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16-3-72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9-23 09:12: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C114讯 9月23日消息(水易)百万满地走,千万随处有,亿万在招手!始于2023年的AI-光模块“造富运动”,在2025年CIOE期间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峰。


在摩肩擦踵的11号/12号展馆,挤满了中际旭创、新易盛、光迅科技、华工科技等一众光模块厂商。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飙升的股价和急剧膨胀的财富,给很多从业者带来了兴奋和惊喜。但在展会现场,笔者感受更多的还是疲惫和焦虑。正如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另外一个称呼,CPO概念股。


展会期间,针对CPO话题,笔者与多位来自Hyperscale、电信运营商、交换机、光模块、光器件的专家进了深入交流,可以得出了一个结论,CPO当前绝对不是确定性的未来,CPO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可能是“期货”。“CPO最根本的是解决有无,比如当前可插拔光模块无法应对的问题,这是CPO真正批量应用的关键,而不是一两个优势比别人好。”这是C114印象最深刻的观点。

万亿市值,“CPO概念”持续狂飙


2023年,资本市场悄然出现“CPO概念”,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头部光器件模块厂商市值飙升,尤其是以中际旭创、新易盛和天孚通信为代表的“易中天”组合市值一度突破万亿。


尤其在3月的GTC 2025大会上,英伟达发布CPO交换机,让产业界貌似看到了CPO确定性的未来。在AI时代“卖铲人”的带头下,年年讨论的CPO似乎看到了规模应用的曙光。


当然,资本市场造概念一直有一手,目前可插拔光模块仍是AI时代的主力,CPO这一封装形态仍处于小规模试点验证阶段。如今,随着英伟达在GTC 2025大会上的“正式下场”,给市场添了一把火,多家市场研究机构也普遍认为,CPO的应用迎来转折点。


17585893861180.png


LightCounting认为,英伟达推出CPO交换机,是CPO漫长征程的第一步,将为CPO生态注入强心剂。CPO的研发活跃度已达到历史最高点,预计2027年将实现规模部署。该机构还表示,CPO可能是Scale-Up多机架系统的唯一解决方案。


YOLE表示,CPO市场价值在2024年为4600万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37%。这一增长主要由从可插拔光模块向CPO、以及从铜缆向光通信的转变所驱动,旨在应对功率、密度、可扩展性、带宽和传输距离等方面的挑战。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5年-2026年将是CPO试点部署的关键窗口,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将率先验证其价值。CPO技术不仅能满足AI时代指数级增长的带宽需求,还将引领数据中心向全光网络演进,成为支撑AI普及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石。


CPO成熟了吗?有了方案,也有了部署


事实上,博通早在2021年就发布CPO商用解决方案,今年已经演进到单通道200G的第三代方案,第四代的单通道400G正在预研。博通还表示,第二代单通道100G产品和生态系统已经成熟,OSAT工艺、散热设计、操作流程、光纤布线和整体良率都有突破。


17585893866070.jpg


CIOE期间,C114看到了部分厂商展示CPO的相关解决方案。光迅科技推出新一代CPO共封装光互连技术方案,包括自研 ELSFP模块、CPO光引擎及Fiber Shuffle光纤管理架构。华工正源推出第二代基于微环调制器的1.6T/3.2T CPO光引擎,以及CPO应用的DWDM ESLFP外置光源模块。


作为较早推出51.2T CPO交换机的厂商,新华三在CIOE期间完成业界首次CPO直连800G光模块实时互联演示。锐捷网络展出51.2T CPO交换机,在接近实际应用的场景中稳定运行。立讯技术的CPO交换机光引擎与交换芯片解耦设计,支持多厂商供应。


17585893869723.jpg


康宁展出CPO FlexConnect™光纤,解决O波段内短距离共封装光学中的弯曲损耗和MPI挑战,助力CPO架构的全面落地,满足数据中心对低功耗、高密度互连的要求。太辰光展示了适用于CPO应用设计的柔性光线板、模块跳线。


不止有方案,也有终端用户开始部署CPO。今年5月,腾讯表示已经启动自研CPO交换机在现网的规模化部署,通过在真实运营环境中部署CPO交换机,不仅可以积累第一手的建设运维经验,还可系统性地采集并分析多维度的运营数据,为规模应用铺路。

值得一提的是,Lumentum在最新一季度的财报中介绍道,持续出货用于共封装光学(CPO)解决方案的超高功率激光器,预计2026年日历年下半年将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CPO在现网的应用以及研究机构的市场预期都有迹可循。


功耗、时延、密度,确定性未来都不成立


有产业,有方案,又有部署,CPO的确定性未来真的成立吗?


目前业界普遍的观点认为,CPO的优势在于低功耗、低时延、高密度等。但在与多位专家的沟通中,C114发现,这些所谓的技术优点,目前仍只是“优点”,CPO并不能提供“Only”的特性,反而面临着成本、可维护性等难题,这也就决定了它还是个“期货”。


功耗是CPO宣称的核心竞争优势。但在某头部云计算厂商专家看来,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从AI基础设施的整体功耗分布来看,以GPU服务器为代表的算力单元占据了超过80%的能耗,交换与网络整体占比也就是在10%左右,光模块的占比就更低了,“单纯降低交换/网络这块的功耗,价值到底有多大,这是要打个问号的。”


某头部光模块专家告诉C114,以1.6T产品为例,目前光模块的机械功耗密度大概在15 pJ/bit,如果采用LPO方案,大概能降低一半,到7-8 pJ/bi,CPO的理想方案大概能到5 pJ/bit。“CPO比LPO的优势就这么大,但LPO在技术和产业链成熟度以及成本方面,会更加友好。”


时延也是CPO宣称的卖点之一。另外一位头部云计算厂商专家告诉C114,AI的应用场景大概可以分为scale up和scale out两类。scale out对于时延并不敏感,要求并不苛刻,更多是要求静态时延的规整度。scale up对于时延要求极为苛刻,但应该用系统思维来想办法降低端到端时延。


某头部系统设备厂商专家指出,以AI集群为代表的scale up形态对于端到端时延要求很高,这个时延由交换时延、传输介质时延和光模块时延三部分构成。引入光交叉后,相比电交叉,不仅能将跳数从6跳减少到4跳,时延还能降低30%,接近零时延;若进一步引入空芯光纤,时延可再降30%;而光模块从DPO到xPO的演进,省去DSP后,时延更是能实现10倍下降。从端到端时延角度,CPO和LPO其实是相差无几的。


高带宽同样是CPO的卖点,CPO将光学组件直接集成到交换芯片封装内,带宽密度提升3倍以上,这是个看上去很有诱惑力的卖点。但在与专家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高密度、高带宽真的是“硬币的两面”,“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是高频词汇。


某头部云计算厂商专家表示,交付要对稳定性负责,如果是128个端口,可插拔光模块故障一个对于整机来说可能是1/128或者更低的故障,对整个集群而言可能是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如果是CPO可能就是1/8或者一个整体的故障,非常考验稳定性。“CPO的稳定性目前缺乏项目数据,哪怕是灰度或者小批量数据也行,稳定性是0号任务,无论是成本还是功耗,都是建立在稳定性是ok的基础上,才能有大批量上线的可能性。”


可维护性同样重要,不同于可拔插光模块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热插拔替换,在CPO方案中,由于其高集成度,单个光通道故障可能需要更换整个交换模块,无法简单更换模块恢复,定位、恢复都需要成倍的时间,对于AI基础设施来说,每一秒都很值钱。可维护性正是可插拔/LPO的优势,运维流程已经非常成熟。目前,LPO已经在国内某头部云公司得到一定规模部署,稳定性和可维护性获得了验证。


正如某头部云服务专家的判断,“只有可插拔无能为力之时,CPO才能批量使用,但现在还远未到这个时候。”


避免为了CPO而CPO


不难发现,无论是低功耗、低时延、还是稳定性和可维护性,CPO还远没有看到确定性的未来。


其实,对于CPO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生态。某头部云公司专家告诉C114,CPO产品的高集成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深度捆绑,“CPO的开放解耦是长期目标”。“CPO怎么才算成熟,四个字‘百花齐放’,行业要是非常开放的结构。”


市场研究机构Cignal AI首席分析师 Dr. Scott T. Wilkinson也指出,CPO的规模应用需要重点解决厂商绑定。某头部运营商专家也指出,算力投资基本都是分批按需扩容,CPO的颗粒度太大了,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关标准,其特性很难适配异构场景下的扩容需求。


正如阿里云专家王鹏所言,可插拔光模块仍是短中期主力方案,NPO相比CPO可能落地更快,技术演进需循序渐进,避免“为了CPO而CPO”,在带宽、功耗、成本、可靠性之间找到最优解,才是业务发展的主流选择。什么是NPO?NPO(Near-Package Optics,近封装光学)是一种将光电器件与网络交换芯片通过近距离封装集成的技术方案,可以说是CPO的中间形态。相较于CPO光电器件与交换芯片共基板焊接,NPO是光电器件与交换芯片同PCB但分立,具备一定的可维护性。不过,短期内NPO也面临着和CPO一样的局面,想要规模应用还有待时日。


17585893866402.jpg


值得一提的是,在昇腾384超节点面世时,业界盛传采用LPO实现光互联。在CIOE 2025期间,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总监梁亦铂对此进行了否认,仍是传统可拔插光模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传统可插拔方案仍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17585893861513.png


某头部产业投资机构专家的观点则更加深入,“英伟达为什么要推CPO,因为它需要持续高增长。”所以,英伟达开始给客户提供更大的产品颗粒,从GPU走向板卡走向机柜,而且是排他性的技术协议。可以说,CPO就像是英伟达的鸿门宴,也可以说是请君入瓮,在整机柜内,无论是光模块厂商还是云计算厂商将进一步失去话语权。“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选择的机会,找对自己在生态中的位置。”


某头部科研机构的专家也指出,从公开数据特别是支撑封装工艺来看,国内与海外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举报本楼

本帖有 6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23 21:02 , Processed in 0.20093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