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急了,“就要OpenAI里的华人,薪资不设限” 情绪的点燃通常是在某个瞬间。
ChatGPT最早推出是在2022年11月30日。虽然当时小火一把,但也没能激发“万人空巷”的景象。
两个多月后,北京时间2月8日凌晨,微软宣布将OpenAI传闻已久的GPT-3.5的升级版“普罗米修斯模型”集成到Bing及Edge浏览器中。ChatGPT的丝滑体验,让人着实惊艳,“AI代替人工”的老论调这一次真实可感了。随后,大模型之风便在科技圈刮起,甚至有AI从业者笑称“连卖菜的都能谈一两句”。
当然,为了不被AI截胡,科技公司的动作是加紧对其研发。先是百度宣布即将推出大模型新项目“文心一言”(ERNIE Bot),百度CEO李彦宏甚至把“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设为2023年一季度OKR关键任务。
随后,阿里也爆出正在研发类似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项目,目前处于内测阶段;2月9日,腾讯表示已在ChatGPT相关方向上进行布局;2月10日,京东宣布推出产业版ChatGPT,命名为“ChatJD”。
国内的一线大厂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样,不约而同地聚焦一款产品了。
表面上,巨头们对AI大模型争相入局;私下里,一场AI人才争夺战同时打响。
最先听到枪响的,是那些长期跟踪高端AI人才的猎头们。
春节之后,CGL深圳前沿科技组合伙人梁弘进的电话就没怎么断过。上班第一天他就接到了需求——为某互联网大厂寻找AI科学家。
在猎头行业从业8年的梁弘进,有6年是为客户链接海内外的优秀AI人才。
正因此,许多客户在寻找AI科学家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找他。
梁弘进称,过去两周,已经有超过10家客户找到他。这些客户基本都是国内一二梯队的互联网大厂。
客户们的诉求只有一条:“就想找OpenAI项目里的华人”,而且“薪资不设限,越快越好”。
“大模型和预训练(ChatGPT)这个事情,过去很多国内科技公司也在做,但是目前只有OpenAI做成了。这就很容易让人猜想,是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核心技术?有什么正确的技术路径?”
而找到懂ChatGPT的核心研发人员,是快速做出类似产品的一条捷径。
事实上,ChatGPT大模型的成功,一定意义上是因为它在不断地工程化、优化模型之后实现了突破。
理性来看,在当下找到OpenAI里的华人,并且说服他回国,是一件低概率的事情。“在市场过热的情况下,对标顶级项目定点猎挖,客户必然要直面人才的溢价和更长的入职周期。”梁弘进说。
别说国内科技公司要从OpenAI挖人了,一批硅谷AI大牛正排着队挤进OpenAI,比如谷歌这两天遭遇的人才“叛逃”——2月15日,谷歌两位重量级AI研究员相继宣布加入OpenAI。而且据外媒统计,最近几个月OpenAI已经雇用了超过12名谷歌的AI人员。
此外,这类AI人才的薪资也非常高。一般来说,有海外背景的AI高级人才,年薪要在300万元以上,甚至个别能达到500万元。按梁弘进的说法,一些顶级AI科学家,年薪会高达1000万元。“这里面有一定溢价,当然他们自己也会带着一些资源,比如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很快组成一个豪华团队。早期企业也乐于支付溢价,达到抢占市场高地的目的。”
不过,到目前为止,梁弘进还没有听说哪位有OpenAI背景的华人科学家回国入职大厂。但他有自己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某些需求。“其实硅谷有很多优秀的华人,无论是学术圈还是工业界。ChatGPT本质上不是新技术,我个人更倾向于拆解技术栈,帮客户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专家。”
2.科技企业,赌一场AI弯道超车赛
除了头部大厂,一些中间梯队的科技企业也闻风而来。
“在我们接触的客户里,一些第二梯队的互联网公司也会参与进来。他们会把ChatGPT看作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梁弘进观察到一个现象:过去,由于顶级AI科学家高昂的薪资,很多企业其实不敢询盘这类人才,但现在一些非头部的科技企业也敢询盘了。
数据真实体现了互联网企业对AI人才需求的旺盛。
与ChatGPT紧密相关的三个领域分别是预训练模型、对话机器人、AIGC。其中,预训练模型是该类产品的核心技术;对话机器人是其产品形态;AIGC是其产品功能。
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针对上述三个方向新发职位所在行业的统计,三个职位数量最高的雇主均为IT/互联网/游戏行业,预训练模型、对话机器人、AIGC职位占比分别为59.85%、64.17%、35.97%,也即这三类职位一半都是互联网行业发布的。
换句话说,互联网仍是最渴望AI人才的行业。
这背后隐含着一个变化:过去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把AI条线作为一个一二十人规模的部门或者品牌。但现在ChatGPT的表现,让他们看到了AI生成内容跟自身业务的相关度加强,甚至有可能颠覆过去互联网的业务模式,这也倒逼他们不得不做一些新的尝试。
很多企业奔着第一步抢到人才、资源,然后吃到第一波红利,所以就去找猎头询盘。但AI究竟会怎样颠覆互联网的业务模式,以及企业能不能坚持到AI大模型跑通商业模式,现在难以预料。毕竟就连ChatGPT也没有展现出明确的商业模式,更遑论其他的AI大模型产品。
“很多企业最终可能没办法持续投入,甚至产品都是个伪需求。”一位业内从业者表示。
“最后能成功招聘到顶级AI人才的企业一定少之又少,人们肯定会冷静下来,现在是一个不理智的阶段。如果这波热度过去了,这个需求还在不在,我都不确定。”从2017年至今一直做AI人才猎头服务的梁弘进,对这股热潮保持着冷静。
实际上,随着ChatGPT热度的发酵,关注它的人群已经有了明显的情绪划分:要么极度狂热,抱着“再不上车就晚了”的心态入局;要么极度冷静,刻意去避免这种喧闹。
“我昨天还约见了两位有大模型研发经验的AI候选人,他们很冷静。”梁弘进说道,“他们已经看到这条光辉大道上最艰难的一面,大模型一旦跑出来就需要更大的资金持续投入,数额高达数十亿、上百亿元。这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玩得起的。”
对结果,他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他说,即使面对当下的AI人才热,他手上10余个AI科学家的需求,真正能成交的可能也不会高于30%。
3.AI算法缺口数百万人,平均年薪46万
科学家毕竟是少数拔尖者。实际上看一个行业有多吃香,从业者的平均薪资最能说明问题。
在猎聘大数据研究院近期发布的AI人才报告中显示,2022年AI相关岗位招聘的平均年薪为33.15万,比互联网岗位高4.27万;而2023年以来的一个多月,AI岗位招聘的平均年薪已达到42.51万元,比上一年高出9万多。
这其中,以AI算法工程师职位的薪资最高,在2022年的平均年薪为46万元。
数据、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三要素。这一轮人工智能高潮的掀起,其最为核心的便是人工智能算法,而中国最缺的就是算法人才。
过去,由于开源算法人人都可获得,门槛非常低,所以许多公司从网上下载开源算法,并以其为核心研发出一套AI应用。但是真正做原创算法的工程师却非常少。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曾在某行业活动上发问:“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一语点破国内AI算法研究的软肋。
在同年人社部等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中显示,当时国内AI人才缺口500万,预计到2025年缺口达1000万。这其中,最缺少的就是AI算法人才,需求度高达80%。
仍以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在近一年AI领域的新发职位中,算法工程师需求最大,占比为7.26%;此外,智能网联工程师、图像算法、机器视觉、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职能排名靠前,跻身热招职能TOP15,招聘的平均年薪均超39万元。
资深猎头、南京谦引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高敏向「甲子光年」表示, AI领域人才价格贵已是共识,“一个刚毕业1~3年的应届生,平均年薪就在30万元~40万元之间;如果是3~5年工作经验的,平均年薪在40万元~60万元左右;而5~10年的资深AI技术人才,年薪则在100万元左右。”
此次ChatGPT直接带动的领域是AIGC,其新发职位近一年同比增长42.51%。
相比之下,国内在预训练模型、对话机器人领域的职位增长比较平稳,甚至有的呈下降趋势。2022年预训练模型的新发职位同比增长20.37%,而对话机器人(产品经理)的新发职位则同比下降了31.47%。
AI人才之所以如此贵,是因为其培养难度确实要高很多。“一般来说,AI算法人才要数学好,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梁弘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