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宽带网络信息传输交换技术的发展
本世纪末的最后10年中,计算机、电信、电视、无线电和卫星等领域的信息传输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信息的获取、传送、存储和处理之间的孤岛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消失。曾经独立发展的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所提供的服务上都在相互渗透、融合。在这融合过程中,以计算机界倡导的IP和以电信界倡导的ATM在信息的传输交换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IP由计算机网演变而来,是一种面向尤连接的网络层通信协议。它具有简单、灵活和已广泛应用于桌面的特点。以IP协议为基础的Internet的迅猛发展,已使IP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应用环境中的“既成事实”标准和开放系统平台。其优点在于:①易于实现异种网络互联;
②对延迟、带宽、QOS等要求不高,适于非适时的信息通信;
③具有统一的寻址体系,易于管理。
ATM则是电信界为实现BISDN而提出的面向连接的技术。它集中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具有可信的QOS来保证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它还具有无级带宽分配、安全和自愈能力强等特点;缺点在于控制复杂,成本高,一般的桌面用户无力承受。
原先的计算机网络是为少数科研机构、大公司、政府部门等共享应用数据,并实现简单数据传输而设计;随着网上主机量的膨胀和各种网上新业务的出现,原有的IP方式已无法满足要求。于是从1997年开始,美国各著名大学和IT研究部门着手研究下一代Internet(NGI),以支持实时高速信息传输的需要。NGI研究主题包括以下六个主要方面:(1)网络应用;(2)中间部件;(3)服务质量;(4)Internet流量工程;(5)安全件;(6)网络体系结构;整个网络要满足的性能要求是:
*大数百Mbit/s以上的传输速率;
*集成现有的所有服务,并能智能化的适应新业务的加入;
*提供用户所需的Qos;
*灵活高效的网络管理与维护。
由于IP在Internet上的巨大成功,使得电信界和计算机界都对IP的研究投入极大的热情。他们探索“Everything over IP”,力图将语音、实时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IP捆绑,并先后制定了RSVP、RTP、IPng等协议。可IP本质上是“尽可能做得最好”的天连接技术,使得其在带宽分配。流控和QOS方面无法达到ATM的境界。
如何把最先进的信息传输交换技术和最普及的IP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呢?IT业界研究人员提出了种种模型,主要有IP over ATM、IP over SDH、IP over WDM。
1.1 IP over ATM
ATM和IP的相互交融有多种技术方案,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型: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重叠模型是指IP协议在ATM上运行,主要有IETF推荐的CIPOA(Classsic(IP over ATM)、ATM Forum推荐的LANE(LAN Emulation)和MPOA(Muti-Protocol over ATM),这种模型需要定义两套地址结构及选路协议,ATM网上的端系统除了需要分配IP地址外,还需要分配AT
M地址。集成模型是指ATM端系统仅需要标识IP地址,网络不再需要ATM的地址解析规程,而采用IP的选路,其实现技术主要有:Ipsilon公司的IP交换技术、Cisco公司提出的标记交换(Tagswitch)技术。
IP over ATM有以下一些优缺点。优点:
(1)由于ATM本身具有良好的QOS,使得IP业务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2)IP在ATM上具有了更完备的流量控制和网络管理能力,加强了网络的韧性。
缺点:
(1)IP和ATM技术原则上的固有差异,使目前两者还未能做到完美结合,当前出台的产品和标准都只限于一些基本应用;
(2)IP数据包到ATM信元的转化割结所加入的信头造成大量带宽浪费;(3)加剧了ATM本身的复杂性。
1.2 IP over SDH
IP over SDH实质上是路由器加专线的传统组网模式,它使用链路及PPP协议对IP数据包进行封装,把IP分组根据RFC1662规范简单地加入到PPP帧中的信息段中,并最终映射到SDH。
其优点在于:(1)符合传统互联网业务特点,组网简单;(2)对IP路由的支持能力强,省
略了ATM层,简化了网络结构;缺点是:(1)仍未解决传统庞大的路由表如何高效检索的问题;(2)只支持IP,并且没有ATM那样的QOS保证。
1.3 IP over WDM
IP over WDM是将IP直接落在光层上,中间不经SDH;它是一个真正的链路层数据网,它充分利用了WDM的巨大容量,适于经济地建设大容量长途网络。该技术充分利用了光纤的带宽资源,可以与现有网络兼容。缺点是:WDM本身的组网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它在光信号的损耗与监视。光通路的保护切换以及网络配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均未解决。
从上面的三种流行主要技术的相互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到:几种方案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同时还有一点是它们只主要支持IP,适应性和扩展能力不强,不能有效保护用户现有的投资;而现有网络类型的多样性和未来市场的要求是要有一个易扩展。绝对可靠的既具有电信级的网络管理又具有传统路由寻址灵活性的高效综合业务网;于是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ultiProtocol Label Swithing:MPLS)便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