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一位朋友转了一份据传从某省运营商流出的内部文件,文件显示,该省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裁员超过5000人,同时大幅提高招聘门槛。
流出的内部文件显示,该省计划在近两年将员工总数从3万压缩至2万,远期目标锁定1.5万——这意味着5000个岗位将在两年内消失,相当于每天消失7个职位。
说实话,虽然业绩难做,都在过冬,但这么大比例,真实性是存疑,我是不太相信,毕竟在我国,保就业是重要的任务。就算有一点真实,这里的“远期控制”,也可能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整个电信行业"减员增效"改革的冰山一角
你以为裁员只是某省运营商的无奈之举?从2023年起,全球运营商都在进行痛苦的"割肉"手术——西班牙沃达丰裁掉三分之一员工,英国电信计划在2030年前砍掉5.5万个岗位,美国三大运营商一年就裁了2.9万人。
"活下去",已成为很多省级通信运营商最重要的改革目标。5G投资高峰刚过,传统业务被互联网公司蚕食殆尽,新业务尚在襁褓中。不砍人,企业如何维持?
招聘?985/211成了基础入场券更残酷的变化体现在招聘门槛上。以前托关系、走后门进运营商的故事屡见不鲜,三姑六婆的侄子、领导的远房亲戚,只要有点门路,总能塞进来。现在文件直接写死:原则上只招985、211、双一流的主专业毕业生。非主专业?必须上会特批。 那些以前靠"人情"进来的,现在连简历都递不进去;那些普通本科的孩子,哪怕专业对口,也得被挡在门外。一位小伙子,三年前费尽心思托关系进了某地市分公司,昨天哭着说:"现在招的全是清北复交的硕士,我一个二本的,感觉每天都在被羞辱。" 这背后透露出运营商的绝望。以前国企讲"稳定",现在讲"质量",说白了就是:养不起那么多人了,只能挑最能打的留下。但问题是,985的毕业生,真愿意去爬基站、去乡镇网点卖卡吗?这简直是把"矛盾"写在脸上。
"非在岗员工"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是"非在岗员工"条款——年底前,占比必须压到5%以内。1000人的单位,闲人不能超过50个,多一个都不行。两个选择:要么扛着设备回一线,要么拿着解聘书走人。 一位"沉淀员工"干了十几年,每天上班就是喝茶看报,业务早忘光了。去年单位搞优化时,他还说"国企不敢动老人",现在看到这份文件,他沉默了半小时:"这是真要掀翻过去的规矩了。" 这些人有的在后台待了十年,连最新的系统都不会操作;有的靠老资格混日子,早就没了一线作战的能力。现在突然说"回一线",无异于逼他们上梁山。文件里没有废话,就一句话:要么适应,要么消失。 这不是清理闲人,这是给所有员工敲警钟: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你以为的"资历",在效率面前,可能连废纸都不如。
劳务派遣,最弱势劳务派遣工的处境更加艰难。传闻至少四分之一的劳务工会被清退。这些人是爬电线杆接网线的师傅,是营业厅里办业务的小姐姐,是客服中心里被骂了还要道歉的接线员。 他们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累的活,却成了最先被牺牲的群体。一些装宽带的老师傅最残酷,房贷要还,小孩要养,年龄不小,现在突然面临失业,内心五味杂陈。 这就是现实。当企业要活下去的时候,最脆弱的群体往往最先被放弃。可没有这些人,基站谁来维护?业务谁来落地? 也没其它技能,一些人不得不考虑“铁人三项”:网约车、代驾、外卖员。
根源在哪里?裁员风暴的根源,是运营商真的没钱了。5G投资像个无底洞,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巨大,但5G业务收入并没有因此增长。传统业务更是惨不忍睹,移动用户ARPU值连续两年下降,2024年中移动ARPU值同比下降1.6%,相当于每个用户每月少赚2块钱。 更致命的是,新业务还没长成参天大树。三大运营商第二曲线收入增长15.2%,但占服务收入的比重只有24.4%,远不足以弥补传统业务的窟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运营商ARPU仅增长1.2%,但5G基站维护成本却同比上涨15%。 AI正在颠覆整个商业模式:中国联通的智能客服已处理90%的套餐咨询,某省运营商试点无人营业厅,客流量下降60%,但运营成本降低80%。某省运营商的中层干部自嘲:"现在开会不谈AI、云网融合,都不好意思开口。" "进了国企就稳了",不存在的。
附 中国移动财报员工人数:
中国联通财报员工人数:
中国电信暂时没查到,下次查到后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