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当前的处境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在美国政府的重重禁令下,华为空有一身芯片设计的本领,但却找不到一家芯片工厂来为其制造生产,更狠的是,在禁令的影响下,各大芯片巨头都不能向华为自主出售芯片产品,华为面临缺"芯"之困。 过去十多年间,华为芯片设计能力飞速发展,几乎形成了全系列的芯片产品,而华为的各个业务板块的产品都逐步实现了芯片的自研自用,在这样的局面下,缺"芯"对华为的大部分业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智能手机、通信设备、服务器等。
![]()
近日,有媒体报道,华为正计划在上海建设建立一家"不使用美国技术"的芯片工厂,该制造厂预计将从制造低端45纳米芯片开始,华为的目标是在2021年年底前为"物联网"设备生产28纳米芯片,到2022年为5G电信设备生产20纳米芯片。
为什么要自建芯片工厂?
如果此消息为真,华为真的投入到芯片的生产制造环节,这也意味着华为正式走上IDM道路。
所谓IDM是指企业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这种模式在早期是多数集成电路企业的选择,但在后来的全球化分工过程中,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分工模式取代,目前仅有极少数企业能够维持,比如三星、德州仪器等。
![]()
走IDM道路对华为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华为唯一能够摆脱美国控制、能自主生产制造芯片的道路。IDM模式有很多优势,比如,它能自主设计技术路径,可以实现绕开美国技术的"陷阱",此外,IDM能实现设计、制造等环节协同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掘技术潜力,面向未来的话,还能率先实验并推行新的半导体技术,当前无论多牛逼的企业,比如苹果,都依赖于台积电的芯片工艺,其产品的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台积电在工艺上取得的突破。如果华为能实现半导体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这毫无疑问就是霸主地位了,当然,这应该是很遥远以后的事情了。
IDM模式也有很多劣势,比如,要把所有生产环节都在内部闭环,这必然要求公司规模庞大,这将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整体资本回报率偏低。同时,有可能因为自身技术跟不上而造成产品落后,产品竞争力缺失等。
整体来说,这对华为来说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但这是华为脱困的唯一的选择。
45纳米有多落后?
很多人对华为此举提出质疑,质疑的点在于:45纳米太落后了,生产出来有何用?
诚然,45纳米是非常落后的芯片工艺,早在2007年,英特尔发布第一款基于45纳米的四核处理器,带领世界跨入45纳米全新时代。这样算来,45纳米已经是14年前的工艺了,而如今最先进的工艺已经是台积电非常成熟的5纳米工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45纳米的芯片现在还有应用的价值吗?
事实上,我认为,虽然45纳米是十几年前的工艺,但事实上,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45纳米依然是当下主流的量产工艺,大量路由器、网络设备,用的都是45纳米的芯片,因为很多设备本身的体积够大,对功耗也不是太敏感,对芯片体积和功耗没有太多要求。
如果华为能够顺利量产45纳米,这意味着工厂建成,马上就能为自家的路由器、网络设备提供自主的芯片产品,立刻就能赚钱,这毫无疑问解了华为燃眉之急。华为建的不是研究院,不是为了一下子就站在最尖端,而是为了量产和实用,后续再慢慢地迭代突破就好了。
![]()
以华为的技术实力、工程化能力、强大执行力,只要搞起来,早期就是实验验证,优化工艺,锻炼队伍的过程,我相信两年内搞出20nm没有太大问题,后面就是一步步地啃硬骨头了。半导体18个月一个周期,牺牲一部分商业利益,差不多2-3年就能迭代一次。按照以往规律,只要中国人掌握的技术,外部封锁至少解禁高1-2个等级的。到那个时候,华为的自主空间就大多了。
为什么在上海?
很多人也对华为选择建厂的地点有疑虑,为什么选择在上海这样地价贵、人工成本贵的地方,而且还特别扎眼,低调点不好吗?
我觉得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一是产业链角度,当前上海是半导体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事实上,报道中也提到,华为没有芯片制造经验,因此该工厂将由上海市政府支持的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运营;二是人才的角度,想要快速吸引人才形成生产力,可不就得往最贵的地方跑嘛,前阵子已经有风声说华为在上海大批招半导体人才;三是上海市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支持+上海微电子的底蕴+华为的战斗力和组织力,成功率肯定会大幅提升。
这事能成吗?
1988年,当时华为说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通信公司,大家都觉得是任老板画饼吹牛,但事实上华为用了20多年把这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大饼变成了现实。
![]()
我认为,不管怎么样,华为敢进军这个行业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认真努力,哪怕失败,也总比那些嘴炮和冷嘲热讽好要好一万倍!如果做成了,这家芯片工厂毫无疑问就是中国芯片事业乃至IT发展事业的井冈山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