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算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基石。然而,面对外部环境的持续施压和高端芯片的供应限制,“阉割版”GPU(如H800、H20、xxD等)一度成为市场在妥协中寻求平衡的无奈之选。     最新指导意见,犹如一声惊雷,宣告了这种“妥协”的终结。文件释放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     决心彻底摆脱对外部限制性技术的依赖,“严控阉割版算力入市”,全力推动AI算力基础设施的全面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这不仅是政策的收紧,更是一个战略性的转折点,预示着中国AI芯片和算力中心行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补贴与私有化“铁幕”:国产芯片的“基本盘”被焊死    意见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体制内”或享受公共资源的项目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国产化要求:     实质上是将庞大的政务市场、国企市场以及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算力项目,彻底划定为国产芯片的“专属领地”。这为尚在成长期的国产AI芯片(如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DCU、天数、沐曦、算能、昆仑芯等)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需求稳定、可控的“基本盘”。     国家力量正在为国产芯片“喂”出规模、“喂”出迭代机会、“喂”出成熟的生态。  市场化项目“禁入”:彻底告别“阉割版”依赖    算力补贴项目的要求是“扶持圈内”,那么对市场化项目的禁令则更具震撼性——新建的市场化项目,被明确禁止使用H800、H20、xxD等国外减配版GPU。对“阉割版”芯片最直接的“封杀令”。 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和商业AI公司是H800、H20、308等芯片的采购主力。虽然这些芯片性能受限,但凭借其成熟的CUDA生态,仍然是构建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首选。新规的意图非常明显:斩断对“阉割版”的路径依赖。     政策制定者清醒地认识到,依赖“阉割版”无异于饮鸩止渴。它不仅会持续消耗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它会让国内的AI生态永远寄生于他人的技术体系之下,无法真正独立。一旦外部限制再次升级(例如全面禁售),建立在这些芯片上的算力设施将即刻“休克”。     此举将倒逼市场化力量,尤其是头部科技企业,必须严肃地、大规模地转向国产AI芯片方案。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阵痛——包括迁移成本、性能折损和生态重构的挑战,但从长远看,这是构建自主AI产业生态的必经之路。  存量清退与资源整合:算力建设的“全国一盘棋”新规的“狠”不仅体现在增量上,也体现在存量和资源配置上:  
    对“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强力巩固。过去几年,各地在AI热潮下纷纷上马算力中心,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宝贵的电价补贴被分散。 新规通过“断奶”地方性、非枢纽项目,强制将资源(尤其是资金和电价)集中到国家规划的八大枢纽、十大集群中去。这既是防止算力“大跃进”式的过热,也是确保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被用在“刀刃”上,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的发展。 阵痛难免,但自主之路已无退路 意见是AI算力发展从“妥协可用”转向“全面自主”的方向标 宣告了H800、H20、xxD、308这类“阉割版”芯片在中国的市场使命已经终结。对于我们这些AI芯片和算力中心的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 国产AI芯片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确定性机会,政务和补贴市场已是囊中之物,而广阔的商业市场也正被政策“推”向自己。 挑战空前巨大,国产芯片必须加速迭代,国产AI框架(如昇思MindSpore、飞桨PaddlePaddle)必须尽快填补与CUDA生态之间的鸿沟。 算力中心建设将告别“野蛮生长”,转向国家枢纽集群集中,对能效、国产化率、集群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严控阉割版入市”,短期内行业必将经历重构的阵痛,但它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中国AI算力的“全栈国产替代”按下了加速键。前路已明,唯有自主创新,别无他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