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士

注册:2007-4-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9 11:39:2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谈谈设计创新

  ◇ 少校1967◇

  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在今年的“两会”上,“自主创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商业部长薄熙来讲到:我国如果不能及时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会面临拉美化的危险。有观点认为:设计(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已成为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好比一个哑铃的中间部分,哑铃的一头是发达的制造规模和能力,另一头是我们在少数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的国际水平。这表达了一个事实:中国的设计能力滞后于中国的制造能力。

  我院属于通信工程设计咨询企业。2006年,全国通建市场孕育着新一轮大调整,省内外各大运营商在通信工程设计和咨询方面的需求,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设计服务市场异常活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院里提出了“做精做优,实现跨越”的发展理念,这给全院各个设计专业提出了设计创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设计创新的舞台。

  铁塔设计所的前身是XX省无线通信设计所,成立于1983年。在1990年代之前,一直是国家建设部认证、原国家邮电部认可的国内独家从事通信铁塔设计的专业所,是伴随着国内微波通信和移动通信的发展而逐步壮大起来的。在二十多年的发展里程中,设计创新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

  首任所长XXX同志是国务院授予的教授级突出贡献专家,由他领导的“垂直对数周期天线”设计项目,早在1978年就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首任总工程师XXX同志是国内同行业公认的技术权威,由他主持、全所同志共同参与研制的铁塔力学设计计算程序,在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曾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我院设计服务覆盖到的10多家省级通信运营商中,无线基站普遍采用的20多个类别型式的通信塔桅,大多数都是铁塔所自行设计开发的,其中的角钢(钢管)四边形自立塔、独管塔、自立式三管塔、拉线塔、拉线桅杆以及各种造型的楼顶装饰塔,设计合理、结构稳固、使用稳定、应用成熟。

  随着通信建设环境和市场的变化,通信铁塔设计行业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越来越明显。设计创新必须跟上发展、跟进需求,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把市场的难题作为创新的课题

  创新过程不是单纯的技术行为,还是一种市场行为。创新必须符合市场需求,二者不可或缺,必须要把市场的难题作为创新的课题。移动通信网经历了20年的建设,许多运营商的无线网络扩容到了第10、第11、第12期。由于不可避免的重复建设原因,神州大地铁塔密布,接近40万座,每座铁塔平均只覆盖20平方公里,密度已经相当大了。当3G建设大潮来临的时候,对所有运营商来说,铺设无线网络都将面临这样一些难题:

  —— 来自政策管制方面:信息产业部去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大运营企业本着有效利用、节约资源、技术可行、合理负担的原则,在今后的通信建设中,实现电信管道、电信杆路、通信铁塔等电信设施的共用。通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问题,由来已久。摆在地面之上、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浪费现象,一直受到社会上的责备。由于国情、观念等因素使然,这又是一个顽症,很让管制方、投资方头痛!如何执行管制部门的政策和要求,对所有运营商来说是个难题。

  —— 来自基础资源方面:无线基站机房和铁塔总是要占据一些土地(包括耕地)、楼面等基础资源,这些资源基本属于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带来的问题就是:运营商选定一个覆盖比较理想的站点,越来越困难。

  —— 来自投资成本方面:随着电信资费的不断降低,通信建设成本(属于资本性支出)压力越来越大。铁塔在无线基站中的投资比例是不小的,铁塔生产加工的主要原材料是钢材和锡锭,市场价格只增不减,只能从塔型设计优化和创新中寻求压缩成本的出路。

  —— 来自环境保护方面:铁塔的制作生产过程,有许多致污环节,比如钢件切割、表层镀锌。还一些特定的环境,比如城区、景区,对铁塔耸立有一个景观方面的要求和制约。前年9月,北京联通拆除了一座在八达岭长城景区内耸立了6年的通信铁塔,就是因为许多游客抱怨该铁塔总是和长城一起出现在自己的留影照片里,无法挥去,很别扭。

  还有其它一些建设中的难题。

  运营商是我们最重要的业主,他们碰到的难题,就是我们设计创新的课题。解决好他们的难题,既是我们巩固和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最好手段,也是锤炼我们企业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事实上,广东院、上海院等设计大院在这些方面已经迈出了步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必须加紧步伐,缩小差距,首要的是解决创新观念和服务理念上的惰性。

  二、要重视不同业主的差异化设计需求

  不同的业主,一定有不同的需求特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各大运营商,在各自的网络建设中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们对建设投资、建设程序、建设周期等方面,各有各的侧重;他们对网络风格,各有各的偏好;他们的用户(特别是大客户)对他们也有五花八门的差异化服务要求。做为工程设计和技术支撑企业,我们就应当认真重视、及时贴近业主们的差异化要求,不能用“一把万能钥匙开所有的门”。

  在XX联通XX分公司,我所设计人员碰到了一种“野外房顶增高架”的塔桅型式。该塔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安装便捷,但是外形不美观,我们还没有见到过。我们曾试图他们接受我们的风格,但甲方认为这种塔型的使用已经成熟,坚持继续采用。经过现场查勘了解,原来在这个地方,风荷适度,许多基站位于丘陵山坡的耕地内,在基站机房顶部直接安装这种管式增高架,高度在12米左右即可满足覆盖,不需要打拉线就完全可以保证塔桅安全。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大量征地面积,明显节约投资;材料搬运比较简单,安装周期短。这件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同类型地区,又何尝不能采用这种塔型呢?百度公司有一句著名的语录:“看到好东西,就动用拿来主义”。工程设计做一些“拿来改进主义”的事情,又何尝不是一种设计创新形式呢?

  XX省的许多地区完全在盆地里,风荷小,所以铁塔都是“秀气高挑”型;XX省许多地区(特别是晋北地区)的铁塔都隐没在太行山、吕梁山山系里面,刮风季节多,风力大,所以他们的铁塔都是“敦实粗壮”型;XX移动(特别在以北的地区)的基站讲究整齐划一有气派,所以无论自立塔、拉线塔,都巍峨耸立,背负“中国移动通信”的标识后,的确养眼好看;XX电信搞“村村通”追求投资回报周期,所以大量采用低造价的拉线桅杆(大H杆、小h杆等等),虽然没有移动公司的塔桅气派好看,但的确省钱实用。

  尊重业主的差异化设计需求,不是意味着完全遵从于对方的要求。设计单位有自身的从业规则,遵守《设计规范》就是一个前提。就通信铁塔设计而言:满足覆盖,确保安全,节约投资,便于维护,与周围景观协调,这些设计原则和要求,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何把握这些矛盾关系,以及在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设计实践规律,不断推进设计创新,正是体现我们设计单位的实力和创新能力之所在。
创新无止境。

  三、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

  我们讲设计创新,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先人一步”。及时做到“先引进、后消化、再应用”,就是一种“先人一步”的有效途径。1990年代中期,当国内移动通信基站还在大量采用造价比较昂贵的角钢四边形自立型铁塔时,原无线设计所所长XXX同志在查阅国外技术图片资料时,北美地区出现的一种“三管塔”塔型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研究对比,他认为这种新塔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制造安装成本低,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移动通信当时正处于膨胀发展状态,运营商根本顾及不到基站建设的成本问题。但X所长一有机会就向建设单位不遗余力地推介“三管塔”的诸多优点。作为设计单位的无线所,这种为甲方投资活动全过程提供支撑服务的意识,已经“先人一步”了。后来,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包括三管塔、大H杆、小h杆、楼顶拉线桅杆等等许多新型通信塔桅,都首出于我们无线设计所。无线所的名气能一点点的大起来,与这一点很有关系。

  “引进来”是个范畴很大的概念,上面讲到的只是具体设计方案的一种引进来。在全国通信工程设计行业,如果把年设计收入超亿元的定位为“第一军团”,千万元以内的定位为“第三军团”,则我院处于“第二军团”中游的位置。我们与处在“第一军团”序列的南方几家省院之间,除了市场容量不对等之外,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有形资源 —— 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而在于无形资源 —— 即思想观念方面,具体就是“观念的转变不能及时跟进市场的发展”。这一点,在铁塔所同样有所表现。事实上,近几年来,我院铁塔设计创新的步子已经有所放缓,我们与上海院、广东院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

  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方案、人员或者资本的“引进来”是不行的,因为引进来的东西很容易被环境所同化或淹没。必须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中国制造行业正是走了先引进来(比如做代理——属于产品引进,搞合资——属于资本引进),再走出去的路子,才造就了像海尔、华为等等这样一些优秀制造企业。我们市的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先天优势,在本省的地盘上培育出了许多民营设计企业(数量应在全国首位),逼迫我院“走了出去”。但目前仅停留在以扩大市场容量为目的,而且只走到西北和少数穷省。就是说:一方面,我院的这种“走出去”是被动性的,还不能够大面积、深层次地解决员工队伍整体的思想观念跟进问题;另一方面,我院也没有主动迈出“引进来”的步伐。设计创新的环境,再说开一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环境还没有形成,以员工创新意识为核心的企业创新原动力还不充足。“小满则安,大满则喜”,这种潜伏在北方国企内部和许多员工身上的惰性观念,从长远讲,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要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鲜明的设计风格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通常表述是:企业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独特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性,因为独特,所以不能被同类企业所轻易模仿。

  对设计咨询企业而言,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自身独有的、区别于其它同类企业的、为服务对象普遍接受或认同的设计风格,就是核心竞争力。

  在西北省区,我们过去和现在一直能够居于老大的位置,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起作用。我们能做核心业务,许多民企做不了;我们对各运营商通信网络的昨天和今天,能有比较好的把握和理解,其它民企做不到;我们不仅能够拿出指导施工的设计图纸,还能够完成指导网络演进的有深度的可研报告,其它民企完不成。大多数民营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还是价格。

  但是,我们能说5年后、10年后,还是这个格局吗?

  什么是设计风格,不太好定义,因为这是客户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建筑界的西北院,正因为有着自己鲜明的设计风格,才形成了“70%是上门生意”的局面。西北院“鲜明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一代又一代张锦秋们”的风格;这种风格是某种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是从陕西博物馆到大唐芙蓉园的不断亮彩。2005年的XX电信,因为一个全省规模的“固网智能化”,一个既有普及率又有回报率的“村村通”,所以在集团公司出了彩。XX电信的这种出彩机会,也正是我院的出彩机会。在通建市场新一轮大调整大发展的市场机会面前,我们必须抓住又一次出彩的机会。

  影坛的“陕军”辉煌一时,却昙花一现,是因为吴天明、张艺谋们的离去;文坛的“陕军”至今还能够占据一席,是因为陈忠实、贾平凹们的苦撑;西北院仍在繁荣中,是因为张锦秋和她的弟子们还在奋斗着。随着关联概念逐步淡出、全国设计市场对内对外逐步放开,很多跨国公司把他们的设计中心搬到了中国,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提供符合本土化要求的设计产品和服务。要做好全方位应对来自境内外竞争的准备,核心的一条,就是在设计生产和创新实践过程中,锤炼自己鲜明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应当是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普遍认同乐于接受的,是设计质量、服务和价格相互支持的,能为业主投资活动全过程提供可靠支撑的,符合西北通信建设特色的设计风格。造就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熟知业主需求、设计经验丰富、服务跟进及时”,年富力强、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设计骨干队伍,才是我院兴旺发达的根本。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 02:07 , Processed in 0.17880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