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华商韬略 杨凯
【1】
朝鲜语中,“三”有“大、多、强”的意思,“星”意为清澈明亮和永放光芒。在过去几十年里,它也确实如名字那般惊人的强大和光彩夺目。
可是,它几乎每一次跨界都能做到韩国最强。
如今,集团旗下85家子公司,几乎控制了韩国人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夸张的是,连韩国最大的军火商也是三星,坦克、装甲车、战斗机都能造。
三星集团的营收约为韩国所有企业总收入的33%、韩国GDP的20%,直接或间接养活了几乎一半的韩国人。
大部分韩国人,在三星的医院出生,在三星的学校读书,穿三星生产的服装,用三星电子产品,在三星的酒店结婚,在三星造的公寓里生活,最后在三星的医院里离世。
1960年代末,以三星电子成立为节点,这个庞大的集团才真正具备了全球影响力。几乎与此同时,韩国的经济随之腾飞。
2017年,三星帝国的权势达到顶峰。
可是,过去一年,三星帝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2019年,占据集团6成营收的三星电子全年营收230.4万亿韩元(约合1956亿美元),同比下滑5.5%;净利润21.74万亿韩元(约合185亿美元),同比下滑51%。
可怕的三星帝国,究竟怎么了?
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半导体。
除了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产品价格锐减外,挑战主要来自日本。
表面看来,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只是韩国劳工的赔偿争议。事实上,这场贸易暗战的双方积怨已久。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重金押注的半导体产业,被日本以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技术优势反超。反日情绪日渐强烈,“Japan Bashing”(痛击日本)成了美国人口中的高频词。
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价崩盘,宣告其彻底退出了与美国的PC话语权之争,半导体产业也自此走上下坡路。
美国先是默许三星收购仙童在韩国的半导体子公司,让三星正式涉足半导体产业;然后又通过美光科技的技术转让,对三星进行技术扶持。
转折从1984年开始。
三星芯片的成本价是1.3美元/片,卖一片亏1美元。
对此,日本NHK还拍了一部三星窃取东芝半导体技术的纪录片——《重登顶峰·技术人员20年的战争》。
后来,日本人如法炮制,将日立、NEC、三菱的DRAM业务整合成日本“国企”尔必达,长期提供低息贷款,与三星对抗。
三星故技重施,再次对日企发动“自杀式袭击”,将三星电子上一年的总利润的118%,全部用于扩大产能,故意扩大行业的亏损。
2012年,尔必达终于支撑不住,宣布破产。到2017年,东芝的闪存业务被美国贝恩资本收购。曾经称霸半导体行业的日企尽数熄火。
可是,当三星在难逢敌手的半导体行业躺赚时,日本并未坐以待毙,而是不断对更上游的半导体原材料和设备进行技术深耕,悄悄加强对半导体行业的隐形布局。
目前,韩国60%的电子厂严重依赖日本技术和产品的输出。14种核心的半导体材料,日本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52%,并且还在持续提升。
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3】
与半导体类似,三星显示面板的霸主地位也是利用反周期打法从日企手中夺来的。
只不过,因为新对手的出现,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
京东方最初的方向是CRT显示器,王东升接任后才开始主攻LCD生产技术。
三星当时的威胁主要来自中国台湾。
三星和台湾“面板五虎”虽互有博弈,但在枪口对准中国大陆这件事上,却惊人的一致。
会议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在中国大陆境内销售液晶面板时,几家一起作价,联合操纵市场。
2003年,京东方以3.8亿美元将韩国现代的液晶面板业务收入囊中,中国大陆才正式涉足液晶显示领域。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条自主建设的液晶生产线。当时,整个彩电业兴奋不已,人们以为从此可以告别没有自主液晶屏、被外商联合掐住脖子的时代。
2005年,台韩联手发起价格战,希望将京东方扼杀在摇篮里。这一年,国内台式电脑显示器的价格从3000多元骤降至1000多元。
京东方苦苦支撑,等待转机。
2009年初,大陆向台湾伸来援手,九大彩电厂商两次赴台采购超1200万片显示屏,交易总金额达到44亿美元。
很快,恢复元气的台企开始变脸,把后续生产的面板优先供应给韩国。韩台再次联手,短短5个月,大陆面板价格飙升了30%。
2009年,有了钱的京东方开始疯狂扩产,6世代线、8代线、8.5代线相继开工。李东生也率领TCL与深圳市政府合资成立了华星光电,杀入面板行业,一出手就是245亿。
一石激起千层浪。台韩面板企业迅速跟进,在大陆投资建厂。京东方和TCL引领了一场全球面板产业的军备竞赛。
产能的极速扩张,直接把LCD面板的价格周期砸没了。2011年以来,面板价格一路向下,几乎没有反弹过。
凭借逆周期投资,京东方终于打赢翻身仗,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LCD液晶面板厂商,在5个细分领域出货量达到全球第一。
今年年初,三星和LG相继宣布在2020年底彻底退出LCD面板市场。
面板行业有两宝:一是有钱,二是能熬。钱和熬组合成了三星著名的“逆周期投资大法”,7年亏损换来王者地位。
更可怕的是,在三星退守的OLED市场,京东方同样实现了技术攻克,并在加紧追赶。
此刻,三星最担心的是,LCD的历史是否会重演。
很多人以为,三星手机业务的转折点是2016年的爆炸门。
从1988年发布第一款手机SH-100开始,三星手机虽然不如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那么耀眼,但14款销量突破1000万台的“机皇”,让它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星决定发起反攻,杀手锏是一项革命性的屏幕技术——Super AMOLED。这种屏幕可以自发光、反应速度快,且提升了显示效果。
从2010年3月,三星的Galaxy S首款产品发布开始,凭借着足以媲美苹果的硬件和苹果没有的大屏,三星手机大获成功。
截止2014年,三星Galaxy S系列产品销量超过1亿台。苹果在智能机时代第一次感受到了威胁。
这一年,三星手机的出货量为3.182亿部,比上一年略有提升。利润的急剧下滑,主要是因为销售均价的下滑和成本的提升。
面对苹果和小米的夹击,三星只能进行价格竞争。
冲击同样来自苹果。
从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款iPhone开始,苹果的屏幕、内存闪存、3D感应模组等重要零部件几乎全部来自三星。
因为“去三星化”,其它部门成本攀升;然后又将成本转移给三星手机,导致其利润大减。
这让三星可以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同时还可以利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定价权,牵制对手。像华为和HTC,都因此吃过大亏。
这导致三星手机的创新点,始终局限于屏幕等零部件,比如大屏、曲面屏、打孔屏、折叠屏等。
在三星内部,成立较晚的手机部门话语权和地位不高。不但内部零件的拿货价和工厂代工费极高,而且绝大部分利润也都被用作上游业务研发。
垂直整合战略下,三星帝国各业务部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14年以后,尽管三星手机苦守住了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但利润被苹果远远拉开,市场占有率也被华为、小米等不断蚕食,三星几乎只能被动挨打。
任正非说过:“有的技术即便我们做出来了,也不用。我们吃肉,也让友商喝汤。”再看苹果,零部件和代工几乎都是用人家的,结果赚了最多的钱。
所以说,做生意千万不要想着所有钱都自己赚。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
一一END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