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6-3-72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8-12 09:07: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C114讯 8月12日消息(岳明)继半价甩卖Altera后,英特尔网络和边缘业务(NEX)部门成为了这家风雨飘摇的半导体巨头最新的被“献祭”对象。


在AI成为所有产业叙事核心的当前,这一切,发生在环环相扣的技术趋势变奏与商业时局动荡的裹挟之下。


NEX缘起:曾经的“战略转型核心板块”


作为英特尔曾经的三大业务单元——NEX、客户端计算事业部(CCG)、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部(DCAI),NEX的雏形可以追溯至2017年成立的“Network Platforms Group”,该部门专注于通信基础设施、5G、网络加速器和其他网络相关产品。


2021年,时任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推动业务重组,将网络、边缘计算与数据中心业务整合,正式组建了NEX部门,同时引入SDN领域先驱Nick McKeown担任负责人,并将该部门定位为“战略转型核心板块”。


Nick McKeown主导了NEX早期的技术路线,致力于推动网络虚拟化和开放架构。萨钦·卡蒂(Sachin Katti)则于2023年初被任命为NEX负责人,他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主导NEX向边缘AI和低功耗芯片转型。


此前,NEX的产品主要侧重于满足网络性能优化、边缘计算需求和低延迟通信等场景,核心解决方案包括以太网设配器和网络产品(Intel Ethernet 800、 Intel Ethernet Network Adapter系列)、5G网络基础设施(Intel FlexRAN、Intel Xeon处理器与FPGA结合的5G基站解决方案)、边缘计算与物联网(Intel Xeon D处理器、Atom处理器、OpenNESS等)以及OpenVINO与边缘AI等产品。NEX的主要客户则包括通信服务提供商、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智能边缘设备制造商和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等。


17549578166682.jpg


不难看出,NEX在整体产品体系构建方面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对于战略机遇窗口的错误把控,导致其与竞争对手博通、Marvell的差距越来越大,眼睁睁将市场先机拱手让人。


以NEX的Tofino交换机芯片为例,2019年收购Barefoot后,英特尔于2020年推出Tofino产品,并凭借可编程性获得业界关注。英特尔将其定位为主打低功耗的产品,但却牺牲了性能——仅支持400G,且后续未能及时向800G进行升级,无法满足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需求,这导致其客户转向竞品:博通Tomahawk 6交换机和Marvell 1.6T PAM4 DSP(Ara系列)均能更好地支持和满足AI数据中心需求。


2023年,基辛格以“聚焦盈利”为由终止Tofino后续投资,仅保留客户支持。其后果是,英特尔直接退出了高端交换机竞争,将市场拱手让予博通。


这一产品失败的背后,也直接映射出英特在产品整合能力、技术迭代滞后性以及AI适配性方面的行动迟缓。


NEX拆分: 陈立武上任后的“杀伐果断”


NEX部门2024年的营收为58亿美元,占英特尔总营收11%,但增速放缓(同比增长仅1%)。2025年第一季度起,英特尔不再单独披露NEX财务数据,并将其并入数据中心与PC部门。


与此同时,英特尔一直在经历持续的裁员,其代工业务也在不断收缩,这样一家深陷泥潭的企业,自然需要剥离低效资产来降本增效。而NEX在高端市场败退后,需要进行长期投入研发追赶对手,这与英特尔“削减30亿美元成本”目标冲突。


17549578165752.png


2025年3月,现任英特尔CEO陈立武上任后,宣布将集中资源聚焦PC和数据中心芯片主业,并明确表示将剥离“非核心资产”,这一改革路径清晰指向了NEX的“失落”。


在此之前的今年4月份,英特尔已出售了FPGA业务部门Altera的大部分股权,更早之前则拆分了其自动驾驶部门Mobileye(2024年IPO),对NEX的分拆出售大致也将遵循类似的路径。最新消息显示,爱立信等多家企业已经就投资收购NEX股权与英特尔展开洽谈。


可以说,NEX的兴衰恰恰是英特尔战略摇摆之痛的明确体现。


回过头来看,NEX本身的业务定位稍显模糊,该部门此前经历过反复调整——2023年其边缘业务划归PC部门,光子技术并入数据中心,削弱了NEX完整性。另外,NEX在一定程度上与数据中心芯片业务重叠,但技术协同不足,内部资源竞争加剧。


从技术收购起步,NEX历经基辛格的业务整合到陈立武的果断剥离,其“拆分”命运是战略收缩与市场竞争的双重结果。


一方面,英特尔在网络芯片领域缺乏持续投入决心,错失可编程交换机的早期技术窗口;另一方面,英特尔管理层的更迭导致战略反复,从此前的“多元化布局”转向如今的“极端聚焦核心”。


更为重要的是,英特尔的边缘计算与AI核心战略脱节,未能复制英伟达“软硬协同”路径——NEX虽定位边缘计算,但却未与英特尔的AI芯片(如Gaudi)深度整合,而英伟达通过收购Mellanox实现了“AI+网络”软硬件协同。


下一步:对电信业的影响尚未可知


回归到电信领域,市场研究公司Omdia统计数据显示,尽管vRAN/Cloud RAN仅占全球RAN产品市场的3%左右,但这一细分市场的芯片完全由英特尔所主导。包括爱立信等主流设备厂商都在与英特尔合作定制基于x86架构的5G芯片,这是包含在NEX当中的一部分业务。


2023年初,英特尔在所有vRAN部署中占据99%的份额。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Granite Rapids)在Open RAN领域仍是主流解决方案。这款芯片具有72核的高算力密度,集成了FEC等硬件加速器,被爱立信、三星等设备商采用。然而,全球Open RAN部署进度一直相对迟缓,这导致英特尔预期的“通用硬件替代ASIC”规模效应未能显现,这部分业务在英特尔的整体收入占比中比例非常低——因此也被其归为“非核心资产”。


同时,英伟达正在瞄准电信市场的潜在机会——该公司推动的AI-RAN技术路线正从架构设计、硬件生态到商业模式对英特尔发起全面挑战。英伟达的AI-RAN方案建议保留CPU用于处理计算强度较低的工作负载,同时引入GPU作为Layer 1的“内联”(inline)加速器——Layer 1在RAN软件栈中属于资源密集型部分。


在英特尔支持的vRAN/Open RAN路线中,主要以x86通用CPU为核心,通过集成硬件加速器(如FEC)提升vRAN性能,强调“软件定义硬件”的灵活性。英伟达提出的AI-RAN路线则以Arm架构CPU+GPU组合(其最新产品ARC-Compact采用Arm架构Grace CPU+L4 Tensor Core GPU)为基座,将AI推理与RAN计算融合,主张“AI原生网络”重构。


17549578162794.png


然而,这两种路线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英特尔将FEC加速器集成至CPU的做法被批为“供应商锁定”,而英伟达的GPU加速方案则因高功耗与成本,在投资回报上尚待验证。


目前,爱立信与三星均倾向于“旁路”(look-aside)架构,以CPU为主,仅将GPU用于FEC等特定任务;诺基亚虽然采用“内联”架构,但加速器来自Marvell而非英伟达。主要设备商对于英伟达方案的谨慎态度削弱了AI-RAN当下的威胁:一方面GPU加速方案功耗高、成本也高;另一方面设备商普遍不愿重写代码适配CUDA架构。


17549578167353.png


相关行业人士向C114表示,短期来看,英伟达的AI-RAN尚未撼动英特尔在vRAN的存量市场,但已改变技术演进方向——双方的竞争本质是“通用CPU+软件定义”与“GPU+AI原生”的技术路线之争,其影响远超单一产品替代。


对于英特尔来说,分拆NEX实则是在这样的技术趋势变化与商业环境动荡下的必然选择。


上述行业人士分析道,若AI-RAN最终成功,独立后的NEX可灵活拥抱Arm或定制化架构;若Open RAN持续低迷,英特尔可避免捆绑亏损业务。同时,分拆NEX后引入爱立信等投资方,将客户依赖转化为股权合作,也可以稳固x86在过渡期的基本盘。对于爱立信等与英特尔有着深度技术合作关系的企业来说,参股分拆后的NEX实体,也可在一定程度确保自己的技术能力与客户保障。


长远来看,这场胜负将取决于边缘侧AI的刚需验证。若轻量化AI模型与终端算力崛起——也即终端设备自主处理大量关键AI工作负载,英特尔CPU路线将获一定喘息空间;若超低时延场景爆发——在6G技术背景下催生新的需求,英伟达的GPU融合方案则有望逆转。


举报本楼

本帖有 4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2 20:31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