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元帅

注册:2007-12-102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9-24 09:48: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英伟达与OpenAI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22日宣布签署意向书,计划启动一项规模空前的战略合作:英伟达将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助力后者打造下一代AI数据中心。这些设施将部署至少10吉瓦的英伟达系统,为未来超级智能的发展提供算力支撑。​

消息一经公布,英伟达股价由跌转涨,收盘时上涨3.93%,报收于183.61亿美元,盘中更是创出184.55美元历史新高,市值一度逼近4.5万亿美元,单日市值增长约1700亿美元。这一涨幅不仅体现了市场对此次合作的乐观预期,更进一步巩固了英伟达作为全球最具价值芯片制造商的地位。​

10吉瓦(1吉瓦等于1000兆瓦)数据中心的算力规模,已然超出行业现有想象。按照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的解释,这一算力相当于400万至500万颗GPU的功耗,接近英伟达全年GPU出货量,是去年出货量的两倍。从更直观的角度来看,10吉瓦的能耗需求堪比10座核反应堆的输出功率,而当前大型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通常仅在50至100兆瓦之间,两者差距达数百倍。换言之,OpenAI与英伟达的这一计划,几乎要通过一次合作重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格局。​

此次投资将分阶段推进。据知情人士透露,首批10亿美元资金将在首个1吉瓦项目完工后投入,该系统基于英伟达最新一代Vera Rubin平台,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正式上线。英伟达与OpenAI均强调,此次合作并非要取代OpenAI与微软、甲骨文、软银及“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合作伙伴的现有协作,而是一次具有 “叠加效应” 的战略补充。​

这场合作不只是财务层面的承诺,更是一次涵盖产业链、能源布局与技术方向的全面押注,它标志着AI行业已正式进入“以算力为王”的新时代。​

一、共同解读千亿美元合作,勾勒AI算力未来

在宣布战略合作消息之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及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共同接受了CNBC的采访,对这场历史性投资的核心逻辑进行了解读,并清晰勾勒出全球AI未来发展的蓝图。

采访伊始,黄仁勋便抛出宏大比喻:“人工智能正如18世纪的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而计算能力就是这场变革的蒸汽机。”他进一步补充,“如今,AI已不再只是科研工具,它正成为各个行业的生产力基础设施。未来的医院、学校、银行、制造工厂,都会因AI而发生重塑,而推动这种重塑的核心动力,正是前所未有的算力。”

黄仁勋的表述聚焦“算力规模”,而奥特曼则更侧重“发展方向”。他在采访中再次重申自己多次提及的观点:“一切都始于算力。” 奥特曼坦言,OpenAI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非仅在于算法与模型的优化,更关键的是能否获得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撑下一阶段的研究与产品落地。“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我们无法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也难以持续改进模型。”他说道,“未来一两年,若我们能拥有5至10吉瓦的算力,就能用它推进癌症研究,或是为全球民众提供免费教育。没人愿意在这两者间做选择,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算力来承接巨大的需求与机遇。”

在奥特曼看来,这一问题远超技术范畴,更是重要的社会议题。“算力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核心支撑,” 他着重强调,“它将决定哪些国家和企业能在下一代技术竞争中站稳脚跟。”

布罗克曼在采访中回忆起与英伟达的长期合作历程,称双方渊源可追溯至2016年:“当年,黄仁勋亲自送来一台服务器,那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拥有强大的算力平台。”布罗克曼感慨道,“如今,我们讨论的合作规模,已是那台服务器的十亿倍。”他强调,正是依托英伟达的技术平台,OpenAI才能在短短几年内将ChatGPT打造成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级产品,服务超7亿周活跃用户。“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布罗克曼说道。

谈及合作背后的长远意义,奥特曼表示:“OpenAI建设这些设施,并非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我们要打造的,是未来几十年的算力基础。这需要耐心、长期资金支持,更需要像英伟达这样对技术有深刻理解的合作伙伴。”

黄仁勋随即补充:“这不仅仅是一笔商业投资,本质上是科技生态的建设。英伟达会将最先进的GPU架构投入其中,帮助OpenAI及其他生态伙伴迈入新的算力时代。”

三人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外界对该项目的质疑:如此巨额的投资,究竟是商业战略布局,还是泡沫化的豪赌?至少在这三位核心人物眼中,答案十分明确。这是一次必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性投入。

二、外界评价与市场格局:资本狂欢下的隐忧与竞争重构​

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消息一经发布,便在华尔街与硅谷引发强烈震动。分析师们第一时间纷纷发声解读:有人认为这是自我强化的资本循环,也有人警示这是典型的“技术豪赌”。​

01.资本循环与市场逻辑:供需自洽的“闭环游戏”​

伯恩斯坦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Stacy Rasgon)在采访中直言,此次合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内部循环”:“英伟达通过投资OpenAI,推动其扩大算力需求,而这些需求最终又会转化为对英伟达GPU的采购。这就像是给自己创造需求。企业通过投资下游企业,让它们消耗更多自家产品,进而拉动营收与股价上涨。”​

尽管这种逻辑看似带有“闭环投机”的色彩,但资本市场却表现出高度认可。公告发布后,英伟达股价立即飙升由跌转涨,总市值一度突破4.5万亿美元,稳坐全球最具价值上市公司的宝座。​

02.能源与环境隐忧:10吉瓦背后的“电力焦虑”​

然而,在乐观声音之外,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集中到能源与环境问题上。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可能翻倍,占全球总用电量的比例将超过6%。而10吉瓦规模的AI数据中心集群,其单独运行的耗电量,可能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用电量。​

此前,微软已与核电厂签署长期供电协议,亚马逊也在大规模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英伟达与OpenAI的这一投资计划,让外界开始担忧:在AI基础设施的竞赛中,能源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战略瓶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能源政策研究员阿蒙德・科恩(Armond Cohen)表示:“我们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AI可能成为继工业革命之后,推动能源消耗增长的最大动力。若没有相应的绿色能源补充,这种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

03.竞争格局重塑:英伟达“全栈布局”挤压对手空间​

这场合作也给行业竞争对手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AMD在AI加速卡市场不断追赶,甚至在部分超算项目中取得突破。但面对英伟达与OpenAI的直接绑定,市场担忧AMD短期内难以撼动英伟达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云计算巨头们也在积极研发自研芯片:谷歌有TPU,亚马逊有Trainium,微软则在推进Maia系列AI加速器。它们试图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但这些自研芯片要形成大规模生态,仍需时间积累。​

在此背景下,英伟达通过一系列并购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今年早些时候,公司斥资10亿美元收购网络初创企业Nscale,以优化AI集群的数据传输效率;随后又以40亿美元收购AI芯片基础设施公司 Enfabrica,进一步完善从GPU到数据中心网络的全栈方案。此外,英伟达还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持有其4%股份,并计划联合研发AI处理器;向英国数据中心初创公司Nscale投资近7亿美元;以超9亿美元的代价挖走AI初创公司Enfabrica的核心团队,并获得其技术许可。​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种“纵向整合”策略,几乎让英伟达拥有了完整的“武器库”:从硬件到软件,从芯片到数据中心网络,再到资本投资,全方位覆盖AI产业链。​

三、未来展望:AI基础设施豪赌下的世界重构​

英伟达与OpenAI的1000亿美元合作,不仅是一笔史无前例的投资,更像是一场对未来的豪赌。这场赌局的核心,并非单纯的技术领先,而是人类社会能否在能源、经济与治理的多重压力下,顺利迈入由AI驱动的新纪元。​

01.5000亿美元投资可行性与风险:财务蓝图背后的不确定性​

从财务角度来看,1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将在10年内逐步兑现,年均投入100亿美元。这一数字虽庞大,但结合英伟达当前的现金流与利润率,并非完全无法承担。2024财年,英伟达营收超过800亿美元,净利润率维持在50%以上。若股价持续增长,其市值增长本身也能为融资提供充足空间。​

然而,风险在于资本市场的脆弱性。一旦AI泡沫破裂,算力需求下降,或是OpenAI等下游企业未能实现盈利模式的自我造血,这一投资计划可能迅速从“历史性布局”沦为“沉重包袱”。​

尽管投资规模惊人,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几乎一边倒地看好。在英伟达股价大幅上涨的同时,OpenAI的估值也维持在5000亿美元左右。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提醒:10吉瓦项目的总投资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远超英伟达承诺的1000亿美元。加之建设周期、电力供应与芯片产能等现实约束,这一宏伟蓝图的落地仍充满不确定性。​

02.能源与供应链瓶颈:AI扩张的“硬件枷锁”​

在技术层面,真正的挑战来自能源与供应链。一个10吉瓦规模的数据中心集群,不仅需要土地与资金,更需要长期稳定的电力供应、高效的冷却系统,以及巨量的芯片产能支撑。​

以芯片为例,英伟达的GPU制造主要依赖台积电的先进制程。能源方面,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内,美国全国电网可能面临超过20%的额外负荷,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AI数据中心。若未能与可再生能源实现大规模绑定,AI的快速发展可能会直接推高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反而抵消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已消耗全球1.5%的电力。若OpenAI的10吉瓦项目全面上线,其能耗将相当于多个中型国家的总和。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美国部分地区的电网已面临瓶颈。去年,微软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协议,重启三哩岛核反应堆以获取835兆瓦电力;亚马逊也在宾夕法尼亚州收购了一座靠近核电站的数据中心,计划使用近1吉瓦的电力。“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故事,更是一个能源故事,” 一位能源行业高管表示,“AI的扩张速度可能会超出电网的承载能力,进而引发新的地缘政治与环境问题。”​

03.AI模型演进与需求放大:算力永远“不够用”的困境​

另一不容忽视的现实是,AI模型对算力的需求增长,远超人类以往对计算能力的任何预测。2012年,ImageNet竞赛中最强大的模型仅需几块GPU就能运行;而到2025年,训练一个顶级大模型可能需要数百万张 GPU。​

奥特曼在一次访谈中坦言:“我们现在设计的数据中心,可能在三年后就会显得过时。模型规模的膨胀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直觉。” 这意味着,即便10吉瓦项目顺利建成,也可能只是一个 “过渡阶段”。1000 亿美元的投入,未必能为OpenAI换来长期的算力安全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合作不仅是英伟达与OpenAI的交易,更标志着全球AI基础设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OpenAI的用户规模已扩展至7亿,且仍在高速增长;与此同时,AI模型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可能达到945太瓦时,相当于2018年全球电力消耗的4.5%。​

04.英伟达的战略定位:从“芯片商”到AI时代的“造城者”​

无论如何,有一点已愈发清晰:英伟达不再只是一家芯片供应商,而是正在成长为整个AI产业的“造城者”。​从GPU到网络,从系统架构到资本投资,英伟达正在构建一个横跨硬件、软件与生态的庞大帝国。黄仁勋的野心显然超越了单一公司的营收目标,他希望将英伟达打造成AI时代的基础设施巨头,正如贝尔实验室之于电话网络、英特尔之于PC时代。​

未来十年,若OpenAI的超级计算计划顺利推进,英伟达将不再仅仅是提供GPU的企业,更会成为全球AI“城市群”背后的“发电厂”。奥特曼在采访中,将英伟达与微软并列为OpenAI“最为关键的合作伙伴”。这一表态表明,未来数年,英伟达的地位将不仅是供应商,更是OpenAI战略版图中的核心节点。​

这场押注千亿美元的合作中,英伟达与OpenAI正共同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当算力成为未来经济的核心资产,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议题远超财务报表的范畴,它关乎能源、产业、教育与医疗,甚至关乎地缘政治格局。正如黄仁勋所言,这或许真的是“AI工业革命的开端”。​


举报本楼

本帖有 4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24 21:15 , Processed in 0.24349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