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校

注册:2010-12-11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4-12 11:17: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去年,紫光集团因为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重整。


2022年4月1日,紫光集团重整事项迎来好消息。据报道,战略投资方智路建广联合体,投入的用于清偿紫光集团原巨额债务的投资款,共600亿元,已经全部到位,这标志着紫光集团重整进入了实质交割阶段。


7acb0a46f21fbe09aa59067d01b326398644adb6.png?token=2cf52feed766a08be69db8c484d5efd4


建造“芯片帝国”,从并购开始

清华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4月,依托清华大学,紫光集团在技术方面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研发出过很多名动一时的产品,比如紫光U盘、紫光MP4、紫光扫描仪,这些都是时代的记忆。


讨论紫光集团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紫光集团的董事长赵伟国。1985年,出身贫困的赵伟国通过不懈的努力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在清华读研究生期间,他作为实习生首次进入了紫光集团,也为他与紫光集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但是实习结束后的他并没有留在紫光,而是在毕业后与朋友成立了合资企业,进入投资领域。


赵伟国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在房地产、天然气等投资市场一顿操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据他本人表述,曾经带着100万去新疆,回来的时候竟然赚了45亿元,足足4500倍!


数年之后,赵伟国重新回到了紫光集团,任职董事长。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芯片产业和大数据产业,并立志“要打造一个芯片帝国”。


可是集成电路领域,门槛太高、更新又快,当时的紫光缺乏技术积累。怎么才能快速切入行业呢?


于是赵伟国重拾他的投资思路:并购!


持续并购,紫光资不抵债

自2013年开始,紫光集团便开始了疯狂地“并购”之旅。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9年,紫光收购了20多家不同类型的芯片公司。


2013年7月,紫光以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讯,所负贷款金额为9亿美元;次年7月,紫光集团又以9.07亿美元收购了锐迪科微电子。2015年5月,又斥资25亿美元收购华三通信51%的股权。


可惜的是,芯片终究是高科技产品,它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看见成果。紫光说好的要打造“芯片帝国”,但呈现出来的更像是芯片领域的“资本帝国”。


通过这些并购行为,紫光确实积累了一些芯片领域的专利技术,但还不够领先,比如从当时紫光收购的公司的能力来看,在移动芯片市场,展讯通信的规模、市场份额与高通、联发科等还是有着明显差距的。


伴随着持续的并购,紫光集团的资产规模从不到70亿元跃升至3000亿元。但与此同时,负债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仅仅八年的时间,紫光的总负债增加了约50倍。


紫光集团的债务就越压越多,为之后的发展之路埋下了“雷”。


最终还是撑不住了,从2020年11月开始,紫光的相关债券就出现了异常波动。在2020年12月,评级机构把紫光集团的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B,2021年3月又下调为C级。


到了2021年6月30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这6支债券违约。


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通告,宣布集团资不抵债,缺乏清偿能力,开始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b7003af33a87e9509c89d2fe67eb7949f9f2b4e7.jpeg?token=8d4b5ec46bf4b7207226cb3440825535


紫光“新生”,重新起航

好在紫光集团还是等来了“新生”,也因为前些年的收购,紫光集团已经成为国内芯片产业基础设施最为完备的企业之一,所以在宣布重整以后,多家资本都伸出了橄榄枝,愿意接收债务。


对于紫光集团来说,这次破产重整未必是一件坏事,可能也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


比如曾经的北大方正,也是在破产重整后有了新生命:他们先找到了平安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然后平安以资金注入的形式来获取控股权。


北大方正拿到这笔资金后,一方面解决了欠下的债务问题,另一方面资金的投入也能使企业重新发展业务,进行持续经营。


对于紫光来说,这次的重整可能为他这些年来的“并购战略”按下了暂停键。希望新生的紫光能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上,为芯片产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芯片行业与很多传统行业不同,研发技术需求高、资金回报慢、回报周期长,不是依托普通的资本运作就可以获得成功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耐心和持续投资。


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一方面,资本运作绝对不是实现我们芯片产业发展的可靠途径,加强技术研发才是关键。


但与此同时,芯片行业的发展又需要充裕的资金提供支撑,也就是说,无法将资本运作完全从中剔除。


如何在资本和技术研发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众多芯片企业都在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举报本楼

本帖有 2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2 02:55 , Processed in 0.14269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