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新兵

注册:2012-12-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0-14 22:36:3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近几年来,移动网向5G迈进成为业界焦点。5G将渗透到未来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业务体验。ITU5G定义了三大类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这些场景不再单纯地强调峰值传输速率,而是综合考虑八个关键能力技术指标: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频谱效率、移动性、时延、连接密度、网络能量效率和流量密度。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网络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总的说来,5G技术在带宽、时延、连接数和高速移动性等方面有别于以往的无线通讯技术,性能指标将有极大的提高。
11  5G应用场景和关键能力指标
随着应用场景逐渐清晰,标准制订在加速,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5G网络商用指日可待。5G无线网络建设需要有线承载网络支撑和配合,才能满足5G应用场景和关键能力要求,得到持续演进发展。
根据目前已有的无线标准分析,5G无线网络对5G承载提出如下需求:
l 5G大带宽需求
带宽无疑是5G承载的第一关键指标,5G频谱将新增Sub6G及超高频两个频段。Sub6G频段即3.4GHz~3.6GHz,可提供100~200 MHz连续频谱;6GHz以上超高频段的频谱资源更加丰富,可用资源一般可达连续800Mhz。因此,更高频段、更宽频谱和新空口技术使得5G基站带宽需求大幅提升,预计将达到LTE10倍以上。表 1为典型的5G单个S111基站的带宽需求估算:
12  5G基站带宽计算
l 5G低时延需求
5G承载的第二键需求是提供稳定可保证的低时延,3GPP等相关标准组织关于5G时延的相关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1-3 5G关键时延指标
不同的时指要求,将导致5G RAN组网架构的不同,从而对承载网的架构产生影响。如为了满足uRLLC应用场景对超低时延的需求,倾向于采用CU/DU合设的组网架构,则承载网只有前传和回传两部分,省去中传部分时延。
l 5G高精度时间同步需求
高精度钟根据不同业务类别提供不同的时钟精度。5G同步需求包括5G 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基本业务同步需求和协同业务同步需求两部分。
- 从当前3GPP讨论来看,5G TD基本业务同步需求估计会维持和4G TDD基本业务相同的同步精度+/-1.5us
- 高精度的时钟同步精度受限于无线空口帧长度,5G的空口帧长度1ms4G空口帧10ms10倍,从而给同步精度预留的指标也会缩小,具体指标尚待确定。
因此,5G承载需要更高精度的同步:5G承载网架构须支持时钟随业务一跳直达,减少中间节点时钟处理;单节点时钟精度也要满足ns精度要求;单纤双向传输技术有利于简化时钟部署,减少接收和发送方向不对称时钟补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时钟传输技术。
l 5G网络切片需求
5G的三大场,在带宽、时延、连接上的要求差异巨大,所需要的服务质量不同,如果搭建多张网络提供服务,成本太高,管理困难;因此业界提出了网络切片的想法,应对差异性承载,在一个基础物理网络上,提供不同的网络切片,来满足不同场景的服务质量SLA
14  网络切片
l 5G灵活组网需求
4G时代的网,其三层设备一般设置在城域回传网络的核心层,以成对的方式进行二层/三层桥接设置,三层的接入位置偏高。针对基站间X2流量,其路径为接入-汇聚-核心桥接-汇聚-接入,X2业务所经过的跳数多、距离远,时延往往较大。在对时延不敏感的4G时代这种方式较为合理,对维护的要求也相对简单。  
5G时代的一些应用对时延较为敏感,站间流量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同时由于5G阶段将采用超密集组网,站间协同比4G更为密切,站间流量比重也将超过4G时代的 X2流量。
5G网络的中央控制单元CUCentralized)与核心网之间(S1接口)以及相邻CU之间(eX2接口)都有连接需求,其中CU之间的eX2接口流量主要包括站间CACarrier Aggregation,载波聚合)和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协作多点发送/接收)流量,一般认为是S1流量的4%。如果采用人工配置静态连接的方式,配置工作量会非常繁重,且灵活性差,因此回传网络需要支持IP寻址和转发功能。
另外,CU云化部署后,需要提供冗余保护、动态扩容和负载分担的能力,从而使得DUCU之间的归属关系发生变化,DU需要灵活连接到两个或多个CU池。这样DUCU之间的中传网络就需要支持IP寻址和转发功能。
综上所述,5G承载网络需要接入层支持三层路由功能,以便更好的配合5GMesh化连接需求。
1.1 5G RAN趋势
5G网络架构相对于4G有几个变化:
l 核心网云化、下移及虚拟化部署
5G核心网引入了NFVSDN,不再沿袭传统的“烟囱”架构,而是采用统一的物理基础设施,在云数据中心间实现池化、虚拟化、容器化的资源共享。5G核心网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用户面下沉,由原来的集中式演变成分散式,便于不同类型的业务在不同的层面终结,基于虚拟化技术将核心网物理实体分离成多个虚拟网元,分布在网络中,进行云化部署,地理位置上靠终端更近,可以带来时延的减小。
l 无线接入网更多地采用C-RAN
3G/4G时代C-RAN在降低整体成本、无线协作化抗干扰、节能降耗、简化运维等方面已经体现出一些优势。5G阶段采用C-RAN架构更便于实现灵活的无线资源管理,便于实现功能灵活部署满足移动边缘计算的需求,便于软硬件解耦,进一步增强无线网的软件化能力。
l 超密组网
为了尽可能获取更大的频谱带宽,5G网络通常部署于更高的频段,根据无线传播特性,频率越高,传播损耗越大,基站的覆盖能力也就越弱,需要增加数倍于4G的基站才能弥补。但5G无线网络采用空分复用等新技术,不但可成倍提升容量,还可使得覆盖不收缩或仅少量收缩,实际基站数量与4G网络相当或略有增加。另一方面,对于热点高容量地区,会采用超密集组网,对于盲点、弱覆盖场景,还会采用small cell增强覆盖。总体来说,5G的基站密度比4G大。
l RAN/BBU重构为CUDUAAU三个功能实体
传统的BBU被一分为二,CU涵盖了无线接入网高层协议栈以及核心网的一部分功能,而DU涵盖了基带处理的物理层以及层2部分功能,CU可以集中式的布放,DU布放取决实际网络环境,核心城区,话务密度较高,站间距较小,机房资源受限的区域,例如高校,大型演出场馆等,DU也可以集中式布放,而话务较稀疏,站间距较大等区域,例如郊县,山区等区域,DU可以采取分布式的布放方式。
15  4/5G基站模块差异
CU(Centralized Unit):主要包括非实时的无线高层协议处理功能,采用通用平台实现,同时也支持部分核心网功能下沉和边缘应用业务的部署。CU若云化部署,可部署在X86服务器上,可引入MEC、移动CDN,实现uRLLC、视频等各种应用。
DU(Distributed Unit):主要处理物理层功能和实时性需求的L2功能,可采用专用设备平台或通用+专用混合平台实现。对于大规模MIMO天线,部分BBU基带功能需上移移至AAU(Active antenna unit)实现,以大幅减小AAUDU之间的传输带宽,降低传输成本。高层功能划分方案(CUDU之间)以OPTION2为主(PDCPRLC之间),其带宽特性接近回传网。
16  RAN功能重新划分
1.1.1 5G承载整体架构
5G网络架构的这些变化也给承载网带来了影响:
l 基站密度加大、带宽升高,导致承载网接入层带宽急剧升高,需要更大容量的端口来进行承载
l 核心网业务锚点下移,回传网更加扁平化
l C-RAN架构带来更多的前传网络,前传网要满足低成本、灵活组网的需求
l 基于CUDU的部署位置,承载网可能引入中传网络
l 针对大带宽、低时延需求,需要引入新的承载技术如FlexE
根据CUDU的部署,网络划分为如下:Fronthaul前传、Midhaul中传(对应IPRAN接入层)Backhaul回传(对应IPRAN核心汇聚层)。
17  5G承载架构划分
核心网云化:对于eMBB大带宽、低时延业务,核心网下沉到Edge DC;对于uRLLC超低时延业务,通过MEC引入到本地Cloud-RAN
DU/CU分离后,CU可云化集中部署,相对位置较高,可以集中控制减少无线切换;统一的多连接锚点,减少传输反传。集中的控制面可以避免单站话务超限时的单点扩容,享受复用收益降低成本。面向SDN,高层软件运行在虚拟化平台,可与硬件解耦独立演进,缩短新特效的开发周期。
但是CU云化也面临很多的挑战:信令时延增加;CUDU之间的协同,云化CU和非云化CU的共存均增加了管理复杂度;可靠性要求变高(CU故障影响面大,需要考虑CU Pool保护方案),系统交付难度增加等;
所以5G试点阶段以及初期的现网部署,仍将采用DU/CU合一方式。即使5G商用逐渐发展成熟,有些地区CU云化部署,但一些地区DU/CU仍然要合一部署。
按照CUDU的部署组合,RAN可以划分为下面三种方式:
l DU-CU合一在单个基站侧部署的传统部署方式称为D-RAN,类似于4G的分布式BBU部署方式;
l DU-CU合一集中部署的方式称为C-RAN(一般对应传输接入设备),类似于4G的集中式BBU部署;
l CU分离后继续上移云化部署在区域汇聚的方式称之为Cloud RAN)(对应传输汇聚设备);
18  C-RAN/D-RAN
1.1.2 5G核心网架构及对承载的需求
以下简要介绍5G核心网主要功能架构示意,如下图示:
19  5G核心网主要功能架构
5G核心网涉及到的主要网元和功能如下:
l AMF(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负责用户的接入和移动性管理;
l SMF(会话管理功能):负责用户的会话管理;
l UPF(用户面功能):负责用户面处理;
l AUSF(认证服务器功能):负责对用户的3GPP和非3GPP接入进行认证;
l PCF(策略控制控制):负责用户的策略控制,包括会话的策略、移动性策略等;
l UDM(统一数据管理):负责用户的签约数据管理;
l NSSF(网络切片选择功能):负责选择用户业务采用的网络切片;
l NRF(网络功能注册功能):负责网络功能的注册、发现和选择;
l NEF(网络能力开放功能):负责将5G网络的能力开放给外部系统;
l AF(应用功能):与核心网互通来为用户提供业务。
5G时代核心网用户面UPF下沉后,核心网对IPRAN的承载存在新的需求,IPRAN涉及需要承载的核心网接口有以下几种:
110  IPRAN段落承载的5G核心网接口
控制面和用户面之间的接口(N4)目前还是传统接口,控制面和无线网以及控制面与终端之间也是传统接口(N2N1)。
N1接口UP-AMF用户终端和核心网控制面AMF之间的接口(4G UE-MME
N2接口gNB-AMF无线网和和核心网控制面SMF之间的接口(S1-MME eNB-MME
N3接口gNB-UPF无线网和和核心网用户面UPF之间的接口(S1-U eNB-SGW-U
N4接口SMF-UPF核心网下沉用户面UPF和控制面之间的接口
N9接口UPF-UPF核心网下沉用户面UPF之间的接口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3 23:04 , Processed in 0.44138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