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翼云近年来的崛起令人瞩目。2025年上半年,其以22.1%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市场第一,首次超越阿里云。这一成绩背后,是电信运营商的“云网融合”优势——依托中国电信覆盖全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天翼云在带宽稳定性、区域渗透率(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安全可信能力上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例如,与苹果iCloud在国内合作的“云上贵州”项目,就展现了其在数据安全领域的技术积累。
然而,天翼云的“千亿营收”成绩单并未掩盖其增速放缓的隐忧。2024年,其营收增速从巅峰期的60%以上骤降至38.1%,甚至低于同期运营商整体云业务的平均增速。这种放缓并非偶然:一方面,政务和国企市场的项目趋于饱和,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云服务的需求从“标准化”转向“小而精”,而天翼云在服务灵活性和生态丰富度上,仍难以与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厂商抗衡。
更严峻的是,资本投入的差距正在拉大。2025年,三大运营商在云和AI领域的资本开支合计约800亿元,而阿里云母公司阿里巴巴的投入高达3800亿元,字节跳动也不过1600亿元。这种差距直接导致天翼云在智能算力、大模型研发等前沿领域处于被动地位。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算力成为新石油,天翼云的油箱明显不够大。”
阿里云的“技术铁王座”与增长瓶颈
阿里云的处境同样微妙。作为中国云计算的“开山鼻祖”,阿里云曾凭借先发优势和生态闭环占据半壁江山。但近年来,其增速从2018年的101%一路下滑至2025财年的18%,甚至被华为云反超IaaS市场份额。更令人担忧的是,政企市场的订单流失率超过30%,而国际巨头AWS和Azure则通过“全球架构+大模型先发优势”收割了大量中国出海企业。
不过,阿里云并未坐以待毙。其押注AI大模型的战略初见成效:通义系列模型的日调用量突破9亿次,AI相关收入占比达18%,并推出“AI云主机”等创新产品。更关键的是,阿里云通过“云钉一体”战略,将钉钉的800万企业用户转化为混合云收入增长的引擎。例如,某新能源车企通过钉钉低代码平台开发126个应用,同步接入阿里云工业大脑,研发周期缩短35%。这种“场景化护城河”是天翼云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但阿里云的挑战同样巨大。面对微软Azure(2025财季增长33%)等国际巨头的碾压式增速,以及华为云“云+AI+5G”捆绑策略的冲击,阿里云需要在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而其试图通过“算力支付”投资AI创企(如月之暗面、美图)的方式,虽能短期提振财报,却难掩长期战略的模糊性。
谁能主导“智能云”新纪元?
当前的竞争已进入“智能云”深水区。天翼云提出的“息壤”算力服务体系,试图通过“资源无关、框架无关、工具无关”的Triless架构,解决异构算力调度难题;而阿里云则以“全栈AI能力”为核心,将大模型深度植入基础设施层。两者的路径虽有差异,但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降低AI应用门槛,释放算力价值。
从行业趋势看,中国云计算市场正经历三重重构:一是从“资源规模”转向“智能密度”,二是从“单一服务”转向“生态闭环”,三是从“国内竞争”转向“全球博弈”。在这一过程中,天翼云的“国资背景”和阿里云的“互联网基因”将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依赖政策红利和网络基建优势,后者则依靠技术迭代和生态扩张能力。
然而,真正的胜负手或许在于“资本意志”与“技术定力”的博弈。天翼云需要突破资本投入的天花板,在智能算力领域迎头赶上;阿里云则需在增速放缓的同时,巩固其在AI大模型和行业场景中的领先优势。而在这场较量中,第三方玩家(如华为云、腾讯云)和国际巨头的搅局,或将彻底改写市场格局。
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天翼云和阿里云的“掰手腕”,本质上是中国云计算产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跃迁的缩影。这场较量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进化的规则。对于天翼云而言,如何在政策护航下实现技术突围;对于阿里云来说,如何在资本寒冬中守住创新火种——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课题,更是整个行业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未来十年,云计算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市场份额的争夺,而是谁能率先构建起“算力+AI+生态”的三位一体体系。而天翼云和阿里云的每一次交锋,都将为这场变革写下新的注脚。云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