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将

注册:2008-7-23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18 10:05: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wukiaozi 于 2017-3-18 10:11 编辑

提速降费“拦路虎”在哪?盘点电信运营商“七宗罪”!
2017-03-18 08:27:32 来源:

    提速降费,是李克强总理从2015年就一直紧盯的一件大事。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不仅可以直接惠及普通消费者,更要着眼全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提速降费执行到位有多难?运营商有"七宗罪"
  
  1,我的流量去哪儿了?
  “手机充电3小时,耗流量23GB”
  “武汉一女子,一夜间用掉流量53.3GB”
  “用户身在国外,流量仍在跑”
  近几年,各地关于运营商乱扣手机费用、流量偷跑的投诉比比皆是,抛开流量是否真的“盗跑”不说,能把“偷流量”这样的词用在运营商身上,可见运营商在用户心中早已失去了堂堂央企的正面形象。运营商作为央企本该有十足的公信力,但一次次的舆论危机,已经慢慢浸泡发酵成了公信力的危机。
  从2014年初开始,随着4G用户增多,流量投诉也在增多,究其原因,运营商对流量使用的宣传与流量大发展的形势一直存在差距,普通用户对于复杂的网络使用、流量计费等专业知识很有限,很容易出现误判。
  正如电信行业独立分析师付亮所言,阻止这种误判的根本办法,还是提高沟通效率,按用户的语言说得让他们能够理解(去专业化)。
  此外,运营商在处理这类纠纷时有些举措也有失当之处。遇到流量门,用户投诉就免单、送流量,这反而会让用户觉得运营商确有问题理亏,有意在掩盖什么。
  虽然这种补偿式解决,也是因为工信部对电信运营商严控电信用户申诉率和严厉打击不明扣费的考核。运营商宁可“赔付”用户,用户表示满意了,就息事宁人。
  记者发现,运营商的流量消耗查询并不透明,查询结果会有移动数据流量上网总时长,并逐条显示上网的起始时间、通信地点、上网方式、使用流量,但是流量究竟是刷朋友圈、看新闻还是看影视剧用的并不会显示。通信专家项立刚指出,运营商应该利用技术手段,让用户有更好的知情权,可以查询、提醒、设置管理自己的流量即时使用情况。同时,要解决运营商“花钱”摆平投诉的问题,还必须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投诉机制,而不能让运营商自己证明自己没有偷流量,而是由第三方来调查。
  2网速越来越快 为何上网体验越来越差?
  “时快时慢”“达不到承诺网速”“总自动断掉”“晚上比白天网速慢”……这些抱怨的背后,或许是在网络提速之余,中国网络用户对宽带服务需求的更加精致化。
  2016年年底,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在线回答网友提问时曾提及,截止到当年11月底,固定宽带接入速率达到了48Mbps。这个数据,远高于宽带发展联盟给出的11.90Mbps。
  据了解,用户安装购买宽带时的理论带宽和实际使用后的下载速度是有所区别的。以30M宽带为例。30M是指每秒30兆比特,而在线实时测速软件通常显示的是用户下载时的速度,其计量单位为每秒千字节数,与前者的换算关系为1:8。因此,30M宽带对应的应当是每秒3.75Mbps的下载速度。以此类推。有评论认为,这也只是理论速率,实际速率往往还要略低。“实测数值在理论数据75%至90%的范围内波动,均可以视为正常情况。”
  然而,为何使用各种主流的测速软件,检测下载速度和上传速率都没有问题,打开网页、玩游戏甚至观看在线视频却感觉到明显的卡顿?这样的怪现象,祸根是QoS技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运营商通常会将视频、游戏等数据包设置在一个较低的优先等级,这就导致消费者玩游戏或观看视频时经常卡顿。而诸如网页浏览和运营商测速这些数据包,会设置在一个比较高的优先等级,这样既便消费者投诉,按照流程网络测速会达标,网页浏览也感觉不到缓慢。
  由于宽带提速需要升级骨干网络,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在工信部提速降费的要求下,运营商通常在保证不投资的情况下,利用QoS机制将骨干网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导致网速越来越高,上网体验却越来越差的尴尬情况。
  3技术榨干了手机流量的剩余价值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数据收入占电信业收入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28%快速提升至34%,行业全面步入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三大运营商在去年的半年报业绩中,均提及“流量收入”成为其收入最大来源。其中,中国移动流量收入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提升至43.3%;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收入同比增长42%,占移动服务收入比为47%;中国联通600050)服务收入中,非语音业务占比达到了73.1%,同比提升了4.8个百分点。
  诚然,目前三大运营商已经推出了当月流量可以结转到下个月的业务,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可是,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三大运营商正在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榨干手机流量的所有价值。最典型的一个套餐,就是闲时流量。
  闲时流量资费套餐,陷阱重重。第一道陷阱是时间上的限制,每天23点到次日7点才能使用;第二道陷阱是地点的限制,仅限省内。也就是说,在使用中一旦不小心,就会产生新的流量费用,或者是流量超标。
  眼下,三大运营商迎来流量时代后,除了闲时流量这一资费外,定向流量,以及专属流量,都让很多消费者非常困惑。在一些地区,甚至推出了本地专属流量。所谓的本地流量,是按照此前手机漫游的运营机制,推出的针对本地的流量,一旦用户离开本地,流量套餐便会失效。
  更有甚者,一些地区的运营商还会将流量资费的限制条件层层叠加。在一些小城市,闲时流量套餐,会在时间限制的基础上,将流量的使用地点限制在本市。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流量的限制条件越多,所付出的成本也越少。以闲时流量来说,晚上各大运营商的用户很少上网,这一时段是亏损的,推出闲时流量套餐后,每时每刻运营商都能通过流量赚钱,并实现了流量价值的最大化。
  不光如此,为了满足重度流量用户的需求,定制卡也是漫天飞。为了获取红利,运营商使尽浑身解数,会算账的用户是“降费”了,普通用户对于这些天花乱坠的套餐却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4是谁垄断了网络“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目前中国电信行业运营商大约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三大运营目前大都采用自己的宽带;
  其二,作为广电网络600831),则是在自己建设的高速宽带的基础上,租用其它电信运营商的宽带;
  其三,作为第三方运营商,通常没有自己的网络,而是以低价租用运营商的流量做二次运行,例如,鹏博士600804)旗下的长城宽带就是完全租用其它电信运营商的宽带。
  相较三大运营商而言,长城宽带和歌华有线600037)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3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光纤进小区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光纤改造滞后,另一方面是存在某种程度的垄断。
  在打通网络“最后一公里”、实现网络从小区到家庭连接的关口,不少运营商又觅得商机,对小区宽带接入进行垄断干涉。不仅是小区,写字楼也同样在遭遇宽带垄断,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民企在局部市场上更容易体现出差异化优势。”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更恰当的定位应该是专业且精致的小众群体网络供应商。这些企业只要可以在局部区域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就相当于建立了“局部垄断”地位。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立新表示,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说,固网宽带的利润微薄。“主要由于他们是国企,必须考虑到整个中国的环境,例如西藏、新疆地区,受地理环境制约,拉一根网线的价格非常高,但是由于其人口稀少,所以企业难以盈利。而且,中国与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的环境又不相同,他们国土面积小且人口密集,布局宽带网路非常容易,且赢利点高。中国地缘辽阔,如此广阔的地域要求覆盖全网,那肯定是赔钱的买卖”。
  独立IT分析师付亮表示,民营宽带与基础运营商宽带的价格差异,显示了一种市场选择,目前没有评判标准和监督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很有必要。
  5虚拟运营商野草丛生
  170是虚拟运营商的号段,所谓虚拟运营商,就是不自己建设通信网络,而是租用实体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的网络开展电信业务。
  虚商牌照的放开,曾一度被行业认为是国内电信运营市场的一股清流,有可能给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行业现状带来新的改变。自虚商拿到牌照之后,他们在三大基础运营商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也确实给行业添加了一些新元素。
  作为电信运营市场的新生力量,虚商们在过去两年相继推出了零月租、无漫游、流量更优惠的更多新资费模式。仅以流量费用为例,三大基础运营商的资费与虚商资费就能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虚商的发展却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的42家虚拟运营商企业,总体用户数量约仅为4300万。而“三大”之一的中国移动在2017年1月的累计用户就已经超过了8.5亿,4G用户也达到5.52亿。也就是说,虚商虽然给市场注入了活力,但实际效果有限,价格杠杆作用几乎为零,并没能成为搅动电信运营市场的“鲶鱼”。
  同时,腾讯安全云库发布的分析数据显示,在安全云库收集的1492034个恶意号码中,170开头的号码有129443个,占恶意号码占比达到了8.6%,即平均不到12个恶意号码中就有一个170开头的恶意号码。
  有用户告诉记者,她购买一个170号段,并开通了微信号,但170号,在聊天时,会一直出现“对方注册微信账号使用手机号为虚拟运营商提供,可能存在欺诈风险。请注意核实身份,涉及金钱交易务必电话确认,谨防网络诈骗”等提醒。
  6电信诈骗何时休
  根据浙江公布的电信诈骗数据,2016年发生的100万元以上的诈骗案件,其中95%通过网银或者网络支付平台转账,对全省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年龄分析,21岁-50岁被骗的比例达81%。这部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掌握的财富最多,也是最大的涉网人群,社会活动频繁,信息泄露也较为严重,是骗子重点攻击的对象。
  随着监管机构、银行等对网络诈骗的重视度日益增加,新的诈骗方法层出不穷。伪基站冒充银行客服电话发送诈骗信息也已经成为一种大面积的诈骗方式。
  张喆人认为,电信诈骗蔓延的原因一方面是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花样多、翻新快、欺诈性强,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诈骗逐步发展到网络改号电话和***手机QQ号、微信号作案,从以往雇人在境内提取赃款逐步发展到网上转账、境外提现,甚至利用一些热点问题,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步步设套。此外还包括金融领域和电信领域管理存在漏洞,侦查打击难度以及地方防阻、查处难度大等原因。
  有业内专家指出,运营商在防治打击诈骗电话方面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在法律方面,有关法律指导意见尚不明晰,诈骗电话治理中运营商如果检查通话内容则可能侵犯通信秘密,如果直接阻断通话导致误拦则可能侵犯通信自由,处于两难境地;在机制方面,目前网间违规呼叫是国内诈骗电话的主要来源,但运营商难以进行源头管控和核实查证,治理效果受到较大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联动机制等亟待进一步完善。
  另外,付亮指出,除了运营商,国内的主要互联网信息服务商,如腾讯的微信、QQ,阿里巴巴的电商等,类似的信息拦截量也都非常巨大,但打击结果并不理想,在暴利面前,骗子会想尽各种办法绕开监管。所以其认为,反电信诈骗中心只是应急之策,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识破犯罪行为,自动阻挡信息、资金流动,抓获并严惩犯罪分子,从而更有力地打击诈骗行为。
  7预装软件背后的巨额利益
  被装上各种软件似乎成为了新手机的常态,而这些软件悄悄在后台运行,随之而来的泄露用户隐私、消耗电费流量、强行推送信息等在严重损害用户利益的同时,亦将手机隐形软件的信息安全隐患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偷跑”流量这一原本不应存在的现象已成为目前手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前,上海市消保委检测的10款手机中,发现“偷跑”流量非常明显,竟有多达9款手机都在开机注册入网及待机过程中都出现这一现象。
  并且,在这些软件的设置中,自己的手机通讯录、短信都是自动默认被允许查看的。“这些消息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上传,直接导致我的泄露隐私。同时,预装软件严重占用内存,本来4个G,有1G-2G都被软件占据,删不掉,影响手机速度。”
  此前,央视3.15晚会就曝光过大唐电信600198)旗下的高鸿股份000851),称其专业为手机销售商提供“刷机”。生产的大唐神器可在手机中植入木马吸费,同时泄露用户个人隐私。
  在记者调查中,安卓、苹果iOS系统的手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OPPO、HTC等手机问题比较严重。运营商定制机无论在预装软件的数量还是“偷跑”流量上都表现更甚。
  小编结语
  在今年2月27日-3月2日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22家通信企业集体宣布,支持加速5G标准化进度。此次大会已确立将5G从原计划的标准完成时间2018年6月份提前到2017年12月份,以满足部分运营商在2019年实现5G商用的强烈需求。现在正处于从4G到5G的过渡期,运营商“提速降费”已经迫在眉睫。在此,真心希望国内运营商能够多一点社会责任感,给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自由透明的消费环境。
  策划:许洁
  制作:上官梦露
  来源:证券日报、北京商报、蓝鲸、央视财经、法治周末等

举报本楼

本帖有 5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12:19 , Processed in 0.34798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