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
- 13092
- 分贝
- 0
- 家园分
- 553780
- 在线时间:
- 2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6-6-2
- 帖子:
- 29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4-11-1
- UID:
- 31451
注册:2004-11-1
|
3G激辩新思路:剖析胡鞍钢3G报告的五大疑点
自本月19日胡鞍钢教授3G报告摘选内容被媒体披露之后,国内包括阚凯力、吕廷杰、王煜全等在内的电信专家以及发改委官员等各方面均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新浪科技专题评论更是达到了2000条以上。
以下文章为新浪科技独家网上发布的北京蓝澍霖公司关于胡鞍钢3G报告的研究文章,其中在五个大的方面对胡鞍钢报告内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希望一些新的观点
、思路的提出能够拓宽本次3G大讨论的视野。
与胡鞍钢教授及研究团队商榷
1月20日,读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推出的3G报告(本文以下简称清华3G报告),因为该报告涉及到行业重大决策,其观点可能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公司对3G问题的研究结论与该报告不一致,对报告中的结论、研究方法、数据又难以认同,对报告认真研读后,特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供胡教授及业界同仁商榷。
一.如何进行重大行业决策评价?
清华3G报告的一个主要的结论和建议是“尽快发放3G牌照”(选自清华3G报告中的“国家被俘获下的3G四点建言”),以尽快推动3G产业的形成。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基于3G业务上马后带来的收益,即“3G业务带来的纯增量市场:每年1800亿元GDP”和“3G带动就业量:每年100万个就业机会”。
我们的看法:
评价上与不上不能只研究收益,应当同时对投入进行研究,对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研究。
对应这样一个重大的行业决策,需要评价的还有技术、宏观经济承受能力等,进行公共政策决策还有进行社会收益、成本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评价体系,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二.如何判断技术,市场是否成熟
清华3G报告中写到:“根据我对韩国,日本,美国,印度的实地考察,及今年来对国际电信市场的研究,我总的看法是技术早已成熟,市场也早已成熟” (选自清华3G报告中的“国家被俘获下的3G四点建言”)。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
技术成熟如何评价?
市场成熟如何评价?
“专家”者, 专也, 对于复杂的一个网络体系,怎么判断它是否成熟?而增值业务领域的市场研究是个很复杂的领域,对其市场的预测十分困难。短信无心插柳柳成荫,WAP到现在市场仍然没有做大,这一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电信案例。
根据我们对3G技术与市场的跟踪,目前国外3G运营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是否“技术成熟”、“市场成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判断。
三. 定量研究的基础:研究逻辑及数据采集
感谢3G小组分享了他们部分研究计算的结果,但我们对研究的计算过程有疑问,下面我们就部分典型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鉴于管理会计分析的几个疑问
1.清华3G报告中提到“国内生产的3G手机金额=3245.76×80%=2596.608亿元” (选自清华3G报告中的“3G业务带来的纯增量市场:每年1800亿元GDP”)
我们的疑问:原先使用2.5G手机的用户在没有3G的情况下是否就不换手机了?
如果换,新增手机增量应当是3G手机金额-2.5G用户手机更换金额,才是新增手机金额。
2.清华3G报告中提到“与2003年相比,到2008年,SP的从业人员净增加约30万人” (选自清华3G报告中的“3G带动就业量:每年100万个就业机会的算法”)。
我们的疑问: 如果不上3G, 2.5G时代SP人数是否就不再增长了?
如果增长,新增SP人数应当是文中30万人-2.5G时代SP新增人数,才是新增SP就业人数
实质上,在清华3G报告中的“中国电信业世纪病”一文里提到:“数据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最快,2003年同比增长46.1%”, 也就是说没有3G的情况下SP的收入及人数也是不断增长的。因此在计算时不应该忽略这部分数据。 研究团队如果真的在扎实的系统研究这一问题,这样的缺陷是不应当出现的。
(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疑问
2008年SP收入时用的公式是2003年数据*(1+0.5)x5(选自清华3G报告中的“3G带动就业量:每年100万个就业机会的算法”)
我们的疑问:04年没有3G, 怎么能按有了3G的业务增长50%计算呢?
(三)评价模型是如何建立的?
清华3G报告中写道:
“假定2:考虑3G业务开展后,由于网络供货和建设等条件限制,以及3G市场启动将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因而慎重估计2G用户的60%从2G转到3G;初期3G网络规模也是2G网络规模的60%”
“假定3:考虑到3G设备和终端在开始时期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进口,因而假定五年内国内生产的设备和终端比例为80%。”
“上海电子与通信产品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度为4.7。如果借用这一数据,五年内3G装备发展将带来国民经济总产值增加=4.7×4997=23486亿元。”
(以上选自清华3G报告中的“3G业务带来的纯增量市场:每年1800亿元GDP”)
我们的疑问是:
1.该评价模型是如何建立的?其假设是否合理?数据的估计是否客观?以上数据经过4.7倍的放大,就极容易产生误导。作为一个重大的行业决策报告,其所有的假设都必须非常慎重,否则容易得出严重错误的推论。
2.中国目前的通讯设备已经是零关税,国外的厂商是否还会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即使有,由于转移价格等行为的存在,还能拉动中国多少GDP的增长?
四.对基本问题假设的疑惑
清华3G报告中的“3G业务带来的纯增量市场:每年1800亿元GDP”和“3G带动就业量:每年100万个就业机会的算法”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姑且不论其是否正确)支持的论点是:到2008或2010年上与不上3G的收益差别
而业界的主要争论点是:中国要不要尽快开放3G市场?目前的时机是不是成熟? 而不是上与不上。
所以分析计算的角度跟业界争论的问题有根本差异,即使计算数据是对的,仍然在逻辑上存在根本问题。
五。对国外技术、市场的考察研究与中国电信国情的把握
根据报告所述,研究者曾对日、韩等多个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建议警惕是不是向导带到了错误地方,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我们认为:对3G问题的决策成功的关键是对中国电信市场国情的深入把握。
看法及建议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共政策领域专家领导的团队,如果连计算方法都有明显错误,特别是观点,数据前后不一致,是令人遗憾的。这份报告对此次业界重大决策造成了重大误导,将严重伤害专家,咨询机构的公信力。
通过对清华3G这份报告的研究,建议业界今后对那些经常对行业未来用数据指点的观点多些警惕,并要求其提供计算模型,逻辑,数据来源。我们认为,定量研究成功的基础是研究方法、定性模型,同时需要对行业规律的深刻把握。电信技术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还将继续全方位的影响我们,但无论如何,它是我们的工具,无法代替我们的思维。
我们至少对清华3G报告有勇气公开计算过程,数据来源表示赞赏,虽然我们对其观点、计算方法有不同意见。
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重大项目需要决策,都在呼唤国家科学的决策体系的形成,特别是重大产业政策评价与听证制度,如果这个报告引发的这个3G牌照问题的讨论而促进了他的出现,则功莫大焉。
3G这些新技术的到来,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毕竟容易使我们烟花缭乱,我们会变得更加浮躁,如果长期看手机屏幕,还会使我们本来就被信息泛滥所累的双眼更加近视, 3G决策,在考验我们的眼力、耐心、定力,中国政府的决策能力与平衡能力。
现实是复杂的,对于无法触摸的未来进行预测就更加不易,由于电信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虚拟化,在这样一个更加功利化的时代,来对一个由无数虚拟世界构成的比特世界进行把握是极其艰难的,我们需要对现实世界多些敬畏。
清华3G报告给我们有价值的启示是3G决策是个复杂而重大的问题,需要多角度、系统、严谨的分析,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更加理性的讨论3G问题,毕竟我们都有自己的局限,而我们所处的位置又会影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令人可爱又可怕的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竟然如此缺乏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
蓝澍霖公司呼吁业界专家、研究人员、咨询公司珍惜我们的公信力,慎用我们的话语权。同时我们呼吁业界协同建立能得到广泛认可的、科学的3G决策的评价方法、模型、体系。
因此,我们建议讨论的第一个议题是“国家3G决策的评价体系与方法”,然后我们再讨论3G决策问题。
3G,让我们更有秩序的来讨论。
注意:本文著作权归北京蓝澍霖公司所有授权新浪科技独家网上发布,未经北京蓝澍霖公司书面许可,不得擅自使用本文。
|
|