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倡导新工科理论的兴起,再加上网络舆论的引导,深耕传统工科的院校越来越不受考生重视,新工科强校的录取分数一飞冲天,而传统工科院校则萎靡不振。新工科院校中这些年受益的代表有北航、电子科大等等学校,录取分数上升很快,传统工科占主要地位的院校同济、天大、华工等等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新工科的撬动,工科院校的格局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超出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排序。今天就来看看新变局下,重点工科院校的另类剖析,从三个维度来看:工科整体实力、工科质量、新工科建设。
一、工科整体实力排名(传统工科+新工科)
1、民间印象流
前几天在百度看到有人发起国内工科强校排名的投票,看了一下很有意思。在这个网络投票中,清华依然是绝对的霸主,第2-5分别是:上交、浙大、哈工大、北航。看得出这个网友发起的投票结果前5跟软科基本一致,只是顺序不一样。
当然这种网络投票基本都是印象流,而且有个弊端,假若某校在网上的校友多,获得的票数就多。不过你不论校友再多,谁也不敢把清华排第2,这说明任何技巧在实力面前都没有用。
所以综合上述信息,清华、上交、浙大、哈工大、北航是国内工科整体实力前5的排名基本是共识了。
只不过以前传统印象中的工科第二校哈工大已经被挤到第4-5名的位置去了。而第二的位置现在浙大、上交竞争激烈。
2、软科2022工科排行榜
在不区分传统工科和新工科的前提下,软科发布了2022工科实力排行榜。在这个榜单中,清华雷打不动的第一,断崖式领先后面的学校。
2-5名分别是:浙大、上交、哈工大、北航,6-10名分别是:华中科技、西安交大、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
这个排名中的前5可能跟大家的印象大差不差(顺序可能会有所不同),都是老牌工科强校。不过同济(11)、北理(12)、中南(16)等等工科强校并没有进入前10,北大(15)也没有上榜。
二、工科质量数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光看软科这种排名,还无法窥视各校之间的具体情况,也容易被误导。因为软科排名是一个工科总量排名,我们将排名中的各种因子拆分来看,可以得到各校在不同领域的实力展现。
软科排名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子就是重大成果(见上文软科排行榜),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个反映工科质量的因子情况。
1、重大成果总量排名
重大成果是最能直接展现一个学校在某个时期内的贡献度。在软科的榜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各校的重大成果得分情况。
清华100,断崖式领先。第2的浙大60,第4的北航57.2平分秋色。接下来有一个小断崖,第3名的上交40在重大成果得分上已经与前面的浙大、北航有了很大差距。
在软科工科整体实力前5的大学中,清华、浙大、北航、上交在重大成果一项中很稳,哈工大则落到了第10名。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哈工大整体工科排名为什么从稳居全国第二,逐渐退到了4-5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而前10名的工科大学中,位居第8的天津大学在重大成果一项中落到了第17名,原位置被北理工取代。
2、重大成果产出比
然而光看重大成果数量,你会觉得哪些学校强哪些学校弱,这是肯定不合理的,因为你没有考虑规模。以量取胜和以质取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质取胜才是根本。
软科工科实力排名是一个总量排名,重大成果得分也是个总量,我们采用软科提供的学科规模指数以及重大成果指数,两者对照得出一个规模投入产出比(质量排名),来看看各校在重大成果产出比上有什么变化。
2.1 进步的院校:浙大、北航、北理
从学科规模和重大成果比例来看(质量指标),清华当之无愧的工科之王。北航、北大、浙大处于同一个档次。
无论工科整体实力,还是工科重大成果产出总量、工科产出比质量,可以看出清华、浙大、北航都稳居前5,这3所已经是稳稳的工科顶流。
在工科整体实力上(总量指标),北大仅处于全国第16名,但是那没有考虑规模的情况下。北大在人们心中是国内文理top1,工科不怎么显山露水,北大的规模指数只有8,是当中规模最小的学校,然而高端成果产出比居全国第三,取代了上交,再一次说明了top2院校的魅力。
北理虽然在整体工科实力上未进入前10,但在工科质量上(重大成果产出比)上进入第5,取代了哈工大的位置。
2.2 落后的学校:哈工大、上交、天大
前5中,哈工大和上交在这个分析指标上落后,上交在落到了第8,哈工大落到了11名。天大则落到了17名,与重大成果总量排名一样都远远掉出了前10。
2.3 实力比较稳定的大学:东南、大连理工
整体实力排第8、9的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不仅在重大成果总量上分别排第9,第7,在这个规模投入产出比上同样排第8、9,说明两校实力实至名归。
备注:这个规模投入产出指标是用来分析用的,在软科提供的数据基础上计算的, 可能会有缺陷,仅供参考。
三、各校数据点评
2.1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作为国内非常有名的大学,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科强校。但在这个软科提供的榜单中,表现不佳。整体工科实力全国第11,但在重大成果总量上排第15,工科质量(工科规模和重大成果产出比),排第16名,属实有些意外。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新工科背景下,同济大学的学科设置有改善的空间。
2.2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工科强校,以前大家普遍印象中,天大不仅稳居工科前10,而且是工科前5的有力争夺者,软科2022工科排名将其排在第8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位居第8的天津大学在重大成果总量、重大成果产出比上双双落到了第17名。整体数据上,感觉天大和北理互换了个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近些年天大录取分数萎靡、北理直线上升的一个原因。
当然,天大最主要原因还是传统工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新工科的发展尚未取得重大进展。再加上天津近些年经济止步不前,很难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土壤。10年前天津经济高速发展那些年,天大的录取分在中九属于前排。
相信随着天大学科配置的完善,新工科投入的加大,天津经济的触底回升,天大的实力会有一个回归。
2.3 北航
北航近几年分数上涨很快,有个别省份摸到了华五的门槛,可以说是工科盛行当下尤其是正值信息类风口的受益者,有人说属于撞大运。其实这只是录取分数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航的工科实力在急速上涨,名副其实。
软科工科排行榜第4,但在重大成果总量以及规模产出比上都双双高居全国第2,,硬实力的体现就不是运气可以解释的了。
可以说北航是名副其实的工科top5强校,也是top3工科强校的最有利争夺者之一。
2.4 上海交大
上交就是工科起家,以工为主,文理工医全面发展的综合大学。在软科工科实力排行榜上位居第3,但在规模投入产出比上只列第8,可以说在产出比上无法与其整体工科实力第3的地位相匹配,与北航、浙大在这个指标上有差距。
从学科评估来看,上交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工科(计算机、软件、信通、生医、光学、仪器、电科、控制等)中并没有A+,只有4个A,而浙大有3个A+,北航1个A+,2个A。第五轮情况如何,北航网传招生宣传PPT上新工科进步很大,浙大、上交只有网传总量,没看到具体学科情况。
不过综合总量实力,上交在工科前5的位置上还是比较稳的。
2.5 哈工大
哈工大长期以来,在国人心中属于工科第二的印象。这些年在地域论盛行的情况下,无论在录取分数还是人才引进方面都受到了极大地影响,对于哈工大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在软科工科实力排行榜上位居第4,但在重大成果总量和重大成果规模投入产出比上都只列第11,这个指标已经与北航、浙大拉开了距离。
哈工大在新工科(计算机、软件、信通、生医、光学、仪器、电科、控制等)中,只获得了2个一流学科建设名额,而北航、浙大、上交都获得了4个。所以哈工大在新工科建设中,需要奋起直追北航、浙大了,不然未来的排名可能会很不利。
不过哈工大确实在前些年不利的网络环境中做了很大的动作,在深圳开设校区,成功稳住前些年下滑的录取分数,相信未来哈工大有效的举措很更多。
2.6 大连理工
大连理工大学地处东北,这些年因为地域问题,录取分数一直上不来。即使在工科大学中,大连理工也经常是被遗忘的存在,在整体实力排行榜上排第10,但在重大成果中路上却排名第7,学科规模产出比也排第10,可以说比较符合排名。
大连理工算是比较低调、有实力的工科院校。
2.7 浙大
浙大在国内一直是top3的竞争者之一,其工科实力同样是国内诸侯。在软科工科实力排行榜中排第2,抢了哈工大的老二位子。
浙大工科整体排第2,重大成果总量排第2,规模产出比排第4,符合国内工科top5的身份,是工科top3的极有力争夺者。
不要相信网上嘲笑浙大是农学院的梗,浙大在新工科(计算机、软件、信通、生医、光学、仪器、电科等)中获得了4个一流学科建设名额。
三、新工科格局
近些年,新工科代替了传统工科。
什么是新工科?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部2018年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新工科”建设。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项目群。
对于新工科,因为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义,但比较确定的是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都属于新工科范畴。以这个狭义的新工科范围来看,工科实力前20名大学获得的新工科数据如下(表格数据手工查找录入,如有输错,可在评论中指出,给大家正确的参考):
1、学科评估
第五轮学科评估迟迟不官宣,那么我们只能用第四轮来看。虽然第四轮有些旧,但是第五轮变化并不是特别大,无非是有的从A-变成了A,有的从A变成了A+,但也是少数院校的福利。
网传北航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步很大,新工科也斩获颇丰。如果真的跟网传数据一样,浙大、北航在新工科建设中会占据很有利的位置,叠加一流学科建设入选的新工科数量,浙大、北航的工科实力还会进一步上升,毕竟有国家政策的加持,新工科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2、一流学科建设
新工科是一个新概念,一流学科建设也是国家对各校未来的期望。因此一流学科建设入选新工科的数量,可以看做各校未来工科实力的再次争夺。因为经过国家、各省、校的重点资源扶持,列入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发展速度快是毋庸置疑,入选的数量越多,经过一段时间建设滞后,未来综合实力就越强,也就是讲的未来潜力。
从上表看出,除清华外,东南、上交、浙大、北航进入前5,北大不清楚会定哪些是一流学科建设,因为它有些学科可能是没有开设的。
东南的大量学科入选,打乱了之前工科实力top5秩序,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相信经过一流学科建设的洗礼,东南的工科实力在未来会有很大提升。
新工科话语权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工科黑马有可能是东南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有5个新工科入选,实属惊人。只不过其代表现有实力的学科评估结果尚无法对top5发起冲击。
小结:工科整体实力前5:清华独一档,浙大、上交、哈工大、北航4校杀得难解难分,还没有看出谁有明显高人一头的优势;
新工科发展趋势来看:清华独一档,浙大、北航、北大、上交一档。哈工大在一流学科建设入选的新工科数量与其他4校相比偏少,学科评估中新工科顶尖A+数量也偏少(整体A类还不错)。
部分工科强校因为传统工科占主导地位,新工科发展不理想,排名近些年处于不断下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