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三大运营商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95亿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只有5.92亿户。 
 所以,5G套餐的用户数,超过5G移动电话数近一倍,约为6亿户。 
 这一数字中,有不差钱的5G手机用户“一机双卡”套餐全开,也有家长或学生党开了“副卡”,但占比更大的那部分,还是来自于基数庞大的4G手机用户。 
 这意味着,许多并不支持5G网络的4G手机用户,提前用上了5G套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中间,当然有用户的主动选择,但一个物体能动起来,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人推动。 
 【套餐还是套路?】 
 三大运营商的电话,相信人人都接到过。 
 最耳熟的一套台词,大意应该是这样的: 
 “亲爱的用户某某,根据您消费的情况,推出针对优惠活动,送流量送话费,升级套餐到XXX元。” 
 这套词,传遍大江南北,但打给你的人,并不一定是三大运营商的员工。 
 2021年8月,在沈阳圆方通达商贸有限公司,一名客服在闲聊时来了一句:“这里净坑老弱病残。” 
 相对于亿级的客户数量,人工营销电话是个大工程。人力跟不上,各大运营商就只能在全国各地找外包。 
 在沈阳,圆方通达就这样成了中国移动的“外包客服”。 
 很多沈阳人,可能都和它有过这样的亲密接触: 
 “您被移动公司评为二星级用户,下个月开始每月给你添加15G国内上网流量,价值30元,叠加你套餐使用,就是说流量增加了,套餐资费不变。” 
 大多数“二星级用户”一听,白来的15G流量,也就跟着“免费”了。 
 可一旦选择接受,话费就会增加。这里面有个玄机——话术中只说了“套餐资费不变”,却没说总话费会不会变。 
 外包公司的想法很单纯——创造业绩,多拿提成。所以工作敬业的唯一办法,就是“地毯式轰炸”一样打电话。 
 在沈阳圆方通达,当时大部分客服每人每天要打300个电话,全公司每天的外呼电话总量是10万个。 
 把沈阳911万人口全覆盖一遍,三个月也就完成了。 
 外包公司工作很努力,但运营商就很容易被搞得面目全非,用户稍有不慎,就中了营销的套路,抵抗力最弱的“老弱病残”,更是重灾区。 
 一位两天被骚扰了十二次的沈阳大妈,抓着自己在中国移动上班的侄女控诉:你们公司,能不能别再给我打电话了? 
 普通用户的愤怒呐喊,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等官媒。 
 2021年11月,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一篇名为《让消费者享受更优质的通信服务》的文章,揭露了三大运营商通信套餐中暗藏的猫腻。 
 
 
 比如,所谓的“免流卡”,声称只要每个月多花十几块钱,就可以免流量使用某些制定的手机软件。 
 其实,这种免流卡往往附带很多条件,一旦流量超标,就会进行额外收费。但运营商在宣传套餐时不会说清楚,用户一不留神就会中招。 
 再比如,运营商经常会以“回馈老用户”的名义,推荐客户升级套餐。理由是升级之后就可以免费大额流量包。但很多用户升级之后发现,流量包虽然免费了,但原来的套餐金额也变了。 
 又比如,运营商以体验某项新业务为由,声称免费,但却从来不说,体验过后是否会办理自动续费。 
 套餐一旦升级,虽然运营商承诺可以随时取消,但真正想要取消时,又会遇到表示“必须去营业厅”的客服。 
 人去了营业厅,又被告知权限不够,需要线上客服解决。 
 还比如,运营商力推的“29元80G绝版套餐”,真实的含义,绝不止这两个数字。 
 29元,需要参加“首充50送120元”的活动;80G的流量,其实是50G通用流量+30G定向流量。 
 这些玄妙,热情的电话客服不会主动讲。 
 活动只在一年内有效,第二年就会恢复到59元,到期自动扣费,想要取消,同样请到线下营业厅办理。 
 这些玄妙,电话客服也不会主动讲。 
 线上线下互相“踢皮球”,用户一旦陷入“套路”之中,仿佛陷入了一场官司,根本没时间、没精力坚持到底。 
 忍无可忍的用户,2022年初在人民网互动平台反映,称手机卡“流量很少,分钟数很高,套餐收费标准很贵”。 
 工信部给出了明确、坚定的回应:将进一步督促企业改善资费方案,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用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