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430|回复: 0
打印

资源优化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列兵

注册:2007-7-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9 10:18: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电信运营商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它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也随之快速膨胀,加上数据业务的增量不增收,移动互联收入增长和成本的增加剪刀差越来越大。

在云、管、端层面,提升“相对较弱“的管道的话语权,成为运营商最迫切的工作。

网络的五个能力规划

移动互联网应用多元化、爆炸式发展,对网络产生复杂不可预见的影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网络所所长段晓东总结,数据业务的爆发,一是促使新型应用成为语音业务之后的主流应用,这些应用的流量越来越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例如视频应用增长迅速,从中国移动用户情况来看40%手机流量来自于视频,与此同时小数据应用如微信、手机QQ等业务也特别多;其二,非主动应用也在迅速增长,超过50%的网站访问流量来自于非人为操作,大多数是机器之间因为某种需要导致的访问。

在此趋势下,运营商不断对网络进行扩容和增强,但仍无法充分满足流量的快速增长。在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所的项目中,对解决成百上千倍的流量增长问题提出了几个解决途径。一是网络分流;二是快速推进LTE,通过技术进步承载大流量;三是提升网络管控能力,使流量有效管控得以实现;四是完善付费系统。

基于上述途径,中国移动也从网络角度为梳理网络规划了五大能力,包括:智能疏导,智能感知,智能管控,智能分发,能力开放。其中,网络能力的开放,将可以真正给SP和用户创造价值。

在管道智能化已经从概念走向应用的同时,流量经营也被运营商纳入了管道建设的目标中。对此,段晓东也提出,目前网络上的流量不均衡带来的各种问题激发了流量经营方案的迅速普及。同时端、管、云三者之间有效的互动也成为必须,身份认证、QoS计费、管道的能力成为未来智能管道开放的几个要点。

流量管控显成效

流量问题的因素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终端。终端、网络和应用各自为政的局面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手机流量同比增长将近一倍。近两年来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达到160%。上网的受众率提升非常快。

在地方运营商中,浙江移动的流量管控经验受到移动集团关注。据浙江移动网管中心总经理助理钱军波称,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整个移动业务收入的增长42%是来自于流量的增长和控制,“流量经营时代确确实实已经到来,但是流量经营时代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运营商还面临着流量增量不增收的问题,甚至流量增长三倍收入才增长一倍。”

钱军波称,用户移动上网的需求急速增加,加上运营商营销手段尚不完善,网络频频遭遇投诉,其背后是基础网络和计费系统无法快速支撑多维度、例题化的流量营销策略。事实上,运营商对用户行为的精准分析还相对较少,传统的客户行为分析主要还是对客户的上网时长流量等统计,难以进行互联网业务和用户的精确匹配。这种情况加大了运营商对流量经营的布局力度,但这对网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承载网络不均衡、业务种类增多、移动上网需求加大的趋势下,智能管道凸显出对三个能力的需求,一个是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第二个是优化业务体验能力,第三个是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钱军波总结。

在浙江移动的流量管控策略中,智能管道侧重三个问题,一个PCC,一个是综合网关,还有一个是互联网的内容协同。据悉,PCC从管道层面能给网络带来更多的功能,运营商可通过PCC实现价值的管控,降低网络无限制的扩容;通过一些方法管控低价值的流量,达到网络流量价值最大化;还能通过网络流量的忙闲动态调整构建好的网络形态。

在综合网管上,浙江移动提出了三大块功能,一个是优化体验,另一个是业务控制以及内容防控、内容过滤,还有运营支撑。基于这三块功能,浙江移动可以通过综合网关进行划单的突出、用户行为分析等等。

在互联网的内容协同方面,浙江移动前年开始建设了四套缓存系统,尽可能提升网内用户的访问质量,同时通过对各种互联网业务分时、分流向进行管控。

“根据三大块功能我们开展了七个小项工作。例如在无线管道上通过检测出小包,并给小包仅分配一个时隙,使网络效率提升了4.5%;通过结合缓存和忙闲调用,使互联网内容协同效果极大提升。结合LTE我们还将推出多种流量管控措施。”钱军波称。现有2/3G移动网络主要是通过宏蜂窝基站来实现主体覆盖,虽然也有微站、微微站产品,但应用场景和数量相对较少,未实现规模部署应用。对于面向提供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TD-LTE系统,与2G/3G相比,TD-LTE网络部署面临以下四大挑战。

1) 深度覆盖需求强烈:70%-80%的移动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尤其来自无室分系统的密集居民区、学校等场景,室外宏站穿透覆盖室内的方案存在室内覆盖欠佳、吸收话务比例不高的情况,须解决深度覆盖问题。

2) 移动数据业务质量要求高:为保证用户的高速移动数据业务体验,必须提供良好的连续覆盖;基于高阶调制的数据业务对信号的强度和信噪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频段损耗大、覆盖能力较差:频段越高,对应的路损越大、覆盖能力越弱;假如TD-LTE采用2GHz附近的高频段,相比2G系统的900MHz频段,其传播损耗和穿透损耗明显偏高,影响了TD-LTE网络的覆盖能力。

4) 新增站址困难:鉴于TD-LTE在覆盖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未来TD-LTE必须新增相当数目的站址;考虑到天面资源获取及业主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新增站址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部署需求,克服高频段覆盖能力弱的短板,TD-LTE网络除考虑宏蜂窝基站外,还需要引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多样化站型即小基站站型。

从扇区配置、发射功率、覆盖能力、用户数等角度出发,TD-LTE站型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又包括Femto和Nano基站)以及Relay四种基站参数主要对比如表1所示。

其中宏基站、微基站和Relay从硬件架构上均可进一步分为:一体化和分布式两种,而微微基站主要考虑一体化架构(低成本、易部署)。

微微基站从应用场景上主要分为企业级Nano基站和家庭级Femto基站,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输出功率和支持用户数上。而对于企业级Nano基站,除支持TD-LTE系统外,还支持企业级的Wi-Fi

目前中国移动对于表1中的系列化TD-LTE站型均有需求。具体来说TD-LTE网络部署初期首先采用BBU+RRU架构的分布式宏基站产品进行广覆盖,然后引入一体化微基站(或微RRU)产品对宏站的覆盖盲区或热区进行补盲、补热覆盖;随着网络覆盖的完善及终端的普及,在TD-LTE网络部署的中期将出现较多的室内热点,此时有必要引入覆盖和容量能力相对较小、更具成本优势的微微基站产品进行室内热点的覆盖。当然对于无有线回传条件的站点,则需要考虑采用支持无线回传的Relay产品。

TD-LTE小站型应用场景

TD-LTE的部署场景千差万别,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 室外宏覆盖场景:又可以细分为普通城区、密集城区、郊区、农村、公路、铁路、隧道等场景;

● 有室分系统的室内覆盖场景:建设有室分系统的室内覆盖场景,比如写字楼、酒店、交通枢纽等大中型建筑物;

● 补盲/补热场景:又可以细分为室外补盲/补热场景及室内的补盲/补热场景,其中室外补盲/补热区域的范围明显高于室内;当然根据是否具备有线回传条件,也可以分为有线回传的补盲/补热场景和无线回传的补盲/补热场景。

结合TD-LTE各种小基站站型的特点及部署场景的需求,目前规划的小基站站型应用场景建议如表2所示。

表2 TD-LTE系列化站型的应用场景建议

  站型规划基本完成

目前中国移动联合主流的TD-LTE基站厂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宏站、微站及微微基站的站型规划工作,其中,宏站产品重点规划了8通道、2通道和单通道三种分布式宏站产品,微站产品已经规划2通道的一体化微站和分布式微站两种产品,微微基站已经完成2通道的家庭级Femto和企业级Femto(与Pico基站类似)两种产品的规划工作,并正在研究Relay及一体化室外宏站产品的规划,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TD-LTE站型规划情况

目前各基站厂商基本参照中国移动的站型规划要求进行TD-LTE基站产品的开发工作,各种站型的厂商支持情况大致如下。

宏站:主流厂商均已推出8/2/单通道的分布式宏站产品,信号带宽在初期支持20MHz的基础上,已经可以支持40MHz甚至50MHz。

微站:大部分主流厂商已具有明确的微站产品开发计划,部分厂商已经推出了一体化微站产品,或正在开发微RRU产品。

Femto基站:企业级Nano基站的开发热情高于家庭级Femto,由于商用SoC基带芯片刚刚成熟,预计2012年底部分厂商可以推出基于SoC方案的Femto产品。

Relay:3GPP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多家厂商已经开发了Relay演示样机,部分厂商已经开始Relay商用产品的研发工作,预计12年底将推出面向商用的Relay产品样机。

Link: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3 22:10 , Processed in 0.26345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