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旦生效,必须满12个月,之后才可以取消”。陈欣对于移动运营商这种操作的不满,积存已久。
向对互联网信息认知匮乏的老年人,销售流量服务,似乎成了他们的常规操作。她母亲就是其中隐藏的受害者。
一年前,和母亲例行通话的过程中,母亲向她询问怎么取消多余的移动套餐。家有WiFi,一个月只使用二三百兆流量的她,购买了11G流量。
随之而来的是话费账单的升级,每月话费在此前基础上增加了10元。手足无措的她,开始向女儿陈欣求助。
原来去年母亲接到了移动客服的电话,对方拿着发送福利的名义,赠送给她了一项服务。每月赠送10G流量,可以免费试用3个月。之后不想使用可以取消。
对于任何年龄阶段都无法免疫的白嫖心里,击中了她。本着可以尝试使用两三个月,然后退订的心思,她接受了这个服务。
3个月后,她按照往常一次缴纳50元的频率,去缴纳话费。刚充的话费,发现手机又停机了。通过接收到的月度账单,才发现免费服务已经结束,付费开始。
她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主动去取消体验服务,被告知“服务一旦生效,必须满12个月,之后才可以取消”。
陈欣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服务推送,熟知套路的她,会选择直接拒绝,甚至拒接10086电话。
百度知道上类似问题的提问下,10086现身说法,亲自授课:前期参与有合约类营销活动未到期的情况下,不能提前取消业务。一般需要活动结束后才能取消。鉴于各省业务规定存在差异,可以拨打当地10086人工获取更多帮助。
因为在异地,陈欣没办法帮助母亲拨通这个电话。对于连10086和1008611都分不清的母亲来说,和客服打电话沟通这个事情简直难若登天,母亲宁愿选择“先这样吧”。
作为消费者权益,就算一分钱,也得感觉花得值。而为一项明确不能使用到的服务付费,无奈妥协放弃的背后,是每每想起这件事的如鲠在刺。
陈欣也曾向身边朋友咨询,朋友自己和父母均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免费赠送,随时可退订的app服务,想要关闭的时候,发现连关闭的按钮都不存在。协议期12个月,“中途无法退订”,是客服无数次咀嚼反刍出来的回复。
等待着时间过去,大概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