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7838|回复: 190
打印

[原创]我的“中华”情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少校

注册:2005-4-28

家园原创写手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3 09:1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Freemail申明:本文仅作回忆录而已,权当虚拟的东西,本文不承担事实保证责任,不承担法律相关责任,请勿对号入座。

写在前面
总想写点什么东西,用来回顾我这5年的通信职业生涯。要记载的东西不多,像流水帐一样也许毫无意义,可是,我不想让这5年时光从我的记忆中抹去,就当自己把它作为记忆,存在于这文字之间吧。
这里,我描述的全是美好、正面的东西,没有一点关于办公室政治、关于猜忌、关于攻击的东西。我觉得那些东西是有助于我成长,留在心里就行了,却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地方。我也没有标榜什么,包括自身、企业以及其他,仅仅是有感而发,把这五年的通信生涯中遇到的一些事、一些人记录下来,使我不要忘却这段难得的日子。感谢华为、中兴,是她们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大学生,逐渐练就了一身职业化的素质,这些,都使我终身受益。
当然,我不是厌倦了通信行业,相反,对她我依然激情澎湃。没有通信业,就没有人们的沟通生活;没有通信业,就没有现在的我。从事这个行业,我感觉自己是在从事一项光荣而又崇高的使命一样,从我经历的两个国内顶尖通信企业中,我发现我和许多一起在国内企业和我同样一起工作的同仁一样,正在改写一段历史……

进入通信行业
其实我的大学和通信行业基本不占边。因为,我上的是师范大学,可恰恰学的是计算机,和通信行业真正是既不关联也有点关系的一个尴尬境界。下面我将描述一下我怎么样进入通信行业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样的尴尬。
师范大学的我毕业后,就进了一家非常有名的高级中学担任计算机老师兼学校网站、学校管理系统的开发人员。经过半年多的实际开发、上课等经历后,学校网站、学生学籍和综合管理系统终于上线,而且非常成功(到目前为止,那所学校还在使用我走时候的版本),但是我上的计算机课程确实惨不忍睹。于是乎,我发现我并不适合做老师,不适合在中学这样的校园中“游荡”。(因为平时我总是像在大学一样,游荡在美丽的校园中,很多时候,学生家长都问我“同学,请问一教楼怎么走?寒~)
恰恰这个时候,华为和中兴在我所在的那个城市同时打出了“成立XXX研究所,急需人才,XX月XX日在XX进行现场招聘”的广告。说实话,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华为和中兴是干啥的,仅仅听了一些传言说工资有多高多高(在当时,相比内地的中学老师来说,真的是高了很多)。我觉得我的编程水平还可以(至少大学的时候还是计算机学会某个部门的部长嘛,而且也编了N多小的软件出来),到他们企业中做做软件开发也不错啊。真的,当时想法就这么简单,于是打印了一份简历,就直奔中兴的招聘现场而去。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真不知天高地厚,要待现在,我指定不敢把简历递交上去。到了中兴的招聘现场,递上简历给第一关,收到的答复直接是:对不起,可能您不太适合我们公司的职位要求,请回吧。我说:你们不是招研发人员吗,我的计算机编程水平还不错的,您给面试一下看看吧。他们更直接:您的毕业院校和工作经历都不符合我们的招聘要求,实在抱歉……我也没有胆量同他们争论,灰溜溜的走了。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在社会上求职,惨痛的失败对我打击很大,以前技术牛人牛气冲天的“豪情”一下子被打得支离破碎。
此处不要我,那再试试华为吧。发了封电子邮件给华为的招聘邮箱,过了两天就收到华为从深圳打过来的电话。入职后才知道那就是所谓的“电话面试”,寒暄了几句,问了一下基本情况,然后再问了几个简单的编程问题,最后汇报了一下自己的编程心得和成果。就这样,被告知:XX号我司将在两路口希尔顿商厦XX楼进行现场招聘,您到时直接去那里面试吧。呵呵,就这样电话面试通过了,我当时还着实兴奋了一下,但是又不敢告诉别人。最终顺利通过面试,加入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我的“通信人”之旅。

第一章          三年华为
第1节        新鲜人

怀着无以言比的兴奋,我“雄纠纠”的到主任办公室辞职了(当时的我,居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想真是可爱,呵呵)。其实,我真的很舍不得XX中学,那里有那么多令我至今仍旧怀念的同事,还有那调皮的学生以及悠闲的生活。学校待我非常之好,副校长都没有同意我离职,只是让我请假,他说:你去吧,年轻人总喜欢闯,当你觉得不合适想回来的话,我们随时欢迎你!所以我不批准你的离职。除了感动,我还能怎么样呢?多么淳朴多么善良的老师们啊。我永远记得那天,2000年12月27日。
本来我是准备买火车票去深圳报到的,但是为了赶上华为2001年第一期的培训,忍痛买了飞机票,这样怀里就只剩200块钱了。当时啥也没想,车到山前总有路嘛,也是年轻气盛的一种勇敢吧。要现在,我不敢保证只有200块钱就去闯一个陌生的城市。
刚下飞机,就被深圳的“热情”所倾倒。正值冬季,这里却温暖如春,害得我的在机场就把几件大毛衣全部给塞进了那只大旅行箱。事前联系好的老同学来机场接我,那个热情简直比深圳的太阳还温暖。当天,咱逛了深圳的“华强北”,晚上住进了同学的“桃源村”,总算感受到了传说中的深圳:高楼、美丽、整洁、天蓝、草绿、水清。
接着,就去华为公司报到,那时候总部在科技园1号楼。然后,就随着一大帮人,坐着一辆大BUS,开赴培训基地,现在的坂田华为总部。当时我根部不知道公司把我们往什么地方拉,同学打电话关心我,问我现在在哪儿,我只好说,在公司培训基地,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就这样,开始了华为的大队培训。细节就不在这里说了,网上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相关的描述。就想提一下的就是,在培训15天培训快结束的时候,公司发了2000块现金,说是预支的工资,对我来说,这2000块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啊。二话没说,就买了回家过年的机票。通过这些预支工资,可以看出华为对人的信任和替员工想得周到的地方。传说有些人就是为了这2000块钱来参加完培训就直接走人的,我没有遇到过,仅仅是听说而已。
培训完就分部门了。由于我是“社招”进来的,就不用参加华为的“一营”培训了,直接被分配到测试研究部,然后再分到XX测试部。这样,我三年的测试生涯就拉开了序幕。我得感谢这次分配,让我到了测试研究部。虽然测试部门没有开发那么受人敬仰,没有开发那么多的澎湃时刻,也没开发那么多的晋升机会,但是,3年后的我还是认为,是测试让我懂得了更多。

第2节        新时代的日子
新人的成长

新年过后,我来到了深圳蛇口新时代大厦。就好像刘老老进大关园一样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现代化的办公楼,心里着实激动了一把。新时代大厦,是深圳西部的标志性建筑,总共35层,是深圳西部最现代化的写字楼。她位于蛇口人工海滨浴场旁边,紧靠她周围的包括鼎鼎大名的“海上世界”、南山、蛇口港、女娲补天、蛇口酒吧一条街等等。不过今日的新时代广场周围,已经变得连我都无法认识了。海滨浴场没了、女娲补天也远离了的大海、海上世界也重新翻新了、人工跨海大桥也直通香港了……经济发展了,海被填平了,但是生态却不可避免的被破坏了。每次再去蛇口的时候,都不免会伤感一阵,昔日的感觉已经不复存在了。
到部门后,领导把Mr. Chen分配给我做导师。Chen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踏实又不乏幽默,友好而又热情。第一天就把他的传世之宝“红宝书”借给我看,那本红宝书就是华为XX产品几乎人手一册的由电信总工韦XX先生呕心沥血之作《光同步数字传送网》,也被我们誉为“韦氏宝典”。初入电信之门,宝典把我搞得晕头转向,前面几章来回看了N遍,还是一头雾水,谁叫咱是门外汉呢。不过,那时的我,是很有冲劲的,花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终于入门。当时华为内部有位高人写了一本非常幽默、流畅而且又有指导意义的“从新鲜人到新仙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于是,我也很快的就成为了“新鲜人”。
在Chen老师和项目经理Mr. Yuan的苦口婆心之下,从第二个月,我便开始接手正式的“测试任务”。其实,就是作简单的系统测试,而且测试的是最稳定的那部分特性。导师和经理这样安排,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新鲜人尽快熟悉系统、熟悉测试环境和流程。终于有实战的机会了,岂能放过,每次的测试总是“火眼晶晶”的盯着,每一个小问题都不放过。后来的事实是,那些都不是问题,而是我的理解出现了错误。不过,正是这样的穷追不舍,才使我有了更多的和部门牛人以及开发牛人沟通的机会,才使我很快的对整个产品进行了熟悉。记得我发现的第一个真正的问题的时候,填写问题单时是何等激动和小心,用后来经理的话说,就是:每个字、每句话都是经得住推敲的。
除了技术工作让我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外,转正的压力也不小。华为的传统是转正就得答辩。第三个月的时候,我是加班加点的学习理论和产品,希望能够作一份优秀的答辩胶片和进行一次精彩的答辩。感谢Chen和Yuan的热心帮助,在答辩前给我进行预答辩,进行详细而又严格的指导。那段时间是我截至目前为止最充实的一段日子,也是充满了兴奋和成就感的日子。最后,我的答辩终于顺利完成,成绩排在中上,对于我来说,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几个不得不提的人
在我所在的项目组,有几个人不得不提到,和他们既是同事有是朋友,每每回味起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心里总是充满了怀念。朋友们,你们都还好吗?
No1. Ma。Ma GG是和我同时进部门、同时进项目组的。哥们以前的工作经历比我丰富多了,在国内很多大公司都呆过,但是他却是一个异常单纯的人。此哥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美女(马兄弟,千万别怪我抖搂你的这个特点啊),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讲述哪个美女怎样了,这个美女又怎么样了。他还保持了一个至今都令我佩服的追女孩子的记录,以至于我不得不把他的名给换了,从“jian”(阴平)换成“jian”(去声)。考虑隐私原因,就不描述细节了,总之,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No2. Zhou。周GG是成都人,潇洒异常,貌似潘安。此哥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迷信”。记得有一次在食堂吃饭,周GG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他二话不说,爬起来就掏出他那个会算命的手机,开始算他今天的运气如何。哥们能说会到,C++功夫一流,我们项目组中的很多小“发明”都是他搞出来的,深的大家的敬仰。可惜他在华为呆的时间不长,01年就辞职回成都了,走的时候,留给我一包“骄子”,那香烟的味道至今令我回味。听说周GG在成都现在过着幸福的生活,真心祝福你啊。
No3. Gao。 高GG是陕北人,没有高大挺拔的身体,但是却有特有的陕北人的豪爽和热情。高GG说话不瘟不火,看问题却着实透彻,有着男人的沉稳,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还有就是他唱歌的风格变化真是多,开始的时候喜欢唱刘德华的,后来唱伍佰的,现在不知高兄还在唱谁的呢?现在每次去OK的时候,都会想到他红着脖子吼歌的豪情;每次喝酒的时候,总会想到他一杯干完的爽快;每次抽烟的时候,总会想到他吞云吐雾的朦胧。
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像女孩子一样害羞的Mr. XiaoMa,具有大局观的Mr. Huang,又一个回成都的帅哥Wen,做事永远都兢兢业业的Ms. XiaoMM,早已跳槽的可爱女孩Mary……每次想到你们,心里都是温馨。
曾经有一次机会
世上的事总是那么奇怪。当你不想的时候,它悄悄的来临;当你追求的时候,却又要不可及。
有次项目组开会,Yuan在开会的时候顺便提了一下,说公司准备派人到印度研究所学习项目管理、CMM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我当时也没有怎么留意,后来不知不觉的觉得到外面去见识一下也好啊,于是就稀里糊涂的给袁总发了封邮件,申请到印度所去锻炼学习一下。我对这个申请根本没有抱任何希望,原因不言自明:我是Freshman,怎么也论不上我。就在我快要淡忘这件事的时候,部门经理突然叫我去谈话,说公司打算派一批人去印度所锻炼,光网络测试部就派我去了。当时我那个吃惊啊,真的好像天上掉下了馅饼,一连兴奋了好几天,见了同学就说我要去印度学习软件了。
为此,测试部还专门把我们几个准备派去学习的人进行了一番培训,也可以说是动员,说得大家热血澎湃,恨不得马上就动身。华为在印度的研究所早在2001年就通过了CMM4级认证,对于CMM,我当时的认识根本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于软件质量管理这块。公司当时的意图也是要从研发部门中培养一批软件研发质量管理的专家来充实到产品研发中,确保公司的研发高质量高效率的交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去印度所工作后回来的那帮研发人员,都成了公司研发变革的骨干人员,为公司后来的IPD-CMM的推行立下了不少功劳。
于是乎,我兴致勃勃的回户口所在地办完护照,然后递交材料开始办理印度的签证。一个月的等待之后,我发现我的签证进度还是没有动;一个半月之后,依然如此……终于在2个月的时候,收到测试部的邮件:由于公司政策变动,您被派往印度所的任务取消。终于,我又回到了现实中,失去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具体的原因,公司没有说,我想大概的原因不过是:2001年公司步入了“华为的冬天”。
如果我去了印度所,也许我现在依然在研发岗位发光发热,就不会走到市场部来感受那弥漫的硝烟。通过这次意外,我终于开始认识到CMM、认识到软件研发流程和产品开发管理、软件质量管理、测试管理等有着无比寻常的地位和魅力,我的脑袋也像开窍了一样,对这些东西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理解能力(我自认为这样)。于是,以后的工作中,我总是很在意的在关注这些东西,我想这些知识和实际经验,会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的。事实上也是这样,这些经历使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软件研发和产品研发,以至于以后有很多人居然把我当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以为我是职业PM,当然这是后话了。
悠闲的日子
在蛇口工作的那一年多的日子,每天都是忙碌、充实和快乐的。
最惬意的事情――每天晚饭后,和Ma GG等几个同事朋友一起去女娲补天的海边吹海风,侃人生,聊同事,评公司,看MM……徐徐的海风,咸咸的味道,偶尔还有海浪拍案的壮丽,都伴随着我们因为年轻而轻盈的步伐,因理想而充实的大脑。虽然我们当时的很多幻想都成了泡影,但是我们至少曾经追求过,幻想过,青春没有白过。
最开心的事情――每次出去聚餐。项目组有个传统,每个月都要一起出去吃饭,到外面的大排挡或者稍微上档次一点的酒楼去胡吃海喝一通,顺便大家一起胡侃狂侃。领导把这个看作是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活动,因此刚开始的时候,买单的事情就落在在项目经理的头上。在蛇口的一年多时间,从Yuan到Cai,再到Huang,三位项目经理为我们的团队贡献了很多的聚餐经费。大领导是这样解释的:你作为项目经理本来就是要搞好团队建设的,团队好了,团队绩效才能高,这样你团队负责人的报酬就会多,因此,你请客买单是理所当然的。后来,经理也吃不消了,大家就改作轮流坐庄。每次开完例会,就有一个人拿他那罪恶的签字笔开始转,笔尖指向谁,嘿嘿,这次的请客就是他了。这样,多了一份惊奇和刺激,团队气氛更加高涨和和睦,那时候大家多单纯啊,想到这里,我还时常感叹那帮纯洁、可爱的同事们。总之,聚餐的前后都是我们非常高兴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大家就像从非洲难民营回来的一样,不管帅哥还是淑女,统统挽着袖子,张着大嘴,吃得噼里啪啦,好不热闹啊。这时没有什么规矩、上下级,只有同事,只有一起吃饭的人。在我的印象中,MaGG好像有次大家都吃完了,他还说没饱没饱,再来一碟金银馒头,于是乎,那次后,他就成了我们项目组最能吃的人。到现在他依然是我们那么多人中最能吃的,只不过,现在不像以前那样“不知羞耻”的自己喊“再来一碗”。
最令人期盼的事情――K歌。我们的K歌行动应该追述到我刚转正后的几天,在那以前,大家都没有一起出去K过。起因是有个从澳洲留学回来的女孩 Miss Wu由于个人原因要离职回澳洲了,那天下班后,Ms. Wu邀请我们一起去K歌。虽然离别总是有点伤感,但是K完后回来大家一致认为K歌是我们以后活动的首选。于是乎,从那以后我们每个月都会集体出去K歌。项目组内人蛇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按照我的欣赏水平,排序下来应该是:Ma GG,Huang,Mary,Zhou GG,XiaoMa,Wen,Gao…反正最后就是我了。MaGG的周华健唱得很传神,是我们公认的唱得最好的。虽然大家水平不一样,但是话筒还是被抢来抢去,一点没有谦让的意思。当然,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一手拿手好歌,比如Xiao MM的《花儿与少年》,Xiao Ma的《浪花一朵朵》,Gao的《挪威森林》等等。不知道你们还在唱这些歌吗?
最冤的一件事情――2002年6月,中国队史无前例的杀入韩国世界杯。第一场同哥斯达黎加的比赛,牵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啊,部门居然破例放了大家2个小时的假,可以去看这场比赛。我和Ma GG就跑到办公室旁边的一家酒吧里,每人要了瓶可乐就开始看球了,那个已经长了一脸岁月痕迹的女老板真会宰人,收了我们100块钱,还假惺惺的送我们一盘花生。看在中国对有比赛的分上,咱没和她计较。最后我和Ma一致认为:这个钱花得真是冤枉啊,早知道还不如不来看。那场比赛后,我们对世界杯的热情由100度降到了45度。(PS:Ma不是球迷)
最幸福的事情――2002年,我结婚了!

第3节        坂田总部的日子
由于公司的发展,我们部门于2002年秋天,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整体搬迁到了坂田总部。这段时间过后,我也逐渐开始成熟起来,标志就是我居然开始思考了。
一、        我开始思考我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对CMM、对IPD、对测试设计、对软件研发、对产品研发进行领悟和掌握,以至于用于我的工作?
二、        我开始思考是否要学习除开我测试的产品以外的其他产品知识?
三、        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应该了解一下整个电信网络呢?
四、        我开始思考,研发工作是否是我一直应该坚持的工作呢?
五、        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呢?
……
虽然这里面的很多问题我目前都还没有思考清楚,但是有思考总比没有思考好,有思考标志我走向了更深一步。经过选取,我开始了一、二的探索。
对CMM/IPD/TMM的理解
我认为,CMM就是有一系列KPA(关键过程域)构成的一套系统方法。现在国内很多企业为了CMM而CMM,我十分不赞同。CMM的KPA是适用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软件开发管理水平的项目,在真正使用的时候是需要裁减的。有的企业如果按照CMM来评估,估计还没有达到CMMII级,但是它却可以选择CMMIII乃至CMMIV里面的KPA来指导软件研发过程,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KPA是为软件研发管理服务的,没有那个地方所要限定你CMMII级就只能使用CMMII中的KPA。当然,归根结底来说,要想真正落实好CMM的KPA,关键还是在于企业的执行力,执行不力或者执行打折扣,实施CMM就没任何意义。
IPD本来是IBM的专利,以前的IBM就是靠IPD流程重新崛起,现在的IBM就是靠IPD来进行创收――顾问服务。华为在当年能够非常有胆识的采用IPD顾问的意见,我依然非常佩服。正式靠着IPD这个管理变革,华为的端到端的交付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迅速占领未来市场就成了真正的行动而不是口号了。“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的策略值得很多公司学习。在没有使用之前,不能胡乱下决定和提意见。当然,这样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代价的。由于IPD版权、专利的问题,我无法在这里描述技术细节,还请体谅。
在测试领域,从测试的前端到测试后端,是可以用TMM(测试能力成熟度模型)来进行衡量的。TMM是一个类似CMM的模型,由N多KPA组成,其实施方式同CMM类似,不同的测试小组或者测试公司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KPA来指导测试管理。TMM可以解决测试管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测试设计问题。我一直认为,测试设计才是整个测试活动的核心所在,就好比软件开发流行的“成功的产品来自成功的设计”,成功的测试也来自于成功的测试设计。测试设计研究领域,应该包含测试类型研究、测试用例研究、可测试性研究、缺陷预防研究等等(由于不是技术文档,偶就不多说技术性的东西了。声明:这些都是我自己的心血总结啊)。
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测试工作,并且在我的项目中进行了一些关于测试方面的初步实践,事实证明,那是正确的和成功的。我改造后的测试用例、测试设计、测试类型等研究成功都被用于后来的测试工作。我的任职等级也得到了公司的承认并得到提升,也算是对我的工作和成绩的认可,这也是让我我激动和兴奋的地方。
后来,在2004年的时候,我无意中上了一个关于CMM/测试的网站,在里面胡乱的发表了一篇关于测试的文章,居然收到N多的邮件。我的MSN也被很多人添加进了好友,我也很乐意同他们一起讨论和交流研发的这块东西。有的,还成了我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有的,把我当成高手(暗自窃喜一番)。呵呵,极大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公司大合唱
2002年,华为的冬天特别冷,市场不解冻,销售额不增加,销售利润下降,人心出现动摇……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公司。为了鼓励全体员工士气,公司在年底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公司级大合唱,主题就是“用内心之火点燃希望之光”。在总部的1万多人参加这次大合唱,就是在这次大合唱上面,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一是见到了老板任总。虽然老板没有向以往一样发表急剧鼓动性的讲话,但是大家依然热情高昂,中研部、中试部、各产品部、供应链、财务部、市场部各自精神抖擞的合唱了精心准备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精选的革命老歌,比如《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到吴起镇》……等等。一万多人的方队的确给人很震撼的感觉,还有家属们的参观,更是使人激动万分。迄今为止,这依然是我参加过的晚会中最让我激动和难忘的一次。
二是见识了市场部的勃勃雄姿。当市场部合唱方队出场时,全场一篇欢呼,市场将士受到了最大的尊敬和礼遇。里面的插曲是有个从中东北非地区部回来的员工独唱了一首没有伴奏的《小白杨》,那高昂的斗志、不屈的气势代表了市场部的“狼”性 ,令我叹服。从那以后,我就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进入市场部。
到华为,如果没有去市场部感受一下,算是白到华为走了一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算是白来华为了,因为最终我还是没能去成华为市场部,这也是导致我最后离开华为时最直接的原因。
产品搬家
2003年秋,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
根据公司安排,我所在的产品将在这个时候搬迁到成都研究所。回到家里,我同老婆商量我们是否回成都去生活?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能够回去,那我们就回去。于是,我开始频繁的通过开发这边的领导做测试那边领导的工作,希望能够把我也“迁”回成都。由于成都所已经有一套研发人员,深圳总部随迁的人员只有几个开发人员,还有就是被照顾的一个测试人员。我的努力最终没有成功,被安排去了另外一个高端产品做同样的测试工作。说实话,很舍不得那陪伴了我2年多的产品,我对待它就好像对待我儿子一样,是有感情的,真的。
从大合唱回来以后,由于我的打算是最终去市场部,因此平时就抓紧了时间对其他产品的学习和了解。这次产品搬迁,更是加深了我去市场部的决心。由于时机问题,在不合适的时候提出了不合适的要求,最终,我申请去市场部的要求没有被测试部的领导同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决定辞职。
当时辞职的两点考虑:1、我想去市场部,可是没有能够去成,因此对部门深感失望。两次申请都被领导驳回,心里很不舒服,领导也没有很好的安慰我,这样就萌生了离职的想法。2、离职后打算去一家软件公司,急切的想把我在华为研发学到的和自己总结的那套方法得以实际应用。当时我是满腔热忱的想施展我在这方面的才华和抱负,好像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的年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还是不成熟,没有能够沉住气,一点点的打击都让自己如此。
生活总是公平的,如果不是这次离职,就不会有后面精彩的异国生活。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90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1 15:39 , Processed in 1.60666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