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米SU7 、YU7等新车交付量的攀升,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的经营亏损降至3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共交付新车81302辆,相当于每卖一辆新车,亏损约0.37万元。 8月19日,小米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为人民币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其总收入已连续三个季度突破人民币100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受近几个季度小米集团营收及净利润高速增长的影响,从今年年初至8月15日,其股价累计涨幅超过53%。截至今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52.4港元/股,下跌1.23%,总市值13637亿港元。 坚持高端化,小米手机ASP不增反降 智能手机业务一直是小米集团的基本盘。据Canalys数据,在全球市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以4240万的出货量以及15%的市占率,排在三星和苹果之后。 从营收构成和毛利看,手机×AIoT业务依然是小米营收的大头,并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AIoT分部收入为人民币947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人民币455亿元,毛利率为11.5%; 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91亿元,同比增长10.1%,毛利率为75.4%;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人民币213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人民币206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亿元。 当下,高端化依然是小米手机的主要战略。“高端化的路比较难走,过去的5年时间里,我们大概投了1050亿的研发费用,接下来5年的话我们还要持续的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预计达300亿元。”雷军曾在今年的直播中说。 据小米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其3000元及以上的手机机型占比27.6%。而据第三方数据,在国内市场,在4000–5000元价位段,小米手机市占率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至24.7%;在5000–6000元价位段,小米手机市占率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至15.4%。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小米手机高端化尚未在海外市场取得明显成效,这直接拉低了小米手机的ASP(平均销售单价)。 据财报显示,受2025年4月发布REDMI A5系列导致境外市场ASP下降的影响,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整体ASP同比下降2.7%,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每部1,103.5元人民币降至1,073.2元人民币。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曾在小米15 Ultra发布会上表示,“推动我们在高端市场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站稳手机高端市场意味着更多利润、更高的品牌价值和资本市场估值。在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还处于亏损的状态下,汽车业务的研发及营销所需要的支出主要依赖小米手机业务的盈利来支撑。 小米汽车亏损收窄,或在今年实现盈利 由于新能源造车业务前期需承担工厂建设、三电技术研发、智能驾驶投入等巨额的沉没成本,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据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亏损3亿元。与2024年Q4及2025年Q1分别亏损7亿元及5亿元相比,小米汽车业务亏损持续收窄。 汽车制造业的盈利依赖规模效应,随着产销规模的扩大,单位固定成本(如研发、工厂折旧、供应链前期投入)被摊薄,边际成本会递减。随着小米汽车产能扩大,交付新车量的提升,小米汽车业务的亏损正在缩小。 比如,2024年Q4,小米交付新车达69697辆,按照7亿元的净亏损计算,小米每卖一辆净亏约1.0043万元;2025年Q1,小米交付新车达75869辆,按照5亿元的净亏损计算,小米每卖一辆净亏约0.66万元。 2025年Q2,小米汽车共交付新车81302辆,按照3亿元的经营亏损计算,小米汽车每卖一辆净亏约0.37万元。 雷军曾在6月初的小米投资者大会上称,汽车业务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到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随着小米汽车业务亏损收窄,该业务的毛利率也在提升。 据财报显示,受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交付Xiaomi SU7Ultra,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毛利率上升所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毛利率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15.4%上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6.4%。 受小米SU7 Ultra车型交付的影响,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的ASP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每辆人民币228,644元上升10.9%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每辆人民币253,662元。 2月27日,小米正式推出小米SU7 Ultra,其中标准版起售价52.99万元,“竞速套装”版售价62.99万元,“纽北限量版”的小米SU7 Ultra售价81.49万元,直指传统豪华品牌腹地。 小米YU7面临产能爬坡与交付压力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共交付81302辆,叠加今年一季度交付75869辆新车,这距离雷军此前定下的全年交付35万辆小米汽车的目标还有近20万辆的差距。 基于小米SU7及YU7发布以来的大定和锁单数据表现观察,小米汽车当前的核心瓶颈并非订单储备不足,而是产能受限。 去年3月,小米汽车推出首款产品小米SU7,上市 24 小时大定 88898 台。今年6月,小米YU7开售18小时锁单破24万台,超过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一年的销量。 一直以来,小米汽车的首要任务是保障量产与提升交付效率。小米SU7刚推出时曾因交付慢被诟病,随着小米汽车工厂产能爬坡,小米SU7系列季度交付量才逐步提升。 小米曾在财报中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Xiaomi SU7系列交付新车达75869辆。随着小米汽车扩充产能,截至2025年5月21日晚,Xiaomi SU7系列累计交付量超258000台。 目前,小米YU7依然面临前期产能不足的情况。 小米YU7主要分为两批车型。一是“准现车”,均为起售价35.04万元的YU7 Max。这批“准现车”在6月26日开售当晚就已全部售罄。二是“定制新车”,锁单后8月开启首批交付。有用户反馈,自己于6月26日晚下单,6月27日下午1点锁的单,但其订单界面显示,预计还需50-53周交付,预计要等一年。 而据小米官网显示,现在订购小米YU7标准版,锁单后最快55周—58周交付;小米YU7 Pro锁单后最快47周—50周交付;小米YU7 Max锁单后最快41周—44周交付。 小鹏G6、乐道L60等友商车型曾因产能释放滞后影响订单转化也给小米汽车一个警示,交付周期过长会影响市场口碑与后续销量,并推高客户流失风险。 受限于产能因素,小米YU7在销量方面与特斯拉Model Y尚存差距。自小米YU7发布以来,雷军便将Model Y视为行业标杆。 “Model Y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一款神作,销售特别好,是我们全行业膜拜的对象,我们这款车(小米YU7)就是怀抱着要超越Model Y的梦想设计的,就产品力而言,我特别有信心,至于我们的销量能否超越Model Y就看大家的了。”雷军曾公开表示。 据懂车帝统计数据显示,小米YU7今年6月销量2234辆,7月销量6042辆。而据宇博数据库数据显示,2025年7月,特斯拉Model Y销量30766。 当前,小米SU7要缩小与Model Y的销量差距,解决产能瓶颈是关键。 有消息称,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主体建筑已于2025年6月中旬竣工,验收备案后可正式投产。随着二期工厂的正式启用,小米汽车的交付压力或进一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