为发达国家市场DM(Developed-Market)和新兴市场EM(Emerging Markets),第二种分法就更加细化一点。
      

       第二种分法可能是国内厂商或者可能只是华为的一种分法,将美加日韩作为第一波市场,这几个国家在移动通信建设上面相对会快一些,在代际更换的时候都是走在全球的前面,比如美日韩在3G建设上面都要领先全球1-2年(美国是CDMA),4G市场也是先从这几个国家开始建设的。第二波市场是欧洲,澳洲及亚洲几个小的发达经济体,这批国家网路建设一般相比第一波市场稍微晚一点,也可能几乎同时,但是规模要小一些。其他国家都是第三波市场。

      

       但是在第三波市场里面,经济跨度又比较大,部分国家经济和通信发展又相对好一些,因此又将第三波市场分为3A和3B,经济好一点的,比如巴西,泰国等国家为3A,其他经济和通信相对落后的,比如埃塞俄比亚,缅甸,孟加拉等,是属于3B市场。这样划分的主要原因是,在同一时间点,不同国家移动通信建设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2010-2011年,美加日韩都已经启动4G LTE的规模部署了,但是巴西,泰国等国还在3G网络建设的高峰,而对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2G GSM建设还在进行中。虽然欧洲在2011年也开始建设4G LTE,但是相对美加日韩的建设规模和速度,要晚1-2年。

      

       当然,这个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粗略的划分。中国在3G和4G发展时,可以把他归类为3A,但是到了5G时代,大家的预期中国可能会是在第二批建设甚至可能会属于第一批建设的5G的。这个只是在移动网络建设节奏的粗粗的划分,只是用来分析市场特点的时候的一个归类。


       快速启动的4G市场


02 快速启动的4G.JPG
LTE启动节奏

      
       从上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北美市场建设的节奏是最早最快的,而欧洲在最早虽然有部分建设,但是毕竟规模相对还是比较小的,而亚太市场最开始大规模增长,主要也是日韩市场的建设,这个就是将美加日韩归为第一批市场的主要原因。
      

       之前在3G产业部分,曾经说过,WCDMA市场是属于慢启动,在产业初期启动的节奏非常慢,这个非常慢就是和4G LTE相比,因为和GSM是没法相比的,GSM市场启动节奏因为移动通信还未完成全球统一市场,并且设备和手机都比较昂贵,启动节奏肯定是非常慢。而WCDMA市场和LTE市场就有一定的可比性,因为两者在启动建设初期的移动普及率都已经比较高,并且终端设备已经不是很贵,两者相差的主要就是产业环境和移动业务应用。


03 3G和4G启动节奏对比.JPG
      

       从上图就可以看出,在产业启动的第一年由于规模都很小,但是从网络建设的第二年开始,LTE都是几倍的色度增长,仅仅到了第五年,就达到了200亿美金左右的规模,但是WCDMA的产业基本是到了第13年才达到了产业的顶峰,并且产业的规模也只有150亿左右的规模。当然这里的数据对比不是很严谨,因为LTE产业是包括TDD和FDD两个制式,而WCDMA只是3个3G制式中的一个,但是这个只影响产业高峰的规模,并不影响到产业启动速度的对比。

      

       WCDMA启动速度慢的原因在前面也说明过,主要是3G泡沫导致运营商负债较多,功能手机情况下3G数据业务发展不足。而4G市场启动的时候,正是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2010年,4G市场一启动,就和3G市场一起快速发展,并且运营商很快就转变了投资方向,将投资的重点从3G的WCDMA专项了4G的LTE。

      

       LTE分区域市场


04分区域LTE市场.JPG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在LTE市场启动的第三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亿左右的规模,这个时候亚太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4亿美金,占比超过了1/3。2012年,日韩和中国市场都已经开始LTE的建设,不过中国只是少量城市少数站点试点,还是第一期的首轮,中国市场真正规模启动是从2013年开始,但是真正的上量建设,还是13,14年。之后随着FDD牌照的发放,市场规模就再进一步扩大,最终亚太的4G市场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规模。

      

       而北美启动虽然早,也是经过2-3年才达到市场的顶峰,但规模达到50亿美金规模之后基本保持。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也经过相对缓慢的几年启动,市场的规模也不算很大,保持在40亿美金左右。至于其他区域,市场规模都比较小,只保持了10亿美金左右的市场规模,对整个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当然,这个仅仅是到2017年为止的市场规模,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经过几年的饱和投资,并且5G的建设也快来了,LTE的投资规模应该会有所下降,而中东非洲,特别是非洲,随着4G智能终端快速降低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肯定还会继续LTE的投资,还可能会加大投资。

      
       进入寡头竞争

       4G时代是从21世纪第二十年才开始启动,在2010年之后,原来的主流的无线设备商已经所剩不多,09年北电破产,06年阿尔卡特和朗讯宣布合并,成为三国国企(美,中,法),同年诺基亚和西门子宣布合并网络设备业务,成为了诺西(NSN)。2010年诺西又收购摩托罗拉,因此LTE的竞争,是典型的寡头竞争。
      

       在LTE市场启动之初,增长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LTE设备的,主要就是爱立信,阿朗,诺西,华为和中兴,另外还有一些在局部市场提供设备的,比如NEC,富士通在日本,三星在韩国,美国及少量其他国家,大唐在中国等,虽然看起来能够提供LTE设备的供应商不少,但是在全球市场普遍竞争的开始就只有5家,随着2015年诺西和阿朗合并,竞争对手就变成了4家,2个中国厂商(华为和中兴)和2个西方厂商(爱立信和新诺基亚)。


05设备商市场份额.JPG
      

       上图可以看出,从12年开始,几大设备商基本上都是在快速增长,华为在12年就已经达到16%的市场份额,并且这个还是没有进入当时最大市场-美国市场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华为12年的规模和诺基亚基本相当。这个节奏相对于2G开始后10年才有市场突破,3G开始后4年才有商用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已经基本和全球市场同步,除了没进入美国。随着13年中国及亚太启动4G建设,华为的收入规模和份额就开始快速增长,并在2015年以25%的份额55亿美金的规模超过爱立信的53亿。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中国的巨大市场功不可没,中国市场虽然设备的售价不高,但是量比较大,因此整体市场规模也就很大。截止2017年年底,中国4G的基站数量已经超过300万个,网络规模居全齐首位。全球一共才500多万4G基站,仅中国一个市场的3大运营商就占了一般以上,可见一个规模巨大的大后方市场对通信设备商来说是如何重要。

      

       爱立信在4G启动初期占据市场份额的首位,最大的市场规模主要是来自于北美的市场,由于两个东方厂商并没有进入美国市场,因此美国市场是爱立信,阿朗两家之间的有限竞争,而原来的诺西和三星只有少部分的市场份额。美国市场在15年到达顶峰之后,爱立信的LTE的收入规模也就没有再上升,基本就保持在55亿美金上下,出现了收入增长的停滞。

      

       阿朗LTE的市场主要是在美国,因此在初期市场份额和爱立信基本是一个量级的,但是随着全球市场开始发展,阿朗LTE产品竞争力不足以及2G3G存量网络格局不够好的劣势就显示出现,从13年开始,阿朗的市场份额只保持在了15%左右,收入规模在20-30亿美金之间。阿朗本身就是朗讯和阿尔卡特的合并,在美国和欧洲都比较有影响力,再加上在中国的上海贝尔子公司,阿朗在业界曾被戏称为“三国(美中法)国企”,相当于有三个本土市场。

      

       诺基亚(当时诺基亚西门子)市场分布的范围相对广一些,并且诺西的产品竞争力相对强一些,因此的收入在随着整个产业规模增长时诺西的规模也基本保持了同等的增长。但是进入14年之后收入规模也基本就在30亿美金左右。随着诺西和阿朗合并改名为新诺基亚,诺西和阿朗合计接近30%高达63亿美金的LTE收入规模在第二年就降低了接近8亿美金,这个降低包括本身北美市场带来的降低,也包括了因为两个设备商合并导致运营商供应商重选择及产品竞争力不足带来的市场份额的降低,并在随后的两年,市场份额持续降低。

      

       在三个市场规模差距不大(产品竞争力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玩家之外,另外一个在全球推广LTE的供应商就是中兴。中兴也是在全系列无线产品都有布局,并且在各大洲都有网络部署,但是由于产品上市相对比较晚,网络格局起点低,产品成熟时间也比较晚,因此在2G,3G,4G市场的市场份额上面都不是很高。但是相比在其他里的竞争对手(三星,NEC,松下等),中兴最大的优势有两个,第一是在各大区域都有网络基础,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有一个巨大的本土市场做基础。在3G时代,中兴也是靠在国内联通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催熟了3G产品,同样,在国内4G成规模之前,中兴虽然也有部分市场,但只能说是生存,只有几亿美金的规模。随着国内市场的启动,中兴的4G收入也就突飞猛进,立即跳上了20亿美金以上的规模,成为了四大玩家之一。

      

       在四大之外,在Other里面还有几个小相对小的厂家,包括三星,富士通,NEC,松下等,这些在全球市场统计还是能够显示出来的,还有一些像大唐,新邮通等国内的中小厂商。

06其他非主流设备商.JPG
      

       这些厂商中,只有三星的销售规模是大一些,市场范围还算相对广一些,在美国,韩国,印度,英国等多个国家有市场销售,但是毕竟没有之前的2G,3G的网络基础,因此在4G的销售中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对一个运营商来说,2G,3G,4G都由一个设备商来提供,网络管理起来要相对简单一些,因此三星处于4G的销售一起步就面临巨大的拓展困难。

      

       其他日本厂商,基本就是维持在日本提供4G的销售,在日本2G市场中曾经介绍过,日本由于运营商技术能力比较前,并且强势,因此作为网络设备供应商,基本没有太多的创新空间,再加上日本的设备商在全球其他地方,同样没有网络基础,因此4G在全球其他地方也基本没有销售。


       分产业分设备商份额

07FDD与TDD市场比例.JPG

      
       在LTE的TDD和FDD中,FDD还是主流市场,无论是启动的早晚,还是到了市场规模顶峰时,FDD始终是4G市场的主流,而TDD市场规模由于主要就是依赖于中国一个市场,因此规模攀升是比较快的,并且规模也有限,除了中国市场之外,其他的TDD市场相对小一些,很对是在部分国家FDD网络部署和覆盖得差不多之后,运营商再建设TDD网络作为一个补充。

08 FDD设备商份额.JPG

      

       FDD份额和LTE的整体格局差不多,同样是华为在后期追上了爱立信的规模,同样是三个大厂家(华为,爱立信+新诺基亚)和一个小厂家(中兴)在全球竞争,另外有几个中小厂家。


09 TDD市场份额.JPG


      

       TDD份额和LTE整体格局略有差异,在TDD市场格局中,由于中国市场权重高,因此华为,中兴的市场份额相对就高一些,这里的其他大额的是代表阿朗的上海贝尔,这三家TDD的份额限度高一些。在TDD中,爱立信也有部分份额,但是相对FDD的接近30%的份额,爱立信的TDD份额最高也就13%。从上图也可以看到,TDD整体市场就是随着13年中国TDD市场启动而快速增加,其他区域的TDD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华为和爱立信市场分布比较

       爱立信从IT泡沫破裂之后,通过业务调整,聚焦于移动网络的核心业务,也算是顺应了当时的业务发展的主流,因为IT泡沫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光传输产业,移动网络建设已经是电信市场的主要投资。因此爱立信一直就是移动通信产业的标杆,市场份额也一直是第一,那个时候,其他几个西方通信设备商在移动业务上已经略显颓势。

      

       华为通过交换机建立起整个公司的研发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以中国市场为大后方,经过20年的打拼,已经初步有了和西方公司叫板的实力。正是由于在2G,3G和4G的领域不断追赶,是的华为在2015年在移动通信领域超过了爱立信的移动通信设备业务。当然这个还仅仅是设备业务,不包括服务。


10华为爱立信对比.JPG
      

       对于华为和爱立信的4G收入分布就可以看出,在2013年,华为和4G收入和爱立信还有一定的差距,当然这个差距主要是在北美市场。由于华为一直不能进入美国市场,因此爱立信以19亿的北美市场领先于华为(华为北美市场是在加拿大有一些销售),到了2014年,中国4G市场规模启动,华为由于在亚太市场的领先(多了10亿美金),与爱立信之间的差距缩小到了不到10美金,其他区域市场和爱立信基本相当。

      

       到2015年,由于中国市场的继续扩大,华为在亚太的市场收入相对爱立信的领先优势达到了20亿美金,也就基本抵消了爱立信北美20亿美金的收入,因此在4G整体收入上面追平略微领先于爱立信。随后中国和亚太市场继续扩大,领先爱立信已经不接近30亿美金,华为4G整体收入已经超过爱立信接近10亿美金。

      

       16,17年,除了在北美市场,华为在其他各区域市场都已经超过爱立信,哪怕是在爱立信所在的欧洲市场,华为也以11亿美金超过爱立信的8亿美金的规模,从而达到全面领先的状态。

      

       因此对于4G,甚至整个无线通信产业来讲,爱立信是以美国为最大市场(收购北电无线资产带来的),而华为则是以中国和亚太为最大市场,在这两个市场,爱立信和华为各自是分别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两个市场之外,华为在欧洲,中东非洲,南美拉美,基本都是超过爱立信的。


       中国4G市场
     

      既然中国市场这么重要,那么就说说中国4G的市场的情况。

      

       由于移动在3G网络上面相对于其他两家,特别是相对于联通的UMTS有一定的劣势,因此从09年开始建设3G开始,移动就有推动4G提前的意图,无论是在舆论引导,标准推动,还是在国家政策推动上面。移动从TD-SCDMA 4期开始,就要求设备商 3G设备支持向4G演进,并加大了3G的建设速度和规模,这个主要也是为4G做准备。

      

       一期首轮:同样,TD-LTE在移动的推动下以先发的方式推进,也就是比LTE FDD提前试点和发牌。早在2012年下半年,中国移动就获得了TD-LTE试点的政策。2012年10月份,中国移动就进行了首期第一轮试点的招标,招标的规模是2万个基站,20亿RMB的规模。在此次招标中,华为获得了约25%的份额,中兴紧随其后,获得20%的份额,大唐和上海贝尔(当时代表阿朗)分别获得13%的份额,国产厂商主要厂商获得超过70%的份额,爱立信和诺西分别获得8%的份额。另外小部分的份额被普天,烽火和新邮通获得,当然是比较少的份额。一期首轮覆盖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青岛、天津、沈阳、宁波、成都、福州等13个城市。

      

       一期二轮:一期首轮应该说只是一个试点和产品技术催熟的过程,毕竟只有少数城市,少数站点,真正TD格局招标应该是2013年的一期第二轮。2013年6月,移动正式开始了TD-LTE第一期的招标,此次招标涉及到全国31个省市,招标的规模20.7万个基站,共计55万载扇,主设备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比一期第一轮亏大了10倍,是真正的一个大标+格局之争,因此也使得各设备商拼得头破血流。

      

       此次竞标中,各大设备商除了爱立信的报价都比较激进,当时诺基亚的报价最激进,每载扇(4G报价单位)3.35万元,这个价格不但低于上海贝尔和大唐的4万元,也低于华为和中兴3.5万元,更是远远低于爱立信的6.37万元。其他的烽火,普天和新邮通基本也是4万到4.5万之间,因此诺西成为了全场最低价。最终,华为和中兴通讯各占26%,爱立信、上海贝尔、诺基亚各占11%的份额,大唐获得9%,普天、新邮通与烽火份额均占2%

      

       二期: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布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获得TD-LTE牌照。但是电信和联通还在等FDD的牌照,因此这两家TDD的建设规模相对小很多,4G的建设还是看移动的招标规模。

      

       二期招标是14年2月正式启动,招标约26.6万基站,和一期第二轮规模相比有所扩大。二期结果和一期相比,份额略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还是移动最初的策略,想参与的,多少都会给点。华为和中兴继续稳居第一阵营,份额较TD-LTE一期有所增长,两家的份额都超过30%;爱立信、诺基亚、上海贝尔和大唐移动为代表的第二阵营份额都较一期有所下滑,都不足10%;而由新邮通、烽火和普天组成的第三梯队,也还是照顾的份额,各家都不超过2%。

      

       经过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各家组网的地盘基本确定,后续各厂家基本都是在各自地盘上扩容,一般一个省或者一个地市在短期内不太会改变供应商。因此三期之后,基本上就是要延续前面两期的格局和份额,大家差异的主要是价格不同以及不同城市扩容和建设的规模差异。

      

       电信和联通4G的招标规模要远小于中国移动,社会关注度也远小于移动的招标。比如电信4G首次招标仅7万站点,30%的TDD,70%的FDD,10家参与,最终8家厂商中标,其中,中兴、华为份额超过30%,上海贝尔略少于20%,新邮通和大唐紧随其后,爱立信、NSN和烽火份额则相对较低,份额都是个位数。

      

       而在三大运营商中财力最弱的中国联通,招标的规模就更小一点,联通1-2期合计只建设了17万站点,还赶不上移动一期建设的规模,联通第一批试点城市仅1条个,第二批24个,首期正式招标,也仅覆盖143个城市,仅覆盖半数地级市。直到16年三期建设时,联通由于4G建设落后,流失1000多万用户之后才加大了4G网络的建设,规划三期及四期投资240亿建设47万新站点,保证城区和县城以上的覆盖,也被业界成为“亡羊补牢”。

      

       在首轮和第二轮建设之后,一般各设备商格局就不太会有大的变化,如果说有的话,主要就是一些弱势厂商的退出,比如新邮通,因此招标及结果也就不会再成为新闻的热点。

      

       截止2017年,中国移动有177万4G站点,中国电信超过100万站点,联通则是80万站点。后面两家的站点数量基本就和移动一家站点数量相当,并且移动每年都还在以超过十万站点数量在增加4G的。


       4G产业竞争的总结

       总之,4G的竞争,已经是为数不多的存量设备商之间的竞争,全球主要的竞争是在华为,爱立信,新诺基亚和中兴之间的竞争。华为,爱立信和新诺基亚在FDD市场份额相当,中兴的规模和份额略低,形成3+1的格局。其他的主要是仅仅局限于局部市场的三星,日系厂商。在TDD上,主要是华为和中兴背靠中国这个大市场实现市场份额的领先,而诺基亚(之前是阿朗)由于上海贝尔的原因,应该说份额也还算可以。爱立信在TDD市场上份额一直比较低。

      

       TDD的市场规模主要是在中国,由于中国移动强劲的投资,并用军备竞赛的方式带动电信和联通在4G上的投资,使得中国的4G基站数量超过全球4G基站一半以上,甚至可能达到60%,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网络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高速公路高铁覆盖还是地铁覆盖,应该说覆盖和容量都远远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新兵

注册:2014-11-4
331#
发表于 2018-11-22 17:26:15 |只看该作者
h68810115 发表于 2018-10-24 17:17
谢谢,是笔误

MARK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05-10-19197
332#
发表于 2018-11-24 18:25:42 |只看该作者
大元帅哪天再更新啊?!等不及了!!!

点评

h68810115  一般一周更新一次啊,周日晚或者周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4 21:16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33#
发表于 2018-11-24 21:16:01 |只看该作者
悠然见南山 发表于 2018-11-24 18:25
大元帅哪天再更新啊?!等不及了!!!

一般一周更新一次啊,周日晚或者周一

点评

悠然见南山  嗯嗯好的,主要是看的带劲,忍不住问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4 23:02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05-10-19197
334#
发表于 2018-11-24 23:02:02 |只看该作者
h68810115 发表于 2018-11-24 21:16
一般一周更新一次啊,周日晚或者周一

嗯嗯好的,主要是看的带劲,忍不住问下~~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35#
发表于 2018-11-25 20:06: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11-25 20:13 编辑


7.9无线产业整体变化

      
       不同行业的产业链是不一样的,竞争的特点和竞争的焦点也是不一样的。这里说的行业可以是指通信业和家电制造业等大的行业,也可以认为是通信行业内部的交换机,无线,光网络等不同的产业。
      

       对于无线产业来讲,竞争的特点又和通信内的其他产业,比如核心网,光网络或核心路由器又不一样,无线产业是兼具高技术复杂度,海量及成本敏感,运营商又极具粘性的高度竞争的行业,因此在90年代众多的通信设备(超过10家)在整个通信产业演进到以无线产业为主(之前是固定通信,也就是交换机和程控交换机)之后,通信设备商的竞争和淘汰开始加速,从10多家变为到21世纪初期的7+2(7个主要的西方厂商+2家中国厂商),又经过短短的15年,倒闭的倒闭,合并的合并,到了2016年,又演变全球为2+2。

下面就分别就上述产业竞争的特点分别阐述。


7.9.1无线产业竞争特点


       高技术复杂度
      

       通信设备本身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在数字化演进的早期,AT&T就用类似分立元器件搭建和实现CPU的功能,这个在当时的技术复杂度绝对超出一般企业的技术能力。虽然随着CPU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和普及,相应的人才积累,开发难度有所降低,但由于容量和集成度的提高,软件功能的增多,产品的技术复杂度还是保持较高的水平。万门机在90年代早期是技术的突破,但是随着芯片的发展,以当前的技术水平,要开发一个万门交换机对大多数公司应该不是难事,难是难在大容量及丰富的软件功能。

      

       无线通信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从最早的模拟通信系统,再到2G,3G及后来的4G,尤其是标准化之后的2G,3G等,整个通信协议就比较复杂,光把这些协议读懂,然后能够再设计出满足需求的产品架构,就不是一个小团队能够搞定的,再加上基站的硬件射频技术,调制解调技术,复杂的基带算法等等,并且还是体积和功耗越做越小,容量越做越大的不断提升规格的前提下。再加上控制器上面的各种复杂的软件算法,虽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这些都是靠人堆出来的。

01 软件复杂.jpg

通信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比较高

      

       虽然看着基站和控制器的产品体积不是很大,但是上面的单板数量和种类是很多的,每个单板上面都会有处理器,都跑着复杂的程序。这些代码累加起来,可能也是几百万行,几千万行的量级,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演进不断累积起来的。因此做一个硬件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有芯片供应商,只要找到有经验的牛人,硬件的难度还算是能够克服的。但是软件就不一样了,软件有分层,有驱动,OS,业务软件,业务软件又对应着不同的功能,这些都是随着设备不断使用,场景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逐渐开发的。因此,如果一个公司想进入无线设备商的供应行业,先不谈花巨资和开发多长的时间,就算推出的产品,和已经商用设备商产品相比,成熟度和规格上面肯定是要弱不少的,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并且还是面临着已经进入通信行业几十年企业的竞争,这也就是接近30年通信竞争和淘汰过程中基本没有新进入者的原因之一

      
       海量和成本敏感
      

       无线系统和交换机,核心网以及其他系统不同的是,无线系统在设备的数量级上面要比其他的通信产业设备数量要高一个,甚至几个量级。一般情况下,一个基站控制器要管理几百个基站,首先控制器就和基站差了两个量级。再往上,核心网的数量又会少一些,一个核心网可以接几个控制器。当然,4G的无线系统没有控制器。

      

       在上面的4G章节中就说过,光中国移动就有170万4G站点,电信和联通也各有100万站点和80万站点,仅中国三个运营商合计就超过了350万站点,已经超过全球4G基站的一半,并且这个还仅仅是4G的基站,目前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还运行着巨量的2G和3G站点,因此2G,3G,4G合计的逻辑站点应该是超过1000万的,并且还在以每年在以几十万上百万站点在增加。基站建设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之前因为基站设备是非常贵的,用户也少,因此每年建设的站点数量相对少,而进入3G和4G时代之后,由于基站价格的下降,流量和容量的增加,基站建设的数量激增。对于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覆盖好的一点的运营商基站数量超过10万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02 低成本.jpg

海量产品的成本是绝对的竞争力

      

       而就是这些海量基站,每个基站都需要被管理的,都需要有机房或室外站点的空间,都需要对基站做相应的数据设定,做好和周边基站关系的管理,都需要在核心网配置相关的信息才能做业务。

      

       正是由于基站是海量的特点,基站的成本和售价就很关键了。对于核心网来说,一个中等城市按照当时2G时代的最大规格,只要一套可能就可以了,但是运营商一般不会这么用,可能会在一个城市部署两套核心网或者更加分散一点,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出现设备故障导致全网瘫痪。因为数量少,可靠性要求高,一般核心网卖得会比较贵的,运营商一般也不会太在意价格,更多的是关注产品本身,从集成度到软件的功能,稳定性等,毕竟核心网的投资相比基站的投资要小很多,施工和管理会更加方便很多。

      

       但是海量的基站运营商就非常关注售价了,运营商关注售价就意味着,设备商就必须非常关注成本。而基站成本降低一个非常关键的就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因为基站上用的芯片和器件的成本基本上是一直降低的,一般芯片供应商会以高一点的价格提供性能和规格更高的新产品,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升基站产品的功能规格,同时还可以简化产品的设计,降低整体的成本。这个在之前的程控交换机章节中也提到过,因为国产设备商在程控交换机上持续的更新,是的国产交换机依靠成本和功能规格的优势战胜了西方厂商的交换机。

      

       在2000年之后,首先在开发能力上面出现掉队的是西门子和摩托罗拉,印象中西门子在2002年之后就没有再在2G上面推出新产品,摩托罗拉2G上面还在开发和演进,但是在3G UMTS上面就没有推出自己的产品,主要是靠利用自己的品牌,OEM其他设备商的设备作为自己的产品,当然,这样的销售规模和销售的利润就非常勉强了,毕竟业界就那么几家设备商,运营商也知道谁是正主。

      

       而无线之王爱立信以及后来的华为,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上面节奏还是相对快的。比如爱立信,在03,04年左右业界处于热切期望 3G的时候,按照自己的节奏,在GSM上面推出了以双密度技术(一个硬件模块集成两个载波)为基础的新一代产品,建立了爱立信相对其他所有设备商的产品规格和成本的优势。

03 二手的爱立信射频模块.JPG


爱立信的二手射频模块

      

       华为无线产品节奏就更快了,GSM从96年开发了BTS1.0,到99年推出商用的BTS2.0,再到2000年推出BTS3.0,之后因为投入3G以及2G市场没打开,在01-04年没有推出新产品,只是局部的优化,因此到了05年的时候,华为基站相对爱立信在成本上就处于劣势地位。随着华为在海外逐渐打开市场,华为05年又重新开始大规模投入GSM,连续推出双密度产品,GSM的多载波产品和SingleRAN的多模基站产品,相对业界所有设备商建立了产品规格和成本上面的优势,特别是多载波技术的突破,华为用一套硬件实现了其他设备商3套硬件实现的规格,不但成本上有优势,集成度和功耗上面相对其他友商也有至少30%以上的优势,也是华为无线产品起飞的基础,这个在下面章节再详细说明。

      
       运营商极具粘性
      

       正是由于无线是由海量基站组网的特点,使得运营商在无线产品上面极具粘性,也就是说,一个运营商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选择了一个设备商作为无线供应商之后,一般在这个网络后续扩容时候,还是采用这个设备商的基站,而不会像其他通信设备或者其他行业一样,可以采用单独招标的方式选择其他供应商,因为如果采用新供应商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造成的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几个,但是核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在一个区域内用多个设备商的设备插花组网,那么无线网络的管理和调整就会非常复杂,工作量会比用同一个设备商的设备要增加很多,无线网络的性能也就差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无线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无线网络的参数会非常多,经常用的可能都会有几十上百个,从网络ID,频点,基站名称,要发射的功率周边基站的信息等,再加上各种极其影响网络性能的常用和不常用的算法参数,一套无线网络几千个参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不采用插花组网,那么修改整个网络的参数,比如,最简单的,将所有基站的发射功率提升0.5W,就可以在网管(管理基站系统设备软件)的批量设置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是采用插花组网,那么维护的人员就需要分别在两个设备商的网络上分别设置,工作量就翻倍。

04 基站关系图.JPG

每个基站都和其他基站有关联关系

      

       上面这个还不是最复杂的,最复杂的是,因为为无线网络的特点是相邻的基站都是要建立相互关系的,以便在运行中,让基站能够告诉手机,你周围还有哪些基站,在通话中,要让手机测量周边的基站的信号,以便让网络决定在手机信号不好的时候切换到哪个信号相对好的基站。这种基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是一个设备商组网,那么建立,更改对应关系及修改基站的参数就相对简单,但是如果是不同厂商组网,首先设置要分别在两套系统设置不说,更麻烦的是更改关联参数。比如更改A小区频点,如果是一个设备商的,A小区频点更改之后,系统可以自动的把以A小区做邻区的B小区,C小区,D小区等周边10个或者20个小区的邻区参数都改了,但是如果是不同设备商的设备组网,就必须通过手工一个小区一个小区修改,可能还无法批量操作。


06 Excel公式.jpg

Excel举例     

      

       就类似于Excel里面的公式链接,5行5列的单元格=3行3列单元格*1行2列,如果我们删除第2行,Excel会自动的将公式修正。但是如果我们的公式链接是跨Excel文件或者指定的锁定的单元格,那么公式就不会自动修正,一般需要从重新链接或者指定单元格。主要单个Excel文件,Excel是掌握全部信息的,而对于不同设备商组网的无线设备来说,属于甲设备的A小区修改的参数,是无法自动传递到属于乙设备商的B,C,D小区的系统中去的。

      

       如果上述的操作是一次性的,那么工作量可能还能接受,关键是这样类似的操作可能有几十个,并且是一年调整几次,或者几十次。因为基站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新增基站之后都要做周边小区的参数调整,功率啊,频点啊,对应关系啊,都需要调整。这也是现在所有的运营商都不做插花组网的核心原因,如果插花组网,工作量不是线性增加,而是指数级的增加,谁都承担不起。

      

       当然在此之外,单设备商组网还有供应商管理的简化,要准备的维修单位单板数量少等优势,这些原因和其他行业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收益的多与少的问题。

      

       正是由于设备从不插花组网的原因,因此在无线产业,一个设备商的地盘就很重要了,这个也是早期所有设备商都跑马圈地的原因。由于在模拟时代全球基本上只有摩托罗拉和爱立信提供设备,朗讯主要是聚焦北美本土市场,北电不知道是否有模拟系统,因此在北美之外,基本只有摩托罗拉和爱立信建立了普遍的客户关系。在2G时代,由于GSM的成功,当时提供GSM设备的主要是欧系为主,北美主要就是摩托罗拉占据相对大的份额。

      

       比如,在中国,爱立信从GSM建网开始就占据中国移动(之前是中国电信)广东的大部分城市,个别其他设备商最开始有少量其他城市的网络,但是很快就被搬迁了,基本可以忽略。一直到了2006年,华为才进入了广东移动一点点无线市场,并逐渐扩大。2006年年底,广东整个用户数超过7000万,移动应该是占据大部分,就算是按5000万算,就算每用户的网络设备投资按2000块算(早期平均1万多RMB一个用户,后面要便宜很多)10年投资都超过1000亿RMB(现在中国移动每年设备投资大概就在2000亿量级,当然不仅仅无线投资),这个基本上算是一个封闭的市场,爱立信独家。

      

       正是由于早期圈地的成功,再加上爱立信在产品和技术上面的领先,使得爱立信始终处于市场份额第一位。而圈地相对较多的诺基亚及后来的诺西,则市场份额排第二位。华为是到了07年市场规模和份额才开始突飞猛进的,原因之前在GSM部分提到过,在下面华为致胜的关键再展开讲。

07 插花组网.JPG

插花组网对任何运营商都是不能接受的

      

       正是由于不能插花组网,因此新设备商替换老设备商就会非常困难。对于运营商来说,将整个网络设备替换一遍(对于一些小国家就是整网,对于中国,就是一个省)是一个非常挑战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一般运营商一般不会替换。工作量和网络的稳定性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替换的成本,因为新设备要钱,老设备抛弃(或者挪到其他地方用),这里就涉及一个业界经常用的术语:搬迁

      

       搬迁就是用新厂家设备替换老厂家设备,一般新厂家会相对低的价格(以一次性优惠的方式)甚至免费替换原网设备,以获得未来新增基站的扩容机会。搬迁对运营商和设备商来说,都是以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综合计算才能做出综合决策:

      

       对运营商来说: 未来老设备商预期扩容成本(设备商售价)+老设备未来维护成本(电费,机房租金,运维成本,维修备件)> 未来新设备商扩容成本+新网络未来维护成本+网络搬迁改造费用。

      

       老设备商一般扩容的价格相对高一些,运营商决定用新设备商替换老设备商,一般新设备商的扩容价格一般是比老设备商价格要低一些的。老设备的维护成本包括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两项,维修备件(就和汽车维修的配件一样)的价格一般是要高于新建一整套基站的价格要高一些,另外一个就是电费,别小看电费,现在电费可能是仅次于站点租金的维护支出。根据网上不一定准确的数据,中国移动在2010年左右,每年电费就高达300亿RMB。其中无线网络又占据70%以上,在无线网络中,基站主设备功耗占一半,另外机房24小时开着的空调也是耗能大户(因为设备是发热大户)。最早的一个GSM基站,功耗可能达到3000瓦,而最新设备,相同的容量,功耗可能只要400-500瓦,可能还会更低。然除了价格和维护因素之外,部分设备商不再提供演进和更新的产品也是运营商同替换供应商的主要原因,比如摩托罗拉07年在成都被华为替换就是这个原因。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网络改造也是要有很大的工作量,因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网络可能有几万个基站, 这些基站不可能一下子搬迁完成,真正的施工只能是夜里,白天基站还要正常工作,一个是基站现场的施工,另外还需要一拨人在网络管理中心配合,做基站的数据设定,因为搬迁过程实际上两家设备商的交界每天改变,数据更改和维护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施工带来的站点租赁方的一些要求,搬迁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对设备商来说:未来扩容预期利润>搬迁改造赠送的成本+网络搬迁改造费用

08 长期培养.jpg
搬迁对设备商来说是长期利益
      

       设备商来在搬迁的时候一般都采用一次性优惠的方式,以保住后续扩容的价格。一个设备商在搬迁老设备的时候,一般都会对运营商的扩容有一个预期,或者运营商本身就是有明确计划的,比如华为在成都搬迁摩托罗拉时,成都移动只有2万多个站点,在搬迁的时候就明确了要再新建1万个站点,虽然2万多个站点价格低一些或者有优惠,但是1万个新建站点则是正常的价格,设备供应商会得到利润。只要一定时间内(一般1-3年)利润能够覆盖住搬迁改造赠送的成本和设备商网络改造的费用,对设备商来说就是有利可图的。并且网络越大,站点数量越多,被搬迁改造的难度就越大,这也就是无线基本没有新进入者的核心原因。

      
       无线产业竞争特点总结

       无线网路设备市场由于有较高的技术复杂度的技术门槛,再加上海量和高成本敏感度以及跑马圈地的存量格局特点,使得无线市场进入21世纪之后就基本没有新进入者,都是存量设备商之间的竞争和合并。虽然在3G时代有部分设备商打算进入无线产业,但是由于技术和网络格局的原因,几乎所有的新进入者都全军覆没,只有三星在4G上是一个例外,以韩国为本土市场,在本土之外的少数市场还获得了少量的份额。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中将

注册:2005-3-44098
336#
发表于 2018-11-25 22:00: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三星在5G力量不可忽视啊,北美是稳稳的,欧洲也在突破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37#
发表于 2018-12-3 09:10: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18-12-3 09:15 编辑


7.9.2整体演进与竞争

      

       如果前面2G,3G,4G的市场规模全部累加起来,就可以看到无线整体市场规模的变化,同时也可以看出无线运营商在不同代际的投资变化情况。这里的代际包括了2G里面的GSM,CDMA,3G 的WCDMA,4G的LTE以及短命的WiMax。由于能够找到的第三方数据是从2000年开始的,而移动通信,也基本上是从2000年开始大爆发的。

      
       分制式和代际的无线市场

01 分代际市场变化.JPG
无线整体投资
      

       从上面的图上可以看出,实际上无线整体的投资可以分为4个阶段:03年之前,04-07年,08-11年,2012年之后。

      

       03年之前:2000年IT泡沫开始破裂之后,01年是一个无线投资的小顶点,无论是GSM,还是CDMA还是UMTS,各个的投资都是增加的,但是整体市场在随后的02,03年都是下降的,UMTS的投资虽然是增长的,但是由于GSM和CDMA的投资下降的幅度更大,导致整体投资的下降。这个在前面提到过,主要是受IT泡沫破裂和天价3G牌照的影响,导致运营商没有更多的钱投资。

      

       04-07:从04年开始,随着整体经济的恢复以及移动用户强劲增长,运营商又开始增加投资,当然GSM系统的投资增加是最多的,CDMA只是略微增加并很快开始下降,UMTS的增加是介于两者之间。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07年。

      

       04到07年这段时间应该是无线发展的好时光,处于GSM和UMTS投资双轮驱动持续增长的阶段。这段时间UMTS的投资,主要还是自然发展的驱动,也就是不断有国家3G牌照,不断有运营商新建网络,已经发牌并且建设UMTS运营商也还持续增加基站,增加网络的覆盖,虽然UMTS的网络不怎么赚钱,但是UMTS是3G,是未来,是必须要建设的,不怎么赚钱,那就投资得慢一点。

      

       而对GSM来说,除了有像中国这样没有发3G牌照,大量建设GSM网络的巨大市场,还有像东南亚,非洲,中东这样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用户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用户必须要有网络支撑,这些区域的用户一般都是用相对便宜的手机和相对便宜的网络设备,GSM是不二之选,再加上拉美和南美等部分区域从CDMA转网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因此能够从03年最低谷的130多亿美金增加到07年顶峰时候的约200亿美金,仅增加的规模就比07年当年整个UMTS市场规模还要大。

      

       08-11年:从iPhone发布3G版本之后,真正开启了MBB的大门,使得之前一直不太赚钱的UMTS开始有了用武之地,当然,最开始的应用可能还是社交软件和小游戏之类的,但是在智能手机+应用商店的模式确立之后,各种应用就开始飞速增长,2008年7月,App Store中可供下载的应用800个,2009年1月,应用数量已经达1.5万个,为智能机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2017 年初 App Store 应用总数为 220 万,Google 应用商店应用数量达到了 360 万。

      

       智能机的普及大大刺激了3G市场的发展,运营商的投资主要方向迅速从2G转向了3G,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投资大部分投向了3G,在亚太,非洲,中东地区,2G的网络投资可能还是主要的,并且还有部分国家不断发放2G的新牌照,投资转向只要是针对全球占比而言。08年GSM投资虽然开始下降,但是只是略低了几亿美金,实际上是09年才开始大幅度降低的,一下子降低了60亿美金。08年主要是UMTS的投资增加,一下子增加了30亿美金,并在09年继续增加了35亿美金,自此开始了几年的UMTS主导的无线投资。

      

       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了昙花一现的WiMax投资,就入之前描述的,投资是07年开始,13年基本结束,14年之后就再没有数据,投资的高峰就是08年到11年。

      

       2011年,LTE市场正式启动,标志着,4G时代正式来临。

      

       2012年之后:虽然LTE在2010年就有部分市场规模,但是规模启动是2011年,2012年开始大幅度增长,并影响UMTS投资,部分运营商就将主要的投资从3G UMTS转向了4G LTE,2012年LTE的市场规模增加了40亿美金,但是全球的3G市场规模下降了30亿美金。

      

       LTE由于高速率,大容量,基站的价格相比3G来说要稍微便宜一点,因此就在2-3年之间,几乎全球所有的运营商都开始部署4G LTE,只是部署站点数量的多与少的问题,毕竟,发展中国家中支持LTE的手机(标准术语:LTE渗透率)比例还是比较低的,需要时间让用户来更换手机,这样才能避免之前3G网络建设时,有网络,用户和业务很少的教训。

      

       LTE快速启动,还是延续的从08年开始的MBB红利,在最开始,只要网络建设了,就基本有钱赚。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用户快速提升,在部分经济相对好的经济体,比如欧美,中国,中东GCC(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能够发展的智能手机用户都已经发展了,没有了新增的MBB用户,MBB的红利就接近尾声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培养用户使用流量的习惯,运营商不断降低流量的单位价格,虽然看着用户流量在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流量的价格在快速下降,使得运营商的收入没有太多增长,这个就是到了LTE后期运营商“增量不增收”,钱基本都被应用开发商赚去了,比如社交软件,游戏软件,或者团购,电商等其他应用,也就是“运营商沦为管道”。

      

       关于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下面的章节再阐述。

      
       无线市场事实上在缩小
      

       虽然看着2017年全球无线设备280亿美金仅仅比2008年最高峰的355亿下降了70亿美金,但是考虑到美元的通货膨胀,下降的幅度要大不少。美元从2000年之后基本上都是相对温和的通货膨胀,基本上都是在1%到3%之间,只有09年由于次贷危机,形成-0.4%的通货紧缩。如果将所有的通货膨胀累计起来, 2017年的美元相对相对于2000年的美元通胀了43.7%,相对于08年则通胀了15%。如果按照美元的币值,把这18年的市场规模进行换算,就可以得到如下的表格:



02 无线市场规模缩小.JPG
无线市场实际在减小
      

       如上表所示,如果按照17年的币值,2000年的市场规模相当于是366亿,而最高峰的2008年,则相当于超过400亿的规模,这个还是基站的价格每年大幅度的下降,容量和集成度还在不断提升之后的结果,而在此期间,用户数也从2000年左右的6亿用户发展到超过70亿用户(50亿独立个人用户用户),并且每个用户的业务量和话务量还大幅度提升,当然这个价格和成本的变化是得益于IT业的摩尔定律。

   
       几个不同标准投资对比
      

       在所有的标准中,应该说GSM是最成功的,没有之一,而WiMax则是最悲催和失败的标准。这个可以从2000年-2017年的所有投资看出来。

03 各标准投资.JPG
不同标准投资金额
      

       GSM在这期间一共投资了2100亿美金,这还仅仅是主设备的投资,这还不包括95-99年的投资,那个年代,虽然卖的基站数量可能不一定很多,但是基站的价格却卖得很贵,因此整体市场规模也不会太小。估计94,95年市场规模不是很大,但是97,98年之后,手机用户快速增长,因此估计GSM市场的规模应该是超过百亿美金的规模,按照最保守的估计,2000年之前,GSM无线设备至少投资了400亿美金以上,那么GSM整个生命周期应该是达到2600亿的规模。

      

       而UMTS推出之时,由于没有太多的业务,并且运营商资金困难,因此在08年之前,只能说是少量投资,直到08年之后才开始大幅度增加,但是,又不巧,更快更便宜的4G又很快开始建设,抢占了UMTS的投资。因此UMTS到2017年,总共投资金额接近1400亿,由于现在还有部分3G投资,因此UMTS整个生命周期投资可能在1600亿上下,这个比GSM的整体投资就少了接近1000亿美金,这个差距主要是因为最开始3G终端和业务不行,拉长了GSM的投资周期,压缩了3G主力投资期,实际主力投资只有09-12年4年。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UMTS成为了设备商的绞肉机,一大批设备商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节奏,倒在了爆发的前夜。

      

       CDMA生命周期投资预计在1000亿美金上下,并且超过一半的投资是在美国,投资的规模应该算是很不错了,并且因为CDMA设备商相对少,在美国之外的竞争主要就是3-4个设备商,北美的市场主要就是3家设备商在竞争,因此在这个产业里面的设备商应该是活得相对滋润,不过滋润的同时,也将大把的利润转移到了高通的手里。

      

       WiMax的失败从数据上面也可以看出来,只有短短的4-5年时间,整个周期也就投资了30多亿美金,加上庞大的研发费用,应该没有设备商在这个产业中赚到钱。

      

       LTE的投资到2017年已经超过千亿美金,并且现在还是LTE投资的高峰期,每年的投资金额超过200亿美金,这个主要得利于延续了MBB红利,没有受制于业务和终端。在网络建设启动之初,正好赶上智能机快速发展,用户更换终端的意愿本身就比较强,再加上部分运营商的补贴,就是的LTE的投资就快速放大。整个生命周期投资超过UMTS是必然,有可能会达到2000亿上下的规模,因为估计用户更换5G终端的动力会比更换4G终端的意愿要稍微弱一点,会延长LTE的生命周期。

      
       无线分区域市场

04 全球分区域市场.jpg

全球分区域市场变化

      

       全球分区域看,在01年的时候,亚太占比不算太高,差不多1/3,但随着手机的普及,亚太是属于人口大区域,因此从06年开始,亚太区域的占比就开始快速提升。在08,09年时候占比达到一个阶段高峰45%。在13年开始发4G牌照的开始,亚太占比就快速提升,2015年达到50%以上。

      

       欧洲中东非洲,主要是投资是集中在欧洲,经济比较发达,手机渗透率相对较高。但是从中东和非洲因为政治不稳定,宏观经济变差,导致整个运营商的收入和投资缩减,部分国家还严重缺美元,汇率大幅度贬值,使得基本上以美元交易的无线设备相对本国的本币收入来说变得非常昂贵,因此中东和非洲区域的无线设备投资规模就持续缩减。

      

       北美市场的规模一直相对稳定,并且也是所有区域中设备卖得最贵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投资主要是受代际切换变动的影响。在4G投资高峰期过去之后,市场规模一直在持续减少。未来,5G投资可能会再次增加。

因此就区域来说,亚太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主要因为人口大国基本都在这个区域,并且中国3大运营商又是受到政策影响比较的国有运营商,投资力度一直比较大,比如中国移动每年的资本开支就大2000RMB,差不多300亿美金,当然这300亿美金不仅仅是投资无线,是包括所有的投资。北美是价格相对高,市场规模相对稳定的一个市场。而欧洲中东非洲由于受到经济的影响,投资规模在持续缩减。

      
       无线供应商的变化
      

       无线设备商的变化分两部分说明,第一部分是在全球提供无线设备的主流设备商,一部分是相对小的仅在部分国家提供设备的非主流设备商。

05 全球供应商变化.jpg

主流设备商规模及份额

      

       这里的主流设备商里,在06年及之前,诺基亚代表的是诺基亚及西门子合并的份额,16年之后代表的是诺西和阿朗合并之后的份额。阿朗在06年之前代表是阿尔卡特和朗讯的份额。

      

       从这个图就可以看出,爱立信从01年开始份额基本保持稳定,虽然收入规模在01-03年由于整体市场缩减而有所下降,但是爱立信还是所有设备商里面过得最好的,份额持续提升。从04年开始,由于无线市场回暖,爱立信的无线收入开始小幅度增长,市场份额也开始提升,并在2011年达到份额的顶峰,38%,随后由于竞争力减弱,市场份额开始降低,并在2015年被华为超过。爱立信无线市场收入下降还在持续。

      

       爱立信无线份额下降的原因有多种,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下降,而同期华为无线产品竞争力快速上升。从2010年新的CEO上台之后,过于关注公司的营业利润,维持设备的高价格,从一些经济不太好的中东,非洲以及拉美的国家战略性收缩,使得市场份额大幅度降低。为了弥补无线设备收入的下降,又大力发展盈利能力相对低的管理服务(替运营商管理网络),造成人员偏多,人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了研发,终于在2016年经营亏损,导致CEO下台。这个过程将在公司章节详细描述。

      

       诺基亚无线收入规模在05年之前是诺基亚和西门子加起来的规模,但是主要还是以诺基亚收入为主。诺西的收入规模08年之前,应该说还是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市场份额是在持续降低的,原来是和爱立信差不多,但是到了08年的时候,只占了22%,相比爱立信的31%,已经差不多少了10PCT。虽然诺西当时相对独立运作,但是随着诺基亚在智能手机上面的落后,整个集团的陷入困境,必然会影响到诺西整体的竞争力,无论是公司平台,还是人力吸引力上面,因此可以看到诺西从09年开始收入和份额又进一步快速下降,这个10年在合并摩托罗拉获得部分美国市场之后,虽然在2011年收入有小幅度增长,但是市场份额是没有增长的。

      

       从2012年开始,诺基亚的无线收入和份额持续下降,在2015年原来诺西部分已经从01年的26%到只占16%,降低了10个百分点,随后2016年,诺基亚和阿朗合并,两者从合并前的一共27%的份额继续下降3个百分点至24%,并在2017年保持。

      

       实际上,如果拿2017年的诺基亚(诺基亚西门子,阿朗,摩托罗拉)24%份额和2001年56%(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摩托罗拉)相比的话,整体市场份额足足降低了32个百分点,当然也正是这几个厂商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能力的衰退,才导致不断合并,再合并而抱团取暖,最新形成了诺基亚。为什么强调新,因为合并之后的诺基亚有一个基本的口径,别人问,你在哪个公司啊,标准回答的是“新诺基亚”。因为如果回答诺基亚,别人会继续问,诺基亚(手机)不是倒闭了吗?因为除了通信业内人士,大多数人认为,诺基亚就是代表诺基亚手机。当然,这里除了产品竞争力之外,也有亚太市场占比越来越大的因素,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增长会有力支撑华为和中兴收入规模的增长。

      

       摩托罗拉就不在重复叙述,实际上摩托罗拉从03年之后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系统开发的能力,摩托罗拉从头到尾就没开发过核心网,摩托罗拉的核心网一直和其他厂商合作,这个在所有主流设备商里面是独一无二的。摩托罗拉就没有在UMTS上推出新产品。到了后来,摩托罗拉连基站控制器都需要靠OEM,虽然有广阔的模拟系统和2G系统的地盘,但是由于基站向上的产品开发能力太差,导致早早的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并在2010年被收购。

      

       北电无线产品在最初竞争力还可以,但是由于IT泡沫伤得太深,打乱了整个研发的规划和节奏,随后的CEO又在财报上面做假,公司从市场判断失误转向了财报丑闻,为了补充资金的不足,只能将当时还有一定竞争力的数据通信产品和UMTS产品出售换钱,在走向破产的路上形成不可逆之势。

      

       阿朗除了原来朗讯的CDMA竞争力还可以,其他无线产品竞争力都不行,而阿尔卡特的研发实力主要是在固网,以及后来收购的路由产品系列,无线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一直不太高。阿朗合并主要是基于阿尔卡特固网优势和朗讯美国市场的优势结合,无线全球竞争力应该不是合并的理由。最终市场结果也基本印证这个结果,和诺西合并之前的2015年,阿朗39亿美金的无线收入里面,北美市场就有24亿美金,因为北美基本上算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包括爱立信也是通过收购北电的资产才有了后来LTE的大份额。

      

       中兴虽然是在除了北美之外的其他区域都有相应的结构,但是海外的销售主要还是其他产品为主,无线的份额并不是很高,并且相对分散,在每个区域都会有一定的销售,整体的市场份额最高也只有10%,这还是建立在巨大的中国市场的基础上,如果剔除北美和中国市场,中兴实际的无线市场份额应该在5%以下。虽然是这样,中兴实际上在无线设备的 每一个标准,每一代上面都是有完整的产品的,主要的产品规格和竞争力也基本上也能够跟上业界主流厂商,中兴实际实际上是弱在市场拓展,交付以及整体实力上面。

      

       华为则是从04年才从Others里面跳出来,以GSM几个相对较大的项目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04-07年,市场份额一直都在低位徘徊,制式随着整体市场规模发展而增长,直到08年开始,收入规模和市场份额开始快速提升,这个主要是得益于华为在08年完成了GSM多载波及第四代基站的开发,以及中国发放了3G牌照,并在09年完成了SingleRAN的上市,形成了领先对手1-2年的产品规格和成本的优势,开始了收入快速增长之路,当然,中国巨大的市场也最基础的支撑。华为无线能够站到产业巅峰的关键在下一个小节再详述。


06 其他供应商变化.jpg

其他设备商

      
       在主流的设备商之外,还有日韩系的几个无线设备商,包括三星,富士通,NEC,松下,三家日系厂商主要只局限于日本市场,在日本之外基本没有收入,其中松下的无线业务被诺基亚收购,诺基亚凭借自己原来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再加上松下的份额,在日本取得市场份额第一。
      

       三星是这几个非主流设备商的一个例外。之所以是他们是非主流,到不一定说是他们的收入规模很小就是非主流,而是市场范围的分布。就如上面提到的日系,仅在日本,三星在进入无线产业的时候,也是基本仅在韩国本土市场,是以CDMA作为切入点的,虽然也在WiMax上跟着Intel抗过旗,但是毕竟WiMax没成气候。

      

       由于CDMA在市场统计上是2G/3G一起统计的,因此从01年开始的市场统计三星还只有CDMA的无线收入。由于IT泡沫对韩国市场没有太多的影响,就三星电子而言,反而是反周期投资,形成了芯片和屏幕上面的优势。三星仅依靠CDMA,仅依靠韩国单一市场的情况在LTE时代发生了改变,从4G时代开始,三星开始拓展韩国外的其他国家市场。虽然由于没有网络基础和运营商客户关系支撑,但是三星的LTE产品还算是打开了部分国家市场,全球市场份额也从LTE启动前最低的比1%略高一点提升到2017年的4%,收入规模也超过了10亿美金,应该来说,作为无线设备商,生存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但是由于毕竟范围有限,作为三星集团而言,是否为了这点收入还坚持在通信行业可能是一个问题。

      

       三星的LTE除了本国市场外,主要是在美国还获得了部分市场,虽然份额不是很高,规模也不是很大,最高峰的时候大概有不到4亿美金的收入,相对美国市场规模来说,基本可以忽略。除了美国之外,三星还获得英国和印度部分运营商的订单,但是网络规模也不算大。就目前网络的格局而言,三星再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应该说难度要比10年前大很多,虽然三星也开发了UMTS的全套产品,但是在韩国之外基本没有获得应用。

      
       无线市场变化总结
      

       GSM是无线标准中最成功的,生命周期可能会达到30年(到2024年),也是当前看到的所有标准中投资最多的无线标准。UTMS由于前期启动慢,实际上压缩自己的投资助力期,只是智能手机的启动才是的UMTS扩大的投资。LTE则是延续了MBB的红利,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红利的减少,使得运营商陷入了增量不增收的窘境。

无线主流设备商从之前的9家(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摩托罗拉,北电,华为,中兴)已经通过组合再组合,已经变为4家,形成了3(华为,爱立信,诺基亚)+1(中兴)的格局。华为差不多经过20年(96年-15年)的努力才成为无线产品的No1。

      

       非无线主流设备商还是局限于本土市场,只有三星实现了本土市场之外的突破,但是突破点是非常少,三星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难度是非常大的;而日系厂商从目前看,本土之外的市场基本上连想可能都没想过。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中将

注册:2005-3-44098
338#
发表于 2018-12-3 11:26:3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三星5G势头很猛的,不会局限于现在的份额

点评

h68810115  嗯,5G本身组网独立性也大一些,对三星也是利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3 14:41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013

爱心徽章,06年为希望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339#
发表于 2018-12-3 14:41: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客家人 发表于 2018-12-3 11:26
三星5G势头很猛的,不会局限于现在的份额

嗯,5G本身组网独立性也大一些,对三星也是利好

举报本楼

军衔等级:

  上士

注册:2016-11-23
340#
发表于 2018-12-8 10:26:10 |只看该作者
持续关注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Archiver|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0 06:39 , Processed in 1.13895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