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等兵

注册:2015-1-1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8 16:48: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547592999 于 2015-10-8 16:59 编辑

第 1 章 通信电缆线路概述
本章内容
1.现代通信网及其传输技术
2.通信线路简介
3.全塑电缆线路的传输衰减及传输方式
本章重点
1.现代通信网的构成、我国电话网的结构和本地电话网的概念及其类型
2.现代通信传输技术和全塑电缆线路的传输衰减及传输方式
本章难点
全塑电缆线路的传输衰减及传输方式
本章学时数
4 学时(理论教学)
学习本章目的和要求
1.了解现代通信网的构成、树立全程全网概念
2.掌握我国电话网的结构、 本地电话网的概念及类型、 现代通信传输技术及全塑电缆线路的
传输衰减和传输方式
1.1 现代通信网及其传输技术
本节简要介绍通信网、电话网和现代通信传输技术(电缆、光缆、微波和卫星通信) 。
树立“全程全网”概念,为学习后续章节奠定基础。
1.1.1 现代通信网简介
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Node)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Link)组成,以实现两个或
多个规定点之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一个简单的通信网络如图 1—1 所示。
2.通信网的构成和分类
(1)通信网的构成
1
一个完整的通信网包括硬件和软件。 通信网的硬件一般由终端设备、 传输系统和转接交
换系统等三部分电信设备构成,是构成通信网的物理实体;为了使全网协调合理地工作,还
要有各种规定,如信令方案、各种协议、网路结构、路由方案、编号方案、资费制度与质量
标准等,这些均属于软件。
(2)通信网的分类
①按电信业务的种类分为:电话网、电报网、用户电报网、数据通信网、传真通信网、
图像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等。
②按服务区域范围分为:本地电信网、农村电信网、长途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国际电
信网等。
③按传输媒介种类分为:架空明线网、电缆通信网、光缆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用户光
纤网、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网等。
④按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宽带交换网等。
⑤按结构形式分为:网状网、星形网、环形网、栅格网、总线网等。
⑥按信息信号形式分为:模拟通信网、数字通信网、数字/模拟混合网等。
⑦按信息传递方式分为:同步转移模式(STM)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异步转移
模式(ATM)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等。
图 1—1 简单通信网 图 1—2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
3.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主要有网型、星形、复合型、环型和总线型等,如图 1—2 所示。
(1)网型网
有代表性的网型网是完全互连网结构。具有 N 个节点的互连结构需要 N(N-1)/2 条传
输链路。N 值较大时传输链路将很大,链路利用率将很低。这种网络结构经济性较差,但接
续质量和网络稳定性较好。
(2)星型网
具有 N 个节点的星型网共需(N-1)条传输链路。显然,N 值较大时它会较网型网节省
大量的链路。但这种网络因需要设置转接中心而增加费用。
(3)复合型网
由网型网和星型网复合而成。它以星型网为基础,在通信量较大的地区构成网型网。这
种网络结构兼取了上述两种网络的优点。
(4)环型网和总线型网
这两种网络在计算机通信中应用较多, 在这种网中一般传输速率较高。 它要求各节点和
总线终端节点有较强的信息识别和处理能力。
4.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2
(1)一般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对通信网一般提出三个要求: 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 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
一致性、网路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
(2)电话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对电话通信网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接续质量、传输质量、稳定质量
5.现代通信网的构成及发展
(1)现代通信网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现代通信网, 除了有传递各种用户信息的业务网之外, 还需要有若干支撑网。
现代通信网的构成如图 1—3 所示。
①业务网 业务网是向用户提供诸如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像等各种电信业务的
网络。业务网包括电话网、数据网、智能网、移动通信网等,可分别提供不同的业务。
②支撑网 支撑网是使业务网正常运转,增强网络功能,提供全网服务质量,以满足用
户需求的网络。在各个支撑网中传送相应的控制、检测信号。支撑网包括信令网、同步网和
电信管理网。
(2)现代通信网的发展
现代通信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六化” ,即通信技术数字化、通信业务综合化、
网络互通融合化、通信网络宽带化、网络管理智能化和通信服务个人化。
图 1—3 现代通信网的构成示意图 图 1—4 电话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图
1.1.2 本地电话网的构成
1.电话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电话通信系统的基本任务是提供从任一个终端到另一个终端传送话音信息的路由, 完成
信息传输、信息交换后,为终端提供良好的服务。电话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 1—4 所示。
(1)终端设备
在电话业务中,终端设备就是电话机。
(2)传输设备
传输设备是指终端设备与交换中心以及交换中心到交换中心之间的传输线路及其相关
设备。
(3)交换设备
交换设备根据主叫终端所发出的选择信号来选择被叫终端, 使这两个终端建立连接, 然
后经过交换设备所连通的路由传递电信号。
2.电话网的结构
电话网是开放电话业务为广大用户服务的通信网络。 最早的电话通信形式只是两部电话
机中间用导线连接起来便可通话, 但当某一地区电话用户增多时要想使众多用户相互间都能
3
两两通话,便需设一部电话交换机,由交换机完成任意两个用户的连接,这时便形成了一个
以交换机为中心的单局制电话网。在某一地区(或城市)随着用户数继续增多,便需建立多
个电话局,然后由局间中继线路将各局连接起来,形成多局制电话网。
(1)我国传统的五级电话网结构
电话网基本结构形式分为多级汇接网和无级网两种,过去的电话网络采用多级汇接制。
我国传统电话网由四级长途交换中心和一级本地网端局组成五级结构。其中一、二、三、四
级的长途交换中心构成长途电话网,由本地网端局和按需要设置的汇接局组成本地电话网。
我国传统电话网的网路结构如图 1—5 所示。电话网的等级分为五级,C1 为大区交换中心,
C2 为省交换中心, C3 为地区交换中心, C4 为县交换中心。 到 1992 年底我国共有 8 个 C1 (北
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广州、西安、成都) ,有 3 个国际局(北京、上 海和广州) 。
本地电话网的网路结构一般设置汇接局(Tm)和端局(C5)两个等级。Tm 局可分为市话汇
接局、郊区汇接局、农话汇接局等,C5 称五级交换中心,即本地电话网端局。
图 1—5 我国传统电话网的网路结构 图 1—6 我国长途网的两级网路结构
按电话使用范围分类,电话网可分为本地电话网、国内长途电话网和国际长途电话网。
①本地电话网
是指在一个统一号码长度的编号区内,由端局、汇接局、局间中继线、长市中继线,以
及用户线、电话机组成的电话网。
②国内长途电话网
是指全国各城市间用户进行长途通话的电话网,网中各城市都设一个或多个长途电话
局,各长途局间由各级长途电路连接起来。
③国际长途电话网
是指将世界各国的电话网相互连接起来进行国际通话的电话网。 为此, 每个国家都需设
一个或几个国际电话局进行国际去话和来话的连接。 一个国际长途通话实际上是由发话国的
国内网部分、 发话国的国际局、 国际电路和受话国的国际局以及受话国的国内网等几部分组
成的。
(2)我国现代电话网的三级结构
4
五级电话网采用多级汇接,转接次数多、呼损大、传输质量低、可靠性差。现代电信网
不但要传电话还要传数据业务,传统的电话网已不能满足要求。由于长途交换机容量增加,
全国光缆干线建成,以及各省内本地网的扩大,我国电信网近年来已将 C1 和 C2、C3 和 C4
合并成同级处理,电话网已由原来的五级交换中心转化为三级交换中心,即由原来的 C1、
C2 两级长途交换中心变为一级省际交换中心 DC1,由原来的 C3、C4 两级交换中心组成一级
汇接本地网的长途交换中心 DC2。 DC1 和 DC2 构成我国两级长途网结构,如图 1—6 所示。
DC1 的各交换机间采用网状网连接,DC1 与 DC2 间采用星状网连接,为了既保证任意两
点间建立通信,又使通信链路有较高的利用率,根据地理条件、行政区域、通信流量的分布
等条件设立汇接中心,每汇接中心汇接一定区域的通信流量,按直达路由、基干路由等多路
由方式建立两交换节点间的连接。
由五级网演变成三级网, 这对提高干线网效率和质量将起到良好作用。 随着通信的不断
发展, 今后我国的电话网将进一步形成由一级长途网和本地网所构成的两级网络, 实现长途
无级网。这样,我国的电话网将由 3 个层面——长途电话网平面、本地电话网平面和用户接
入网平面组成。
3.本地电话网(local telephone network)
本地电话网是指在一个长途编号区内,由若干端局(或端局与汇接局) 、局间中继线、
长市中继线及端局用户线所组成的自动电话网。
本地电话网的主要特点是在一个长途编号区内只有一个本地网, 同一个本地网的用户之
间呼叫只拨本地电话号码,而呼叫本地网以外的用户则需按长途程序拨号。
我国本地电话网有两种类型:
(1)特大城市、大城市本地电话网;
(2)中、小城市及县本地电话网。
4.本地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和模拟电话交换机已在本地电话网内同时存在, 部分本地电话网将
是数、 模混合网的格局。 特大城市、 大城市数模混合本地电话网一般采用两级网的网路结构,
中、 小城市及县本地电话网根据服务区的大小和端局的数量可以采用两级网的网路结构或网
状网结构。
(1)两级网的网路结构
两级网的网路结构如图 1—7 所示。
(2)网状网结构
网状网结构如图 1—8 所示。
图 1—7 两级网的网路结构 图 1—8 网状网结构
5
1.1.3 现代通信传输技术
信息需要在一定的物理媒质中传播,我们将这种物理媒质称为传输媒质。传输媒质是
传递信号的通道,提供两地之间的传输通路。传输从大的分类上来区分有两种,一种是电磁
信号在自由空间中传输, 这种传输方式叫做无线传输; 另一种是电磁信号在某种传输线上传
输,这种传输方式叫做有线传输。现代通信传输方式可以用图 1—9 来概括。
常用的传输媒质目前主要有:
1.微波
微波通信技术问世已半个多世纪,它是在微波频段通过地面视距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
无线通信手段。 最初的微波通信系统都是模拟制式的, 它与当时的同轴电缆载波传输系统同
为通信网长途传输干线的重要传输手段, 例如我国城市间的电视节目传输主要依靠的就是微
波传输。微波通信的频率范围为 300MHz~1000GHz。微波按直线传播,若要进行远程通信,
则需要在高山、铁塔或高层建筑物顶上安装
微波转发设备进行中继通信。微波中继通信
是一种重要的传输手段,它具有通信频带
宽、抗干扰性强、通信灵活性较大、设备体
积小、经济可靠等优点。其传输距离可达几
千公里。主要用于长途通信、移动通信系统
基站(BS)与移动交换中心(MSC)之间的
信号传输及特殊地形的通信等。
图 1—9 现代通信传输方式
2.通信卫星
卫星通信是在微波中继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
来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
面积大、通信容量大、用途广、通信质量好、抗破坏能力强等优点。一颗通信卫星总通信容
量可实现上万路双向电话和十几路彩色电视的传输。
高轨道通信卫星是运行在赤道上空约 36000km 的同步卫星。位于印度洋、大西洋、太
平洋上空的三颗同步卫星,基本可覆盖全球。
低轨道通信卫星是运行在 500~1500km 上空的非同步卫星,一般采用多颗小型卫星组
成一个星型网。 若能做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上空都能看到其中一颗卫星, 则通过星际通信
可覆盖全球。低轨道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移动通信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3.通信电缆
通信电缆主要包括双绞线电缆(对称电缆) 、同轴电缆等。对绞电缆(Twisted Pair
Cable)是传统的话音通信媒质,使用最为广泛,是当前电信接入网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
对绞线缆接入比例高达 94%, 其通信业务正在向非话音业务方向发展。 利用高速 Modem 上网,
其速率可达 56kb/s,利用一线通 ISDN 方式上网,速率进一步上升到 128kb/s,而利用更新
的 ADSL 方式,其下行速率为 1.5—8Mb/s,作为新一代家庭网络应用方式,利用电话双绞线
的 Home PAN 速率也可达 1—10Mb/s。因此,目前利用对绞电缆已形成了种类繁杂的各种宽
带接入新方式,并且日趋普遍。公共电话网(PSTN)中实现话音通信的主要传输媒质就是通
信电缆,电话通信线路广泛采用的是全塑通信电缆。
4.光纤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光纤通信是以激光为载波,以光纤为传输媒质的一种通信方
6
式。光波的波长为微米级,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属于光波范围。目前光纤通信使用的波
长多为近红外区内,即波长为 850nm、1310nm 和 1550nm 的三个传输窗口。光纤具有传输容
量大、传输损耗低、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易于敷设和资源丰富等众多优点,可广泛用于越洋
通信、长途干线通信、市话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许多需要传输的场合。
1.2 通信线路简介
本节简要介绍通信线路的发展(通信线路简史、电信线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全塑电
缆线路的主要特点。
1.2.1 通信线路的发展
1.通信线路简史
通信线路是将电信号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的传输媒质。 在有线电信中, 它是传
送电信号的导线,叫做电信线路。电信线路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架空明线、对称电缆、同
轴电缆、光缆等主要阶段。
1844 年,在美国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建造的电报线路是最早的商用架空明线,全长
40 英里,采用单根铜线传送电报。最早传送电报的海底电缆是 1850 年在法国和英国之间的
英吉利海峡敷设的,也是单根铜线的电缆。1876 年电话问世。最初的电话是利用电报线通
话的。 单根导线通话噪音很大, 后来为了减少噪音干扰, 电话明线和电缆都改用了双线环路。
为了减少通话串音,又陆续采用明线交叉,即双线相互换位置的技术;在电缆中则采取双线
相互扭绞的办法。将多对由两根相同线质、相同线径、相互绝缘的芯线相互扭绞而成的芯线
组合在一起,便成了电缆,叫做对称电缆。对称电缆通常能传送频率为 4MHz 以下的电信号。
为了传送更高频率的电信号,在 30 年代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电缆,叫做同轴电缆。
这是由一根中心导线(内导体)和一根包围在它外面的圆管导体(外导体)组合而成的信息
传输媒体。中心导体和圆管导体的轴线相同,故有同轴电缆之称。1941 年,美国建成了第
一条同轴电缆线路,可以同时开通 480 路电话,后来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发展到一条同轴电
缆上可同时开通 10080 和 13200 路电话。1970 年,由于用于通信的激光器和光导纤维(光
纤)相继研制成功,使通信传输媒体的容量进一步扩大。1976 年,美国在亚特兰大用含有
144 根光纤的光缆建成了第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系统。 1988 年, 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通信
光缆敷设成功。成为欧美两大洲之间的骨干通信线路。
2.电信线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19 世纪 70 年代电信传入我国, 1871 年,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业务首先通过海缆进入上
海,在上海开办了电报局。丹麦、俄罗斯、英国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占中国的电信主权。我国
自主建设、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信线路,是 188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高雄(旧名旗后)
和台南(旧名府城)之间建设的明线电报线路,全长 95 华里。1962 年,在北京和石家庄之
间开通了我国设计制造的 60 路载波长途高频对称电缆。1976 年,我国开通了自己设计制造
的 1800 路京沪杭同轴电缆线路,同年还建成了中国上海与日本熊本县之间的海底同轴电缆
7
线路,可以开通 480 路电话。1978 年,我国研制成功通信光缆,80 年代以后逐渐用于长途
通信线路,成为我国的主要通信手段。
1.2.2 全塑电缆线路的特点
凡是电缆的芯线绝缘层、 缆芯包带层、 扎带和护套均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塑料制成的电缆
称为全塑市内通信电缆,简称全塑电缆。我国从 50~60 年代开始小规模生产聚乙烯、聚氯
乙烯实心小对数对绞式全塑电缆,80 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生产线,生产全塑、全色谱电
缆。现已形成大对数(3600 对、4800 对、6000 对) 、细线径(0.32mm) 、单位式结构、非填
充型或全填充型、综合粘接护套全塑电缆。自 1986 年以来,国内市话通信线路大量采用了
全塑电缆。
全塑电缆线路由于采用了全塑电缆,在技术经济方面具有下列特点:
1.全塑电缆电特性好,传输质量优良
当芯线绝缘采用高密度聚稀烃时,虽然衰减常数比空气纸绝缘电缆差,但力学、化学特
性优良,尤其防潮和易于加工等性能,即使接头防潮处理不好,护套进水也不会马上影响通
信;芯线绝缘电阻较高,对填充型和非填充型电缆,信息产业部标准分别要求不低于 3000
和 10000MΩ•km;串音防卫度高,由于基本单位(10 对或 25 对)内各线对扭距不同,相当
于线对间作了交叉;对于内屏蔽电缆,可传输 PCM 信号,线对利用率接近 100%,一般空气
纸绝缘电缆只有 30%。
2.便于机械化、自动化施工
全塑电缆重量轻,电缆盘长长(200—300m) ,电缆接头少,护套光滑,便于运输和施工;
芯线绝缘和单位间扎带的颜色采用全色谱,便于线对的编号、对号、接续、成端和配线等操
作;芯线接续采用卡接法,接续可靠,可以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接续操作可以实现机
械化、自动化,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护套封合简单可靠,易于掌握,新技术培训
时间短。
3.维护方便、故障少、使用寿命长
卡接法接续不用剥除芯线绝缘,导线不受损伤,断线故障少;电缆接头封合采用热缩套
管等方法,不易进水,即使进水后也不会漫延;塑料护套是绝缘体,不会产生电灼伤、化学
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所以全塑电缆使用寿命长; 自承式架空不用挂电缆挂钩, 所以施工方便。
填充型全塑电缆不用气压维护。
4.投资经济
芯线采用细线径、护套以塑代铅,节省有色金属铜和铅;全塑电缆制造简单,自动化程
度高;全塑电缆重量轻,运输费用低,杆路负荷小;管道电缆小对数时可多条全塑电缆占用
一个管孔,小线径时单条电缆可提高到 4800~6000 对,而铅包纸绝缘电缆 0.5mm 线径最多
收容 1200 对。
1.3 电缆线路的传输衰减及传输方式
本节简要介绍了电话通信的传输衰减、 参考当量、 响度评定值和电缆线路的传输方式 (二
线制与四线制、四线制的单缆制与双缆制) 。
8
1.3.1 传输衰减、参考当量和响度评定值
用户对通信的满意程度, 是衡量通信质量的唯一标准。 电话通信系统是从主叫 (或被叫)
用户的嘴一直到被叫(或主叫)用户的耳,包括声—电—声的变换和传送全部过程。所以电
话通信质量的评定应包括发信(如送话器)质量,收信(如受话器)质量和信号的传输质量,
传输质量只是其中的一环。
图 1—10 市内用户间传输衰减及分配(模拟局)
1.传输衰减
我国市话通信网的传输标准规
定:在任意两用户间的最大传输衰减
在频率为 800Hz 时为 29dB,它包括两
端的用户线路、交换设备、中继线路
等的衰减,市内任意两用户间的衰减
分配如图 1—10 所示。
2.参考当量与响度评定值
本世纪初国际上许多国家开始使用参考当量作为电话传输网规划、 设计和质量评定的主
要指标。
参考当量的含义是, 经过训练的实验员将被测试的电话系统 (包括两端话机之间的所有
设备)与测试参考当量用的参考系统(NOSFER)按照严格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响度比较,当
两个系统响度相等时,插入到参考系统中可变衰减器的衰减值即为被测系统的参考当量
(RE) 。如果将被测系统的一部分,如发送部分、接收部分、中继部分与参考系统相应部分
进行比较, 则相应称为发送参考当量 (SRE) 、 接收参考当量 (RRE) 、 中继链路参考当量 (JRE)
和全程参考当量(ORE)等。
响度评定值是将被测电话系统与测量响度评定值的参考电话系统(称为中间参考系统
IRS)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响度比较后,等响时插入中间参考系境中可变衰减器的衰减值称
为被测系统的响度评定值(LR) 。响度评定值能够克服参考当量存在的许多缺点。同参考当
量一样,有发送(SLR) 、接收(RLR) 、中继(JLR) 、全程(OLR)响度评定值等。参考当量
(RE)响度评定值(LR)也可统称为响度当量,是电话传输性能的衡量指标。一般参考系统
优于被测系统,必须在参考系统中插入衰减器,所以响度当量具有衰减的单位(dB) ,有时
把响度当量也称为响度衰减或参考衰减。 由于可变衰减器插入到参考系统中, 所以插入的衰
减值越大,表示被测系统比参考系统听到的话音越弱,话音电平越低;插入的衰减值越小,
说明被测系统听到的话音越强,话音电平越高,若被测系统比参考系统话音强时,应当在参
考系统中插入“负衰减”即增益,两个系统听起来响度才相同,这时响度当量是负值。 (备

① )
1.3.2 电缆线路的传输方式
1.二线制与四线制
市话用户线路发话和受话信号共用同一对线路称为二线制。市话中继线路,由于采用
PCM,传输的为数字信号,发话信号和受话信号分别在两对导线或两条光纤上传输,称为四
线制。
① 具体的指标分配请读者参考通信行业标准YD5006—2003
9
2.二、四线制的比较
(1)四线制电路稳定性高,通信距离长:因为放大器只能放大单向信号,局间中继线
为二线制时,要设置差动系统分开发话和受话支路,而差动系统工艺要求高,否则放大器稳
定性差。局间中继线为四线制时来、去信号由两对线分别传输,不用 2/4 线转换,放大器
稳定性高,通信距离长。
(2) 四线制可传送频分制模拟信号和时分制的数字信号, 而二线制只能传输模拟信号。
(3)四线制电路近端串音防卫度小,传输数字信号时,一般市内通信全塑电缆要经过
选线或采用双缆制、内屏蔽电缆。
3.四线制的单缆制与双缆制
四线制中如果用同一条电缆传输两个方向的信号称为单缆制。 单缆四线制中回路间近端
串音防卫度较低, 必须选择近端串音防卫度大的两对线传输两个方向的信号, 或在全塑电缆
中把两个方向的回路群间加入内屏蔽层(PCM 电缆) 。采用双电缆制时两个方向的传输信号
分别放在两条电缆的金属护套内,提高两对芯线间的近端串音防卫度。
本章小结
1.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组成, 以实现两个或多个规定点之
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其传输技术主要有电缆、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技术。
2.电话网基本结构形式分为多级汇接网和无级网两种,过去的电话网络采用多级汇接
制。 我国传统电话网由四级长途交换中心和一级本地网端局组成五级结构。 由五级网演变成
三级网,这对提高干线网效率和质量将起到良好作用。随着通信的不断发展,今后我国的电
话网将进一步形成由一级长途网和本地网所构成的两级网络, 实现长途无级网。 本地电话网
是指在一个长途编号区内,由若干端局(或端局与汇接局) 、局间中继线、长市中继线及端
局用户线所组成的自动电话网。
3.电信线路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架空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光缆等主要阶段。
市内通信全塑电缆线路具有电传输特性优良, 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施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线路质量好,维护方便,线路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建筑费用低等优点。
4.电缆线路的传输方式,分为二线制和四线制。传输来、去信号的线对在同一护套内时
为单缆制,单缆制串音大;来、去信号的线束分别在二个护套内时为双缆制。目前市内通信
用户线采用二线制,中继线采用四线制内屏蔽电缆。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 现代通信传输技术的种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1-2 我国电话网的五级结构和本地网的类型?
1-3 市内通信全塑电缆线路的特点?
1-4 什么是中继线路、用户线路?如何分配传输衰减?
1-5 电缆线路的传输方式?
10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5 12:33 , Processed in 0.38387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