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
- 1376
- 分贝
- 0
- 家园分
- 5226
- 在线时间:
- 3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0-11-28
- 帖子:
- 239
- 精华:
- 2
- 注册时间:
- 2005-12-19
- UID:
- 70085
注册:2005-12-19 1
|
在工程勘察施工或者维护中,有一些常见基本的问题,包括我们应该知道或者局方想知道询问我们的,就我的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一下,以资共享,望批评指正和补充。
1.在工程勘察时,对每扇区的分集距离有严格要求,那么分集距离一般是多少?
对于450M而言,单极化天线分集距离大于7米,这种情况最好采用双极化天线;对于800 M而言,单极化天线分集距离大于4米;对于1.9G而言,单极化天线分集距离大于3米。
2.每扇区的分集距离是个什么概念?
扇区的两根天线正射方向之间的距离,同时注意两根天线在正射方向位置偏差不要太大。
3.馈线损耗怎么计算,7/8每百米损耗是多少?7/8和1/2接口处的损耗需要拉出来考虑吗,多大的馈线损耗被我们所不容忍,塔放可以多大程度上改善馈线损耗,为什么局方不喜欢装塔放?
越粗的馈线单位长度上的损耗比越细的馈线损耗小,馈线的损耗还和频率有关,频率越高,损耗越大,对7/8的馈线来说,在875MHz处每百米损耗为3.98dB,在1.9G处大约为6dB,在450MHz处大约为3dB。馈线损耗是多少,基站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就恶化多少,所以加了塔放可以改善噪声系数,提高整个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但馈线太长,加塔放效果也不明显,因此一般要求馈线60~70米以下。
4.容量问题,宏站每扇区容量可以达到的极限是多少,主要由自干扰限制还是由CE单元数限制?微站呢?
容量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考虑自干扰等等,计算出来的极限容量,一种就是通过配置一定的纯粹业务信道,能提供的容量,这个可以从爱尔兰计算出来。这两个容量是后者必须不大于前者。对于1x,容量会更大一些。因为微蜂窝用的都是5K的板子,所以容量会更大些,但目前在95环境里,我们在设计时,一般还是按0.03爱尔兰/用户计算,不同地方可能有变化。
5.接地问题,基站接地有室外接地和室内接地,BSC部分接地也有两种么,接地电阻一般多大?
在宏基站侧,室内室外综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实际工程上很难达到这种要求),一般来说最好分开接地,电阻小于5欧姆;微蜂窝在室内,要求同上,若安放在铁塔上,保护地一般接在铁塔上。BSC部分也有机架接地(室内接地),GPS避雷器室外接地,均要求小于5欧姆。
6.一个新的系统调试时,需要从局方取得的参数一般有哪些?有哪些参数需要与他们一起进行规划?
一般来讲,需要他们提供的参数有:SID(系统识别码),NID(网络识别码),MNC(网络号),载频频点。若仅仅提供一个频段范围,需要查表换算出对应的载频频点,具体可见参考文档。
与交换机侧,局方共同协商参数:LAC(位置区域码),CI(小区识别码);
7.宏蜂窝(定向天线)在密集城区的覆盖半径(室内效果)可以达到多少,比如40米挂高,3~4度的下倾角,没有正面的严重遮挡但是楼房密集,有没有预算和实测的结果?局方一般在加站问题上自己有较大分歧。
加站的目的有两个,就是加强覆盖和解决容量,看具体着重哪个。密集城区可能大家理解起来比较含糊,在山西大同矿务局无线接入中,密集市区覆盖半径一般为1—1.3公里(室内),不过在深圳,象沙尾村等城中村、握手搂覆盖半径就非常有限,对于1.9G就更厉害,如果还要求室内的话,一般300米左右就差不多了,甚至200米多点(如果天线架的不是太高)。例如象解决华强北区域的容量问题,我们的基站距离最近只有300~400米,半径就只有150~200米了。
以上是我和同事在BSS侧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家一定还有很多BSS侧的问题,欢迎大家把问题和解决方案发出来一起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