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一直有个疑问。
现在的经济到底是个啥情况,都说效益不好,满大街的失业待业人群,地摊小贩的生意都开始内卷了,但再看看五一假期的情况,又被迷惑住了。
五一的票,早早被抢空了,酒店住宿,平常一百多的价格,五一直接奔着五百开外走了,就这,还抢不到票,打开12306,全都是候补,等等吧。
说经济向暖,数据显示的就业情况还是很差,青年失业率奔着20%去了。
再说经济寒冬吧,这抢票出游的状况又看上去不像是这回事。
其实原理很简单。
这俩东西,本身就不矛盾,你把它理解成体制内外的参差就好了。
01 先说五一热。
用比较官方的话讲,这叫旅游潜力得到释放,用比较直白的话说,这叫憋不住了,大家真的要出去了,而且这块旅游的人,跟穷游还不一样,这些人普遍还是挺有钱的。
原因很简单。
旅游这块爆出来的需求,主要是针对体制内。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体制内的朋友都应该清楚,疫情这三年,体制内基本是不存在出游可能的,不是不放假,是被体制给绑架了。
你家单位的,等到五一,会收到一个什么通知呢?
倡导周末不出市,假期不出省。
说白了,那个时候疫情严重,哪个部门也不想自己的人惹出麻烦,出于风控考量,把大家关在家里就成了最安全、最保官位的选择,所以各种文件一下,就是把人按在家里。
那个时候体制内人旅游是冒风险的。
所以没人敢出去。
而且大家不要就简单把这个东西理解成只有体制内才这样,你得发散思维,往软肋上想一想。
你是私企,但你孩子在哪里?
你孩子在幼儿园,在小学,在初中,在高中,他们也是变相在体制内,也是要被约束的。
有娃的家长都清楚,那个时候,你娃上幼儿园,你得全家都接种疫苗,假期也不能出去,因为你的娃会被老师说,你被软肋控制,所以你不敢出去。
有的地方比较粗暴,幼儿园就一句话:
不建议家长假期带娃外出,非要带娃外出,外出归来在家观察7天再来上学。
还美名其曰:为了所有小朋友的生命健康考虑。
有的地方就比较精明,幼儿园就组织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家长和娃必须出席,比如国庆放七天假,就在3号和5号举办个活动。
家长3号和5号必须带着娃出席,那剩下的2天,能跑到哪里去呢?
跑不了外地,在家老老实实待着吧。
所以五一旅游是真的热吗?
不,是前三年太凉了,他只是回到了均值。
由于前三年的压抑,今年报复性反弹了罢了。
而且五一这波敢出去旅游的都是啥人?
体制内人,疫情三年,不缺吃不缺喝,工资照发,保障照给,被国家保护最好的那波人。
大家有钱,又闲,所以愿意出去。
02 然后再说失业潮
现在失业潮大量集中在什么地方爆发呢?
不是体制内,是大量的体制外。
体制内降薪这个事已经很久了,但真正熟悉体制的人都清楚,体制的人抗压能力是很强的。
比如说欠薪这个事吧,体制外的人,老板一个月不发工资,大家直接就跑路了,但是体制内不一样,体制内,就算一两年不发工资,大家也是会干的。
表面看上去这是制度优势,但实际是什么呢?
历史成功经验太足了。
土地财政在这摆着,体制内的工资,总是要发下来的。
我顺带再给大家讲一个事,大家知道体制内最惨的时候是怎么发工资的吗?
领导说了,你们去问财务处借钱吧。
要正常人看了,你这不是耍猴呢,靠,你正常工资不给我,让我背贷款?
但是体制内老油条都知道,领导让去借就去借,因为等你真的去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笔钱,多了还不给你借,他给你借的,就是对应1到3个月的工资。
说白了,就是拿借款这个由头先给你发工资。
至于后续操作,领导再想办法。
然后欠薪也是这个道理,欠薪这个事,能欠就先欠着,反正要是有人忍不住走了,那更好,没有负担了,反正只要人走的足够多,最后留下的这些人,财政兜底解决,也好解决。
但体制外的失业潮,都是实打实。
民营企业,集中突出了一个优胜劣汰。
能赚钱,能盈利,那就能活着,不能赚钱,不能盈利,那就死。
这两年企业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现在社会真不缺人,大量的劳动力在家歇着,试图去找营生。
甚至就连摆摊,都变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