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校

注册:2010-4-28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0-13 10:04: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25年10月10日,美国人形机器人新贵Brett Adcock用一条视频“刷屏”社交媒体:其最新产品Figure 03在一个模拟家庭中端茶送水、叠衣绕娃,动作之自然,仿佛已完美融入人类生活。

然而,这条引爆网络的视频之下,却是一场关于技术真实性与行业未来的暗战。

据官方资料,与2024年8月发布的Figure 02相比,Figure 03的重量减轻了9%,体积也显著减小,并且关键部位采用多密度泡沫防夹伤设计,外层覆盖柔软织物,取代了以往的硬质机械外壳,使其更易于在家庭空间中移动。

发布当天,创始人Brett Adcock在X上发布了这样一句话:“By the way, nothing in this film is teleoperated.”(这段影片里没有任何遥控操作。)



这句话像是特意说给某个人听的。

就在一年前的10月,马斯克在加州举行了主题为《We, Robot》的发布会。发布会上,擎天柱机器人在舞台上为宾客调酒、和现场的人们打招呼,甚至还能随着音乐跳“团体舞”,非常“拟人”。



会后,有嘉宾透露,现场的擎天柱机器人其实是被远程操控的。但马斯克后续并未公布任何技术细节,也未做回应。

Brett Adcock在x上发布的这句话是想证明,Figure AI能让人形机器人不再成为人类的“提线木偶”,能让它们自己动起来。

但是,事实或许还有另外一面。

01 能够完美融入家庭,让Figure 03火出圈

上一个出圈的“家用机器人”,是OpenAI投资的挪威公司1X Technologies旗下的人形机器人NEO。在2024年9月官方发布的视频中,NEO在厨房收拾玻璃杯、整理餐具、还能与人类拥抱,动作柔和而流畅,第一次让人产生了“机器人也能做家务”的直观印象。



Figure 03发布后,1X Technologies创始人Bernt Bornich在社交媒体上暗戳戳地阴阳起来:“模仿仍是最真诚的赞美,品味却难以复制。”

很显然,他在暗讽Figure 03的外观与理念与NEO过于相似。



Figure 03与NEO的走红并非因为完成了某项复杂任务,而是它们展示了机器人已经可以完美融入人类家庭生活的美好景象。这预示着人形机器人迎来了从“实验室演示”走向“现实世界共生”的奇点时刻。

据Figure AI官网显示,实现这一效果在于三项关键升级:一个更聪明的“大脑”、一双更灵活的“手”,以及一个首次能够“穿衣”的机身。

首先,是大脑的更新。

Figure AI在2025年年初终止与OpenAI的合作,转而自研VLA模型Helix

Figure AI披露,当下要教机器人一个新动作,常常得由工程师手写脚本或做上千次示范,成本高昂、效率低下。Helix的目标,是把视觉-语言模型(VLM)在互联网大规模训练中学到的“常识”(看图识物、理解关系与指令)直接变成动作。它采用视觉-语言-动作(VLA)架构的“双系统”设计:

●S2 是机载 VLM(约 7–9 Hz),负责“慢思考”——理解场景与语言,把“要做什么”变成可传递的语义表征;

●S1 是 200 Hz 的视觉-运动策略,负责“快反应”——把 S2 的语义表征实时译成连续的关节/手指控制,并随传感反馈即时修正。

两层端到端联训、彼此通信,于是机器人不再跑预设脚本,很多新任务只需自然语言提示即可上手。

为了获取足够的数据,Figure AI在今年9月份启动Project Go-Big,计划通过成百上千台Figure 03采集的场景数据,构建全球最大的人形机器人预训练集,为Helix提供持续的现实反馈。

其次,是灵巧手和足部的进展。

Figure 03全程戴着手套,所以很难看到细节,但从演示细节来看,Figure 03每只手掌内置小型摄像头,在主摄像头被遮挡时可提供近距离冗余视觉。并且,Figure 03每个指尖都能检测到小至3克的力变化——用一个形象比喻来说,它可以感知到一枚回形针的力量。

更柔软的指尖材料扩大了接触面积,使Figure 03能稳定抓取不同形状、不同硬度的物体。视频中,那种既能拿起电脑、又能握住清洁球的“稳定与轻柔”,正是触觉与控制系统结合的结果。

Figure 03的脚部结构相比上一代有明显改进。它采用镂空足弓与可独立活动的脚趾结构,可在行走时微调支撑点和落地角度,让身体在每一步之间实现更平顺的重心转换。这种设计思路与特斯拉Optimus的机械脚结构相近,目的都是为了让步态更稳定、更接近人类的行走节奏。



此外,足背处印有“Inductive Charging”标识,表明这台机器人支持感应式无线充电。当它静止站立时即可自动补能,无需人工插拔或躺倒充电,为未来连续工作的场景预留了便利的接口。

最后,是身体变化与家庭场景的融合。Figure 03穿着一层浅灰色的织物外套,表面柔软,关节线条被尽可能隐藏。官方尚未公布具体材料信息,但从实机表现看,它能够在穿戴包覆层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这表明Figure AI对其散热与能效控制具有充分信心。



过去,人形机器人由于电机热功率高、散热困难,通常只能裸露金属结构。而Figure 03能在封闭空间中稳定运作,意味着其在热管理与能源效率上已达到支撑家庭使用的水准,这一点与一年前的NEO机器人十分相似。

这不仅改变了人形机器人的外观,也改变了人与它互动的心理距离——人形机器人,可以让人不再害怕靠近。Figure 03的出圈,不是因为它更聪明,而是因为它更像一个可以被信任的存在。它没有展现超能力,却让人相信机器可以在家中活动,而不是制造不安。

放眼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正逐渐分化:有的在追求“身体的极限”,有的则在探索“智能的萌芽”。

波士顿动力的Atlas是前者的代表。早期的液压版以高功率驱动实现奔跑、翻越、跳跃,最新的电动版本甚至能完成360度空翻与全身协调的举重动作。它代表了运动控制的巅峰,但始终服务于工业、应急和科研场景,离日常生活仍有距离。

而亚马逊投资的Digit,则走向另一端——它更像一名仓库工人,专注于包裹搬运、上下楼梯、与自动化系统协作。Digit的重点不是“炫技”,而是稳定、可靠与安全。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的迭代速度同样很快,宇树科技通过H1、G1、R1等产品持续优化本体结构与步态算法,强调轻量化与量产潜力;智元的“灵犀”、“远征”系列聚焦文娱与教育互动;逐际动力的Oli能完成网球识别、捡球、放置等完整行为链;加速进化的Booster T1在足球场景中实现了自主与遥控模式切换。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在机电系统与运动控制层面的工程进步。

在国内外各家人形机器人对外的产品展示中,Figure 03则通过整理枕头、搬快递、绕过宠物等细节,更快地向家庭场景迈进。

02 虽然出圈,但它依然是一台概念机

Figure 03虽然出圈了,但也仅仅是停留在演示层面,离走进真实的人类生活还很远。这一结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观察:

一方面来自《时代》杂志记者的现场体验,另一方面则来自Figure AI自身的技术现实。

2025年8月,《时代》杂志记者探访Figure AI位于硅谷的总部。那时,Figure 03仍在封闭训练阶段,记者实际看到的,是搭载同款软件的前一代机器人产品Figure 02。

记者表示,在演示“机器人将衣物放入洗衣机”的环节中,这台机器连续两次将衣物掉在地上,直到第三次才成功。

可见,它的“自然流畅”并非来自自主智能,而是反复训练与调参后的结果。那条看似一镜到底的视频,也很可能是几十次拍摄中最顺畅的一次。

Brett Adcock在采访中说,机器人仍有明显局限,他强调,“问题并不难解决”,并解释道,Figure机器人的神经网络Helix能以极少量的数据学习新任务——例如折叠毛巾的能力,仅靠80小时的视频训练完成。并且他认为,“数据能解决现阶段所有问题”,他认为,随着输入数据的增多,机器人操作速度也会变快、错误也会减少。

但显然,他口中的“机器人偶尔出错”,和“出错率已经在大幅下降,基本接近于零”,和记者看到的事实并不一致。

除此之外,在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运营的科技社区Hacker News上,一些活跃在人形机器人岗位的从业者发表的评论也非常直接:

●“所有视频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如果让它重复十次,大多数都会失败”;



●“这些演示不是科研成果,而是营销作品。”

●一位曾在机器人公司任职的开发者直言:“如今九成的机器人演示视频都是挑出的完美镜头,甚至不乏造假。真正的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买到、能不能用。如果不能,那多半只是场融资公关。”



一位长期关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亚马逊工程师则对作者表示:“这场发布很可能就是Brett Adcock为融资准备的。”

事实是,过去一年里,Figure AI的融资节奏几乎与它的产品发布节奏同步。

2024年2月,Figure AI宣布获得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微软、英伟达、OpenAI 等多家科技巨头的联合投资,完成约6.75亿美元的B轮融资。此轮融资后,Figure AI估值跃升至26亿美元。



而到了2025年9月,Figure AI又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融资后公司估值涨至39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创始人Brett Adcock是一位创业“老兵”,他非常擅长“找人”和“找钱”。创立Figure AI之前,他先后打造招聘平台Vettery与电动飞行器公司Archer Aviation,并吸引沃尔玛高管Marc Lore投资。

2022年,正值GPT-3崛起,他离开Archer转向人形机器人赛道,创立Figure AI,并邀请机器人学者Jerry Pratt与DeepMind科学家Corey Lynch加盟。

2023年4月,在Figure AI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后,Brett Adcock几乎每天在X上更新创业动态。在外界的聚光灯下,Brett Adcock的每一次发布、每一次受访,既是技术展示,也是信号释放——这家公司不只是造机器人,更在构建一个让投资人“看得见未来”的故事。



在公开采访中,他从不谈论模型规模和算法原理,而是反复强调量产、降本与产品交付节奏——在与YouTube博主Logan Kilpatrick的对谈中,他提到Figure 03的制造成本将比Figure 02降低90%,并计划通过“小团队、高效率”的方式推动生产。

在社交平台X上,Brett Adcock的表达也延续了这种“资本爱听的风格”,比如“Big week of developments…”“That’s it for this week’s AI and Robotics breakdown.”

这些进度很吸引人,却常常跳过最关键的部分——“技术进展”究竟是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实现,突破了什么?

也许对Brett Adcock来说,视频是剧本,而产品是反复表演的道具。当技术距离落地仍有距离时,先把故事讲好就成为最具效率的生产工具。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ct1BCLylc&t=2059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527402&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time.com/7324233/figure-03-robot-humanoid-reveal/


来源:36kr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3 22:04 , Processed in 0.27813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