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少尉

注册:2007-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0 08:5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table width="100%"><tbody><tr align="center"><td colspan="2"><div class="title">移动通信技术走向多元化融合</div><br/></td></tr><tr align="center"><td colspan="2"><div class="bt_date"></div><br/></td></tr><tr valign="top"><td colspan="2"><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编者按:</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从2000年以来,全球移动通信用户以每年2亿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和2006年以更高的速度发展。移动用户数超过固定用户数的现象在2002年已经发生,全球有166个国家的移动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用户数,所以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通信手段,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到2006年9月份,我国移动用户数达到4.43亿,普及率为33.9%,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3GSM技术领域,从技术演进到业务开发,从核心网到终端,已经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状态。一方面,以3G为代表的公众蜂窝移动通信持续演进,通信速率、多业务承载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新兴无线通信技术多点突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从整体上看,以3G为核心、多种无线技术融合,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方向。融合为新业务新应用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必然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推进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首先,可运营的移动通信网络将从广域网向城域网、局域网延伸,最终将实现一体化的融合网络架构。无线技术多元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对于无缝通信、融合通信的需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种无线技术之间激烈竞争的重要结果,就是帮助具体的无线技术寻找最合适的市场定位,从而在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借助融合弥补自身的不足。广泛部署和商用的3G网络,在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有着其他无线技术无法相比的优势,再加上其具有的电信级安全性、话音支持能力、实时通信能力、广域覆盖能力等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多元融合的公共无线通信平台;WiMAX则具有超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构建一个完全覆盖城域的宽带无线网络,成为局部地区的高速数据传输补充平台;WLAN则在局域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今天,3G已经步入了全球大规模商用阶段,而WLAN、WiMAX等各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也均在各自的应用领域内大放异彩。各种无线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补充,在激励各自向前发展并形成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加快了各自寻找最恰当的市场定位的进程。在以更高效提供应用的大前提和大目标下,既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又能够最大化显示整体效果的融合网络架构浮出水面,即以3G这一广域网无线通信技术为公共无线通信平台,以无线城域网技术WiMAX、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在局部地区作为补充平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融入其中的无处不在的“大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融合的大趋势下,3G、WIMAX、WLAN等各种无线技术开始互相借鉴和学习,加快了MIMO和OFDM等新技术的引入。与此同时,在以ITU和3GPP/3GPP2引领的蜂窝移动通信从3G到E3G,再走向B3G/4G的演进道路上,以及IEEE引领的无线宽带接入从无线个人域网到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再到无线广域网的演进道路上,都开始增加对方的内容,例如:移动通信不断强化宽带传输性能,无线宽带接入不断增强漫游性能以及安全性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次,广域移动通信技术与短距离无线技术的结合,将会激活大量新兴无线应用。低成本、低功耗和对等通信,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三个重要特征和优势,也是其与广域无线网络融合的基础,能够高效地帮助广域无线网络将业务应用的触角延伸至最终的客户端,如各种家用电器乃至其他任何物品。首先,在短距离无线通信下,各种物品都会成为通信终端,只有低成本才能够在成千上万的通信终端间实现直通;其次,由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传播距离短,遇到障碍物的几率小,因此发射功率普遍都很低,具有低功耗的特点;最后,在短距离无线通信下,终端之间并不需要通过网络设备进行中转,是对等通信,因此空中接口设计和高层协议都相对比较简单,具有部署简单的特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迈向多元融合的广阔天地,一个重要的实现手段就是依靠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下的终端。在多元融合下,终端既是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用户端,同时也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接入广域网提供了路径,因为通信终端与家用电器乃至其他任何物品都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由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串联”起来的数字家庭的远程遥控,具有电信级可靠性、提供海量相关信息的移动支付、RFID应用等就成为现实。例如,RFID与3G的融合,正在不断前进。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技术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最终将实现构建一个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的目标。</p><p style="TEXT-INDENT: 2em;">再者,在核心网领域,IMS的出现为多元融合提供了核心层的能力。IMS对多种接入方式提供了支持,包括GPRS、EDGE、3G、xDSL、In-tranet、WLAN、WiMAX等。随着通信产业的发展,用户对通信有了更高的期望,不仅要求有稳定的语音通信,而且要求能够进行数据和多媒体通信。这促使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目标就是以统一的IP化网络提供丰富的业务,既包括话音业务,也包括宽带多媒体业务;既包括固定业务,也包括移动业务。其中,全IP质量控制、多接入的融合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而公认的平台就是IMS。IMS由3GPP在R5版本中提出,基于SIP体系,适应各种接入技术。IMS是一种能够帮助电信运营商逐步过渡到全IP网络的新技术标准,体系符合NGN的理念,因而在网络演进中被业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IMS技术继承了软交换分离架构的思想,但IMS的业务提供方式和传统PSTN以及CS域的提供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在IMS系统中,业务层和控制层完全分离,控制层不提供业务,它提供业务层必要的触发、路由、计费等功能,业务完全由业务层提供。IMS这种完全分离的架构,使得网络除了在承载层、控制层能够做到融合外,在业务层也可以做到统一的管理</p></font></div></td></tr></tbody></table></p>

举报本楼

本帖有 2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23 10:36 , Processed in 0.1712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