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09-7-106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7-21 10:54: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易汾网

7月16日晚21:09分,山西临汾一位移动用户经历了堪称"魔幻"的一幕——手机屏幕刚弹出"流量已用完"的提示,下一秒又收到两条套餐外流量扣费通知:5.66元与11.84元,前后仅隔数秒。更让他困惑的是,套餐外流量的收费标准、触发规则始终成谜,拨打10086想找人工客服,却像"闯关打怪"般困难,最终只能对着机械语音干着急。

640?wx_fmt=jpeg&watermark=1&tp=wxpic&wxfrom=5&wx_lazy=1
640?wx_fmt=jpeg&watermark=1&tp=wxpic&wxfrom=5&wx_lazy=1
640?wx_fmt=jpeg&watermark=1&tp=wxpic&wxfrom=5&wx_lazy=1


这位用户的困扰远不止流量扣费。他透露,自己2003年通过铁通办理了一部固定电话,月租仅9元。

2008年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后,临汾移动以"不办移动号+宽带就不保留固定电话"为由,强迫他更换套餐。如今,他的月话费从个位数飙升至百元以上,而那个承载着亲情、工作联络的老固话,成了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

"铁通和移动合并是内部资源整合,凭什么让消费者为你们的'家务事'买单?"用户质问道,"当年签的铁通服务协议还算数吗?合并后服务质量没提升,费用倒翻了几番,损失该由谁承担?"

【深度评论:当"企业合并"变成"用户买单",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

这起事件撕开了通信行业长期存在的三大"顽疾":

其一,收费透明性成"玄学"。 流量扣费的时间差矛盾(刚显示用完又产生费用)、套餐外资费的不透明规则,本质上是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制造的信息差。用户作为付费方,既无法实时掌握流量消耗细节,也难以追溯扣费依据,只能被动接受"系统通知"。这种"我扣费、你认账"的单向操作,严重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核心原则。

其二,"捆绑消费"成行业潜规则。 从"不办宽带就停固话"的威胁式营销,到"融合套餐"名义下的强制绑定,通信企业将自身业务整合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本质是利用市场支配地位侵害用户选择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铁通作为独立运营主体时的用户协议,在合并后是否自动失效?若企业合并需调整服务条款,是否应提前告知用户并提供"保留原服务"的选项?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由企业单方面"解释",而需法律与监管给出底线。

其三,"人工客服"成摆设,投诉渠道形同虚设。 当用户遇到问题时,10086的"智能语音"往往以"转人工需排队"或"无权限处理"为由推诿,导致用户陷入"投诉无门—继续扣费—继续投诉"的恶性循环。这种"技术屏障"背后,是企业对服务成本的压缩,更是对用户权益的漠视。

【呼吁与反思:别让用户为"企业合并"买单】

通信服务是民生刚需,更是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企业的合并重组,本应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的契机,而非转嫁成本、侵害用户的工具。针对此类事件,监管部门需出手"亮剑":

强烈要求临汾移动公司公开套餐资费细则、流量计算规则,确保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严查强制捆绑消费行为,明确"企业合并不得损害原用户权益"的红线;

督促企业优化客服体系,确保人工客服在合理时间内响应用户诉求。

对于那位临汾用户而言,铁通和移动合并后近十年事件为此他多支付了近万元费用,他想知道他的"待宰羔羊"之困何时终结?或许答案不在企业的"技术故障"里,而在监管的力度、法律的刚性,以及每个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行动中。

毕竟,真正的"服务升级",不该是用用户的钱包来"买单"。

举报本楼

本帖有 9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4 17:59 , Processed in 0.12465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