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今年没怎么关注五月的 Google I/O、以及以 Gemini 2.5 Pro、Veo3、Imagen 4 为首的 Google 系 AI 产品落地,对谷歌 AI 的印象还停留在追赶 ChatGPT 的「防御阶段」,那么你可能会对它今年展现出的系统性和攻击性感到惊讶。曾几何时,外界普遍认为谷歌在生成式 AI 的浪潮中反应稍显迟缓,其初步行动更多被解读为对竞争压力的被动回应。
然而,2025 年的谷歌已经彻底扭转了这一叙事。以 Gemini 为首的 Google AI 产品线,凭借其强大的多模态能力和深度的生态集成,让 Google 再次回到舞台正中央。这种效应自然蔓延到开发者云集、天平另一侧的中国。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这场 I/O Connect 更像是谷歌 AI 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被行业证明行之有效后,来到中国的一场精心策划的「线下路演」。它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而是要展示如何将这种实力转化为开发者生态的绝对优势。在 AI 原生开发成为新范式的当下,这场展会既是一次对开发者生态的赋能,也是谷歌试图建立其全栈 AI 工具链绝对优势的开始。
在正式逛展前,来自谷歌的演讲嘉宾已经通过主题演讲,为现场的中国开发者「汇报」了 Google 在生成式 AI 领域过去一年的成绩。这部分内容构成了整个大会的技术基石,也清晰地展示了谷歌为开发者准备的强大「AI 基地」。
围绕 AI 如何赋能开发者突破创新边界,Google 开发者关系与开源业务总监 Timothy Jordan 在专访中,进行了深度分享:谷歌正致力于提供最前沿的技术与工具,帮助中国出海开发者突破创新边界,打造惠及全球用户的卓越产品。
Timothy Jordan 介绍,「Gemini 2.5 系列模型凭借跨模态任务处理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帮助开发者构建需要复杂规划逻辑的应用。」这并非抽象的技术术语,而是直接指向了出海开发者面临的核心痛点。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用户体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更强的跨模态能力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构建更复杂、更直观的应用界面,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图像和文本的组合与应用进行交互。更快的响应速度则直接提升了用户满意度,尤其是在需要实时反馈的场景,如智能客服、实时翻译或互动游戏中。因此,Gemini 2.5 被定位为出海开发者升级产品体验的「有力支持」,是其 AI 基地中的核心主战装备。
除了通用的 Gemini 模型,谷歌还展示了其在生成式媒体领域的专业武器。Timothy Jordan 指出,「Veo3、Imagen 4 等生成式模型,激发开发者图像、音视频作品的创意灵感,提高内容生产效率。」这些工具的引入,旨在「重新定义创作极限」,尤其对于游戏、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和广告营销等领域的开发者而言,意义重大。它们能够大幅降低高质量创意内容的生产成本和时间,让中小开发者也能拥有与大型工作室相媲美的创意生产力,从而在全球内容经济中获得竞争优势。
如果说 Gemini 代表了谷歌 AI 技术的巅峰战力,那么 Gemma 开放模型系列则体现了其构建广泛生态联盟的深远战略。
这部分是其战略的「矛尖」,旨在吸引那些追求极致性能、希望在产品中集成最强 AI 能力的头部开发者和企业,用于处理复杂任务和升级全球产品体验。与此同时,谷歌通过开源的 Gemma 系列,构建了一个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基础」。这一策略的逻辑起点是,AI 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最顶尖的模型,更取决于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Gemma 源自 Gemini 的核心技术,但通过开放源代码,将模型定制、数据隐私和成本控制的主动权交还给开发者,有效吸引了那些被闭源 API 的高昂成本和数据政策所限制的广大开发者和企业。这构成了其战略的「护城河」,通过建立一个庞大、活跃且高度依赖谷歌技术栈的开源社区,来对抗 Llama 等其他开源模型的竞争,并最终将开发者锁定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
对中国的出海开发者而言,这种双轨策略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两全其美」的方案。他们可以在其全球应用的核心功能中,在自己的产品中调用 Gemini 2.5 Pro ,实现业界领先的用户体验。
同时,又可以利用 Gemma 为特定的区域市场、或为了实现低延迟的端侧智能,开发出如 MedGemma、DolphinGemma 等高度定制化、成本可控的衍生模型。这种灵活性使得谷歌的 AI 平台相比于只提供单一路径的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粘性」。这不仅是争夺 AI 开发市场的「头部」,更是意图包揽其「长尾」的深远布局。
I/O Connect 采用了高度互动的展区结构,将整个体验空间划分为多个「沙盒」(Sandbox)和体验区。这种设计的核心理念是,让开发者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作为参观者,在入口处领取日程表后,便可自由进入各个「沙盒」。这里没有复杂的任务系统,目标非常直接:上手体验。开发者们围在各个展台,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向 AI 下达指令,观看代码在屏幕上自动生成、修改、调试。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正是谷歌 AI 原生哲学的物理体现。
与其说是逛展,更贴切的形容是参观一个「未来开发者的 AI 基地」:每个展位都是一件强大的新式武器,而谷歌则扮演着军火商的角色,向你展示如何用这些工具赢得下一场战争。
在「应用工坊」(App Factory),Firebase Studio 成为核心,开发者可以亲手体验将一个 Figma 设计稿拖入,AI 智能体不仅能生成前端代码,还能自主分析并部署后端服务,这几乎是「应用级的生成」。
在展示了强大的 AI 模型和开发工具之后,谷歌还宣布正式启动「Google Developer Program」。这可以被视为谷歌对其开发者社区承诺的正式化和体系化。该计划提供的「个性化主页、技能认证等专属资源」,以及第一时间推送的最新活动与技术更新,旨在帮助开发者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前文所述的整个「AI 基地」。
如果说 Developer Program 是为开发者打好技术和知识基础,那么第四期「出海加速器」项目的开启申请,则是谷歌为中国开发者铺设的通往全球商业成功的「最后一公里」。该项目被定位为谷歌整个中国战略的顶点,它将技术(AI 模型)、生态(开发者计划)与最终的商业成果(全球市场增长)紧密连接起来。加速器不仅提供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中国的初创团队解决在文化、市场、法规、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在全球市场加速成长」。
这一系列工具包的推出,说明谷歌想要构建的是一个全方位的「成功即服务」(Success-as-a-Service)平台,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工具即服务」(Tools-as-a-Service)模式。其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开发者或一家初创公司的成功,技术只是必要条件之一。传统的平台可能提供一个强大的 API 或一款高效的 IDE,但这并不能保证其用户能够取得商业成功。谷歌则试图覆盖从创意萌生到全球扩张的全生命周期。
这个路径的设计非常清晰:开发者首先通过 Gemini 和 Gemma 获得强大的技术能力;然后通过 Google Developer Program 获得系统性的学习资源和社区支持,将技术能力转化为熟练的开发技能;最后,通过出海加速器,将成熟的产品和团队对接给全球市场和资本,克服商业化过程中的非技术壁垒。
在会后与媒体的对话中,Timothy Jordan 分享了在近年来 AI 快速发展下,对开发者生态变化的观察。他表示,「AI 技术的迭代更新正在降低应用开发门槛,有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开发者涌入生态,这是令人非常兴奋的。其中,中国开发者的想法非常发散且具有多样性,整体市场竞争激烈,激发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种开发者群体的扩大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他同时指出对 AI 时代下开发者的担忧,「随着 AI 便捷工具普及,很多工程师容易忽略学习者心态,即对新知识的深入自主思考。而这种持续自主学习的思维,往往对于开发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创新的根本来源。」
在他看来,这并非是人与机器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开发者与 AI 工具呈双向赋能关系:开发者通过使用 AI 工具提升效率与创新能力,同时以场景实践和数据反馈驱动 AI 工具的持续进化,形成双向增强的「人机共进」闭环。
Timothy Jordan 强调,「无论是像 Google、Meta 这样的大厂,还是初创企业,经营好开发者生态的关键是把自己想象成用户,深入观察社区中开发者的不同角色背景,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并持续倾听用户反馈。」
就目前来看,谷歌并未将 I/O Connect 定位为一次性的技术展示,更多是在完成一场「开发范式的空间实验」。它敏锐地洞察了快速增长的 AI 原生开发需求,进而尝试将 Gemini 大模型和谷歌开发者生态结合并搬到线下,打通从想法到全球用户的完整链路。
这场大会成功地将「AI 原生工作流」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一个开发者甚至更多 AI 领域从业者都可以亲身步入、互动和感知的物理空间,使其变得不再遥远;甚至某种程度上,这种交互都已经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在小红书上的「出圈」某种程度上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